朝山會(四川省四姑娘山朝山會)

朝山會(四川省四姑娘山朝山會)

傳說姑娘們化作山峰的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五月初四,因此每年的這天村民都要身著節日盛裝,帶著酥油、青稞咂酒、糍粑等食物,來到四姑娘山的天然祭壇鍋莊坪,祭祀四姑娘山山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朝山會
  • 全稱:四川省四姑娘山朝山會
  • 活動時間:農曆五月初四-初六活動
  • 內容:祭拜山神,向白塔敬獻經幡等
祭山儀式,民間活動,看點,古文記載,

祭山儀式

① 活佛喇嘛淨身,祭拜山神,祈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
② 當地藏族同胞祭祀四姑娘山,向白塔敬獻經幡、哈達、上香,最後四姑娘山山神煨桑、敬獻草人、草馬。

民間活動

① 老鍋莊表演比賽
來自四面八方的村寨的藏族小伙、姑娘們身著節日盛裝,在悠揚的歌聲鐘踏出整齊的舞步。
② 賽馬、摔跤、拔河比賽 .
③ 大型民間歌舞表演
按照民間習俗,朝山會時一定要穿著節日盛裝,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青稞砸酒,烤全羊,跳鍋莊,直到盡歡而散。

看點

1. 欣賞濃郁的民族服飾文化,感受傳統的祭山活動,參與豐富的民間體育活動,品嘗美味的藏族美食,融入熱鬧的節日氛圍。
2. 夏日山區涼爽的氣候,鮮花撒滿開闊的鍋莊坪,碧藍的天空掩映著巍峨的雪峰,體驗自然的氣息,擁抱野外美麗的感覺。

古文記載

嘉絨在州內金川縣、小金縣、馬爾康縣、理縣、黑水縣和汶川縣部分地區,以及甘孜州、雅安地區、涼山州等地,居住著講藏語方言嘉絨話,並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藏族,為嘉絨藏族,藏區稱這地區的藏民為“絨巴”(農區人)。“嘉絨”一名因嘉莫墨爾多神山而得名,意指墨爾多神山四周地區。
據漢文史料記載,古代生息、活動於今州境地區東南部河谷一帶,稱之為“嘉良夷(嘉梁)”、“白狗羌”、“哥鄰人”、“戈基人”等部落,為這一地區的土著先民。唐代與吐蕃移民及駐軍融合後,成為藏族。嘉絨地區解放前的地方土官常說自己的祖先來自西藏,汶川縣境內的瓦寺土司、金川縣境的綽斯甲土司、雅安地區寶興縣境的穆坪土司等都有淵源於西藏的族譜記載。雜谷土司、梭摩土司祖先是唐代吐蕃大將悉坦謀。
《安多政教史》載:“多麥南北的人種大部分是吐蕃法王(按:指松贊乾布)安置在唐蕃邊境駐軍的傳人,……”。在公元56世紀時,嘉絨地區人戶很少,為措巴首領割據稱雄時期。7世紀初葉,吐蕃贊普松贊乾布統一了吐蕃,嘉絨地區也統一於吐蕃之中,由贊普的將領充任嘉絨各地首領.嘉絨地區在《安多政教史》一書和講藏語安多方言的藏民中稱‘查柯”。其因是:“歷史上吐蕃贊普曾派遣大臣柯潘前來嘉練地區擔任首領和武將,他的官邸在松崗以北,吐蕃王室在聖諭和公文中稱他為‘嘉木查瓦絨柯潘’或‘查瓦絨柯潘’,簡稱‘查柯”’。柯潘是從西藏四大家族之一的扎族中招募來大批士兵的指揮官,主管唐代吐蕃的“西山八國”。
古代稱之為“嘉良夷”、“白狗羌”、“哥鄰人”、“戈基人”等的“羌、氏、夷”部落,實為“皆散居山川”的土著居民。在吐蕃第九代贊普布德貢甲時期,即大約[東漢]順帝時期(126年),吐蕃地區的原始宗教──本波教,就由吐蕃傳入了州境,並逐漸興宏起來,吐蕃文化的傳入和對嘉絨藏族古代先民的影響始自[東漢],佛教則晚於8世紀吐蕃王朝赤松德贊時期才在州內發展起來、由於宗教文化為中心的吐蕃文化的長期影響,佛教(早期是本波教)逐漸成為上述部落全民的信仰,加上吐蕃大量移民和軍事占領與統治,經過一千多年的融合、同化,與吐蕃長期的相互交往,從而形成今日統一的嘉絨藏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