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懷古(王珪《金陵懷古》)

《金陵懷古》是北宋詩人王珪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一首懷古詩,首聯破題兼點明時間地點,並營造出孤寂淒涼的氛圍,頷、頸兩聯描寫眼觀金陵秋景,分別寫來渚孤鳥、淫雨歸舟、秋風落葉、寒雲舊樓,勾畫出秋光的蕭條,尾聯是全詩秋景圖的點睛之筆,反映出詩人的憂思。這首詩格調的寥落沉鬱,與昂奮進取的盛唐氣象迥然有別,是一首寫悲壯情緒的代表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金陵懷古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王珪
  • 作品別名:和金陵懷古、依韻和金陵懷古
  • 作品出處:《全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金陵懷古
懷鄉訪古事悠悠,獨上江城滿目秋
一鳥帶煙來別渚,數帆和雨下歸舟
蕭蕭暮吹驚紅葉,慘慘寒雲壓舊樓
故國淒涼誰與問,人心無復更風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悠悠:悠久。
⑵江城:金陵臨江,故稱江城。
⑶渚(zhǔ):水中沙洲。
⑷下歸舟:歸舟順流而下。
⑸蕭蕭:風聲。暮吹:傍晚的風。
⑹慘慘:寒雲低垂,顯得陰沉、悽慘。
⑺舊樓:指古代宮殿。
⑻故國:古代都城。與問:過問。

白話譯文

懷鄉訪古往事漫漫悠悠,我獨上江城放眼儘是秋。
一鳥帶煙從那沙洲飛來,數帆冒雨江水送下歸舟。
晚風蕭蕭吹起落葉飄飛,寒雲慘澹重壓著舊城樓。
故國淒涼我還能去問誰,人世滄桑準還會再風流。

創作背景

此詩作時正是宋朝立國不久,當時國窮民貧,王安石變法“富國”、“強兵”效果甚微之時。元豐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雙戰失利,“永樂之敗”喪師二十萬,神宗“臨朝痛悼、為之不食”。當時王珪在朝任左相,對日益淒夷的國勢感觸頗深,特作《金陵懷古》以抒發“故國淒涼”之愁懷。
此篇《華陽集》題作《金陵懷古》,《瀛奎律髓》題作《依韻和金陵懷古》。李璧王荊文公詩箋注》收入,題為《和金陵懷古》。但《臨川全集》《王文公文集》均不載此篇,當為王珪所作,誤入荊公詩集。方回云:“此詩原刊荊公集中,今以岐公集為正。”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全詩以憂鬱悲哀的格調寫景以抒發弔古憂國之情懷,是一首寫悲壯情緒的代表作。
首句破題,兼點時、地。為排解鄉思而懷古,但往事如煙,相隔久遠,難以追尋。獨自踟躕江邊古城,撲入眼帘的只有蕭索的秋景。“悠悠”、“獨上”、“滿目秋”,開篇即為全詩籠罩了一層孤寂、蕭索的氣氛,並與尾聯的“故國淒涼’‘誰與問”形成呼應。
中間二聯,即承接“獨上江城滿目秋”,著力描寫詩人眼中的秋光。晚煙淒迷中,一隻水鳥孤零零地落在僻靜無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瀝瀝,江面上稀落地飄零著幾片帆影,駛向歸途。蕭瑟的晚風,把山麓層林的紅葉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雲密布低空,陰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壓垮。一句一景,猶如四幅畫屏,物象雖不同,卻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蕭瑟,創造了一個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間二聯,融情於景,鍛字鍊句,顯出作者藝術匠心。用“蕭蕭”“慘慘”修飾“暮吹”與“寒雲”,摹聲繪色,寫出了晚風淒景,寒雲慘澹,也寫出了作者的心緒; “驚”運用擬人手法,既寫出了秋風中“紅葉”飄零的情狀,也寫出了詩人心頭之“驚”;“壓”既形象地寫出了寒雲之重,也表現出詩人心情之沉重。
尾聯歸結全詩,為金陵秋景圖點睛。這歷史上虎踞龍盤、人傑地靈的雄都,如今竟一派淒涼,無人過問;登臨此地,誰也沒有往日那種激揚分發、躊躇滿志的風情氣韻。“故國淒涼”應“江城滿目秋”,“誰與問”應“獨上”。“人心無復更風流”,由以上種種風物,水到渠成地誘發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深深的憂思。

名家點評

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仿佛許丁卯,純是套頭,不為雅詠。

作者簡介

王珪(1019—1085),字禹玉,舒州(今安徽潛山)人,祖籍華陽(今四川成都)。弱歲奇警,出語驚人。慶曆二年(1042)舉進士甲科,為翰林學士。神宗時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岐國公,卒年六十七,謚曰文。著有《宋兩朝國史》《在京諸司庫條式》《王珪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