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周炳琨院士195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
無線電系。1960-1963年在蘇聯列寧格勒電
工學院進修;1983-1985年在美國
史丹福大學做訪問學者。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
中國光學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電子學會會長,美國IEEE,OSA會員。
周炳琨1936年3月2日出生在四川成都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位律師。他在家鄉一直念完國中。1953年,周炳琨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真空器件專業。他的優異成績和肯於吃苦、樂於鑽研的學習精神,一開始就受到老師的青睞和同學的擁戴,被選為班長。清華大學的學習是他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一個星期中只有星期天下午去禮堂聽聽音樂會、出外郊遊。其餘時間完全用在學習上,他們關心的焦點是去圖書館“搶占”座位,然後就一頭扎進書山題海里去。同時,他們又很注意身體鍛鍊。緊張的學習到下午4點半,就放下書本,走上運動場。他們當時長跑規定了指標,每星期必跑二萬米。他當時是學校機車隊隊員,以後又當過教練。1954年、1955年國慶節,清華大學的機車佇列隊遊行,通過天安門,接受了毛主席和中央首長檢閱。周炳琨在清華大學擔任過雷射教研室主任、無線電電子學研究所所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務委員會委員。1987年起,他擔任了“國家高技術(863)計畫”中的“光電子
器件與集成技術”主題專家組組長。
又任國家自然科學半導體研究所副所長。他的活動領域不但早已跨出清華校門,而且跨出了國門。他是美國電機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員、美國雷射與
光電子學會會員。
現為中科院院士、
國家863計畫光電子主題專家組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光電子工藝中心主任、
中國光學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半導體所副所長、
物理電子學與光電子學博士點導師。
研究成果
在國內周炳琨院士首先開展了“晶體纖維生長與晶體光纖器件研究”,七項成果經鑑定為國際首創或先進。開闢了光電子技術新方向和晶體材料生長新方法。“窄線寬可調諧半導體雷射器及相關技術”通過七項成果鑑定,線寬、頻穩度和調諧範圍達國際先進水平。為發展
相干光通信作出了貢獻。在“光纖
高溫感測器”、光纖環形腔的細度及環形雷射器研究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指導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發明四等獎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由他參加主編的《雷射原理》獲國家優秀教材獎。1984年周炳琨院士在國際上首先研製出“LD
泵浦固體雷射器”,實現了當時世界上效率最高(6.5%),線寬最窄,頻率最穩定的固體雷射器。他發明了“單片微型YAG
環形雷射器”。90年又研製出“LD泵浦NYAB自倍頻雷射器”。以上工作開創了固體雷射新領域。
1960年雷射器在美國發明時,他在蘇聯參加了第一批
紅寶石雷射器的研製工作。回國組建雷射研究小組,研製成功雷射測踞儀,機載
測高儀,
氦鎘雷射器等,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獎。1980年主編《雷射原理》,獲國家優秀教材獎和電子部優秀教材特等獎。1984年在美國完成“
半導體雷射泵浦YAG因體雷射器”等研製工作。回國後領導研究集體開展了“外腔
半導體雷射器”,“半導體雷射泵浦固體自
倍頻綠光雷射器”,“單晶光纖生長器”,“光纖環行腔及其套用”,“
光纖放大器與雷射器”,“光纖
高溫感測器”,“
光弧子傳輸”,“
波分復用光纖通信技術”等研究,獲國家級和部委獎6項,專利10餘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90餘篇。培養
博士研究生15人。
人生歷程
周炳琨,中國雷射研究第一人。1960年留學蘇聯時,即涉足雷射研究領域。
1956年,剛念完三年級的周炳琨就提前畢業,當上了
助教,得到了有計畫的培養。清華大學送周炳琨到
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簡稱“成電”,後更名為“電子科技大學”),跟隨蘇聯專家
列別捷夫教授進修微波電子學,擔任翻譯和助手。在成電優秀青年教師
劉盛綱(後長期擔任
電子科技大學校長,並於1980年當選為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幫助下,周炳琨從
列別捷夫那裡學到很多真本領。1958年,周炳琨回校後,以一個22歲的小
助教就開始講授“微波技術”的大課,並負責實驗室的建設。
1960年,清華無線電系系主任
李傳信推薦周炳琨去蘇聯進修。
1960年1月,周炳琨來到蘇聯列寧格勒電工學院,專研微波技術。半年之後,美國
加利福尼亞州
休斯飛機公司的科學家梅曼發明了世界第一台“
紅寶石雷射器”,這標誌著“雷射技術”形成。它與
原子能、半導體、電子計算機一起,被譽為當代科學技術的“
四大發明”。周炳琨感到壓力,他想國內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如不及時跟上最新科技的步伐,轉眼之間就要落後若干年。他想轉變自己的研究方向,投身於雷射的研究。但這也是比較冒險的一個決定,因為這意味著以前所學的東西得棄置一旁。
他參加了蘇聯第一批紅寶石雷射器的研製工作。於是周炳琨成為中國學習和研究雷射的第一人。兩年後,他回到清華大學,該校無線電系立即組建了以他為首的雷射研究小組,開始研究
固體雷射器這一嶄新的技術。當他們的工作剛開始起步時,“四清”、“文革”等政治運動接踵而來。周炳琨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帶著他的科研分隊,幾下江南。當別人搞開武鬥、搞無政府主義時,他們奔赴常州、無錫的工廠,與工人師博、
工程技術人員協作攻關,先後為我國國防現代化、雷射技術產業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1983年,他再次受學校派遣,
遠涉重洋,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矽谷的史丹福大學做訪問學者,他一方面摸清了國外新技術革命的發展狀況,同時,又對某些外國人輕視中國學者感到憤慨,決心“為中華民族爭口氣”。
周炳琨雖然年近半百,卻老當益壯,帶著清華套用物理系兩個20多歲的研究生努力奮戰,在短短的一年半里,竟拿出“泵溥釔鋁柘榴石雷射器”成為當時世界上效率最高、線寬最窄、頻率最穩的雷射器。
著作及論文
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0餘篇。
所獲榮譽
1960年雷射器在美國發明時,他在蘇聯參加了第一批
紅寶石雷射器的研製工作。回國組建雷射研究小組,研製成功雷射測踞儀,機載
測高儀,
氦鎘雷射器等,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獎。1980年主編《
雷射原理》,獲國家優秀教材獎和電子部優秀教材特等獎。1984年在美國完成“
半導體雷射泵浦YAG固體雷射器”等研製工作。回國後領導研究集體開展了“外腔
半導體雷射器”,“半導體雷射泵浦固體自
倍頻綠光雷射器”,“單晶光纖生長器”,“光纖環行腔及其套用”,“
光纖放大器與雷射器”,“光纖
高溫感測器”,“
光弧子傳輸”,“
波分復用光纖通信技術”等研究,獲國家級和部委獎6項,專利10餘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90餘篇。培養博士研究生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