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2021年工作總結和2022年工作計畫

一、2021年工作回顧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一年來,我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總書記關於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嚴格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各項決策部署,秉持科學態度、先進理念、專業知識、責任意識努力規劃建設管理好這座城市,保質保量完成了所有任務,成績實實在在、工作亮點紛呈。

(一)空間保障任務全面超額
空間是發展之要。一年來,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入推進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咬定目標不放鬆、精準施策齊發力,為“雙區”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空間支撐。
一是土地供應超計畫。全年供應建設用地14.58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供應再創新高,全年供應3.69平方公里,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得到自然資源部的高度肯定;產業空間充分保障,完成供應3.07平方公里,有力保障了比亞迪、華星光電等一大批重點產業項目落地。
二是整備土地超額完成。全年整備土地18.8平方公里,通過土地整備,有力保障了騰訊“網際網路+未來科技城”、科技博覽中心、鵬城實驗室、贛深鐵路、捷運軌道13號等一批重大產業民生項目需求。
三是穩妥有序推進城市更新,著力促進舊工業區轉型升級,全年更新供應土地3.2平方公里。
四是開展“攻堅5000”專項行動,全年拆除消化各類違建5034.37萬平方米。
(二)城市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一年來,我局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遵循自然規律和城市發展規律,加快塑造高品質國土空間。
一是規劃好。持續深化完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統籌編制分區規劃,完成國土空間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更新整備“十四五”規劃編制,深化以標準單元為核心的法定圖則改革,基於“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快形成。編制全市戰新與未來產業空間布局規劃及產業集聚區空間保障指引,高標準推進前海、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國際會展城、海洋新城等一批重點片區規劃設計,城市發展新動能持續激發。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加快港深西部鐵路、深汕高鐵、深大城際等一批戰略通道規劃建設,高標準規劃設計西麗、機場東等重大交通樞紐,完成2035幹線道路網規劃編制,內通外達、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加快構建。編制2035海洋發展規劃,制定海洋產業集群五年行動計畫和“六個一”工作體系,開展土洋-官湖等一批重點海域詳細規劃編制,印發實施沙灘資源保護管理辦法,加快組建國家深海科考中心,正式獲批建設深圳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穩步推進。
二是生態好。編制公園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推動實施“山海連城”計畫,成立“深圳山海連城自然教育聯盟”,加快打造“一脊一帶二十廊”城市遊憩骨架。深化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管理,起草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完成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範圍和功能區最佳化調整。保護傳承綠色文脈,開展古樹名木及後備資源普查,建立健全信息檔案,實施定點定責管理。大力推進國土綠化,起草林長制實施方案並推動實施,超額完成低效林改造任務,全年義務植樹82萬株、恢復林地植被1平方公里、完成薇甘菊防控5.8萬畝,森林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編制2035野生動植物保護總體規劃和濕地保護規劃,高精度開展濕地、森林和水生生物資源調查監測,紮實推進大鵬灣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加強穿山甲等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生物多樣性進一步豐富。因地制宜實施生態修復,編制面向2035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並制定年度實施計畫,深圳灣紅樹林濕地修復項目入選“全國生態修復十大典型案例”。
三是民生好。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科學布局居住空間,提高基礎教育和社區級公共設施標準,編制幼稚園、基礎教育、高中、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等設施布局規劃,實現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全覆蓋,實施中國小校園建設品質提升行動,完成兒童友好型城市公共空間研究和無障礙城市規劃編制,開展深圳歌劇院、海洋博物館、紅樹林博物館、蛇口漁港等方案競賽,加快“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和“十大文化街區”規劃建設。從嚴保護歷史文化資源,修編城市紫線規劃,出台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築評估標準和規劃技術指引,開展已公布73處歷史建築的測繪掛牌工作,建立深圳地名文化一張圖,努力讓市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三)以領跑姿態推進改革創新
一年來,我局以綜合改革試點為牽引,創新“三圖”工作法,以問題導向、系統觀念、全周期思維推進空間治理體系整體重構,一批基礎性、核心級改革事項落地見效。
一是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實施城市更新條例,起草形成土地整備利益統籌辦法,制定進一步加大居住用地供應、工業用地使用權轉讓、土地到期續期等多項政策,存量土地開發利用“政策工具箱”進一步豐富;出台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大力推進軌道、市政等基礎設施用地綜合開發,試點開展二三產業混合用地改革,印發海域使用權招拍掛出讓管理辦法,空間立體複合利用模式進一步完善;順利承接占用林地及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轉用審批事權,分步推進用地用林用海審批制度改革,正式上線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平台,要素配置效率進一步提升。
二是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取得新進展。全面完成深圳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探索實施“多調合一”,全覆蓋、統一的基礎數據底板加快形成。編制統一確權登記實施辦法,試點探索陽台山森林公園、清林徑水庫等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首次向市人大常委會專項報告2020年度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情況,試點完成龍崗區各類自然資源資產清查統計與評估核算,試點探索大鵬新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自然資源產權制度體系初步構建。
三是信息化改革打開新局面。國土空間智慧治理實驗室開館運行,打造了一把開啟國土空間數位化金礦的“鑰匙”,智慧城市建設賦能提速。編制完成全局數據資源目錄,穩步推進數據治理,國土空間數據“一本賬”基本形成。以信息化推動審批自動化、業務規範化,其中84項行政許可事項受理後可一天內出具辦理結果,17項行政許可事項通過無人工干預秒批方式實現線上提交申請後立即出具辦理結果。可視化城市空間數字平台(一期)上線運行,城市空間數字底座初步建成;“多規合一”平台套用範圍和服務能力不斷拓展深化,多層次的空間論證體系加快形成;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基本建成,規劃成果管理和傳導管控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