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漕運廣場
- 出土地點:江蘇淮安
- 館藏地點:江蘇淮安
- 所屬年代:明清
廣場簡介,歷史沿革,漕運簡介,
廣場簡介
漕運廣場即總督府遺址處。位於中國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城區中心,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築群,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嚴謹。2002年8月,淮安市楚州區在舊城改造中挖掘發現了明清時期的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在明清遺蹟下3米處還發現有宋元代文化層。遺址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從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戰亂頻繁,百姓大量南逃,因而促進了江淮、江南等地的經濟迅猛發展,江南財富在歷代財政收入中占有極大的份額。到了明初,雖海陸兼運,但大量財富都是通過大運河南北運輸的。
淮安楚州是南北水運樞紐,東西交通的橋樑。據《重修山陽縣誌》載:“凡湖廣、江西、浙江、江南之糧船,銜尾而至山陽,經漕督盤查,以次出運河,雖山東、河南糧船不經此地,亦遙稟戒約。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陽實屬咽喉要地也。”當時,千萬艘糧船銜尾而至淮安楚州由末口入淮北上。糧船卸載之後,再從河下裝滿鹽運往南方各地。這樣既解決北方糧米缺乏之苦,又大大緩解南方糧食年年豐收,食用不完,米價很低,百姓苦於“米贏而錢絀”的既南糧北調、北鹽南運都要途經淮安楚州,使淮安楚州成為漕運、鹽運集散地,客觀上形成了在漕運史上的特殊地位。
淮安特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淮安的繁榮,特別是商業十分發達。漕運總督機關設在這裡,駐有大批理漕官吏、衛漕兵丁。漕船到達這裡後,需接受漕台衙門的盤查,千萬艘糧船的船工水手、漕運官兵在此停留,南來北往的商人在此進行貨物交易,旅客也在此盤桓,更加之在這裡設常盈倉兩處、常平倉兩處、預備倉三處、莊倉五處……更大大提高了淮安的商品需求量,促進了商業的發展。當時這裡城內外店肆酒樓鱗次櫛比,“市不以夜息”,十分繁盛。正如邱浚詩曰:“十里朱旗兩岸舟,夜深歌舞幾時休。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在西湖嘴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