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鹽

淮鹽

淮鹽是一種鹽,因淮河橫貫江蘇鹽場而得名。有著“煮海之利,兩淮為最”、“華東金庫”等美譽。因“色白、粒大、乾”的特點而聞名。

2015年9月10日,江蘇省連雲港市台北鹽場猴嘴海濱工業區的工人在進行扒鹽作業。從當日起,連雲港50萬畝原鹽全面進入“秋扒”作業,工人們抓住晴好天氣,加緊收穫原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鹽
  • 歷史:2500多年前
  • 評價:煮海之利,兩淮為最
  • 特點:色白、粒大、乾
  • 命名由來:因淮河橫貫江蘇鹽場而得名
  • 分布連雲港鹽城淮安南通
歷史由來,發展狀況,國家政策,淮鹽,

歷史由來

淮鹽因淮河橫貫江蘇鹽場而得名。江蘇鹽場分布在北起蘇魯交界的繡針河口,南至長江口這一斜形狹長的海岸帶上,跨越連雲港、鹽城、淮安、南通4市的13個縣、區,占地653平方公里。江蘇海岸帶有全國最偉廣闊的沿海灘涂,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適宜於海鹽生產。淮鹽產區是中國四大海鹽產區之一。
早在吳王闔閭(前514年)時代,江蘇沿海就開始煮海為鹽,漢武帝招募民眾煎鹽,刈草供煎,燃熱盤鐵,煮海為鹽,晝夜可產千斤。唐代開溝引潮,鋪設亭場,曬灰淋鹵,撇煎鍋熬,並開始設立專場產鹽。到宋代,煮海為鹽的工藝已很成熟。《通州煮海錄》記載:“煎制海鹽過程,分為碎場、曬灰、淋鹵、試蓮、煎鹽、採花等六道工序。”至元代江蘇鹽業已發展到30個鹽場,煮海規模居全國首位。特別是明代江蘇鹽業由煎鹽發展到曬鹽。《明史·食貨志》記載:“淮南之鹽煎,淮北之鹽曬。”這說明早在500年前,江蘇海鹽就有煎鹽和曬鹽兩種生產技術。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塑曬結晶新工藝試驗成功,同時在全省各鹽場推廣使用,產生一次新的重大的技術革命和飛躍,使江蘇海鹽生產進入穩產、優質和高產的發展新階段。‘
淮鹽以巨大的課稅財源備受歷代朝廷和政府的關注。在奴隸社會是奴隸獻給奴隸主的貢品之一,在封建社會是國家的重要財源。唐、宋以來,鹽課常占國家整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而兩淮鹽課又占全國鹽課收入之首。清順治年代,兩淮鹽稅收入占全國鹽稅總數的62%。民國時期,兩淮鹽稅占全國鹽稅收入三分之一以上。因而在經濟不發達時代,封建統治者都把發展鹽業作為充實國家財源的主要手段。解放戰爭時期,江蘇鹽業曾是革命軍隊的重要經濟支柱,兩淮鹽場曾有“華東金庫”之稱。建國後,特別是1984年9月,國務院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鹽稅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完善了稅制,取消了一切雜稅,稅率也保持了穩中有降。
由於淮鹽的突出地位,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淮鹽資源是帝國主義列強掠奪的重要目標。民國時期,袁世凱以鹽稅、關稅作為抵押,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借款,鹽稅由此落入洋人之手。外國銀行團通過稽核所大幅度提高稅額,從兩淮鹽稅、鹽價中竭力搜刮。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兩淮鹽場遭受了天災人禍的空前劫難,鹽業生產受到極大影響。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也先後進入蘇北、蘇中,部分鹽場回到人民手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江蘇鹽場廣大軍民同日本侵略軍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許多志士為鹽場的解放獻出了生命,廣大鹽工、鹽民恢復發展鹽業生產,組織好鹽稅收入,支援前線,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提供了重要財源。

發展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淮鹽作為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而得到迅速發展。從“一五”規划起,鹽場開始向著鹽田結構合理化、工藝科學化、生產機械化和納潮、制鹵、結晶、集坨集中的“三化四集中”方向不斷進行技術改造,鹽業生產得到較大發展,鹽場落後面貌很快得到改變。從1960年起,江蘇鹽場建設規格化和機械化的新鹽田,產量質量得到很大提高,並試驗成功塑膠薄膜苫蓋結晶池新技術,接著進行大面積推廣,在海鹽生產工藝上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它為多雨地區實行海鹽常年生產,長期結晶,實現海鹽優質、高產、穩產,開闢了一條新路,並為逐步實現揚水、制鹵、收鹽、運輸機械化創造了條件。該項技術為江蘇鹽業首創,得到國際上製鹽專家的肯定,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江蘇鹽業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貫徹“以鹽為主,多種經營”的方針。1983年全省恢復實行產銷合一的管理體制,省委、省政府決定組建江蘇省鹽業公司(與省鹽務管理局為一套班子,兩塊牌子),負責全省鹽政管理和省屬國營鹽場、批發銷售企業的生產經營。全省推行食用鹽精細化、多品種化和小包裝化,在全國率先結束了人民民眾食用原鹽的歷史。鹽業企業和廣大幹部職工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改變了單一產品的經營格局和產品結構,形成了工、農、商、運輸、建築、服務等各業發展的新格局。1987年經地質礦產部華東石油地質局勘探隊和化工部鉀鹽勘探隊勘察,在江蘇省淮陰、淮安豐縣金壇4個盆地,發現蘊藏量約2700億噸的礦鹽資源,其中工業鹽儲量達30億噸。礦鹽的開發利用,給江蘇鹽業的迅速發展以巨大推動,並逐步改變江蘇單一海鹽生產格局,海礦鹽結合,優勢互補,為江蘇鹽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1998年,江蘇省鹽業公司進行改制,成立江蘇省鹽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並作為企業列入了全國五百家最大經濟規模企業之一。在海鹽產區設立金橋和銀寶兩個鹽業有限公司,在全省14個省轄市,設立批發銷售分公司和支公司,負責各地方鹽的批發經營工作,在全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鹽務管理體制。改制以來,省鹽業集團公司通過深化企業改革,轉換經營機制,調整經濟結構,實施食鹽產品升級換代戰略,促進發展,取得了喜人成績,對保證全省鹽的供應和發展鹽業經濟,發揮了積極作用。
江蘇海鹽建立專場產鹽,江蘇鹽場從建國初期的21256公頃零星分散的鹽田,發展到目前88000公頃新式鹽田。下轄青口、台北、台南、徐圩、灌西、灌東、射陽、新灘8個鹽場,年產海鹽200萬噸,原鹽質量全部達到一級品,部分達到優級品,多次被評為江蘇省和輕工業部優質產品。鹽產品品種,由建國時的單一原鹽產品,發展到有精製鹽、粉精鹽、粉洗鹽加碘鹽低鈉鹽、加硒鹽、顆粒鹽、雪花鹽、鋅強化營養鹽、鈣營養鹽、調味鹽、特製鹽等近20個品種。鹽化工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發展到目前有氯化鈣、氯化鉀溴素氯化鎂、精製氯化鉀、十溴聯苯醚、溴氫酸、溴化鈉溴化鉀溴化銨、TNA阻燃劑、金屬鎂、硫酸鈉純鹼、藥用氯化鈉、鍋爐清灰劑等20餘個鹽化工品種,年產化工系列產品20餘萬噸。
淮鹽產品是大批量、大噸位物資,在運輸上採用河運、海運、公路、鐵路等運道,帆船、輪船、汽車、火車等運具運往銷區,行銷湘、鄂、皖、贛和蘇、魯、豫、滬、浙、貴等省、市、自治區計270個縣(市),供2億多人口食用,從1980年開始,淮鹽投入國際市場。
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市場的不斷變化,淮鹽的生存空間遇到前年未有地擠壓。江蘇鹽業奮而思起,與時俱進,融入競爭,對海鹽產區進行改革改制和結構調整。由於受市場環境、歷史包袱、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影響,海鹽產區處於經濟發展的“窪地”,為了使“窪地”迅速“隆起”,鹽場人對廣闊鹽田進行重新審視,充分利用得天奪厚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對不適宜產鹽的鹽田堅決實行退鹽轉養。青口鹽場因5條淡水河穿境而過,失去了產鹽的條件,就果斷進行結構調整,將所有鹽田全部改成養殖池塘。目前全公司擁有海淡水養殖面積40餘萬畝,年產水產品總量8萬噸。海鹽產區還充分利用江蘇省政府推進的“海上蘇東”的政策和在連雲港境內或毗鄰連雲港的區位優勢,實行“借船出海”、“借勢取勝”的戰略,不斷發展壯大。同時,省鹽業集團公司加大對海鹽產區的扶持力度,從1996年至今,共投資2.97億元對海鹽產區的海堤達標、電網改造、飲水工程和道路改造等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井礦鹽是淮鹽進軍鹽業市場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招商引資、資產重組、資源合理配置、鹽產品及相關產品多元開發,並實行股份制改造,使井神公司成為國內領先的真空鹽企業和鹽化工研發的生產基地。同時,創造條件加大對瑞豐公司的支持,通過產銷重組、拓展市場、協調金融等方式,使之成為“逐鹿中原”的一支新秀。

國家政策

國家對食鹽實行專營制,為了適應市場競爭,讓“淮鹽”品牌打得更響,江蘇省鹽業集團公司強化食鹽市場管理,建立健全“政府領導、部門配合、民眾參與、綜合管理”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鹽業、公安、檢察、法院和政法委的聯席會議制度,堅持全省鹽政管理工作例會制度,加強鹽政110建設,嚴厲打擊和制裁鹽業違法行為,積極消除碘缺乏危害,切實保障人民健康。還不斷完善淮鹽的食鹽統一配送行銷網路,推行連鎖經營,在大中城市建立自我配送、直達零售、降低成本、控制終端的分銷網路,達到相對集中和規模化經營,同時建立行銷服務網路的評價和管理系統。
淮鹽經過深層次發展,如今已被濃郁的文化氛圍所包裹。淮鹽人以“誠信立足、創新致遠”為核心價值觀,以“為人類健康作貢獻,為職工幸福謀發展,為國家繁榮創財富”為莊嚴使命,以“成為中國聲譽最佳、實力最強的新型鹽業公司”為目標,大力推進“鑄魂、塑形、固本、強身”四大工程,全面實施信息化管理工程。
河海交匯,日月催生,海陸轉換,滄桑變化。淮鹽,這個“綠色食品、美味之源”,將沐浴著新世紀的風雨,走過落後和艱辛,走進市場經濟的萬里晴空,走進改革開放的萬紫千紅的春天。

淮鹽

淮鹽是一種加料複合鹽,把食鹽加五香粉炒制而成,飯店常見調味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