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之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故往見
郭隗先生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
賢士以共國,以雪先王之恥,
孤之願也。敢問以國報仇者奈何?”
(還有一個版本是: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籍叱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之法也。
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於燕矣。”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
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
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
千里之馬至者三。
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豈遠千里哉!”
於是昭王為隗築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
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燕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閔王出走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
即墨。
故事出處
《燕昭王招賢》出自《史記·燕召公世家》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
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
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
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
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
前四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故事古文譯文
燕昭王收拾了殘破的燕國以後登上王位,他禮賢下士,用豐厚的聘禮來招納賢才,想要依靠他們來報齊國破燕殺父之仇。為此他去見郭隗先生,說:“齊國乘人之危,攻破我們燕國,我深知燕國勢單力薄,無力報復。然而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同治理國家,以雪先王之恥,這是我的願望。請問先生要報國家的大仇應該怎么辦?”
郭隗先生回答說:“成就帝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師,成就
王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友,成就霸業的國君以賢者為臣,行將滅亡的國君以賢者為僕役。如果能夠卑躬曲節地侍奉賢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誨,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會光臨;早些學習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別人過後再默思,那么才能勝過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別人怎么做,自己也跟著做,那么才能與自己相當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憑靠几案,拄著手杖,盛氣凌人地指揮別人,那么供人驅使跑腿當差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放縱驕橫,行為粗暴,吼叫罵人,大聲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隸和犯人來了。這就是古往今來實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廣泛選用國內的賢者,就應該親自登門拜訪,天下的賢人聽說大王的這一舉動,就一定會趕著到燕國來。”昭王說:“我應當先拜訪誰才好呢?”郭隗先生說道:“我聽說古時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宮中有個近侍對他說道:‘請您讓我去買吧。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後他終於找到了千里馬,可惜馬已經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屍骨,回來向國君復命。國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那裡用得著死馬,而且浪費了五百金?'這個近侍胸有成竹地對君主說:‘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了。'於是不到一年,數匹千里馬就到手了。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納有才能的人,那就從(敬重)我開始,我這樣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禮遇,何況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們又怎么會因為與燕國很遠而不來投奔您呢?”於是昭王為郭隗專門建造房屋,並拜他為師。訊息傳開,樂毅從魏國趕來,鄒衍從齊國而來,劇辛也從趙國來了,人才爭先恐後集聚燕國。昭王又在國中祭奠死者,慰問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時候,
燕國殷實富足,國力強盛,士兵們
心情舒暢願意效命。於是昭王用樂毅為
上將軍,和秦楚及
三晉趙魏韓聯合策劃攻打齊國,齊國大敗,
齊閔王逃到國外。燕軍又單獨痛擊
敗軍,一直打到齊都臨淄,掠取了那裡的全部寶物,燒毀
齊國宮殿和宗廟。沒有被攻下的齊國城邑,只剩下莒和
即墨。
注釋
卑:謙卑,降低身份
願:心愿
殷富:殷實富強
吊:同"悼",悼念.
問:慰問。
趨:奔赴。
致:招致,引來。
湊:聚集,奔赴。
樂佚:安樂舒適。佚,通“逸”
輕戰:不畏懼作戰。
追北:追擊敗北的敵人。
願:願望;期望。
卑身:禮賢下士。
殷富:殷實富足。
不能:不能夠。下文的“不能”是“不到、不滿”的意思。
涓人:指在君主左右擔任灑掃的人,也指親近的侍臣。
安事:即“何用”,有什麼用。
捐:丟掉,白白扔掉。
期年:一周年。
市:買。
況:何況。
典故史料一
公元前314年,
燕王噲將王位
禪讓與燕相子之,
燕太子平與子之爭奪王位,致使燕國發生內亂。
齊宣王則趁火打劫,藉口平定燕國內亂,出兵伐燕,僅用50天就攻下了燕都
薊城(今北京市西南),殺死了燕王噲與子之,企圖滅亡燕國。這不僅引起燕國人民強烈的反抗,也招致
中原各國的干涉。之後,齊國被迫從燕國撤兵,趙武陵王便把原在韓國作人質的燕公子職護送回國繼位,是為燕昭王。
新君繼位,國內一派淒涼景象:田地荒蕪,房屋倒坍,百姓在廢墟上啼飢號寒。昭王奮發圖強,決心復興燕國,他深知治理國家,最要緊的是多延攬眾多的人才,有了人才能百廢俱興。但如何覓求賢才,昭王苦苦尋思,食不甘味,寢不安席。
為此,昭王不恥下問,很誠懇的去向
郭隗請教,說:“先生,咱們燕國現在勢單力薄`國破民窮,是無法向宿敵齊國復仇的。我很想找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能人,來幫助我革新政治,振興國家,而後洗刷我們的奇恥大辱,請先生教我,該從何處著手?”郭隗答道:“大凡能成帝業的君主,總是與可以做自己老師的人在一起;能行
王道的君主,總是與得心應手的臣子在一起;而那些亡國之君,圍繞著他的勢必是一些庸庸碌碌的奴才。如果君主能放下架子,禮待那些德才兼備的士人,甘當他們的學生,那么,非但他們會心悅誠服的出力效勞,還能吸引強十倍`百倍的賢才前來投奔,這是自古以來治理國家`獲取人才的規律。大王您如能在招聘到賢才後屈身上們求教,大家看到您思賢若渴,那些有本領的人一定會像百川匯海似的源源而來。”郭隗接著講了一個故事:
古時由個國君,打算用千斤去求千里馬,但3年也沒買到一匹。一名內侍自薦為國君去購買。3個月以後,輾轉打聽到千里馬的訊息,可惜剛一趕到,那匹馬已死了。內侍就用500金把死馬的頭買了回來。國君大怒,說:“我要得是活千里馬,誰讓你用500金賣了個死馬頭?”內侍從容答道:“死馬頭還花了500金,何況活馬呢?天下知道這訊息,就會把駿馬送上門來的。”果然,不到一年,千里馬就送來了3匹。
講完這個故事,郭隗說出了自己的打算:“大王您如果真想招賢納才,不妨就從我身上做起,讓天下人都看到,像我這樣不才的人尚且收到您如此的尊重,何況那些德才大大超過我的人呢?這樣國內外的賢才就會不遠千里向我國聚集了。”
於是,燕昭王按照郭隗的主意,蓋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選擇了一個吉祥的日子,舉行隆重的儀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請到新宮殿里去住。昭王每天都要像學生請教老師那樣前去探望。昭王還在
沂水之濱,修築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徠天下賢士。台上放置了幾千兩黃金,作為贈送給賢士的進見禮。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
黃金台”。
英才薈萃,國勢漸盛 燕昭王愛賢敬賢的名聲不脛而走,風傳天下,各國才士爭先恐後的奔赴燕國。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將
劇辛從趙國來,謀士
鄒衍從齊國來,屈庸從
衛國來,
樂毅從魏國來,……真是人才濟濟,鄒衍是陰陽五行家,當時已名聞天下。他在齊國時就受到尊重;週遊魏國時,
魏惠王親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到
趙國時,平原君側著身子走路來迎接他,並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塵,畢恭畢敬。燕昭王迎接鄒衍時,比魏趙更為恭謹。`他親自用衣袖裹著掃把,退著身子邊走邊掃,在前面清潔道路。入坐時昭王主動坐在弟子坐上,敬請鄒衍以師長身份給自己授業。昭王特意為鄒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宮,供其居住講學。後人因此便用“擁慧先驅”和“碣石宮”這兩個詞語來比喻用優厚待遇尊禮賢才。昭王的這些做法應起了很大的反響,投奔燕國的士人更為踴躍。昭王大開國門,不拘一格地廣為接納。不惟歡迎知名學者,而且把那些有志滅亡齊國的,熟悉齊國險阻要塞和君臣關係的`善於用兵打仗的士人,盡數收留下來,並給與優厚的待遇,多方積蓄力量,以利興燕破齊。聚集於
燕都輔助
趙王振興燕國的眾多士人之中,最傑出的人物要數樂毅。樂毅是名將
樂羊之後,才學出眾,深通兵法,曾被薦為
趙國官吏,為了躲避趙國內亂,便到了魏國。他聽說燕昭王禮賢下士,隨生嚮往之心。正巧一次樂毅為魏出使燕國,昭王十分恭敬地客禮相待,樂意頗受感動,決意留在燕國,昭王隨即任其為亞卿,委以國政和兵權。
樂毅傾全力協助昭王改革內政、整頓軍隊。首先,針對燕國法度馳壞、官吏營私的嚴重局面,樂毅教昭王制定法律,嚴厲法制加強對官吏的審查和考核;其次,確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則,擯棄“親親”,“貴貴”得擇人傳統,廓清子由當權時拉幫結黨、濫用親信的劣跡,使燕國的吏治日趨清明;再次,建議昭王對那些遵守國家法度的順民,包括身份低下的貧民和一部分奴隸,都以一定製度予以獎勵,以安定社會秩序。在軍事上,樂毅著重進行戰法和紀律訓練,很快提高燕軍的戰鬥力。昭王還注意吊死問孤,去慰撫那些有喪葬之憂的人家;對那些有生育之喜得夫婦,昭王也派人去祝賀,給予關懷。昭王與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運,爭取全國各階層對自己統治的擁護。
昭王在樂毅等人的輔助下,兢兢業業地奮鬥了28載,不僅國家日漸殷富,積累了相當實力,而且培養了奮發圖強的民風。燕國上下同仇敵愾,舉兵伐齊的條件一天天趨於成熟。舉兵伐齊旗開得勝
正當昭王勵精圖治,燕國國勢蒸蒸日上之時,燕國的世敵 齊國已達到了強盛的頂點。然而,齊國國君對內不恤民力,橫加賦斂;對外不斷用兵,惹得諸侯不滿。忍辱多年的燕昭王認為報仇雪恥的時機已到,決意舉兵伐齊。
齊國畢竟是東方大國,單靠燕國的力量是無法與之抗衡的,樂毅提出了“與天下共圖之”的戰略,得到了昭王的贊同。昭王與樂毅、鄒衍仔細分析了形勢,清醒地認識到,當時齊、秦、
趙三強都在千方百計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宋國的定陶是中原地區最繁榮的商業大都市,齊、秦、趙三國均想染指。一旦齊國滅掉宋國,就必然會加劇齊與秦、趙的矛盾,同時也會對韓、魏、楚諸國形成嚴重的威脅,引起這幾國的不安。昭王便定下誘齊滅宋、孤立齊國的方略。燕國表面上臣服於齊,使其對之放鬆戒備。其間兩次派
蘇秦出使齊國,進行離間,唆使齊王輕率地決定西向攻秦,南向滅宋,昭王則趁此良機,遣使與魏、楚聯繫,並派樂毅赴趙,促使昭王勸說
秦國伐齊。秦國本於齊國相約東、西稱王,共分天下;豈料齊景毀約攻秦、滅宋,勢力侵入中原地區。為了出這口惡氣,欣然應允發齊。這樣,就形成了各國從北、西、南三面對齊的包圍之勢。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兵出征。此時,楚軍已駐軍於淮南,準備奪取齊國
淮北之地;秦與趙、韓、魏也各派一名大將軍率軍向齊國進發。
齊泯王開始並未料到燕國會聯合諸國攻齊,及至發覺燕軍已攻入齊國時,才倉促應戰。齊泯王盡起全國之兵,度過濟水,西進拒敵。齊軍因連年征戰,士氣低落,加之其民望對作戰不利的士兵以挖祖墳、斬首級等殘忍手段相威脅,更是
齊兵寒心。聯軍發起進攻,齊軍一觸即潰,連連敗北。齊軍主力被殲後,齊泯王率殘部狼狽逃竄,退回國都臨淄。昭王聞訊十分高興,親至濟西戰場勞軍,後犒將士,封樂毅為昌國君。
樂毅厚賞秦、韓兩國軍隊後遣其歸國;然後命
趙軍進攻河間,命
魏軍轉向東南收取昔日宋國之地;自率燕軍直搗齊都。燕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一氣攻占了臨淄。齊湣王被迫出逃,輾轉之莒(今山東
莒縣)地固守,後被楚將
淖齒所殺。
樂毅志在滅齊,在占領
臨淄後採取了一系列鞏固和擴大戰果的措施。為了安撫
齊民,樂毅在報請昭王同意後,著力整飭軍紀,嚴禁燕軍擄掠百姓。針對齊泯王的暴戾,樂意宣布寬減齊民的賦稅,廢除苛法,恢復
齊威王時代的一些合理法令。在臨淄郊外隆重祭祀
齊桓公和
管仲,把100多個燕國的爵位賞賜給歸順的齊人,又在齊國分封了20多個享有燕國封邑的
封君,籠絡了齊國的統治階級,基本穩定了對齊國的占領,齊國上下都願歸順燕國。在軍事上,樂毅分兵5路繼續攻占全國各地。於是,燕軍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接連攻奪齊國70餘城,均闢為郡縣,僅剩下莒和即墨(今山東
平度南)兩城未被攻下。
樂毅之所以能充分發揮其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是與昭王對他的絕對信任、堅定支持分不開的。當樂毅在齊國攻城略地時,昭王不加絲毫干預,讓樂毅放手大幹。當樂毅久克莒和即墨兩城不下,有人趁機進讒時。昭王一面痛斥其人,一面派使者對樂毅慰勉有加。昭王用賢不疑,換的部下赤誠相報。
在伐齊戰爭取得決定勝利的同時,昭王派燕將
秦開襲破東胡,迫使東胡從
燕國東北部後退千餘里,燕國領土向東北擴展到遼東一帶。燕還向南進軍,攻占了
中山國許多地方。昭王終使燕國躋身於列強之列,步入
黃金時代。
公元前279年,姬職因病去世。
燕昭王把握了復興燕國主要在於羅致人才這個關鍵因素,屈身禮士,用人不疑,終於使多年來孜孜以求的報仇雪恥願望得以實現,使燕國發展到
鼎盛時期,他自己也躋身於戰國其
七雄重要國君的行列。
典故說史料二
打從
孟嘗君被撤了相位以後,
齊愍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他一心想兼併列國,自己來當天子。這一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特別是齊國北面的燕國,受到齊國的
欺負,更想找機會報仇。
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後來傳到
燕王噲(音kuài)手裡,聽信了壞人的主意,竟學起傳說中
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齊國借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打進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後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
惠文王稱王的第十一年(公元前314年),
趙武靈王在燕國的
子之之亂後從韓國迎立燕公子職。公子職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燕昭王。但此時燕國局勢混亂,公子職在易王后的支持下,與太子平發生戰鬥,公子職不利。燕國的太后易王后是
秦惠文王的女兒,燕昭王是易王后的兒子,易王后與燕昭王希望能夠得到秦國的支持。公元前311年,秦國與魏國組成聯軍進攻燕國太子平,殺之,立公子職,
秦燕結盟。
公子職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
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
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準能把千里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裡,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
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訊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徵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緻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幹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
這時候,燕昭王看到
齊愍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現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發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你看怎么樣?”
樂毅說:“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一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
燕昭王就派
樂毅到
趙國跟
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韓、魏兩國取得聯絡,還叫趙國去聯絡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願意跟燕國一起發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蕩蕩殺奔齊國。
齊愍王聽說五國聯軍打過來,也著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
濟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於樂毅善於指揮,五國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一敗塗地,齊愍王逃回臨淄去了。
趙、韓、秦、魏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占領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愍王(音mǐn)不得不出走,最後在莒城(音jǔ)被人殺死。
燕昭王認為
樂毅立了大功,親自到濟水邊勞軍,論功行賞,封樂毅為昌國君。
一天,燕國王宮裡的內侍和衛兵都在交頭接耳的議論,燕昭王為何一反常態,竟怒氣洶洶地把太子打了二十大板。原來太子受了大夫
騎劫的挑唆,向昭王進讒言,說大將樂毅費了三年工夫還打不下齊國的莒城和即墨兩個地方,是樂毅陰謀以恩德感化兩地的齊國百姓,等齊民真歸順了,樂毅便可當上齊王。昭王始終認為樂毅是知己,一聽此話便蹦了起來,給太子一頓好揍,指著太子的鼻子罵他是個忘恩負義的畜牲,說:“先王的仇是誰給咱們報的?樂毅的功勞簡直沒法說,咱們把它當作恩人還不夠尊敬,你們還要說他的壞話!就是他真做了齊王,也是應該的。”
昭王責打了太子後,立即派使者拿節杖去見樂毅,立樂毅為齊王。樂毅十分感動,對天起誓,情願死也不接受封王的命令。此後,樂毅更加盡心盡力地為燕國效勞。
在中國歷史上,大張旗鼓的招賢納士之舉,莫過於燕昭王高築
黃金台。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過一首五言詩頌揚這千古佳話:“
燕趙延郭隗,遂築黃金台。據辛方
趙至,鄒衍復齊來……”
燕昭襄王(?─前279年),名職,
燕王噲之子,太子平之弟。簡稱昭王或襄王。本在韓國作為人質。燕王噲死後,燕人立職為燕昭王,派
樂毅伐齊國,連克七十餘城,後而敗於
燕惠王時。
昭王登位之初,決心要令燕國強大起來,故四處尋找治國的良才。因禮待老臣郭隗,築宮而敬以為師,結果各國群賢聚集燕國,史載“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唐代詩人陳子昂有詩:“南登碣石館,遙望
黃金台,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即是形容燕昭王以重金聘用了蘇秦。《
戰國策》里也記載他千金市馬的故事,一時燕國成為“人才高地”。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攻齊,上將軍樂毅攻破齊國,占領
齊國七十多城。是燕國最輝煌的時期。
故事影響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招聘人才,不僅要放下架子,更要有誠心,要拿出實際行動。
另外,傑出的領導者因善於識別和使用人才。只有做到唯賢是舉,唯才是用,才能成就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