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廟會

華山廟會

漢族傳統廟會是由古代的宗廟社郊制度演化而來的。曾活躍於中國的廣大地區,是真正活著的民俗,很多學者將其稱為“中國人自己的狂歡節”。 提起中國古代的廟會,人們會聯想到“廟”,認為廟就是道觀寺廟。顧名思義,廟會就是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山廟會
  • 時間:每年農曆三月
  • 意義: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 開始時間:乾隆六年之五十八年
名稱,歷史,歷史,結構,注釋,漫話廟會,

名稱

自古名山都有朝山廟會。的西嶽華山舉辦盛大的祭山廟會。起於望,論晦而止。三月十五日是朝華山的盛會日。華山廟會於陽春三月,萬物皆生時節舉辦,取意於華山之神拯救萬物,普降甘露之意。

歷史

華山古已有名,早在秦以前,就有"皇帝巡遊"、"堯四巡華山"、"堯三巡華山",周武王、成王、恆王等都曾巡狩華山的記載。自秦始皇開始祭封華山以來,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清乾隆等歷代帝王均對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的祭祀活動。並禪封華山之神"少昊"為"金天大利順聖帝"。漢武帝元光年間於黃埔峪,建"集靈宮"並親自主持祭祀舉行封禪之禮。東漢桓帝時將"集靈宮"遷於今西嶽廟址,並更名為西嶽廟。從此西嶽廟成為歷朝歷代封建帝王祭祀華山的神廟,所以其建築制極高。他形似北京故宮,宏偉壯麗,莊嚴肅穆。在漢以後的隋、唐、宋等朝代,又在山下修有"拜岳壇"作為祭山場所,。

歷史

清乾隆皇帝,從(1741--1793年)間曾先後是一次祭祀華山。其中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用內幣12萬兩,修西嶽廟和玉泉院,歷時三年,西嶽廟方大功告成。歷代帝王把祭祀華山,作為一件必不可少的大事來辦,帝王或親自與西嶽廟舉行盛大拜岳大典,或派使臣和當地命官代替朝廷在規定日期內祭祀西嶽。由於帝王如此敬崇華山,所以華山上下到處都有觀、院、宮、祠的建築,華山道教徒及四方香客更是信奉至極。每年農曆三月一日起,華山廟會開始後,就不斷有大量信徒、香客來到西嶽廟、玉泉院、雲台觀等上香磕頭,添油還原。三月十五日是華山廟會的正日,這一天西嶽廟舉行盛大拜岳大典,玉泉院等道觀、院亦有誦經參拜山神的活動;華山腳下從早到晚人山人海,香菸繚繞,最為熱鬧。這一天也是人們登山朝拜之期,從西嶽廟、雲台觀、玉泉院至南峰之巔,往來交錯於峻岭邃古之間,人流不息,喧鬧之聲響徹數十里之外。朝拜之人所施香資,足夠廟、院一年之費用。華山廟會一年勝似一年。

結構

如今每年的華山廟會,除仍有部分香客外,大部分為登山攬勝的遊客,廟會的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有國際登山節、中國象棋比賽和書畫、攝影展覽等,還有民間社火、秦腔演唱、素鼓表演等地方民俗文化活動;另外,商賈雲集物資交流十分活躍,同時外地文藝演出團體、馬戲、雜耍藝人都趕來助興表演。98年4月9日華陰市政府首次在西嶽廟舉行了規模盛大的仿唐祭山大典活動。吸引了幾萬人觀看。祭山大典共分起駕欞星門、金水橋盥洗、儺舞、進香。初獻、宣祝文,亞獻、終獻、燔燎、送神、素鼓、禮成,同樂、還宮等九個場次。陝西省歌劇院和長安何家營仿古樂隊表演了精彩的唐樂舞,地方民間社團表演了芯子、素鼓等,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華陰素鼓。素鼓表演時,隊伍整齊雄壯,鑼鼓驚天動地。近期隨鑼鼓聲起舞,如千軍萬馬鏖戰,震撼人心。華山廟會,以發展成為頗有影響的綜合性旅遊文化廟會。

注釋

廟會亦稱“廟市”。是漢族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故名。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古代,“日中為市”,進行集市貿易。至南北朝時,統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廟,菩薩誕辰、佛像開光之類盛會乃應運而生,商販為供應遊人信徒,百貨雲集,遂成廟市。

漫話廟會

北宋時開封大相國寺廟會極有名,女詞人李清照曾與其夫趙明誠相偕至廟會。北京在明代以城西(西單西)都城隍廟規模最大,不僅吃穿用商品無所不有,且有珍奇異寶,連外國客商也來買賣。清代為廣安門內的報國寺廟會所取代。雍正時,東西牌樓附近的隆福寺,西四牌樓附近的護國寺,又形成兩處廟會。其他廟會也多,所經營各具特點,有的定期每月數次開市,有的每年僅一二次,時間長短與規模大小,各不相同,有純粹進行商業活動者。市上有坐商、行商及流動小販,設攤位者須向寺廟交納租金,白天開市,不做夜市生意。與買賣相應的,則有文化娛樂表演。古代有俗講、變文、說話等,近代有單弦、相聲、琴書、大鼓、快板書、魔術、雜技等,不少文學,曲藝的形成,皆與廟會有關。其活動直至四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後,往往作為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重新開放。唐韓愈《華山女》詩:“街東街西講佛經,撞鐘吹螺鬧宮延。廣張罪惡恣誘脅,聽眾狎恰排浮萍。”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長安戲場多集於慈恩(寺),小者在青龍,其次在薦福、永壽。”宋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至於都門廟市,朔望則東嶽廟、北藥王廟,逢三則宣武門外之都土地廟,逢四則六外之花市,七、八則西城之大隆善護國寺,九、十由東城之大隆福寺,俱陳設甚多。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寶石、布匹綢緞、皮張冠帶、估衣古董,精粗畢備。”徐重蕃《成都青羊宮花會竹枝詞》:“競賣商場幾百家,五光十色斗繁華。勝名不愧稱‘花會’,會把眼睛都看花。”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辭海》這樣解釋:“廟會亦稱‘廟市’。中國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經存在。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故稱‘廟會’。《北平風俗類征·市肆》引《妙香室叢話》:‘京師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貨雲集,謂之廟會。’這一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市集形式,解放後在有些地區仍被利用,對交流城鄉物資,滿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魏晉南北朝時,佛道二教興起,商品交換日益頻繁,寺廟為商業活動提供了商機,廟會就此開始了。廟會由祭祀活動而產生,因娛樂大眾而發展,為商品交換而興盛。
如今逛廟會重又成為百姓春節期間一項必不可少的民俗,許多地方的廟會,區別於過去在寺廟進行的傳統,改為在公園和廣場等開闊的地方舉行,主要是進行文化、貿易和娛樂活動,宗教活動已經很少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