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
- 制定依據: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將促進農產品的品種、品質結構最佳化。隨著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特色農產品的數量需求將穩定增加,品質要求將不斷提高,尤其是優質、安全、綠色農產品將更受市場歡迎。人口的增加,對特色農產品提供了剛性需求。湖北省食用菌、蜂蜜、雞蛋、淡水小龍蝦、河蟹等特色農產品目前出口位居全國前列,柑橘、桃、梨等在國內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省外市場空間有望進一步拓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省推進大別山、武陵山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推進“兩圈兩帶”等建設,將有利於充分發揮全省特色資源優勢,加快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隨著國家及省市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一批重大農業生產項目的繼續實施,將為我省特色農業產業創造難得的發展機遇。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習近平“三農”思想,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要求,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農業強省為目標,堅持市場導向和綠色發展,立足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聚集、帶動能力強的特色優勢區,著力提高農產品質量、生產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二)基本原則。
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綠色導向,加強生態保護,開展綜合利用。既要注重經濟效益,又要注重生態效益,以資源保護為基礎,突出地方特色,最佳化產業布局,提高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能力。
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瞄準市場消費需求,立足特色優勢,以市場帶動創建,以創建促進發展,調整特色農產品生產結構,提升特色農產品產業的競爭力。
堅持質量興農。深化結構調整,打造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最佳化品種品質結構,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關,以質立足、以質創優,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打造成為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區。
堅持產業融合。推動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與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和特色村鎮相結合,統籌空間布局,集聚要素資源,激發市場活力,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特色產業與關聯業態的有機融合,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堅持品牌引領。立足區域資源特色,突出差異性和優質性,準確定位品牌發展策略,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品牌發展之路,加快區域特色農業品牌培育、發展、行銷,構建支持評價體系,完善監管保護機制,推動形成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大宗農產品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為核心的農業品牌格局。
堅持因地制宜。特色農業適應的環境千差萬別,必須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各地發展什麼特色農產品,遵照自然發展規律,由各地自主決定。
(三)主要目標。
力爭到2022年,圍繞特色糧油作物、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特色茶業、特色畜產品、特色水產品、特色道地中藥材,創建30個左右特色優勢明顯、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爭創10個以上特色鮮明、優勢集聚、市場競爭力強的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培育一批經濟效益好、輻射帶動強的新型經營主體,構建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徵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國內知名、市場暢銷”的區域公用品牌和一批“省內知名、區域暢銷”的地方特色品牌,增強綠色優質中高端特色農產品供給能力。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將特色產業培育成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戰略產業,提升省內特色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更好滿足城鄉居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三、發展任務
圍繞工作目標和重點環節,構建特色農產品產業體系、標準體系、制度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及質量控制體系五大體系。
(一)構建特色農產品產業體系。
構建特色糧油產品產業體系。促進特色糧油加工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特色糧油加工產業園區,推進特色糧油科技創新,培植優質特色糧油基地。
構建特色蔬菜產業體系。在鞏固建設大中城市郊區蔬菜基地,推進蔬菜集約化育苗,推進設施蔬菜提檔升級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水生蔬菜、季節性外調蔬菜、食用菌等特色蔬菜生產。
構建特色水果產業體系。穩定發展以柑橘、梨、桃為主的優勢水果,提升產品檔次和品位。建設水果標準園、精品園和高效園,提高水果產業競爭力。
構建特色茶葉產業體系。鞏固提高綠茶,積極發展紅茶、青磚茶等茶類,創新開發抹茶等新產品。打造一批地方特色鮮明、核心競爭力強的生態茶園基地和茶葉加工廠,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完善的茶葉生產、種植基地和茶葉加工園區,提升茶產業綠色化、標準化、品牌化、差異化、多功能化發展水平。
構建特色畜牧產業體系。突出生豬、禽蛋、肉雞三大優勢產品和水禽、草食畜牧業、蜂業三大特色產業,打造一批區域優勢明顯、地方特色鮮明和核心競爭力較強的現代畜牧產業基地。
構建特色漁業產業體系。繼續做強小龍蝦、河蟹、鱔鰍三大主導產業,積極打造鱖鱸、龜鱉等“百億元”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潛江龍蝦”“香稻嘉魚”“盛老漢”等精品名牌,培育小龍蝦“千億元”產業。
構建道地中藥材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蘄艾、黃連、茯苓、福白菊、蒼朮、半夏、厚朴、木瓜等優勢道地中藥材,建設道地中藥材生態種植園,全面提升道地中藥材種植技術水平、質量檔次和產業效益。
(二)構建特色農產品制度體系。
積極建立特色農產品品牌目錄製度。建立生產經營主體監管名錄和“黑名單”制度。
認真落實農產品生產記錄製度和屠宰企業流向登記制度,嚴格執行禁限用農獸藥安全間隔期、休藥期等規定。認真落實屠宰企業進場查驗、肉品品質檢驗檢測制度。
認真執行農產品收、儲、運環節監管制度,落實病死畜禽及不合格特色農產品無害化處理制度。
完善養殖管理制度,細化養殖設施設備管理、水產品生產記錄、投入品使用記錄和安全使用、病害防控、養殖廢水處理、水產品質量安全自檢等制度規範。
全面推行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制度,落實綜合執法、風險監測、風險評估、風險預警、應急處置制度。
(三)構建特色農產品標準質量控制體系。
重點實施特色農產品生產標準制定和提升行動,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涵蓋特色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加快制(修)訂一批與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內特色主導產品相關的標準。
制定完善特色菜果茶栽培、加工技術規程和產品標準,形成覆蓋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支持生產企業開展SC、ISO9000、HACCP等相關生產、質量安全保證、危害識別控制體系認證,建立完善的企業標準體系。
全面加強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建立健全市、州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監測體系,完善鄉鎮基層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機構。構建覆蓋全省產地環境、投入品、農產品及其生產過程的質檢體系。在大宗特色農產品基地企業建立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系統。
(四)構建特色農產品科技支撐體系。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認真落實《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意見》(鄂政發〔2018〕9號),為湖北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增添新動能、拓展新空間、打造新格局。圍繞特色農業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以綠色興農、質量興農、效益優先為導向,組織農科教企開展協同創新,加強基礎性、公益性科研和共性技術、關鍵技術攻關,組建一批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一批農業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發展一批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
積極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國家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的主導作用和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主體作用,集聚農業科技推廣資源,圍繞湖北特色產業發展,實施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畫。創新農技推廣的方式方法,提升農業科技推廣信息化水平,培育科技示範主體,建設科技示範基地,加快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技術集成和轉化運用。實施特聘農技員計畫,加快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提升特色農業科研水平。整合、聚集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和要素,建設國家、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示範區。加強農業農村人才培養,培育一批適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生產經營型、技能服務型、經營管理型和產業領軍型人才。落實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激勵政策,營造鼓勵技術創新、推動成果轉化的良好氛圍。
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12316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鼓勵網際網路企業建立產銷銜接的農業服務平台。加強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和發布,提供農業綜合信息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數字農業,組織實施“網際網路+”現代農業行動,鼓勵對農業生產進行數位化改造,加強農業遙感、物聯網套用,提高農業精準化水平。
(五)構建特色農產品社會化服務體系。
建立特色農產品公共服務平台。加強服務條件及能力建設,綜合設定區域性的基層特色農產品公共服務機構,提供農業技術、惠農政策、市場信息、農業氣象、農村金融、農民教育等服務。
發展特色農產品經營性服務。採取政府訂購、定向委託、獎勵補助、招投標等方式,引導經營性服務組織參與公益性服務,開展特色農產品病蟲害統防統治、動物疫病防控、專用肥有機肥統購統施、農田排灌、農機作業等專業化服務。
強化特色農產品信息化服務。加快推動農業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各環節與農村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發展。依託已有基層農技推廣、農村格線化等信息基礎資源,加快建設12316益農信息社服務體系,紮實推進農技推廣服務的信息化改造和12316專家服務的價值化提升,重點推動12316農業信息綜合服務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深度融合發展。
四、特色農產品重點品種與優勢區布局
湖北省自然資源豐富,氣候覆雜多樣,適生的特色農產品種類多,特色農產品生產必須因地制宜。產業布局不僅要符合當地氣候條件,尊重當地農民種植傳統,還要適應市場需求,切不可千篇一律。重點特色農產品及區域布局見附表。各地在指導、布局特色農產品生產時,可不局限於表中品種(品類)。
(一)特色糧油作物優勢區。
積極建設馬鈴薯、紅薯、花生特優區。馬鈴薯重點建設高山優質脫毒種薯繁育區、中低山優質食用和加工原料主產區、平原丘陵早熟商品薯拓展區。紅薯重點建設鄂西南富硒紅薯種植區、鄂西北及鄂北崗地傳統特色及休閒食品紅薯種植區、鄂東鮮食紅薯種植區、鄂南工業原料及休閒食品紅薯種植區、城郊菜用紅薯種植區。著重加強馬鈴薯和紅薯種薯基地建設、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花生重點建設鄂東北抗病優質食用花生優勢區、鄂北早熟油用型花生優勢區、鄂中高產油用型花生優勢區。著重加強花生高產高油品種培育,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突出其油用性,兼顧多種休閒營養食品開發,推進加工品開發和品牌培育。
(二)特色蔬菜產業優勢區。
積極建設水生蔬菜、季節性外調蔬菜(包括夏秋高山蔬菜和冬春露地蔬菜)及食用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水生蔬菜重點布局在武漢市周邊沿江縣(區)、大湖周邊縣(市),重點栽培蓮藕、茭白、芋頭、荸薺、菱角、芡實、蓴菜、豆瓣菜、水芹、慈姑等水生蔬菜。季節性外調蔬菜中夏秋高山蔬菜主要是利用高海拔地區夏季自然冷涼氣候條件,生產反季節高山蔬菜,重點栽培大白菜、甘藍、蘿蔔、辣椒、番茄、菜豆等;冬春露地蔬菜引導適應市場需求,發展較耐低溫的十字花科蔬菜、部分蔥蒜類及葉類蔬菜等。食用菌重點在大洪山周邊區域、鄂西北區域發展香菇和黑木耳等木腐菌,適當種植珍稀菌;武漢市周邊區域、江漢平原區域發展草腐菌,適當種植珍稀菌。
(三)特色水果產業優勢區。
積極建設柑橘、桃、梨、葡萄、獼猴桃等水果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柑橘重點建設長江中游柑橘帶、清江流域柑橘帶、丹江庫區柑橘帶,著力推廣適應機械化、高產優質多抗品種,著重培育知名品牌。梨重點建設江漢流域砂梨產業帶、長江沿岸沙洲砂梨產業帶、武陵山區優質砂梨生產區,重點推廣早熟砂梨品種,填補北方梨和蘋果供應不足的空檔(淡季)。桃重點建設316國道沿線優質桃產業帶、107國道沿線優質桃產業帶,突出發展早熟和晚熟品種,提升產品均衡上市能力,著重發揮各產區優勢,調整最佳化內部品種結構,開發低糖、高酸等差別化、個性化品種。葡萄重點建設公安縣、荊州區、松滋市、石首市等生產基地,突出品種品質的提升,著重推廣無核、優質、抗病、耐儲運品種,推進精深加工。獼猴桃重點建設幕阜山獼猴桃生產區、武陵山獼猴桃生產區、秦巴山獼猴桃生產區,突出提升產品品質,培育知名品牌。
(四)特色茶葉產品優勢區。
在武陵山、大別山、秦巴山、神農架和大洪山等區域重點建設綠茶優勢茶區,打造恩施玉露、武當道茶、襄陽高香茶、英山雲霧茶等區域公用品牌。在大別山等區域重點建設抹茶優勢茶區,加強大別山抹茶新產品開發。在武陵山和三峽等區域重點建設紅茶優勢茶區,突出利川紅、宜紅茶品牌建設,實施設備改造升級。在幕阜山和三峽等區域重點建設黑茶優勢茶區,突出專用曬場渥堆室倉儲室配套建設、毛茶原料清潔化加工和精製壓磚自動化加工,提高品牌市場占有率。
(五)特色畜禽產品優勢區。
積極建設特色生豬、家禽、肉牛、肉羊、蜜蜂特優區。生豬重點布局在武陵山區、鄂東南、龍感湖流域、漳河流域等特色豬遺傳資源豐富的地區,重點發展通城豬、清平豬、監利豬、陽新豬、恩施黑豬等國家級保護品種和地方保護品種。家禽重點布局在秦巴山區、武陵山區、大別山、大洪山、鄂東地區、江漢平原等家禽品種資源豐富的地區,重點養殖江漢雞、景陽雞、雙蓮雞、洪山雞、鄖陽大雞、白羽雞、綠殼蛋雞、黑羽綠殼蛋雞和荊江鴨、沔陽麻鴨、恩施麻鴨以及陽新番鴨。肉牛重點布局在江漢流域、清江流域肉牛產業帶,重點養殖江漢水牛、鄖巴黃牛、棗北黃牛、黃陂黃牛、恩施黃牛和夷陵牛,突出開發高檔牛肉和牛肉製品的地方牛品種,著重加強品種繁育,打造優質安全綠色的牛肉品牌。肉羊重點建設秦巴山區、大別山區、清江流域的肉羊產業帶,重點養殖宜昌白山羊、馬頭山羊、麻城黑山羊。突出提升個體繁殖性能和產肉性能,保護和開發好草地資源,緩解草畜矛盾,加強品種保護和改良,培育和推廣特色肉羊品牌。蜜蜂:中華蜜蜂重點布局在大別山脈片區、幕阜山脈片區、武陵山脈片區、秦巴山脈片區等具有中華蜜蜂養殖基礎、蜜源植物豐富的山區,但各個地區之間的中蜂形態和生產特點上略微有差別,重點突出野桂花蜜、荊條蜜、百花蜜等優質蜂產業基地建設,助推山區精準扶貧工作,打造區域知名品牌。西方蜜蜂重點布局在江漢平原一帶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包括荊州、孝感、武漢、黃岡等地區,重點突出比較有特點的柑桔蜜、油菜蜜等大宗商品蜜,及荷花蜂花粉、益母草蜂花粉等特色蜂產品。
(六)特色水產品優勢區。
積極建設小龍蝦、河蟹、黃鱔、泥鰍、龜鱉、鱖魚、團頭魴、長吻鮠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小龍蝦以潛江市為養殖示範樣板,重點布局在長江流域,重點養殖克氏原螯蝦,加強良種選育、推進生態綜合種養和標準化健康養殖,打造“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河蟹重點布局在洪湖流域、楊汊湖流域、梁子湖流域,積極支持“洪湖清水”大閘蟹、“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的推廣。重點加強苗種本土化培育、加強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增強湖北省河蟹產業的市場競爭力。黃鱔重點布局在長江流域有養殖規模的縣區,重點加強人工繁育、健康養殖,積極發展黃鱔加工業。積極支持“仙桃黃鱔”“監利黃鱔”國內知名黃鱔區域公用品牌養殖。泥鰍重點布局在鄂東南地區、木蘭山地區、洪湖流域、鄂中地域等地,加強生態綜合種養和健康養殖,打造精品名牌,提高優質苗種生產能力。龜鱉,中華鱉重點布局在鄂中北區域,烏龜重點布局在鄂中南區域,重點加強良種繁育、生態綜合種養,打造“香稻嘉魚”等品牌。鱖魚重點布局在洪湖流域、楊汊湖流域、梁子湖流域、龍感湖流域、蘄河流域等地,著重加強種業建設,推廣高效健康養殖。團頭魴重點布局在梁子湖流域和鄂中西區域,重點養殖武昌魚,著重發展良種選育、生態養殖和健康養殖,打造知名品牌。長吻鮠以石首市、嘉魚縣為生產示範樣板,帶動周邊縣市發展。
(七)特色道地中藥材產品優勢區。
根據我省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重點推進“十草五木三花一菌”等19個骨幹品種的合理布局,在大別山區和鄂西北山區發展“十大”草本藥材,在鄂西南、鄂西北、鄂東南重點發展“五大”木本藥材,在鄂東北、鄂西北、鄂東南重點發展三種花類藥材,在鄂東南發展茯苓生產。建立藥材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推動道地藥材區域化、規範化、規模化、產業化、生態化生產,推進原產地認證,保護知名傳統藥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