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濂溪學派
- 類型:理學學派
- 創始人:周敦頤
- 思想:“無極”、“太極”為宇宙根本
思想學說,主要代表人,蘇軾,黃庭堅,胡宗愈,周壽,周燾,孔武仲,曾幾,
思想學說
該派以《周易》為宗,混合道家“有生於無”和儒有“中庸”思想,據道教《無極圖》撰《太極圖說》,提出一個簡單而系統的宇宙構成理論,認為“無極”、“太極”為宇宙根本,認為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通過變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由五行生成萬事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乾道生男,坤道成女”,“人也得共秀而最靈”(《太極圖說》),認為人也是由太極而生。確立了“太極本體論”的學說。又提出“太極本無極”的命題,認為萬事萬都都是由這個“無”產生,宣傳了道家“無中生有”的觀點。他們又揉合孟子“寡慾”、道教“養生”和佛教“修心”學說,提出“誠”和“主靜”的修養理論。他們說的“誠”,是模仿“太極”而建立的“人極”,認為“誠”是人至善的本性,是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本,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要達到這一最高境界,必須“主靜”,就是“無欲”,不要有任何欲望,安安靜靜,潛心修養,就可以達到“純粹至善”的最高境界了。該學派對“新學”態度游移,與“蜀學”有某些思想聯繫,屬於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但其中也包含一定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他們曾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又說,“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太極圖說》)。認為萬事萬物都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主要著作有周敦頤《太極圖說》和《通書》(後人編為《周子全書》)等。該派於理學有開創之功,他們已經提出了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太極、無極、理、氣、心、性、命、誠、動、靜、陰、陽等,二程在此基礎上確立了理學體系。在宋代濂、洛、關、閩四大理學學派中。濂溪學派被列為首位。南宋朱嘉所列“北宋五子”(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也以周敦頤領銜。實際上,此派在北宋影響不大,只是經南宋張□、朱嘉推崇後,才被尊為理學開山,《太極圖說》也被奉為理學經典,始獲得較高的學術地位,對於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儒學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初,尊立太學,“令學者非五經、孔孟之書不讀,非濂、洛、關、閩之學不講”(《東林列傳》卷二《高攀龍傳》)。濂學以其開創理學之功,在封建社會後期盛行不衰。
主要代表人
蘇軾
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
胡宗愈
胡宗愈,字完夫,宋代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宿從子。舉進士甲科。元祐中官至禮部尚書,遷吏部。工書,嘗重刻漢石經於錦官(今成都)西樓。宇文紹奕跋言內翰胡公得蔡中郎(邕)石經四千二百七十字有奇,以楷書釋之。又得古文、篆、隸三體石經遺字八百一十九,並饞諸石。(《宋史本傳》、《金石文字記》)
周壽
周壽,字元翁,敦頤子。朱熹謂其詞之妙,前輩多稱之。《山谷集、朱子文集》
周燾
周燾,字通老,一字次元,乃濂溪次子。宋嘉祐七年壬寅(1062)六月生。元祐二年登長寧榜進士第。政和六年,以中奉大夫充寶文閣侍制,授城都太守。靖康元年丙午(1126)十月十一日卒,終年六十四歲。
。
孔武仲
孔武仲(公元一o四一年左右至一o九七年左右),字常父,臨江新喻人,孔文仲之弟。約生於宋仁宗慶曆初,約卒於哲宗紹聖末,年五十七歲。幼力,舉進士甲科,調殺城主簿。元佑間,歷官國子司業論科舉之弊,底王氏學,請復詩武;又欲能大義而益以諸經策。累還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坐元佑黨奪職,居池州,卒。武仲著有詩、書、論語、說、金華請義、內外製、什文,共百餘卷,《宋史本傳》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