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夜玩月

《十六夜玩月》為一首五言律詩,是杜甫在居住蘇州時所做。作者通過描寫自己在十六夜出遊時的所見所聞,表達了對月的喜愛,同時也抒發淡淡的鄉愁。這首詩的以新穎的角度寫月,擺脫拘謹,使之具有靈動性和歡樂感,為後人所稱頌。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背景簡介,作品賞析,文學鑑賞,名家評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十六夜玩月
舊挹(1)金波(2)爽,皆傳玉露(3)秋。
關山隨地闊,河漢(4)近人流。
谷口樵歸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5)渾不寢,半夜有行舟。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挹:取。
(2)金波,月光。
(3)玉露:白露之美詞。
(4)河漢:銀河。近人者以地勢之高。
(5)巴童:川東鄉音年。
(6)渾,全。

白話譯文

十六的夜晚月光皎潔明亮,似金波可舀,讓人爽目怡悅,月光照耀下秋露似玉般濃郁可人。關山在皎潔的月光的照耀下也仿佛開闊了許多,站在山上仿佛銀河就流在腳畔,星辰與我共飲。遠處,樵夫唱著歌伴月而歸,思鄉的戰士吹響的蕭索笛聲緩緩從城樓上飄逸出來,孩童們卻不懂這些淡淡的鄉愁,嬉戲打鬧,樂不思蜀,半夜還在河上行船遊玩。

背景簡介

作者一生坎坷,仕途不順,曾獨自一人輾轉多地,此詩就是在詩人再遇仕途低谷,獨居蘇州時所作。

作品賞析

文學鑑賞

杜甫寫月詩的詩題中有兩首較為特殊,即《十六夜玩月》,與八月十五日只相差一天或兩天,也可能出於觀察一下兩天月色的差別,或出於避舊求新的思維習慣,所以一首叫“玩月”,一首叫“對月”。何為玩月呢?從詩的思路僅其內容看,詩人大致從以下角度來思考吧:首先是月和人是雙向尋趣的,不單是人在玩月;既是“玩”從描寫上來看便具有靈動性和歡樂感,擺脫過於拘謹;再是人的範圍擴大,不單是詩人玩月。我們且看詩為何來尋趣吧!
這是一首五律,字數不多,但所含面較為寬廣,大致有以下幾個層次。一、二兩句為襯托或稱前言,月所具有的招人喜愛和可親之處要給予顯示或作簡要描述。時令已值秋天,月色尤為皎潔明亮,讓人爽目怡悅。十六的夜晚月光如金波可舀,多么濃郁,秋露在月光沐浴下更呈玉色之光彩,多么著人心感滋潤。十六日的圓月、銀光不遜於十五,為“玩月”作了很好的襯墊。三、四兩句寫人與月尋趣的寬闊空間和較好的條件。請看,關山因有今夜如此明亮玉色的月光照耀,使天地顯得更加寬廣遼闊,創設了充分自由飛翔的空間,也擴展了人們的視野。這時你將會發現,天上的銀河與地上的人流顯得如此貼近,天上的銀河、星星、月亮與人間已如鄰近之同居共飲,啊!人與月原來是這樣親近相依。這為今夜人月對玩尋樂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其中也隱含了月對人之情意。
下四旬為第三層次,寫出了今夜玩月的樂趣。詩人的設計也有特色,先寫地域之廣,有山谷野坡,有邊域,有村落,也有河上,可稱遍及四方。再寫玩月者的類別,有打樵人,有邊防衛士,有鄉村兒童,也有水上旅途者,包羅廣大人群的代表,說明“月”在廣大人群心中的情意之深。第三,寫如何玩月,打樵者唱著山歌,踏著月光,高興而歸,這是用歌聲來玩月。邊城城樓上響起橫笛曲聲,顯得多么哀幽,大概是高鄉遙遠的戰士,仰視明月不免有思鄉之愁萌生,笛聲也就吹出了“鄉思曲”,這也算月對人的一種同情與共承哀愁。兒童們在明月之夜,大有跳躍尋樂之樂,他們嬉戲而蹦跳,樂趣橫生,玩得如此天真。明月也就高興地提供兒童們活動的天地,這也是月尋趣之樂。已是半夜還有行舟,有的是夜行之途,也有是月下尋樂,這也含有了行舟玩月之趣。從以上玩月的描述中也可看到詩人杜甫雖心懷思鄉之愁,但也有乘鄉愁之時作玩月之樂,既可寄託念家之思,也可暢抒對之月愛。

名家評析

後村詩話》:
“河漢近人流”,絕佳。
詩藪》:
詠物起自六朝,唐初沿襲,雖風華競爽,而獨造未聞。唯杜公諸作,自開堂奧,盡削前規,如題詠月,則“關山隨地闊,河漢近人流”……皆精深奇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然格則瘦勁太過,意則寄寓太深。
杜臆》:
中秋前白露,後寒露,故有是(玉露)名。此時兩間游氣俱斂,故關山隨地而闊,河漢近人而流,金波之爽,無如此時。後四句一時聞見,亦月明故。
下語皆切“玩”字。……“舊挹金波爽”,切十六夜。……“關山隨地闊”,當空正圓,高下探阻一片皆明,故曰:“隨地闊”。
《初白庵詩評》:
結語似閒,細味殊覺其妙。
紀昀:“金波”、“玉露”之類,在當日猶非濫套,今則觸目生厭矣。不得以此詆古人,亦不得以此藉口。不言己不寐,而言“巴童”不寐,用筆曲折。張繼“半夜鐘聲到客船”,同此機軸。查慎行曰:結語似閒、細味殊覺其妙。
讀杜心解》:
“河漢”逼近,而光如欲“流”,於夔地尤切。……中秋之月,去(天)河甚遠,遠則光不相掩;而河於此時,斜亘西南,於夔為近,而夔地又高,所以清輝交映也。下皆言明月夜事,人人忘寢,愈為月光增色。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十六夜玩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