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時代,信息科技是最活躍,發展最迅速,影響最廣泛與深刻的領域。信息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信息產業將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主導產業;信息科技也將對生物、材料、能源、環境等領域的發展產生極其重大與深刻的影響。自1994年建院以來,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以下簡稱信息學院)就以其先進的學科方向、雄厚的師資力量、良好的學術氛圍,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和教學條件,強烈地吸引著莘莘學子,每年考入清華大學的高素質學生中,大部分進入信息學院深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 現有教職工:593人
  • 教授:166人
  • 副教授:202人
  • 建院時間:1994年
  • 地區:中國北京市海淀區
概況,教學,現任領導,歷史沿革,發展方向,學術委員會,科研成果,

概況

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以下簡稱信息學院)組建於1994年,如今由4個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自動化系、微電子與納電子學系)、2個研究實體(信息技術研究院、微電子學研究所)、1個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組成,有1個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企業信息化套用支撐軟體)和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下一代網際網路核心網),是全國首批建設的5個國家實驗室之一“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依託單位。依託信息學院4個一級學科的綜合優勢,在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下一代網際網路、通信系統與網路、集成光電子學及其套用、微納電子學、複雜網路化系統、生物信息學、以及普適計算等先端領域進行創新探索,同時也為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一個高水平、交叉性、國際化的平台。清華大學電工電子學教學實驗中心掛靠信息學院,承擔全校電類基礎實驗教學,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供良好環境和條件。
信息學院建院宗旨,是為了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戰,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需要,加快提高信息學科學術研究水平,加速信息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促進學科交叉與聯合,為清華大學承擔重大科技任務與發展國家信息產業和培養更多高質量人才作出應有的貢獻。信息學院是清華大學規模最大的學院之一,師資力量雄厚,人才濟濟,每年都有國內外最優秀的學者加入到信息學院教師隊伍中來。培養信息學科高層次人才始終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信息學院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和攻關項目、國家高技術計畫項目、中央各部委和全國各省市重點科研項目以及學院教授自行選擇的創新研究項目,成果豐碩。信息學院與國內外許多高校、著名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保持著廣泛的學術聯繫與交流;多次主持召開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院講學;設立講席教授組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教學

本院師資力量雄厚,人才濟濟,科學院院士5人,工程院院士4人;長江學者5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7人次。2011年底,學院在校學生6755人,其中本科生2673人,碩士生2762人,博士生1320人,是清華大學規模最大的學院。本院現有4個一級學科,17個二級學科,4個博士後流動站,所有一級學科均有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學院設定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計算機軟體6個本科專業,其中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三個專業從2005年起按“電子信息科學類”統一招生。
為適應現代科技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信息學院從2003級本科開始實行多學科交叉背景下、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培養基礎厚、專業面寬、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複合型人才。信息學院所屬各專業統一執行信息大類培養方案,強化數學和自然科學基礎,共建具有各學科專業公共基礎的系列平台課程,並在此基礎上設定具有特色的專業核心課程組。指導性教學計畫各專業低年級基本相通,高年級自主選擇,實施學分制管理,建立學生選擇機制

現任領導

學院行政領導
院長孫家廣
常務副院長張佐
副院長(按姓氏筆畫序)王希勤
院長助理 馮建玲
學院黨的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張佐
成員(按姓氏筆畫序)王建民
孫茂松
金德鵬
聯絡員王娜
院務會
主席孫家廣
成員(按姓氏筆畫序)王希勤
張佐
秘書馮建玲
學院工作與分工
全面工作孫家廣
學科事務
電子與通信王希勤
計算機吳建平
控制周東華
微納電子魏少軍
綜合牛志升
執行助理吳克瑛
教學事務
教育教學改革王希勤
其他張佐
執行助理王娜
科學研究事務
戰略規劃與大項目組織吳建平
科研團隊和載體建設周東華
國內外業界合作魏少軍
其他牛志升
執行助理吳克瑛
國際合作與交流事務
總體牛志升
執行助理趙艷春
人才隊伍事務
總體張佐
執行助理唐臘梅
宣傳與財務
總體張佐
執行助理王娜曹欽
行政事務
總體馮建玲
執行助理林靜菡

歷史沿革

1933:清華大學電機系成立
1952: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建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兩校電機系電訊組合併),1958年更名為無線電電子學系,即現電子工程系
1955:電機系設立自動控制專業
1956:電機系設立電子計算機專業
1958:自動控制系成立(含計算機、自動控制和運籌學三個專業)
1970:電子工程系建立(自動控制系有關專業和數學力學系計算機數學專業合併),即現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1970:工業自動化系建立(電機系、動力系、自動控制系有關專業合併),即現自動化系
1980:以半導體專業為基礎,建立微電子學研究所
1994:組建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2003:信息技術研究院成立,軟體學院併入信息學院。科研概況
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以下簡稱“信息學院”)經過多年的建設,在信息領域形成了國內外有重要影響、整體優勢明顯的學科群,每年接納國內外訪問學者和博士後研究人員百餘人。在2006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信息學院涵蓋的4個一級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均排名第一,並全部被列入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國家重點學科。
2007年後,信息學院所屬各單位科研經費和承擔國家項目情況穩步增長,新增國家“973”計畫主持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64項,國家“863”計畫項目168項。2000年以來,信息學院各單位共獲得國家級獎勵30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5項和國家科技進步獎24項。
新的時期,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目標和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建設任務給信息學院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信息學院將進一步集成學科和人才優勢,立足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加強基礎性、前沿性、交叉性的科學探索,在新一代信息網路、寬頻無線與光通信、智慧型信息處理和新一代光電子與微電子器件以及生物信息學、量子信息學等方面展開創新性科學研究,面向國家信息化建設需求,承擔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項目,為國家建設和科學技術進步貢獻力量。

發展方向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時代,信息科學已經並將繼續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信息產業仍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我國已經把發展信息科學技術並推進其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中的套用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重要發展戰略目標。信息學院師生將繼續發揚清華優良傳統,為實現建設世界一流的清華大學、建設一流的信息學院、培養學生成才報國的宏偉目標而共同努力奮鬥。

學術委員會

主任:周炳琨(院士)
副主任(按姓氏筆畫排序):王志華林闖周彤
秘書長:陸建華
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王京、王志華、王希勤楊華中、李星、李衍達(院士)、李崇榮、吳澄(院士)、吳建平張鈸(院士)、張長水、陸建華、林闖、羅毅、周彤、周東華、周炳琨(院士)、胡事民舒繼武雍俊海魏少軍
學術委員會委員分組情況如下:
教學組:王志華(組長),李衍達(院士),王希勤,楊華中,胡事民,舒繼武,雍俊海,李崇榮,張長水
科研與學科組:陸建華(組長),周炳琨(院士),羅毅,王京,吳建平,周東華,魏少軍,胡事民,李崇榮
學術交流組:周彤(組長),張鈸(院士),王京,王希勤,魏少軍,楊華中李星,舒繼武,雍俊海
學術規範組:林闖(組長),吳澄(院士),羅毅吳建平周東華,李星,張長水王志華

科研成果

序號
項目名稱
獎種
等級
主要完成者
完成單位
年度
1.
基於網路融合的流媒體服務新技術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
戴瓊海、陳峰劉燁斌楊敬鈺、徐文立、爾桂花
自動化系
2008
2.
時域同步正交頻分復用數字傳輸技術(TDS-OFDM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
楊知行楊林龔克、潘長勇、董弘、吳佑壽
電子系
2005
3.
基於索普卡(SOPCA)網路結構的索普卡電腦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
張堯學周悅芝、彭玉坤、王勇
計算機系⑴等2單位
2004
4.
統計預測時鐘恢復技術及其系列SDH專用晶片與系統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
曾烈光、王瀚晟、金德鵬、秦曉懿
電子系
2002
5.
遙感衛星中頻通用接收解調系統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
楊知行、郭興波、潘長勇、黨小川、陽輝、吳佑壽
電子系
2000
6.
面向ISDN的並行多功能單板智慧型交換器
國家發明獎
三等
劉斌、李海萍、馬瑛君、葉航軍、崔勃
計算機系等3個單位
1999
7.
程控/手動單模可調諧外腔半導體雷射器
國家發明獎
三等
張漢一、潘仲琦、周炳琨、楊今強、畢可奎
電子系
1998
8.
多重最佳化分配泵浦摻餌光纖放大器系列
國家發明獎
三等
彭江得、劉小明、唐平生、姜新、范崇澄、周炳琨
電子系
1997
9.
2.5Gb/S比特誤碼測試系統
國家發明獎
三等
楊知行、陽輝、柴燕傑、姚彥
電子系
1997
10.
電腦控制無位置感測器無刷直流電動機
國家發明獎
三等
李樹青、吳伯新、王永、陳永康、方棣棠、張合慶
計算機系
1996
11.
溫度補償型光頻分復用鑒頻器
國家發明獎
四等
張漢一、柴燕傑、謝世鐘、孫波、周炳琨
電子系
1993
12.
新型反射式聲顯微鏡
國家發明獎
三等
陳戈林、胡思正、羅淑雲、李德傑、申忠明、張克潛
電子系
1992
13.
高雙折射光纖拍長測試裝置
國家發明獎
三等
廖延彪、陳國霖、吳庚生
電子系
1992
14.
具有互動和自學功能的脫機手寫漢字識別系統和方法
國家發明獎
四等
夏瑩、吳志彪、曾棋榮、孫承鑒、張大華、王世琴
計算機系等
1992
15.
減小抖動正碼速調整技術及其新型復接設備
國家發明獎
二等
曾烈光、馮重熙
電子系
1990
16.
超大規模積體電路高溫快速熱處理技術與設備
國家發明獎
二等
錢佩信、侯東彥、陳必賢、林惠旺、馬滕閣、李志堅
微電子所
1990
17.
語音輸入電話自動查號系統
國家發明獎
三等
胡起秀、方棣棠蔡蓮紅吳文虎、邊紹武
計算機系等
1990
18.
真空管太陽能集熱管
國家發明獎
三等
殷志強吳家慶、史月艷、王鳳春
電子系
1988
19.
模型法碼速調整數字復接技術及其復接器
國家發明獎
二等
曾列光、馮重熙
電子系
1987
20.
新型熱水熱量指示積算儀
國家發明獎
三等
劉震濤、王俊傑、肖德雲、顧利忠、沈兆豐、王昌茂
自動化系等
1985
21.
自適應和數字電可控非相參頻率捷變雷達系統
國家發明獎
一等
茅于海、周廣元、喬學禮、呂柏、王德生、周平、唐仁娣
電子系
1984
22.
一種新型的四極濾質器
國家發明獎
三等
薛祖慶、申功遠、陸家和、王墨然、陳萬儀
電子系等
198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