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禮制

清代禮制

清朝,又稱大清,簡稱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清朝有著十分嚴格的禮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代禮制
  • 外文名:Etiquette system in the Qing Dynasty 
  • 朝代:清朝
  • 開始日期:1667年
  • 結束日期:1911年
  • 皇帝數目:12位
  • 開創者努爾哈赤
簡介,官員的品級,武將品級,文官品級,禮制具體,

簡介

清時官員的服飾有嚴格的規定,依品質,數量,顏色的不同來區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許濫用的。服飾大致有下列五種:一,頂戴,二,蟒袍,三,補服,四,腰帶,五,坐褥。
這裡把各品穿戴的頂戴,蟒袍,補服列表如下:
品級
頂戴
蟒袍
補服
一品
珊瑚
九蟒五爪
仙鶴
二品
起花珊瑚
九蟒五爪
錦雞
三品
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
孔雀
四品
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雪雁
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
白鷳
六品
硨磲及白色捏玻璃
八蟒五爪
鸕鶿
七品
素金頂
五蟒四爪
紫鴛鴦
八品
起花金頂
五蟒四爪
鵪鶉
九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
練雀
未入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
黃鸝

官員的品級

清時非常重視官員的品級.當時官員分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從之分,所謂九品十八級.不能列入九品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列表如下:
品級
官職
正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
從一品
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從二品
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
正三品
督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從三品
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
正四品
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傅寺少卿,各省道員。
從四品
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知州
從五品
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侍講,各部院員外郎,各省知州
正六品
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房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
從六品
左右春房左右善贊,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州同
正七品
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貼士,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知縣,各府學教授
從七品
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
正八品
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貼士,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
從八品
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
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筆貼士,縣主簿
從九品
翰林院侍詔,刑部司獄,州吏目,巡檢
未入流京
外縣典吏,驛丞,和泊所所官

武將品級

正一品: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從一品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即九門提督)、內大臣、將軍(京外)、都統(外)、提督(外)
從二品:散秩大臣、副將軍
正三品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王府長史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正六品: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七品典儀、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外委千總
從八品: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正九品:各營蘭翎長、外委把總
從九品: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額外外委

文官品級

正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
從一品 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從二品 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時,各省布政使.
正三品 督察院左,右副都於是,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從三品 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
從四品 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知州
從五品 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使,翰林院侍讀,侍講,各部院員外郎,各省知州.
正六品 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房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
從六品 左右春房左右善贊,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州同
正七品 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貼士,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知縣,各府學教授.
正八品 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貼士,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
從八品 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
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筆貼士,縣主簿.
從九品 翰林院侍詔,刑部司獄,州吏目,巡檢.
未入流 京,外縣典吏,驛丞,和泊所所

禮制具體

(一)禮節
禮節主要指帶有敬意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的禮貌行為。禮節既有外在的表達形式,比如言行舉止、行為,又有內在的精神內容.就是所表達的敬意,對對方的禮敬之意。禮節又可以分為兩方面:稱謂之禮、舉止動作之行禮。
稱謂之禮在中國古代很複雜,現在出了好幾部“稱謂大辭典”,專門收錄古今稱謂,其中父、母、妻子等稱呼.都有數十種乃至上百種.很多稱謂與禮俗有關。比如文人之間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內”,還有。拙荊”等等.都是把自己的妻子身份壓低,以壓低自己這方人的身份地位而體現的謙卑,體現對對方的尊敬,“拙荊”,指妻子以荊枝作頭飾髮釵,祖布為裙,不像高貴有錢人家女子以金銀作首飾,謙稱自己家地位低,“拙”也是謙詞。這類的稱呼很多,如官場上,品級低的官向比自己高的官員自稱“卑職“。外國人恐怕沒有這么多稱呼,比如親屬方面,中國的舅舅、姑夫、舅媽、姑母、堂姨、大姑子、小姑子等,英語中就沒有這么多細分的單詞。這些細分的稱謂也關乎禮節.主持婚禮的和當知客的特別熟悉,對誰怎么稱呼是尊敬,怎樣稱呼是失禮,特別複雜。再拿名字來說,中國古代人不止一個名字,有名,有字.還有號,稱呼對方的時候,稱哪個名字是有講究的.關係到尊敬與否的禮節,如果對方是長輩、應尊敬的人,直呼其名是失禮行為,稱呼皇帝名字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是要殺頭的。
行禮,是以肢體動作、舉止表示敬意之禮節。中國古代在這方面也非常複雜,有作揖,有打躬,有跪拜等。跪拜的種類非常多.有頓首、稽首,有一跪三叩、二脆六叩、三跪九叩。動作不同,所表示的禮敬之意的程度不同。另外,行禮動作方式,各朝代不盡相同,各民族不同,男與女不同,非常細微複雜,而且講究。
嘉慶帝
(二)禮儀
這方面的形式比較多。
1.公示性的儀式。是以向公眾舉行儀式來體現人際關係的某種意義。比如冠禮,是成人禮,現在漢族沒有了,有的少數民族還有。古代很講究。尤其在先秦時期,先秦以後,主要在官員貴族之家實行。男子到二十歲左右,要舉行冠禮,其禮儀儀式上,要給該男子加一個冠,因為小孩是不加冠的,加一個冠(不是現在說的帽子),把梳起來的頭髮用冠籠住,中間插一個簪子固定。此外,再為他取個字.也就是“名”之外再取一個名字——字,取了這個字的名字,也是成為成年人的標誌,可以結婚並有某些義務了。古代有個詞叫“冠而字之”,就是在這個禮儀場合加冠取字,在全族人、社會中表示此男子是成年人了。這種禮儀的實質,是該男子與宗族、與社會的人際關係問題.在這方面體現其意義。
拜師禮。過去很講究門派、師承關係,誰拜誰為師.確定師生關係,證明是這個師門裡的人,並以禮節對老師表示尊敬,要舉行禮儀儀式。此儀式與確定師生關係、師門關係有關。
婚禮。訂婚有聘禮,再舉行結婚儀式,向族人、社會公示該男女是合法夫妻關係,對以後確定該女子所生子女的身份也有意義。皇帝娶妻為皇后,也有向社會公眾表示某人為皇后的政治意義,這是古代帝制王朝家國一體的特殊內容,皇后既是皇帝之妻、又是“國母”.與百姓有關。
官方嘉禮。比如皇帝登基,要舉行重大儀式,向社會公布誰登基了.詔告天下。立皇太子、封皇后等等.也要舉行這類禮儀,向社會公示。軍禮、與官方嘉禮是並列的,是五禮當中的一種。比如皇帝大閱.跟現在檢閱軍隊一樣,以此展示軍容、兵種的威武程度.向有關之方顯示皇朝的武力。出征時命將出師也要舉行個儀式,任命誰為大將軍領兵征討,要授將軍印,賦予他統帥其他官兵的權力,明確統局關係。另外要宣布出征理由於公眾。凱旋也有儀式,有獻俘禮,向敵對者顯示皇朝武力的強盛,同樣有“關係“在內,只不過是群體性人群之間的關係。
2.祀神求福的祭禮。祭祀對象為神鬼或祖先等。祭把要表達敬畏、尊崇和孝敬等敬意,以求得神祗的庇護和賜福。是人神關係。祭禮的對象非常多.不只是漢族,很多少數民族也是這樣,是多神崇拜。而且中國人還會造神,本來是人.而尊祟成神,這方面例子太多了,比如關羽、林默娘即媽祖等等。祭禮還有個特點,是祭把的對象是有等級的,官方區分為幾等.所以有大祀、中祀、群祀之分。
3.體現等級關係的儀節形式。這方面的內容在官場上比較多,民間也有。
朝廷上,君臣共議國家大政的時候,要有一個儀式.這種儀式必須體現一種等級關係,體現君臣的尊卑關係。所以座次的安排上就有講究,這大家都能理解,比如座位的高低,皇帝的座位肯定跟大臣的高低不一樣;再有官員之間的座次問題,誰坐前面,誰坐下邊,誰坐東邊,誰坐西邊,這在古代都有一定的禮儀規定。這方面的禮儀古代也有變化。清代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國家大政的御門聽政,官員向皇帝說話的時候要跪著,這與唐代以前就不一樣,唐代以前有所謂三公坐論之禮,大臣和皇帝都是平起平坐的(因為那個時候也沒有高腳坐具,都是像現在日本人的榻榻米,是跪坐).到唐後期尤其是宋代以後,君臣議政,只有皇帝坐著,官員站著,後來進一步發展為官員跪著,君臣之間等級差距加大,以此禮儀體現高高在上的皇帝的尊威,做臣子的要俯首聽從皇上的聖旨,這種禮儀主要是體現等級關係。衙門打官司也是這樣,老百姓告狀,到衙門申訴自己的理由,上面坐著知縣等官員,老百姓要在下面跪著,而且得口稱“小的如何如何”。這在司法檔案如刑科題本中有大量記述。外交禮儀,則體現國家之間的關係、英國使節阿美士德一行來華.嘉慶皇帝要求他們必須行三跪九叩禮,以表示英國是大清天朝的屬國.並非平等關係。阿美士德等不肯行跪拜禮,以其他理由推脫,嘉慶皇帝發火,把他們趕走,造成國家間的矛盾。所以禮節在國家關係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清代補子
(三)體現等級關係的禮制性標誌
等級.是古代禮制的重要內容方面,除了在禮儀上的體現.更廣泛且帶經常性的,是日常生活方面,這是無論什麼階層都涉及的問題。以下分三方面講。
第一個方面——衣.這方面可以歸結為冠和服兩項,就是冠服之制。冠,清代不同的官員有不同的頂戴,有的是東珠,有的是紅寶石、藍寶石等等、幾品官就什麼頂戴都是有規制的。翎子,就是頂戴花翎的翎子.誰可以戴誰不可以戴,帶一個眼的還是雙眼的,或者三服的,都有等級。還有衣服,衣服的服色非常重要.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尤其是明黃色.也叫正黃色.一般人是不能穿的,只有皇帝、皇家穿,其他人只有皇帝賜予,或某些在皇帝身邊行走的官員,才可以穿。官員的官服上還有所謂補子,就是官服前後面的四方塊,上面有些鳥獸的紋飾,不同紋飾表示不同官員的品級。比如一品大學士,補子是仙鶴,如果是低級的鶴鵲之類就是官位非常低的。武官的紋飾是獸,繡麒麟的補子為一品.其下為獅子、豹、虎等等。補子代表穿著者的品級、身份地位。還有其他紋飾,最重要的是龍紋的問題,有龍紋飾的衣裳,等級規格是比較高的.臣僚必須是皇帝賞賜才可穿用,史書上經常記載的“賜某某人四團龍補服”.這是非常高的賞賜,四團龍的“團”.就是圓形.四個圓形的龍紋,是非常高的規格。清代的補服中,圓補高貴.四方形補子次之。衣冠中官服的等級非常多,規制也非常細。清朝宗室有個標誌是系黃帶子,以此標識是高貴的皇家人。皇族中身份低一些的覺羅則系紅帶子。身份地位低於皇族的一般老百姓若系帶子,用低等的藍帶子。
第二個方面是住,主要是府第的規格。房子台基高低,是古代比較講究的禮制內容。臣僚無論身份地位多高,府第台基尺寸不能超過規定標準。大家可以看到故宮的太和殿,台基是最高的。用料也有要求,尤其是帶顏色的磚瓦,只有皇宮裡面用黃瓦,最高的親王,其王府也不能用黃瓦。天下一個特例就是孔廟,用龍柱、黃瓦。還有從大門幾開、門上的門釘數目上,也能看出主人的身份地位等級的高低。總之.住宅規格體現人的等級。
曲阜孔廟
最後是行,主要是出行時的儀仗、車輿。坐的交通工具,在古代是有禮制規定的。乘坐的轎子,材質,頂於是金頂還是銀頂.轎子的大小、用多少人抬,各有什麼樣的儀仗配合.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規定。皇帝出行所用的輿輅,比任何人的規格都高,王公次之,一般官員又次之,王公不同爵等之間、官員不同品級之間也有區別。古代有句話叫“等威莫大於車服”,“等威”就是等級.“車”就是車輿,“服”就是衣冠服飾,說的是車、服在體現等級上是比較重要的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