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捕

巡捕

巡捕,舊時在中國租界區內行使警察權力的專職人員。中國的巡捕最早出現在租界,現在基本上是指舊時中國各租界中行使警察權力和職能的警務人員。而在中國政府管轄的地區的警務人員則叫巡警或警察。

中國最早的巡捕是出現在清末的租界內。而清朝管轄區內類似巡捕的部門則是在戊戌變法時期成立的湖南保衛局,維新失敗後便遭裁撤。清朝管轄區真正的巡捕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由袁世凱仿英國警察制度創立的,與當時中國租界區內的巡捕一樣,只不過租界外的巡捕叫做巡警。

民國時期,各國租界仍然存在,中國政府管轄的區巡警逐漸改稱警察,租界內行使警察權力專職人員仍稱巡捕,二者並存於中國直至抗戰勝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巡捕
  • 外文名:police
  • 拼音:xúnbǔ
  • 釋義:舊時租界中的警察
  • 出處:《新唐書·食貨志四》
詳細釋義,典故及由來,公共租界的巡捕,巡捕的發展,巡捕的歷史,

詳細釋義

一、戊戌變法期間清政府成立了湖南保衛局,維新失敗便遭裁撤。這是中國最早的巡捕。
二、清舊制中,京師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所轄有巡捕營,掌分汛防守,巡邏糾察,維持治安。
三、清將軍、總督、巡撫屬員皆有巡捕,為隨從官,並非近代意義上行使警察權力的巡捕。
四、清末列強在我國重要城市強行設立租界,其租界區行使警察職能的人員統稱巡捕。

典故及由來

1.巡邏搜捕。《新唐書·食貨志四》:“亭戶冒法,私鬻不絕,巡捕之卒,遍於州縣。”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魚》楔子:“眾小校聽咱分付,今夜個該誰巡捕?黑地里悄語低言,不要您頭藏尾露。遇官軍須當殺退,若經商便將拏住。”《水滸傳》第十三回:“今喚你等兩個……一個出西門,一個出東門,分投巡捕。若有賊人,隨即剿獲申請,不可擾動鄉民。”
2. 宋代試院中設巡捕,職掌巡查彈壓,肅清場紀。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三:“自知舉至彌封、謄錄、巡捕共一歷,人皆見之,不容有私,人甚便之。是後遵以為法。”
3. 清初京師有巡捕三營, 乾隆 間增至五營,掌京師巡防治安事宜。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京師巡捕三營,馬兵月給銀二兩,步兵一兩,皆月米五斗。”《清史稿·兵志二》:“京師巡捕五營,設步軍統領一人。”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詞采》:“遙觀巡捕卒,都是棒和鎗。”
4. 清代各省督撫等衙門有巡捕官,是督撫或將軍的隨從官,分文職武職,各司傳宣與護衛。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姚畢二公膽識》:“藩臬出,令傳巡捕進,謂曰:‘汝以我名柬請 張回子 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這位 鐘雷溪 得了此信,便天天去結交督署的巡捕、戈什哈,求一箇訊息靈通。”
5.舊時租界裡的警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後來巡捕房招巡捕,他便去投充巡捕,果然選上了。” 田漢 《梅雨》:“越是大強盜,就越有巡捕哪包探哪去保護他!”

公共租界的巡捕

在公共租界裡維持治安的警察被稱為“巡捕”。“巡捕”一詞取自“巡捕盜賊奸宄”之意,這是中國古代治安官吏的職責所在,清政府在京畿地區就設有“巡捕營”。在那個西學東漸的啟蒙年代,將英語中的PoliceMan翻譯作“巡捕”看來最為妥帖。儘管,後來國內組建了現代化的治安機構,並廣泛使用“警察”的稱謂,但公共租界卻一直沿用了富於中國傳統色彩的“巡捕”。
巡捕

巡捕的發展

嚴格意義上講,中國古代並沒有專門的警察制度。中國人最早見識到現代警察的形象便是清末租界內的巡捕。公共租界建立之初,只僱傭了幾名中國更夫每晚擊竹報更,兼以巡邏鳴警。1854年7月,工部局成立後,立即決定“為了維護租界的治安與清潔”,設立巡捕房,公開招募巡捕,並聘請香港資深警員克萊夫頓擔任督察員,領導這一新的機構。公共租界的第一批巡捕共有32人,除克萊夫頓外,還有副督察員馬西根及29名普通巡捕。他們的月薪按照級別從30元到150元不等。
隨著租界的不斷擴大,巡捕的人數也不斷增加。到1935年,公共租界下轄中央捕房(現址為上海市公安局)、老閘捕房(現址為上海商業職校)等13個巡捕房,6000餘名巡捕。早期的巡捕都是以英國人為主的西捕,1865年以後,相繼出現了華捕、印捕、日捕和俄捕,其中又以華捕占了大半。
雖然,西捕的人數僅占巡捕總數的10%左右,但他們待遇相當優厚,巡捕房還開設圖書館、彈子房、遊艇俱樂部專為他們服務。與之相比,華捕的薪金只有西捕最低月薪的七分之一。巡捕不僅負責維護公共租界內的社會治安,而且還為私人提供保全服務。1930年,工部局發出布告,對巡捕有償服務明碼標價。僱傭一個西捕,一天(按8小時計算)為20元,日捕10元,印捕8元,而華捕只有4元。
1905年,清政府設立仿西制設立巡警部,清政府管轄區內有了正式的巡警,民國時期改稱警察,但租界區內的警察仍稱巡捕,直到抗戰勝利收回租界,巡捕的稱謂才正式在中國歷史上消失。

巡捕的歷史

在上海近代史上,公共租界的巡捕可謂臭名昭著。他們不但破壞中國革命,逮捕共產黨員,並“引渡”給中國當局,使劉華、羅亦農等一批傑出的革命家慘遭屠戮;向手無寸鐵的民眾開槍,釀成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而且與黑社會沆瀣一氣,擾亂一方平安。1934年春,一個扒竊團伙在公共租界的車站、戲院、百貨公司頻頻作案,氣焰囂張,巡捕房卻遲遲未能破案。原來,竊賊早就買通了巡捕,且多達65人。華捕中還有許多著名的幫會分子,如偵緝股督察長陸連奎、劉紹奎,特務股督察長譚紹良等,正是由於他們的“關照”,常玉清、顧竹軒等青幫大亨在租界內得以橫行。
說起“紅頭阿三”,老上海人都記憶猶新。這些身材魁梧、腳登皮靴、頭纏紅巾、巡邏在馬路上的印度巡捕曾經是舊上海的街頭一景。或許大多是驍勇善戰的錫克人的緣故,“紅頭阿三”們執行起巡視任務來,頗為蠻橫,不過,也會有碰釘子的時候。
20世紀初,京劇大師蓋叫天等人常在公共租界與法租界交界的洋涇浜畔練功。當時的洋涇浜還未填浜築路,一座座木橋橫跨在兩岸。一天,蓋叫天練功後沿著洋涇浜走回家,邊走又邊練起“打飛腿”,還發出了“啪啪”的響聲。一個印度巡捕見狀,即以“擾亂治安”為名,要抓他去巡捕房。面對這蠻不講理的“紅頭阿三”,年輕氣盛的蓋叫天飛起一個掃堂腿,冷不防將印捕摔了個狗啃泥,隨後箭步穿過木橋,到了法租界。公共租界的巡捕不能越界抓人,氣得那印捕望“浜”興嘆。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開進了公共租界,前後延續80多年的公共租界及其巡捕體系一起湮沒於歷史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