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進士提名錄

清朝進士提名錄

本書分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清朝進士題名碑錄》,按科年著錄清朝全部進士,未參加當年殿試者附於相應科年之後。每一進士為一條,依次註明籍貫、甲第、名次,有關考證資料附於相應科年後。第二部分為《人名索引》,將書中所有進士按四角號碼編制索引,查檢方便。本書橫排繁體字。

基本介紹

  • 書名:清朝進士題名錄
  • ISBN:7101056415,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2007年6月1日
  • 開本:32
  • ASIN:B0011BYVFW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內容摘錄,清朝吏治,政治制度,

內容簡介

清朝會試共舉行112科(正科84、加科2、恩科26),錄取進士兩萬餘名(不包括武科進士),然而現存各種“題名碑錄”還有大量的問題,如姓氏錯誤、人名錯誤、籍貫錯誤及遺漏未收等情況,至今也沒有學者對此作一番系統之整理。此次編纂校訂,作者以《國朝進士題名碑錄》為底本,然後根據國子監所刻題名碑的全部拓本、各種履歷表齒錄如《清代朱卷集成》、地方志中的“選舉志”、專題文獻如《詞林輯略》《清秘述聞》以及相關傳記史料如行狀、墓誌、年譜、家譜、檔案等文獻中的有關內容,逐一校核,隸定正確的人物資料,凡有異同,寫出校記。

編輯推薦

清朝會試共舉行112科(正科84、加科2、恩科26),錄取進士兩萬餘名(不包括武科進士),然而現存各種“題名碑錄”還有大量的問題,如姓氏錯誤、人名錯誤、籍貫錯誤及遺漏未收等情況,至今也沒有學者對此作一番系統之整理。此次編纂校訂,作者以《國朝進士題名碑錄》為底本,然後根據國子監所刻題名碑的全部拓本、各種履歷表齒錄如《清代朱卷集成》、地方志中的“選舉志”、專題文獻如《詞林輯略》《清秘述聞》以及相關傳記史料如行狀、墓誌、年譜、家譜、檔案等文獻中的有關內容,逐一校核,隸定正確的人物資料,凡有異同,寫出校記。

內容摘錄

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後,普遍開始習用漢語文。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現在的滿族人口中,歷史上由漢、女真、野人女真、蒙古、等諸多民族部落融合而成並且現今中國絕大多數滿族祖先為漢族人。當然,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後期的君權有一定的鬆懈,而清朝又把封建專制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極大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重農抑商,制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製造了多起文字獄,加強對文人思想控制,導致思想上“萬馬齊喑”;在編撰古籍時又大肆銷毀古籍。剃髮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漢族的文化傳統;給旗人寄養的特權,使其迅速腐化。統治者輕視科技和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科技極大落後西方。

清朝吏治

政風好壞,從來都關係到朝代興亡,盛衰隆替。清朝入關初期任用大量明末官吏,政風一直不好。康熙時代通過皇帝親作表率,宣傳理學說教提高官員的道德素質,湧現出以于成龍為代表的一批清官。但是康熙帝本人以仁愛著稱,對一些腐敗的官員的處罰較輕,導致康熙末年腐敗成風。雍正帝時一方面加大反腐力度,嚴懲貪官污吏絕不留情,另一方面採取火耗歸公養廉銀措施以減少腐敗。火耗歸公一定程度上杜絕了一些官員的貪污錢路,養廉銀措施給官員以可觀的經濟收入(即高薪養廉),讓他們不要為貪錢而失去現在的俸祿。 所以雍正一朝吏治較好。但是到了乾隆後期,吏治又壞,特別到了乾隆晚年,一個和珅的家產竟能達到8億兩(實際現在學術界估算應在2000~3000萬兩之間)白銀,可見當時官員貪污達到了什麼樣個狀況。康熙時代,宰相明珠,索額圖所貪污錢財遠超號稱明朝最大貪官的宰相嚴嵩數十倍,而康熙卻幾十年來對他們的行為視而不見。雍正時代,即使在表面的高壓下,由貪污導致的考場舞弊事件依然層出不窮。到乾隆中葉以後,局勢更加混亂,官僚隊伍的腐敗日益猖獗,“大抵為官長者廉恥都喪,貨利是趨”,不但中下級官員紛紛貪污受賄,而且像大學士和珅這樣位至“宰輔”,深受皇帝信重的高級官僚,也營私舞弊,貪贓枉法,且貪污之巨大可謂空前絕後。儘管乾隆有時也厲行懲處,誅殺不少貪官(其中包括不少總督、巡撫等高級官僚),但收效甚微,“誅殛愈眾而貪風愈甚,或且惴惴懼罹法網,惟益圖攘奪”刻剝,“多行賄賂,隱為自全之計”。乾隆時期政治腐敗愈演愈烈,除了專制獨裁政體自身的局限外,還和皇帝本人縱情享樂,以及朝廷不能根據形勢需要及時調整政府與官僚利益分配關係有關。此外,清廷懲貪寬嚴脫節,法務部門不能秉公執法也大大加重了腐敗的程度。腐敗必然導致滅亡。在中國歷史上,引發盛衰之變,導致社會動盪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政治腐敗,而不可能是一些人所鼓吹的政治異己的煽動和策劃,或嚴重的自然災害。原因很簡單,如果普通百姓能安居樂業,那么少數人的煽動不可能使他們輕率地拋棄家產,鋌而走險;如果統治者仍具有清醒的頭腦,官僚隊伍仍保持著嚴密的組織性和行政效力,那么,它更不會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消極救災,以致自然災害“趨饑民為盜賊”。因而,繁榮能維持多久,統治能否長期保持穩定,關鍵取決於政權自身的狀況。

政治制度

合理的上層建築是社會協調發展的保障。然而清朝實際上是一種制度上的倒退。清初“圈地運動”更是破壞了生產力。軍機處的設立使得帝王獨裁統治更具操作性,嚴重地加強了君權。“攤丁入畝”的稅制改革牢牢地將農民固定在貧瘠的土地上,無疑等於扼殺了任何資本主義的萌芽。民族歧視下的官僚制度,使得一大批無德無能得滿蒙官僚長期竊居高位科舉本來是文明的一大產物,康乾時代,科舉卻只剩下八股文這么一個空殼。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講,清代政治和中國傳統政治不同,因它背後有一批特別擁護皇帝的,這便是皇帝的同部族,就是滿洲人;照理皇帝是一國元首,他該獲到全國民眾之擁護,不該在全國民眾里另有一批專門擁護此政權的,這樣的政權,便是私政權,基礎便不穩固。錢穆旗幟鮮明地提出清承明制”是不正確的,在政治上,滿清政府是倒退的。中國自唐宋以來,政治哲學不斷發展,到明末,已經產生反思儒學、批判儒教的思潮。宋明社會的發展,已經有了重構政治哲學的邏輯要求,宋明社會對漢唐以來的思想哲學進行了消解,消解孕育新的文明高度。明末腐朽的封建官僚體系逐漸沒落,社會思想的逐漸解放極大地衝擊了明代專制統治,以東林黨為代表的江南士人著力發展一種更為順應資本經濟發展的政治體制。科舉本來是文明的一大產物,康乾時代,科舉卻只剩下八股文這么一個空殼。 所謂“清承明制”,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然其基本制度措施,都是效法明朝的。康雍乾時期完善和確定了清代的政治制度。在中央,明朝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內閣,內閣大學士有票擬之權,雖然票擬作用的大小決定於皇帝是否採納,然而明朝中期以後皇帝大多怠政,導致了內閣作用突出。而清朝也有內閣,但是由於皇帝大多勤政,又推崇乾綱獨斷,導致內閣形同虛設。清朝雍正時設有軍機處,為政府最高決策機構,而軍機大臣雖然有一定權力,但是在皇帝大權獨攬又勤政的情況下,也常常是“跪受筆錄”。明清雖然不設宰相,但是明代內閣大學士就有宰相之實,而清朝只有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才有宰相之實,可見清代對大臣的管制之嚴。清朝在地方每省設巡撫(有的一省或幾省還設總督),這種制度在雍正時期確立。總督、巡撫的權力很大,手握一省或幾省的軍政大權,但是清代有嚴密的監察體系和措施(包括御史制度和密折制度),所以清代地方權力雖大,但是一直是效忠中央。 清代的政治制度,單從中國歷代相比,可以說較為完善,所以清政府一直保持著高效的辦事效率,中央有決策,地方馬上就可以執行,而且沒有出現過地方督撫做大叛亂的情況,在晚清雖然多次遭受西方列強侵略,但是國家沒有分裂,可以看出康雍乾制定的政治制度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在中國加緊封建中央集權和君主專政時,西方國家卻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政體不是君主立憲就是走向共和,從這點可以看出康雍乾的政治制度雖卓有成效,但卻不合時宜,大開倒車,越有成效,危害越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