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澳洲銀鱸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魚綱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經濟價值,成魚養殖及技術要點,放養密度,日常管理,肌肉營養成分測定,疾病預防及捕撈,高密度集約化養殖,人工繁殖試驗,材料與方法,結果,小結與討論,池塘養殖試驗,人工繁殖,苗種培育,成魚養殖,
形態特徵
地理分布
澳洲銀鱸(BidyanusBidyanus)是銀鱸的一種,為澳大利亞的一個淡水本地品種,原產地是澳州昆士蘭省的Morry-Darling河流體系。澳州銀鱸魚身呈紡綞型,側厚、頭小、豐富的魚膠分布均勻,無暗剌。該魚屬溫水性魚類,耐寒、抗熱;性溫和、不會相互殘食、養成率高、飼料換肉係數高。澳州銀鱸本身具極豐富的魚膠。澳州銀鱸適應力極廣、最適宜生長溫度為17-28℃,夏天可耐熱至33℃、冬天可耐寒至5℃左右,可在純淡水或鹽度在10‰-18‰左右的鹹水水域中養殖。養殖用水以淡綠透明之流水為佳,PH值於7-8之間,溶氧(DO)4-9mg/L,藻類濃度不宜太大,特別避免大型藻滋生、以免蓄積藻腥土味。種苗培育的技術要點一般2-3厘米魚苗可以下塘,在放苗前8-10天先以茶粕除去雜魚及消毒淨池。苗種在天然土池塘培育為佳,可以獲取較豐富的天然生物餌料,投餵以鰻粉或香魚幼料訓餌為主,同時捕撈生餌料,橈足類補充。池水要避免藻色過濃,否則烈日下易起氣泡病;同時要視情況控制適當的換水量,維持水溫水質穩定。
經濟價值
澳州銀鱸體內脂肪
充積營養豐富,肉質細滑豐腴、肥而不膩,食之口感極其甘甜、香醇、濃郁,令人回味無窮;魚體魚膠豐富、分布均勻,魚膠有益人體抗老化及提升免疫力,是手術後、產婦坐月子的最佳補品。其風味佳、耐凍存,肉質爽口、無細剌,是老少鹹宜之健康食品;適合做生魚片、碳烤、清蒸等。其體態豐腴,豐富的膠原蛋白、呈大理石紋路均態分布,魚肉雪白、無細刺、美味多汁,是魚鮮中的珍品。
成魚養殖及技術要點
放養密度
水深90厘米左右、配置增氧機1台的魚種塘,每畝投放體長3.5厘米的夏花1.5~2.0萬尾;投放體長規格為10~12厘米的魚種3000~3500尾。
日常管理
放養前,池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徹底殺滅病原體。因澳洲銀鱸食性為雜食性,飼料來源廣、獲得方便,一般皆以人工飼料代替,其中又以浮性鱸魚飼料最為普遍。幼魚階段飼料要求蛋白質含量42%,成魚階段為36%~41%;日投餵量為魚體體重的3%~5%,每天投餵2~3次,投餵時應嚴格做到定時、定位、定質、定量的“四定”原則。
1、小魚:控制水質及飼料鮮度,以投餵浮性飼料較佳;注意飼料品質,特別是飼料的油脂及蛋白質之鮮度,適量的油脂及蛋白質可減少肝腎負荷,有利於魚體生長。
2、中魚及大魚:在飼料配方方面要注意熱能油脂不宜太多,避免造成體型圓短積油,該魚種體型控制以修長均稱為佳。養殖過程中採用適時分級的方法能有助整體飼養成績。後段養殖飼料配方中可適當逐步加強熱能油脂,但切莫過多造成積油,在增強熱能油脂的同時更應小心控制水質及藻相,否則容易蓄積藻腥土味,影響風味和品質,故水質方面以保持淡綠透明之微流水為佳。
若是在一般的土池養殖,可在養殖池的鄰近另設一蓄水池,水源先在蓄水池經過淨化,再慢慢流入養殖池。
肌肉營養成分測定
常規分析方法測定工廠化養殖的澳洲銀鱸(Bidyanus bidyanus)的肌肉營養成分。結果顯示,澳洲銀鱸肌肉乾物質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別為85.80%、9.82%。100 g肌肉中8種常規礦物元素含量分別為Ca 16 mg、Mn 0.02 mg、Zn 0.5 mg、Cu 0.02 mg、K 371 mg、Na 27 mg、Mg 27 mg、Fe 0.6 mg;胺基酸含量為18.69 mg,其中必需胺基酸含量為7.5 mg;脂肪酸含量為10.2 mg,其中飽和脂肪酸3.62 mg,不飽和脂肪酸6.58 mg。
疾病預防及捕撈
澳洲銀鱸抗病力較一般魚類強,但日常的預防工作亦須定時進行。春、夏兩季是寄生蟲類盛行季節,尤以錨頭鰠較為常見,堅持每隔2~3周施用15毫克/升濃度的生石灰加以預防;秋、冬兩季則是細菌性疾病流行季節,堅持每隔3~4周施用1~3毫克/升濃度的二氧化氯加以預防。 在成魚出售前的4~6周內,每畝水面用15公斤生石灰兌水均勻潑灑,5~7天進行一次,可充分去除魚體內的土腥味,保持良好的品質上市。
高密度集約化養殖
1.池塘要求池塘不宜過大,面積以667平方米~3000平方米、水深1.5米~2米為好,須池底平坦,淤泥厚10厘米~15厘米,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進水、排水方便,配備增氧機。放養前15天排乾池水,清除過多的淤泥和雜草,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公斤全池潑灑消毒。消毒7天后用60目篩絹網過濾注水深1米左右,每667平方米施發酵後的糞肥150公斤、複合肥5公斤,以培育天然鉺料生物。
2.魚種施養淡水銀鱸體長達5厘米以上便可放入成魚池養殖,魚種要求體質健壯、無傷無病、規格整齊。一般每667平方米水面放體長5厘米的淡水銀鱸魚種1340尾~2000尾,並搭配鰱鱅魚種80尾左右。放養時用1000公斤水加10克~20克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魚體消毒殺菌5分鐘左右。
人工繁殖試驗
澳洲銀鱸從台灣省引進閩南地區養殖,獲得較好效益。1999年以來,筆者許色明(福建省漳州市魚種場)即進行銀鱸人工繁殖試驗,並獲得成功。
材料與方法
1.1 親魚
1.1.1 親魚來源。本試驗用的親魚來源於1998年5月從台灣引進3cm左右銀鱸苗在本地池塘養殖選留培育而得。
1.1.2 親魚選擇。選擇體重1.1~1.2kg、魚腹部膨大、卵巢輪廓明顯、腹部較鬆軟的雌魚和體重0.8~1kg、輕壓魚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的雄魚。
1.2 人工催產
挑選出來的親魚,分二次注射催產激素。第一針注射LRH-A,雌
魚按體重0.5μg/kg,雄魚不注射;第二針注射HCG,雌魚按體重1500IU/kg,雄魚減半。本試驗分二批進行,詳見表1。
1.3 產卵與孵化
1.3.2 魚苗孵化。親魚產卵後,立即將卵收集計數後放於魚苗孵化環道流水孵化。環道除流水外還加用氣泵打氣,以提高溶解氧。產卵後12小時計算受精率。日常管理方法與家魚孵化相同。
1.4 出苗。魚苗出膜後觀察魚的活動情況,當魚苗發育至能平游時,即在孵化環道內投餵蛋黃,出膜後第七天移放到池塘時計數。
1.5 產卵及魚苗孵化用水及水溫控制。產卵池塘和孵化用水均採用抽取地下水摻池水,使水溫保持穩定在24℃~26.5℃之間。 表 1 銀鱸人工催產情況表
水溫 | 催產時間 | 產卵時間 | 催產親魚 | |
第一針 第二針 | ♀ ♂ | |||
第一批 | 24℃ | 2000年5月8日 2000年5月9日 11:30 1 : 30 | 5 月 9 日 17 : 00 | 2 2 |
第二批 | 25-26℃ | 2000年5月15日 2000.5.16 14 : 30 1 : 30 | 5 月 16 日 19 : 30 | 7 7 |
1.6 定時測量水溫,觀察親魚產卵情況,及時收取魚卵計數,並作記錄。
結果
催產效果及魚苗孵化情況見表 2。
表 2 催產效果及魚苗孵化情況
孵化水溫 (℃) | 產卵 | 產孵數 ( 萬粒 ) | 受精率 (%) | 魚苗出膜時間 | 出苗時間 | 出苗數 ( 萬尾 ) | |
第一批 | 24 ~ 25 | 全產 | 約 13 | 47 | 2000年5 月 10 日 22 : 40 | 2000年5月14日 | 因停電停水導致缺氧死苗 |
第二批 | 24.5 ~26 | 全產5條,未產2條 | 35 | 51 | 5 月 17 日 21 : 20 | 2000年5月24日 | 約12 |
小結與討論
3.1 本試驗表明,在池塘養殖二年的銀鱸,可達性成熟。根據觀察,雄魚可提早一年成熟。利用這些性成熟的銀鱸做為親魚,在水溫24℃~26.5℃ 時,第一針注射LRH-A 、第二針注射HCG ,且在第一針注射後28 ~30 小時左右,親魚能自行產卵受精。在魚發情時,可見到多條雄魚追逐1 條雌魚產卵、排精行為。
3.2 銀鱸受精卵較小,卵徑約2mm 左右,有油球,在沒有流水或打氣的狀態下,魚卵下沉,有流水或打氣時,卵即浮起。
3.3 受精卵在水溫24℃ ~25℃ 時,約30個小時,水溫在24.5℃ ~26.5℃ 時約26個小時孵出魚苗。
3.5 銀鱸苗孵出後第4 天,在孵化環道中直接投餵蛋黃,可見魚苗腸內有食物,第5 天時在腸的下方尚有油球。用魚盤觀察時,魚苗平游速度很快,當停止遊動魚體下沉貼底時,魚體呈側身姿勢。
3.6 繁殖季節輕壓銀鱸腹部時,性成熟的雄魚有乳白色的精液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個體重500 克以上的銀鱸,體內積累大量的脂肪,腹部膨大,因此在選擇雌魚時,要通過比較,選擇腹部大,卵巢輪廓明顯且鬆軟的魚,以免誤選。
3.7 於5 月 30 日解剖2 條與本試驗用同齡、個體重1.5 公斤的雌魚,發現有1 條魚的卵巢比另一條魚卵巢小得多,可能有退化趨向,二批催產銀鱸其卵受精率只有50% 左右,可能與魚的性腺發育成熟度有關。因此人繁催產時間可以提早半個月進行。催產過的親魚一年內能否再次成熟有待進一步探討。
3.8 銀鱸採用LRH-A 和HCG 分二針注射,雖能達到催產效果,但是否需要二次注射催產劑,不同催產激素的有效劑量等有待進一步摸索。
池塘養殖試驗
人工繁殖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澳洲銀鱸2 齡可達性成熟,生產上一般選用3 齡以上親魚 ( 雄魚2 齡以上) 進行人工催產,繁殖季節為4 ~5 月,親魚分二次注射LRH-A 、HCG 等催產激素,第一針注射LRH -A ,雌魚劑量為0.5 微克 / 千克,雄魚不注射;經8 ~12 小時注射第二針,第二針注射HCG ,雌魚為1500 國際單位 / 千克,雄魚注射劑量減半。水溫24 ~26 ℃,效應時間為16 ~18 小時,受精卵較小,卵徑約2 毫米,具油球,約20 小時左右開始出膜,剛出膜的仔魚體長只有3 毫米左右,3 天后能平游,卵黃囊基本消失,體長4.5 毫米,開始主動攝食。
苗種培育
出膜3 天的仔魚,個體很小,口裂小,攝食能力比較差,這時解決適口的開口餌料對於仔魚培育的成敗與否尤為關鍵。試驗表明,小個體的輪蟲 ( 如臂尾輪蟲 ) 和枝角類幼體以及經過濾的熟蛋黃漿是仔魚培育前期的主要餌料,仔魚在水泥池培育8 ~10 天后轉入土池培育,這樣效果較好。
用於培育仔魚的水泥池,面積以50.2米 左右為宜,水深1 米,放苗前池子用20 毫克 / 升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全池消毒。每池配有充氣、增氧設施,放養密度為5000 尾 / 米3水體。每日投餵經100 目篩絹過濾的輪蟲、枝角類幼體和熟蛋黃,日投餵5 ~6 次,餌料密度控制在15 個 / 毫升左右,每天吸污2 次。仔魚在水泥池培育階段由於放養密度大應不間斷地進行充氣、增氧,維持水體中的溶氧在5 毫克 / 升以上。仔魚經8 ~ 10天時間的培育,體長已達1.0 厘米,能吞食較大型的輪蟲及小型枝角類,可以轉入土池繼續培育;這一階段水溫較高,魚苗的操作、搬運應十分小心。
土池培育的池塘面積以1 畝左右為宜,水深1 ~1.5 米,放苗前池塘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放苗前5 天,池塘施足基肥培養天然餌料,這樣,魚苗下塘時正值輪蟲高峰期,天然餌料十分豐富,有利於魚苗生長。土池的放養密度為每畝放苗3 萬~5萬尾。這段時間以施肥和投餌結合進行,施肥根據天氣和水質變化情況酌情施加,每天投餌2次,主要投餵豆漿和酵母粉。
經過20 天的培育魚苗體長已達2.5 厘米,可以投餵水蚯蚓和部分配合餌料。這時,應選擇時機繼續分塘分級培育,當魚種達到8 ~10 厘米時可以進入成魚養殖階段。
成魚養殖
1. 池塘條件 澳洲銀鱸的成魚養殖池,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 pH 值在7.2 ~8.5 ,面積2000 ~ 4000 米,水深2 米左右,池底沙泥質,池堤牢固,進排水方便,精養池每池配備1 ~2 台增氧機。魚种放養前每畝用生石灰100 千克兌水清塘消毒,徹底殺滅有害生物和病原菌。
2. 魚种放養 魚種由於操作、運輸容易引起機械損傷,放養前可用5 毫克 / 升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0 ~15 分鐘後放養,每畝放養8 ~10厘米魚種2000 ~3000 尾,同時搭配大規格的鰱鱅魚種50 ~100 尾,未配備增氧機的池塘每畝放養1000 ~1500 尾,搭配大規格鰱鱅魚種50 ~100 尾。
3. 飼養管理
(1) 成魚養殖階段主要投餵浮性鱸魚飼料或配合餌料,根據不同的生長階段,配製不同蛋白質含量的顆粒餌料;個體重在300 克以下,餌料的蛋白質含量為40 %,個體重在300 克以上,餌料的蛋白質含量為25 %~30 %;日投餌率按魚體大小來確定,魚個體重在100 克以下,按體重的5 %~8 %投喂,個體重在200 ~300 克,按魚體重 2 %~3 %投喂,400 ~600 克按魚體重的0.7 %~1.2 %投餵。養殖期間,每10 天取樣測量全長、體重一次,以便調整投餌量。
(2) 隨著魚體的生長,投餵的人工配合餌料的粒徑也要相應加大,合適的粒徑能減少飼料的浪費和提高飼料效率。
(3) 搞好水質調控是成魚精養高產的主要技術措施。夏秋高溫季節,魚類攝食強度大,排泄糞便也多,水中大量產生氨氮、亞硝酸氮及硫化氫等有害有毒物質,pH 值下降,嚴重地影響了魚類的攝食生長,這段時間應加大池塘的換水量,每3 ~5 天換水一次,換水量為1/3 ,冬季則根據情況10 ~15 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1/5 ~ 1/4 。
(4) 整個養殖階段應堅持早、晚巡塘,注意觀察水質變化和魚類活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適時開啟增氧機,保持池水達到“肥、活、嫩、爽。”
經一年養殖,澳洲銀鱸平均體長26.5 厘米,平均體重584 克,成活率80 %,每畝產量在600 千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