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奎律髓刊誤》是武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元)方回撰
基本介紹
- 書名:《瀛奎律髓》刊誤(全2冊)
- 作者:(元)方回撰
- 出版社:武漢出版社
- 定價:298 元
- ISBN:9787543040243
《瀛奎律髓刊誤》是武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元)方回撰
瀛奎律髓刊誤 《瀛奎律髓刊誤》是武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元)方回撰
清代紀昀批點《瀛奎律髓刊誤》:馮舒:鎪雕如鬼工。又云:“四靈”腹聯之外,便無餘力,不得長江一支也。馮班:此有所刺也。查慎行:第三句費解。結有防微遠患之戒。紀昀:次句領下四句,唯在“掌中”,故得細看細寫。四句極刻劃而自然,不得目以奇澀。清代李憲噩《重訂中晚唐主客圖》:此自是賦而...
清代文學家紀昀:“添愁益恨”四字復。好在近情,而俗處亦在近情。(《瀛奎律髓刊誤》)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孫琴安:此詩開宕,寫盡人間有愁之人。中二聯句式自創,後人沿襲者甚多。只第七句總似有意。(《唐七律詩精評》)西安聯合大學教授師長泰:中四句皆承首二句,分...
紀昀《瀛奎律髓刊誤》認為“晚唐詩人,馬戴骨格最高”。翁方綱《石洲詩話》更以其五律“直可與盛唐諸賢儕伍,不當以晚唐論矣”。詩作多為投贈、應酬或寫羈旅、山林之作,較少反映社會現實。在《全唐詩》錄存其詩172首,編為2卷。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等有傳。著有《會昌進士詩集》1卷,...
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仿佛許丁卯,純是套頭,不為雅詠。作者簡介 王珪(1019—1085),字禹玉,舒州(今安徽潛山)人,祖籍華陽(今四川成都)。弱歲奇警,出語驚人。慶曆二年(1042)舉進士甲科,為翰林學士。神宗時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岐國公,卒年六十七,謚曰文。著有《宋兩朝...
清代紀昀批點《瀛奎律髓刊誤》:五,杜工部句;六,韓吏部句。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官至寶章...
清代紀曉嵐《瀛奎律髓刊誤》:馮班:登鳳凰台便知此句之妙,今人但登清涼台,故多不然此聯也(“三山半落”二句下)。又云:窮敵矣,不如崔自然。極擬矣,然氣力相敵,非床上安床也。次聯定過崔語,紀昀:原是登鳳凰台,不是詠鳳凰台,首二句只算引起。虛谷此評,以鳳凰台為正文,謬矣。氣魄遠遜崔詩...
清代紀昀批點《瀛奎律髓刊誤》:馮班:極思盡力,正未及唐人之下者。自比謝客,可謂刻畫無鹽,唐突西子也。查慎行:“笑語”與“含”字欠融。紀昀:此“歲晚”是秋非冬,昌黎《雨中》詩用“歲晚”字可證。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慶曆二年(1042)進士...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元微之為江陵法曹,樂天在翰林。清代毛奇齡、王錫《唐七律選》:色相雖變,猶饒聲勢(“渚宮東面”二句下)。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敕編《唐宋詩醇》:次聯本色語,屬對卻極工,後來惟蘇軾深得此妙,他人效顰,則淺率無味矣。清代紀昀批點《瀛奎律髓刊誤》:香山最沉著之筆,結處彌...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此詩起句、末句俱好,兩“後”字不相妨。清代紀昀《瀛奎律髓刊誤》:老生之常談,詞調尤野!當代紅學家周汝昌《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范成大這首《題夫差廟》被紀昀所貶,是的,也許有點不夠“溫柔敦厚”。可是,紀昀沒有從別的方面去看些事情。這“常談”,究竟是“談”的...
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十六評價說:“神力完足,斐然高唱,不但五六佳也。”(《瀛奎律髓刊誤》卷十六)作者簡介 陳師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學文於曾鞏,絕意仕進。元祐(1086-1094)初期,因蘇軾等人舉薦,任徐州教授。後任太學博士、秘書省...
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語意渾成而真切,至今傳誦口熟,仍不覺其爛。清·馬位《秋窗隨筆》:既雲夢中,則夢境迷離,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邊”字,膚淺無味。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郢樹邊”太平凡,即不與上復,恐非子厚所用,轉不如“煙”字神遠。近代·李慶甲《瀛奎律...
元·方回《瀛奎律髓》:“詩暗合老杜,今注本無之。細味句律,謂後山學山谷,其寶學老社,興與之俱化也。”清·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下:“出句用‘猶’字,對句復用‘尚’字,便是合掌,老杜無此法也。”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一:“末句言病不遇盧醫,生硬晦澀,是江西派過求瘦硬之病。”...
清代紀昀批點《瀛奎律髓刊誤》:紀昀:六句是名句。然終覺“看雲”不貫“眠”字。何焯:“老”字正與結句“急”字呼應。清代許印芳《律髓輯要》:“眠”與“看雲”不貫?眠時不可看云乎?若謂夜眠不合,詩固明雲“白日眠”矣。此二句全在轉換處用意,蓋清宵本是眠時,偏說“立”而“步月”;白...
清代文學家紀昀:(“小樓”二句)格調殊卑,人以諧俗而誦之。(《瀛奎律髓刊誤》卷十七)清代詩人舒位:小樓深巷賣花聲,七字春愁隔夜生。(《書劍南詩集後》)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馬承五:全詩抒寫了在春雨初霽的美好時光里閒居無事、急於歸家的心情,表達了對官場人情的深刻體驗和厭倦情緒。詩中三、四句意境...
《瀛奎律髓刊誤》卷三十紀昀評曰:“此殊鈍置,非常侍之佳作。”《全唐詩》卷二一四有此首。此詩前兩句“蕃軍”“代馬”是典型的邊塞風物,同時點明時節是肅殺的秋天。中間四句具體寫“蕃軍”即邊塞少數民族部落的軍中景象,“老將”和闊支”分別著“金甲”和錦裘”,一為作戰,一為禦寒,分別寫出塞外戰事...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三:晚唐詩多先鍛景聯、頷聯,乃成首尾以足之。此作似乎一句唱起,直說至底者。清·范大士《歷代詩發》卷二二:通首俱切,結更佳。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十三:起四句有氣力,後半稍弱,五句亦未雅。清·李懷民《重訂詩人主客圖》卷下:(三四句)嚴峭不可名狀。(...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七:此詩末句”乃是避地嶺外,聞將相驟貴者,亦老杜秦蜀湖湘之意也。“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五、六深至,不似江西派語。“作者簡介 呂本中(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稱東萊先生,壽州(安徽壽縣)人。初授承務郎。1124年(宋徽宗宣和六年),為樞密院編修官。
【清】紀昀:此所謂唐人矩度,古格存焉,不可廢也。然效之則易入空腔。虛谷(方回)評此三字(即“規模好”)最斟酌。(《瀛奎律髓刊誤》)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
61. 論古典詩學中的內外辯證及尊古傳統——以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序》“古淡”論為例[J]. 中國文學研究,2014,(03):76-79+120.62. 從《紅樓夢》首回的分層倒敘論其四層境地及生命哲學[J]. 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14,29(07):13-18.63. 論《紅樓夢》中“都雲作者痴”一詩[J]. 保定學院學報,2014,27(...
合掌是對仗時所應當避免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這種對仗為“正對”,是一種拙劣的對仗。他在文中言明:“故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如宋之問《初到黃梅》詩:“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紀昀《瀛奎律髓刊誤》評論說:“途中、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清人紀昀評第一首詩最後兩句說:“結乃謂八代不留,江山空在,悟紛紛擾擾之無益,且汲江煎茶,領略現在耳。”“用意頗深,但出手稍率,乍看似不接續。”(《瀛奎律髓刊誤》)當代學者周汝昌評第二首詩說:“一結兩句表面是感謝江神,慶幸渡江很快當,可是假如敵兵來襲,只要‘風色’一好,照樣也是‘滄波千...
清代紀昀:應酬率筆,七句太俗。(《瀛奎律髓刊誤》)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昌黎先生”或“韓昌黎”。自幼好學,醉心詩書,唐德宗貞元八年(792)中進士。貞元十九年(803)任監察御史,上書求免災民賦稅,坐貶陽山(今屬廣東)令。憲宗元和十二...
元·方回《瀛奎律髓匯評》:“文兆,九僧之三。有宋國初,未遠唐也。凡此九人詩,皆學賈島、周賀,清苦工密。所謂頸聯,人人著意,但不及賈之高、周之富耳。”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氣韻翛然,無刻畫齷齪之習。”作者簡介 文兆(生卒年不詳),宋代僧人。南越(今廣東、廣西一帶)人。與希晝、...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匹馬”二句下)兵未進討,邊人望見漢城列峙西界中。清代紀昀批點《瀛奎律髓刊誤》:此稍爽朗。清代許印芳《律髓輯要》:起筆得勢,以下如破竹矣。通體俱作壯語,卻無粗豪病,而且渾灝流轉,神完氣足,此宋詩之最出色者。置之唐人集中,亦推高唱。近代王文濡《歷代詩文名篇評註...
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二十四:風骨老重,語亦沉著,然尚非杜之極筆。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瀛奎律髓刊誤〉的得與失》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期.台灣南華大學「明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5月 《李調元〈雨村賦話〉對湯聘〈律賦衡裁〉的沿襲與創新》,台灣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3月;四川師大國際賦學研討會論文,2004年10月 《〈釋迦佛賦〉作者考辨》,...
清代紀昀批點《瀛奎律髓刊誤》:“金波”“玉露”之類,當日猶非濫套,今則觸目生厭矣。不得以此詆古人,亦不得以此藉口。不言己不寐,而言“巴童”不寐,用筆曲折。張繼“半夜鐘聲到客船”,同此機軸。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河漢”逼近,而光如欲“流”,於夔地尤切。……中秋之月,去(天)河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