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華(北齊畫家)

楊子華(北齊畫家)

楊子華,北齊畫家,擅畫人物、宮苑、車馬等,曾任直閣將軍、員外散騎常侍。

基本介紹

  • 本名:楊子華
  • 所處時代:北齊
  • 出生時間:561
  • 去世時間:不詳
簡介,作品,特點,贊詩,相關作品研究,

簡介

是北齊世祖高湛的愛臣,北齊世祖時(561年~565年)任直閣將軍、員外散騎常侍。善畫貴族人物、宮苑、車馬,所畫馬尤其生動逼真,據傳他在壁上所畫馬甚至引起觀者夜間聽到馬索水草而嘶鳴的幻覺。時有“畫聖”之稱。北齊世祖使其供職宮廷,非有詔不得與外人畫,成為專門的御用畫家。他所畫人物形象豐滿圓潤,有別於顧愷之的“秀滑清麗”,他的畫風影響到唐代,具有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楊子華也向被認為是牡丹聖手,蘇軾面對牡丹曾發出浩嘆:“丹青欲寫傾城色,世上今無楊子華。”
楊子華

作品

楊子華在長安等地畫了很多的壁畫,但到今天都已經了無蹤跡。只有一卷傳為宋臨的《北齊校書圖》(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是我們今天唯一能見到的楊氏的捲軸畫。
北齊校書圖》宋代摹本,縱29.3厘米,橫122.7厘米,這圖卷所畫的是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遜和文士高幹和等11人負責刊定國家收藏的《五經》諸史的情景。據宋人題跋,原為楊子華作,水墨著色,橫卷,卷首畫一少年側立,捧經書閱讀;一學者坐椅上執筆書寫,侍從二人托紙硯;一人執書卷,身後女侍二人。中段榻上二人書寫,一使侍轉身與撫琴人對話,榻後女侍二人,榻側三女侍各手持幾、琴、壺而立。卷尾畫二馬,一人拱手執鞭,二人牽馬,一位牽馬人似西域人。

特點

畫中人物其神情均極生動。此圖用筆細勁流動,細節描寫神情精微。設色簡易標美。畫中人物的特徵,已不同於顧、張等人的秀骨清象,人物面孔都呈鵝蛋形,與出土的婁叡墓壁畫相吻合。因為他善於畫壁畫,所以有人把1979年出土的北齊婁叡墓的壁畫推測為他的手筆。唐代閻立本評其畫曰:“自像人以來,曲盡其妙,簡易標美,多不可減,少不可逾,其唯子華乎!” 《北齊校書圖
世祖時任直閣將軍員外散騎常侍。嘗畫馬於壁壘,夜聽蹄恝長鳴如索水草。圖龍於素,舒捲輒雲氣榮集。世祖重之,使居林中,天下號為“畫聖”。非有詔不得與外人畫,時有王子沖善棋通神,號稱二絕。閻立本云:“自像人以來,曲盡其妙,簡易標美,多不可減,少不可喻,其唯子華乎?”有斛律金像、並齊貴戚游苑圖、宮苑人物屏風、黻中百戲、獅猛圖並傳於代。畫作有隋朝官本《斛律金像》、《北齊貴戚游苑圖》、《義衛出行》、《宮苑人物屏風》、《鄴中百戲獅猛圖》。著錄於《貞觀公私畫史》。鄴中北宣寺、長安永福寺等地都有他的壁畫。

贊詩

《楊子華畫三首》元稹(唐)
楊畫遠於展,何言今在茲。依然古妝服,但感時節移。念君一朝意,遺我千載思。子亦幾時客,安能長苦悲。皓腕卷紅袖,錦鞲臂蒼鶚。故人斷弦心,稚齒從禽樂。當年惜貴游,遺形寄丹雘。骨象或依稀,鉛華已寥落。似對古人民,無復昔城郭。子亦觀病身,色空俱寂寞。顛倒世人心,紛紛乏公是。真賞畫不成,畫賞真相似。丹青各所尚,工拙何足恃。求此妄中精,嗟哉子華子。

相關作品研究

另外,還有一些墓室壁畫也體現了楊子華的繪畫風格,甚至有的壁畫被學者認為正是楊子華親筆所作。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山西省太原市南郊王郭村北齊婁睿墓壁畫中的出行圖與陝西省三原縣李壽墓壁畫中的出行圖。它們所處的時代相近,繪製風格相似,內容相同,形式相仿,酷似出於一人之手(楊子華),或者是有著師承關係的作品,至少也是北齊繪畫對初唐影響所致。
婁睿,鮮卑望族,北齊外戚,戎馬生涯40年(531-570),封南青州東安郡王。《北齊書·婁睿傳》稱他“在任貪縱”、“聚斂無厭”、“專行非法”、“縱情財色,為時論所鄙”。因為貪婪無度曾被削官免職,但很快又加官晉爵,步步高升。以後又授大將軍、大司馬而統領全軍。又以太傅、太師兼尚書事、尚書令而成為總領帝機的重臣,是一個有影響的歷史人物。北齊,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發展、厚葬之風盛行。婁睿地位高,墓的建造等級也高。墓道和墓室總長達26米多,全部繪製壁畫。這些作品至今大部分清晰可辨,保存完好。出行圖繪製在墓道東西兩壁,以組畫的形式構成全圖,場面宏大,氣勢顯赫,是描寫墓主生前經歷的重要部分。出行圖中,以西壁中層比較完整。行進中的馬鞍韉齊備,呈奔騰狀、昂首揚尾、神形俱佳。馬首多變化,或俯視、或仰望、或傍睨,均呈現出那種膘壯矯健,生姿勃勃的神態。這與嚴肅的騎士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其動者愈動,靜者愈靜。從而更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效果。從鞍馬奔跑的動勢中,似乎可聽到馬蹄的嗒嗒聲,似乎可以看到盪起的微塵。騎士均戴黑色弁帽、黑靴、紅色或白色圓領緊袖長袍,腰挎劍,手執弓背。神態炯炯,氣勢飛揚,呼之欲出,是北齊時期有代表性的壁畫傑作。  李壽(577-630),字神通,是唐高祖李淵的從弟。隋末起兵戶縣,授光祿大夫。武德元年拜右詡衛大將軍,封永康王,以後改封淮安王。李壽與隋將宇文化及數戰未果,退依許懋功,以後又為竇建德所陷。破建德後,又跟隨太宗破起義軍劉黑闥?官爵屢遷。《舊唐書·淮安王神通傳》:“及建德敗,復授河北道行台尚書左僕射,從太宗破劉黑闥,遷左武衛大將軍。”貞觀四年薨,贈司空,謚靖。李壽墓壁畫規模宏大,對初唐社會作了比較全面地反映。在40多米的墓道兩壁,體現了內容豐富的社會生活和高超的繪畫藝術水平。作者的嫻熟技藝,融合了對生活的深刻認識,鑄就了初唐時期少見的壁畫佳作。壁畫的內容和題材包括社會的各個方面。從戰爭到昇平歌舞;從狩獵到農耕牧放;從儀仗到男女侍從,以及內務雜役等,對初唐社會生活現實作了直接或間接展示。壁畫中最突出是代表墓主生平事跡的軍陣圖。這是時代的產物,也是藝術造詣最高的部分。隋唐交替之際,戰爭頻繁,以強凌弱,以眾暴寡,兵革不休。墓道兩旁旌旗林立。從戰馬嘶鳴的氣氛,可以想像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殺場;那鐵騎欲出的氣勢,可以想像到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的悲壯場面。歷史告訴我們,這位將軍,為創立大唐江山而立下汗馬功勞。他與農民軍交戰,與隋將周旋,馳騁秦川,揮戈中原,鏖戰黃河南北,戰果纍纍,官居左武衛大將軍。所以墓道兩壁著重渲染了他生前的軍戎之威和顯赫一世的征戰場面。這是李壽墓壁畫中最突出的內容。 婁睿和李壽都是當代將軍,朝廷重臣,死後也都享受殊勛。墓的建造,墓內壁畫的繪製均為上乘,尤為突出者,皆有龐大的軍陣出行圖。這是墓主生前軍戎生涯的真實寫照。這兩座墓的出行圖十分相似,從章法到人物造型;從鞍馬神態到畫中道具;從色彩到線條,都酷似出於一人之手。這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所出現的壁畫中是罕見的。這兩幅規模龐大的出行圖,內容和畫法極為相似。比較其圖中的細節,可以發現不少類同之處。鞍馬的造型膘壯矯健,鞍韉齊備,款式相同,散披的鬃毛,飄動的馬尾,如出一轍。馬的前胸後臀,飽滿豐盈,完全相仿。細部畫得也很認真而且很清晰。馬的鼻孔、牙齒、舌頭都很逼真,騍馬兒馬的分辨也顯而易見。人物的面部造型均為長圓臉孔,五官相像。騎士的服裝,均為圓領緊袖長袍,蹬黑靴。唯不同者,婁睿墓出行圖的騎士頭戴弁帽,手執弓背。而李壽墓中的騎士戴幞頭,手執四旒錦旗。這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對戎裝的款式和器械、標識的使用而應變的。馬的神氣和勾勒技法,兩者也盡相似。中鋒用筆,圓潤剛勁、自然飄逸,起筆落筆、鏗鏘有力,所表現出的質感和造型並臻完美。著色皆以黑、紅、白、黃、赭施之。諸色參差使用,互相襯托,統一而和諧。
婁叡墓《出行圖》婁叡墓《出行圖》
兩座墓的出行圖的另一共同點也很顯著,前排的鞍馬躍然壁上,而後排只出現騎士,沒有鞍馬出現,僅以前排的馬代之。這種表現方法是以少勝多,而且並無欠缺之感,同時也增強了畫面的整體感。這兩幅出行圖,如果合併組合,也很難分辨它是婁睿墓出行圖還是李壽墓出行圖。這種共同之點,並非偶合,它至少有三種因素可以推測。一、出於一人之手;二、作者弟子的忠實繼承;三、由於北齊繪畫對後人的深刻影響,而使初唐畫家刻意模習其技法和章法。否則,很難達到如此統一。
這兩座墓的出行圖如果是一人所作,按照年代的推移,繪製兩圖者的年齡必然有差別。北齊政權僅維持28年。婁睿結束戎馬生涯是在北齊末年,即公元570年,而李壽終年為公元630年。所以由北齊末年到唐朝初年,僅60年,因為初唐時期的李壽墓,並非李壽死後才著手建造。如果按照作者20多歲繪製婁睿墓壁畫,那么繪製李壽墓壁畫的年齡應不足70歲。20多歲是發揮天資的盛期,也是精力充沛之時。所以婁睿墓里的出行圖顯得更活潑,動勢也比較大,細節描寫得更加充分。而60多歲正是藝術上的成熟時期。所以李壽墓出行圖相對顯得比較沉穩和凝重,這也是很自然的。
綜上所述,可以推測,這兩座墓的出行圖,有可能出於一人之手。但並不排除師承關係和後世人繼承其技法和刻意模仿的可能性。無論哪一種因素,出行圖,都直觀地告訴我們,北齊的繪畫風格和藝術造詣,都直接傳入隋唐,並在此基礎上向前發展。北齊國祚雖短,但繪畫卻頗有建樹。著名畫家就有楊子華、曹仲達展子虔等10人之多,在北朝畫家中也據優勢。其中善畫鞍馬者,也當首推楊子華。《歷代名畫記》記載,北齊畫家10人,而北周僅1人。北齊畫家楊子華“天下號為畫聖”。初唐畫家閻立德閻立本也曾師承北齊畫家楊子華?展子虔等。閻立本曾讚譽:“自象人以來,曲盡其妙,簡易標美,多不可減,少不可逾,其唯子華乎。”由此可見北齊繪畫,尤其楊子華的技法,對隋唐影響之大。
婁睿李壽都是皇家重臣,墓中壁畫的作者也絕非等閒之輩,它必然是宮廷畫師所為。所以圖中鞍馬和人物的繪製非比一般。馬的神態和動勢描寫得惟妙惟肖。它完全可與傳世的名作《洛神賦》圖中的馬和《照夜白》圖中的馬相媲美。北齊時代雖短,但繪畫,尤其壁畫,在藝術史上舉足輕重。北齊畫家楊子華猶以“鞍馬人物為勝”。從北齊到初唐,以至後代數載,讚譽不絕,世稱“畫聖”。而婁睿地位顯要,其墓室壁畫絕非當時一般畫工所為。似乎可以推測,其作者很有可能就是楊子華。由此可以推知,李壽墓壁畫中的出行圖,也有可能是楊子華或者是弟子的承襲,或者是後人的繼承。“楊子華,世祖(高湛)時任直闔將軍員外散騎常侍。嘗畫馬於壁,夜聽啼齧長鳴,如索水草;圖龍子素,舒捲輒雲氣縈集。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號為畫聖,非有詔不得與外人畫。”所以,對婁睿這樣的當朝重臣顯貴,也必然是授詔後才得以繪製的。  唐《貞觀公私畫史》記載,鄴都北宣寺、長安永福寺,皆有楊子華所繪壁畫。可見唐代仍有楊子華的筆跡。所以,楊子華60歲以後還有作品是有依據的。這就不難理解李壽墓中的出行圖與婁睿墓中的出行圖與楊子華的淵源關係。再者,楊子華入隋與唐初,已是暮年,而閻立本兄弟生於隋,又曾師從楊子華,也極為推崇楊子華的畫,據此也可推知李壽墓的出行圖也有可能是閻氏所為。由於北齊繪畫的影響延及後世,唐時期墓葬中的很多鞍馬形象,均可追尋北齊的畫跡,尤其婁睿墓中的鞍馬人物形象。 中國北齊墓室壁畫。婁睿墓位於今山西省太原市晉祠王郭村,1980~1982年發掘。該墓是由封土、墓道、甬道和墓室4部分組成的磚構單室墓。墓主鮮卑人,北齊世祖高歡妻婁太后兄壯之子,武平元年(570)入葬。
壁畫共71幅,無榜題,總面積200.55平方米。內容分為:①墓道、天井甬道及墓室四壁下層,繪墓主人生前奢華的生活場景。②甬道、墓門及墓室中、 上欄,表現其死後升仙的虛幻境界。壁畫分若干小段,每段均前有導騎2人,後有群像1組,各段又相互呼應,以長卷式構圖組成一幅人間生活、古代神話傳說與儒道釋合流一體的宏偉壯麗的畫面,其手法寫實,洋溢著生活氣息(見彩圖[婁睿墓壁畫《出行圖》(北齊)山西太原])。壁畫繼承顧愷之“以形寫神”的藝術傳統,沿襲漢魏壁畫單純、粗獷的風格,線條洗鍊遒勁,注重表現儀衛人物的神采和動態;暈染法運用得相當純熟,以淡紅暈染,突出凹凸明暗的立體效果,具有實體和空間感。此外壁畫融合了外來藝術成分,豐富了民族傳統繪畫的表現技法,突出體現了單線勾勒、重彩填染的中國傳統繪畫特點。同時延續了漢代墓室壁畫、漢代帛畫所流行的天上、人間、地下的表現程式,布局和內容又受當時盛行的寺觀壁畫的影響,包含著南北朝晚期佛教思想因素。
婁睿壁畫技藝的精湛和涉獵事物的浩繁,是衡量北齊繪畫發展水準,研究北齊音樂、服飾、內廷、喪葬禮儀制度的重要例證;亦是北朝中原地區壁畫藝術的卓越代表。據史籍記載,北齊繪畫成就頗高,名家輩出,曾影響隋及初唐。而從婁睿家族的顯貴地位估計,壁畫當出自熟悉北方戎馬生活的宮廷畫師之手。故有的研究者推測它可能是當時宮廷畫家楊子華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