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信息
2023年6月,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印發《湖北省質量強省建設綱要》。
內容全文
為統籌推進質量強省建設,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精神,結合湖北實際,制定本綱要。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湖北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質量強省戰略,健全質量政策,完善質量治理,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提高全民質量素養,促進質量變革創新,著力提升產品、工程、服務質量,著力增強湖北產業質量競爭力,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為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提供質量支撐。
(二)目標願景。到2025年,質量強省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質量強省建設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實現綠色轉型,單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累計降幅達到國家標準。
——產業質量競爭力持續增強。現代農業提檔升級,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以上。先進制造業提質增效,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9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5%以上。服務業擴容提質,有效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要。力爭建成5個質量卓越產業集群。
——產品、工程、服務質量水平顯著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高於國家要求,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合格率達到98.5%以上,藥品、醫療器械及化妝品評價性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製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5%以上,工程質量抽查符合率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民眾滿意度全面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監測滿意度得分達到80分以上。
——品牌建設水平顯著提升。培育認定湖北精品300個以上,培育一批中國精品,新增中國質量獎正獎和提名獎獲獎組織10家以上,新增長江質量獎正獎和提名獎獲獎組織30家。有效註冊商標量超過100萬件,有效地理標誌總量及馬德里商標國際註冊總量均達到600件以上。
——質量基礎設施支撐能力顯著提升。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服務和保障更加高效,主導和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2000項以上,建設國家級和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10家以上,國家級和省級質檢中心數量達到130家,累計頒發有效認證證書10萬張以上。
——質量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質量政策法規制度進一步健全,質量監管體系更趨完備,重大質量安全風險防控機制更加有效,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區域質量協作機制更加完善,全省規模以上企業首席質量官覆蓋率達到80%以上,全民質量素養不斷增強,質量發展環境持續最佳化。
到2035年,質量強省建設進入全國前列,質量和品牌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先進質量文化蔚然成風,建成一批質量強國標桿城市。
二、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
(三)夯實科技創新質量基石。圍繞“三高地、兩基地”建設,加快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進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高水平建成1—2家國家實驗室或基地、30個左右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台、10家以上湖北實驗室。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立由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的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10家以上,新建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台100家以上。強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運用與保護,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示範套用項目300個以上,建設100家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
(四)強化綠色低碳質量支撐。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實施綠色低碳科技賦能工程,加快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最佳化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標準,實施一批節能和循環經濟技術改造項目,推動重點企業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實施資源效率對標提升工程,開展高耗能行業能效領跑者遴選活動和能源資源計量服務優質項目建設,加快鋼鐵、石化、化工等行業綠色化、低碳化改造。嚴格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制度,引導企業和居民選購綠色產品,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五)加強惠民利民質量保障。開展質量惠民行動,推動企業加快產品創新、服務升級、質量改進,推動傳統消費擴容提質、新型消費加快成長、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完善消費爭議多元化解機制,健全無理由退換貨制度,完善“三包”政策套用範圍和爭議解決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建立爭議社會聯調機制。深入開展“放心消費在湖北”活動,每年培育創建省級示範點100個以上。建立消費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開展主要城市和重點行業消費環境評價,力爭全省參評城市整體跨入全國第一方陣。
三、打造產業和區域質量高地
(六)強化產業基礎質量支撐。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啟動50個產業基礎再造項目、3個“一條龍”計畫支持項目。爭取突破100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每年開展不少於30個重點基礎材料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套用驗證項目,不少於50個重點產品關鍵零部件、元器件性能指標改進項目。開展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推進制造工藝與質量管理、數字智慧型、網路技術深度融合。支持通用基礎軟體、工業軟體、平台軟體、套用軟體工程化開發,實現工業質量分析與控制軟體關鍵技術突破。建立省級產業基礎技術研究平台10家以上,積極創建國家級產業基礎技術研究平台。
(七)加快全產業鏈質量升級。深入推動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每年推動1條產業鏈創建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1—2個縣創建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以“技改提能、製造煥新”工程推進傳統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慧型化轉型升級,累計開展2萬個以上技改項目,實現省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機器換人”全覆蓋。建立完善“鏈長+鏈主+鏈創”三方聯動機制,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慧型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製造、北斗等5大優勢產業,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提升質量競爭型產業占比。實施現代服務業提速升級行動,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聚焦6G、人工智慧等前沿領域,培育3—5家數字經濟全球知名企業,建設全國數字產業化引領區和產業數位化先導區。
(八)強化產業集群質量發展示範引領。以質量卓越產業集群建設為牽引,支持5大優勢產業、“51020”等重點產業集群加強創新技術研發,開展先進標準研製,推動全產業鏈標準化,推廣卓越質量管理實踐。鼓勵各產業集群創造性開展質量提升活動,實施先進質量標準,強化質量人才培養、質量品牌建設、質量基礎設施服務,建設全國質量品牌提升示範區10個以上。建立產業集群區域公用品牌培育、發展和保護機制,綜合運用集體商標、認證商標、標準認證等方式,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搭建產業集群質量創新服務平台,建設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50個以上。
(九)構建區域質量發展新格局。推動質量強市、質量強業向縱深發展,加快武漢都市圈質量建設,推進襄陽都市圈質量升級和宜荊荊都市圈質量振興,輻射帶動都市圈質量提升。強化質量發展引領帶動作用,建設國家質量創新先導區2個以上,創建質量強國標桿城市3個以上,培育形成質量發展比較優勢。以武漢都市圈為中心,助力長江中游城市群質量協同發展,打造長江經濟帶和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主要城市群。
四、加快產品質量提升
(十)強化農產品食品藥品質量安全。全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每年建立省部級綠色防控示範基地100個以上。推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探索推廣“合格證+追溯碼”管理模式。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和管理,新培育綠色、有機、地理標誌農產品90個以上。開展農產品品質評價和分等分級。落實食品安全“兩個責任”,推進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深化“食品安全縣”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力爭50%以上縣(市、區)達標。加強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推進重點類別食品全過程可追溯。加強藥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推進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加強中藥質量專項治理,推動藥品安全公眾滿意度超過86%。
(十一)推動消費品質量提升。開展消費品工藝最佳化行動,推廣個性化定製、柔性生產。加強新能源汽車、智慧型終端等新型消費品前瞻性功能研發、創意創新設計和新技術套用,擴大優質新型消費品供給。增強兒童用品和學生用品益智性、舒適性和安全性。增加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消費品供給,強化安全要求、功能適配、使用便利。對標國際先進標準,在100個以上行業、3000家以上企業開展對標達標專項行動,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
(十二)促進工業品質量邁向中高端。大力發展優質製造,強化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售後服務全過程質量控制。推動重點裝備產品智慧型化、高端化,發展中高端數控工具機,提升特種飛行器、通用飛機和大中型無人機整機研發製造能力,推動綠色智慧型船舶發展試點示範,培育壯大軌道交通產業,打造全國智慧型機器人創新發展高地。實施質量可靠性築基工程和倍增計畫,引導1000家以上企業開展可靠性共性技術研發,提高可靠性試驗驗證能力。落實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激勵政策,促進原創性技術和成套裝備產業化。落實重大工程設備監理制度。
五、加速工程品質提升
(十三)強化工程質量安全保障。全面落實工程質量各方主體責任,嚴格執行工程質量終身責任書面承諾、永久性標牌、信息檔案等制度。建立覆蓋施工全過程的質量管理標準體系,嚴格全過程質量管控。落實工程質量安全手冊制度。推進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參與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檢查。完善質量保修、回訪和投訴處理機制。
(十四)發展優質新型綠色建材。推動傳統建材升級換代,重點發展新型綠色建築材料、增強複合建築材料及製品等,加快推進磷石膏建材等產品套用。定期發布綠色建材產品推廣套用目錄,推動建築工程綠色建材使用率達到50%以上、新型牆體材料套用率達到97%以上。完善裝配式建築標準體系建設,推動企業建立裝配式建築部品部件全生命周期質量控制體系。落實建材生產單位和供應單位終身責任。
(十五)實施精品建設工程。實施智慧型建造試點示範,完善智慧型建造發展政策、技術標準和產業體系,加快培育智慧型建造工程總承包企業,統籌全產業鏈協作。推動城鎮新建民用建築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推廣節能減排新技術,提高建築節能指標,新增節能建築面積2.42億平方米以上。推行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監管,謀劃建設“荊楚安瀾”現代水網,加快推進“引江補漢”工程。開展精品橋樑和“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建設。每年創建國家優質工程獎5項以上、省級優質工程獎100項以上。
六、促進服務擴容提質
(十六)推動生產服務專業化發展。開展質量標桿企業創建行動,每年培育金牌服務市場主體100家以上。大力發展科創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建設以武漢為龍頭的國家科創金融中心、全國碳金融中心,增強金融有效供給能力。加快推進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天河機場和花湖機場國際航空客貨運“雙樞紐”、武漢國家級中歐班列區域性樞紐節點建設,暢通國際物流大通道。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智慧財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提高到83分以上。加快創建國家級和省級工業設計中心,辦好湖北省“楚天杯”工業設計大賽,積極承辦中國國際工業設計博覽會等重要展會、論壇。大力扶持跨境電商、離岸貿易等新業態,推動服務貿易加快發展。
(十七)推進生活服務品質化發展。開展生活服務滿意度提升行動。健全生活服務標準,建立完善優質服務承諾制度,引導服務業企業作出優質服務承諾。推進新全民健身示範工程。加快打造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發展連鎖經營和中央廚房,規範快餐、團餐等大眾餐飲服務。支持武漢、襄陽、宜昌等中心城市做強“首店經濟”“首發經濟”,發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創建國家信息消費示範城市及國家新型信息消費體驗館(中心)。支持宜昌、十堰等地開展“全國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領跑者’行動重點推進城市”建設。
(十八)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效率。圍繞城鄉居民生活便利化、品質化需要,加強便民服務設施建設,推進公共配套設施適老化、適兒化、無障礙改造。加快公共服務新技術創新套用,發揮“網際網路+政務服務”作用,全面推行“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事聯辦、跨省通辦”。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務質量標準體系,努力實現公共服務全領域有標可循、依標服務。加強公共服務質量管理,逐步完善精準服務、主動回響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推行常態化公共服務質量監測評價,健全考評體系和獎懲機制,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將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列入各地各有關部門年度工作考核內容。支持鹹寧市創建自然生態公園城市標準化綜合試點,推動《公園城市建設指南》上升為國家標準。
七、增強質量品牌競爭力
(十九)推動質量管理創新升級。引導企業制定實施以質取勝發展戰略,開發普及新型質量管理技術和工具。實施“萬千百”質量提升行動,每年推動10000家中小企業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支持1000家規模以上企業導入先進質量管理模式,培育100家質量標桿企業。開展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千企萬人質量控制小組質量提升活動。實施“上雲、用數、賦能”行動,開展企業質量管理數位化轉型試點,遴選“萬企上雲”標桿企業150家以上,積極推進燈塔工廠建設。鼓勵“鏈主”企業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納入共同的標準體系、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推動全鏈條企業提升標準化和質量管理水平。
(二十)壯大質量人才隊伍。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設定質量管理工程、食品和藥品質量安全等質量相關學科,推動質量專業能力與新技術新產業深度融合。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強化質量技能培訓、用工指導等,到2025年,參加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累計達到250萬人次以上。積極開展普惠性質量公益培訓,提高勞動者質量素質。實施技興荊楚工程,培養一批“湖北工匠”“荊楚工匠”等優秀高技能人才。推行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壯大質量經理、質量工程師、質量技術能手隊伍。完善質量專業技術人才職稱制度,實現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有效銜接。
(二十一)增強“湖北品牌”競爭力。建立重點品牌指導目錄,完善品牌標準化體系,開展湖北精品、中國精品培育行動,做強“湖北老字號”等區域公用品牌。培育招引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品牌創意中心、廣告服務機構。加快湖北地理標誌運營中心建設,建立湖北優質品牌網路陳列館、湖北地理標誌線上展館以及電商平台湖北地理標誌產品專區,持續舉辦“中國品牌日”、地理標誌大會、“我喜愛的湖北品牌”電視大賽等活動。加大品牌、商標保護執法力度,持續開展專項執法行動。鼓勵企業實施質量品牌戰略,建立品牌培育管理體系,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運營能力。
八、建設高效能質量基礎設施
(二十二)加強質量基礎設施能力建設。實施質量基礎設施能力提升行動,重點攻關數位化、扁平化量傳溯源技術,加快節能減碳等領域標準更新和制修訂,探索新型標準化服務供給和模式,加快先進檢驗檢測認證技術與裝備研發。強化計量、標準和關鍵檢驗檢測技術一體化建設,爭創北斗導航產業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圍繞“51020”現代產業集群建設省級質量標準實驗室10個以上。加大質量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力度。鼓勵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做大做強,支持襄陽、宜昌建設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示範區。
(二十三)提升質量基礎設施管理水平。推動質量基礎設施分級分類管理,開展質量基礎設施運行監測和綜合評價。推進計量技術機構創新發展,規範和引導計量技術服務市場發展。推進標準化套用全域發展,加快標準供給由政府主導向政府與市場並重轉變,推動標準化工作區域協同和開放合作,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全面推進檢驗檢測服務產業化、社會化,加強公益性機構功能性定位、專業化建設。深化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資質審批制度改革。
(二十四)推動質量基礎設施服務升級。開展質量基礎設施助力行動,大力開展計量、標準化、合格評定等技術服務,推動數據、儀器、設備等資源開放共享,力爭各市縣圍繞地方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中小企業建成1—2個綜合服務站(中心)。最佳化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開展標準化試點示範,建設省級以上項目120個。完善檢驗檢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台。積極打造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網路平台,創建質量基礎設施集成服務基地30個以上。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評議基地建設,強化技術性貿易措施通報、評議、研究及預警應對。
九、推進質量治理現代化
(二十五)加強質量法治建設。推進質量領域地方性法規的立改廢釋工作,加快出台湖北省質量促進條例、湖北省檢驗檢測條例、湖北省電梯使用安全條例等法規。構建區域執法協作、聯合執法等機制,健全行刑銜接機制,依法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侵犯智慧財產權、工程質量違法違規等行為。執行商品質量懲罰性賠償制度。健全產品和服務質量擔保與爭議處理機制,推行第三方質量爭議仲裁。
(二十六)完善質量政策措施。建立完善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完善製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評價制度,加快構建服務質量監測體系,按年度發布湖北質量狀況白皮書。完善長江質量獎評選表彰機制。建立質量分級制度,推行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推動政府採購和招投標全過程落實質量、安全要求,完善優質優價的政府採購和招投標機制。建立完善質量發展經費多渠道籌集和保障機制,推動建立質量發展基金,鼓勵引導更多資金投向質量改進、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建立質量政策評估制度,強化結果反饋和跟蹤改進。
(二十七)提升質量監管水平。完善以“雙隨機、一公開”和“網際網路+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以智慧監管為支撐的新型監管機制。完善市場準入準營制度,落實國家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和強制性認證制度改革要求。完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制度。建立健全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強制報告和調查處理制度,完善產品傷害監測和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強化缺陷產品召回管理。完善進出口商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和快速反應監管體系。加強網路交易市場產品質量監管。創新質量監管方式,探索實施“沙盒監管”制度,為新產品新業態發展提供容錯糾錯空間。
(二十八)推動質量社會共治。完善以法治為基礎、政府為主導、社會各方參與的多元治理機制,強化基層治理、企業主責和行業自律,大力開展質量強省共同締造活動。支持群團組織、一線班組開展質量改進、質量創新和勞動技能競賽等活動。引導行業協會、商會、學會及消費者組織等開展標準制修訂、品牌建設、質量管理等技術服務。完善質量社會監督員制度,引導消費者樹立和增強綠色健康安全消費理念。鼓勵新聞媒體傳播先進質量文化,曝光質量違法行為。辦好“質量月”等民眾性質量活動。
十、組織保障
(二十九)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對質量工作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質量工作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健全質量強省工作委員會組織協調製度,強化部門協同、上下聯動,整體有序推進質量強省建設。
(三十)狠抓貫徹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將質量強省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實際,統籌抓好日常推進、問題解決、政策協同和財政經費保障等工作。
(三十一)強化考核評估。落實質量督查制度,強化質量工作考核,建立健全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將考核評價結果作為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及有關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對綱要實施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予以表彰。建立綱要實施評估機制,加強跟蹤分析和督促指導,重大事項及時向省委、省政府請示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