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縣

彭縣

彭縣,四川省舊縣名,即今縣級彭州市成都市代管)。彭州位於四川省中部,占地面積1421平方千米,建城區面積28.37平方千米。人口80.53萬人(第六次人口普查),非農業人口29.4萬。

彭州是古蜀文化發祥地之一,成都半小時經濟圈內,距成都市區19公里,屬成都市19個區(市)縣之一,自然格局,轄20個鎮(街道辦)、11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236個村民委員會。彭州素有“天府金彭,蜀漢名區”的美譽,曾是四川省前幾屆十強縣。1993年11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彭縣撤縣設立彭州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彭縣
  • 外文名稱:Peng county
  • 電話區號:028
  • 郵政區碼:611930
  • 地理位置:位於四川省中部
  • 面積:1421平方千米
  • 人口:80.53萬人
簡介,歷史沿革,市情概況,

簡介

彭州市代碼:510182
拼音:PengZhouShi,
彭州市轄1個街道辦:天彭街道辦,19個鎮:、致和鎮、蒙陽鎮、龍門山鎮、小魚洞鎮、磁峰鎮、通濟鎮、白鹿鎮、新興鎮、麗春鎮、桂花鎮、紅岩鎮、葛仙山鎮、敖平鎮、軍樂鎮、隆豐鎮、丹景山鎮、昇平鎮、九尺鎮、三界鎮,1個國家級產業園(成都家紡服裝產業園)1個省級開發區(彭州工業開發區)

歷史沿革

彭州歷史悠久,相傳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即有彭人在此勞動生息繁衍。之後立業興國,建都程上,成為古巴蜀族立國的原始核心部分。《華陽國志》說:“蜀工魚鳧於湔山,後有王日杜字,教民務農,移治郫邑”。今考“程上”即為新興鎮,“湔山”即起於新興鎮附近之陽平山,“郭邑”即桂花鎮、隆豐鎮、麗春鎮、慶興鄉相毗連的“九隴”黃土丘陵。
公元前316年,滅蜀後推行郡縣制度,始於境內置,今境內為、湔氐三縣地,束手蜀郡。南北朝時期,由於政權割據,更迭頻繁,彭州的建置沿革也變化紛繁,境內先後置為繁縣、南普壽縣、南晉壽郡、天水郡、九隴郡、東益州等等。統一全國後,推行州縣二級制,公元583年罷九隴郡為九隴縣,公元602年置蒙州,領九隴、清城、郭縣。唐高宗儀風二年(公元677年)又在九隴界南置蒙陽縣。
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彭州。《元和郡縣誌》說:“彭州以岷山導江,江出山處,兩山相對,古謂之天彭門,因取以名”,此為今彭州名稱的由來。彭州歷唐宋元三代,均以天彭鎮西北故繁城為州治,先後領九隴、導江(今都江堰市地)、唐昌(今郫都區地)、蒙陽等縣。這個時期彭州商賈雲集,市場繁榮,為川西重要的商貿中心。元代詩人汪元量《彭州歌》贊:“彭州昔號小成都,城市繁華錦不如。”足見其盛。明代在地方行政建置上推行府州縣三級制,在洪武十年(公元1337年)降彭州為彭縣,蒙陽縣亦廢州為鎮。明、清兩代,彭縣皆隸於成都府。
辛亥革命後彭縣曾先後隸西川道、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防區時代為川軍鄧錫侯部的防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彭縣隸屬溫江專區,境內分8區、30鄉、4鎮;1983年溫江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後,改屬成都市。1993年11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彭縣撤縣設立彭州市。

市情概況

彭州屬古蜀定居立業之地,與三星堆、金沙一脈同源,有不少文物被國家文物局列為“中國文物精華”。彭州也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陽平觀曾經是道教創立時二十四治之首,還有東南亞最高佛塔——龍興寺81米的舍利塔。
2008年,彭州遭遇了震驚世界的汶川“5·12”特大地震災難,彭州堅持加快科學重建、科學發展,勝利奪取了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偉大勝利,城鄉面貌變化巨大,各個新型小區、鄉村酒店遍布20個鎮(街道辦),呈現出嶄新的新農村綜合體形態,擁有了白鹿中法傳統風情小鎮、海窩子明清仿古小鎮、壽陽泉川西民院落等一批獨具特色的新的旅遊資源和品牌,彭州正以“牡丹故鄉、避暑勝地、宗教文化、地質奇觀”為四大旅遊特色,逐漸成為成都、重慶等大都市的假日休閒港灣。彭州還確定了“4211”即四區兩核一帶一軸的發展戰略,全力打造“綠色生態之都、千億產業之城、田園休閒之谷”。
彭州是一塊神奇誘人的土地,這裡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然地理人文風物獨具特色。“牡丹故鄉、避暑天堂、五教匯聚、地質奇觀”構成彭州四大主體特色旅遊資源,同時擁有五大國家級旅遊品牌:“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白水河國家自然保護區”、“白水河國家森林公園”、“龍門山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湔江國家濕地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