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京途中遇雪》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寫詩人離開家鄉前往長安途中,遇到大雪時的所見所感;表達了詩人客行他鄉的羈旅之愁,以及極不情願赴京赴考試時的茫然心態和對未來的恓惶無依之感。全詩取景十分開闊,與心靈鏡像呼應,運用比興的手法,追求言外之意,描摹景物的同時,也塑造個人形象,顯得含蓄雋永,回味悠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赴京途中遇雪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孟浩然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赴京途中遇雪
迢遞秦京道1,蒼茫歲暮天2。
窮陰連晦朔3,積雪滿山川。
落雁迷沙渚4,飢烏噪野田5。
客愁空佇立6,不見有人煙。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迢遞:遙遠的樣子。秦京道:通往長安的大道。秦京:京城長安原屬秦地,故稱。
- 蒼茫:曠遠迷茫之貌。唐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歲暮:年終。
- 窮陰:指陰天,連續陰天的日子。窮,極也。晦(huì):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朔(shuò):陰曆每月的第一天。
- 沙渚(zhǔ):沙洲,水中可居者曰渚。渚:水中的小塊陸地。南朝宋謝惠連《泛湖歸出樓中望月》:“哀鴻鳴沙渚,悲猿響山椒”。此句言雪大,使雁迷失方向。
- 烏:烏鴉。噪:喧鳴。
- 佇(zhù)立:指站立。出自《詩·邶風·燕燕》:“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白話譯文
通往京城長安的路還很長,抬頭看天,滿眼蒼茫。
連續幾日的陰天,積雪也鋪滿了山川。
大雁為了活著,在雪地里覓食卻迷失了方向,一群烏鴉在田野里鳴叫不停。
我發愁而茫然站立,四處也不見有人煙。
創作背景
此詩為孟浩然於開元十六年(728)離開家鄉前往長安途中,遇到大雪有感而發。詩人此次赴京的目的是去參加科考,對個人前程既充滿了期待,同時又有些許猶疑不定的茫然。途中又值大雪漫天,獨自跋涉於風雪旅途之上的詩人自然敏感多思。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當時客行他鄉的羈旅之愁以及對未來的恓惶無依之感。此詩寫景方面很有特色,取景十分開闊,並且與詩人心靈鏡像緊密呼應,運用比興的手法,追求言外之意,描摹景物的同時,也完成了詩人個人形象的塑造。孟浩然在這首詩中成功實踐了在五律中蘊涵比興的創作手法,因此全詩顯得含蓄雋永,回味悠長。
首聯“迢遞秦京道,蒼茫歲暮天。”寫出詩人在仕途上積極地邁出了第一步上京趕考,但前途未卜,路途遙遠,真是“又是黃昏獨自愁”。“蒼茫”既是下雪的前兆,也是作者心情的忐忑的表現。“歲暮天”點明了時令,暮色蒼茫增添了詩人的幾分愁緒,為全詩定下了情感基調。題目“遇雪”,但開篇並沒有直接描寫,而是為下文寫下雪作鋪墊。
頷聯“窮陰連晦朔,積雪滿山川。”描寫了兩個意象“積雪的山”“冰凍的河”與詩題相合,營造了蒼茫寂寥的意境。
頸聯“落雁迷沙渚,飢烏噪野田。”由於滿山積雪,低飛的大雁找不到沙渚棲宿,飢餓的烏鴉在野田裡覓食。落雁應是作者自喻,落沙渚是為了覓食,然後再繼續前行,但落雁卻找不到食物。詩人赴京科舉,也正像“落雁”一樣迷失。作者在描寫雁和烏的手法上不同,雁落是為了覓食,比較含蓄,沒直說。對烏鴉則直接用了“飢”字,飢餓的烏鴉肯定會嘰嘰喳喳叫,對比很強烈,用意明顯,暗示自己很不情願參加科舉意願和科場爭奪激烈的擔憂。“噪”字用得巧妙,以聲襯靜,突出環境的蒼涼。“飢烏”這個意象隱含了愁的意蘊,為“客愁”作鋪墊。暗示詩人對赴京趕考前途未卜的擔心和茫然。此聯有版本為“落雁迷沙渚,飢烏集野田。”“集”是聚集之意,突出了烏鴉之多,暗合了詩人愁緒之濃。無論是用“噪”還是用“集”均不失為妙筆。
尾聯“客愁空佇立,不見有人煙。”詩人把自己當“客”,隱隱約約再一次表明了自己這次科舉的不情願。“空”字傳達的就是茫然。“不見有人煙”是實寫,實寫的背後是詩人在訴說孤獨。
名家點評
【宋】劉辰翁:決不為小兒語求工者,大方語絕無峻處。(《王孟詩評》)
【明】李夢陽:不能落雁一聯,終傷於曠。(《評點孟浩然詩集》)
【清】紀昀:此所謂唐人矩度,古格存焉,不可廢也。然效之則易入空腔。虛谷(方回)評此三字(即“規模好”)最斟酌。(《瀛奎律髓刊誤》)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長安,應進士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後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遊歷東南各地。詩與王維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