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土鄉

淮土鄉

?>淮土鎮地處寧化縣西南部,閩贛兩省交界處。東連方田鄉,南接江西省石城縣橫江鎮小姑片,西與江西省石城縣珠坑鄉、橫江鎮交界,北靠石壁鎮,距離縣城25公里。2010年末,全鄉總戶數8017戶,總人口32482人,勞動力12397個,占總人口39.92%,鄉域面積106平方公里。1958年建淮土公社,1959年併入禾口公社,1966年再置淮土公社,1984年改鄉,2014年12月17日,福建省政府同意淮土鄉撤鄉設鎮,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省道福五公路過境。轄21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菸葉茶葉、水果、油茶。鄉鎮企業有林場、鞭炮廠、冶金化工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淮土鎮
  • 外文名稱:Huaitu Town
  • 別名淮陽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福建寧化
  • 下轄地區:淮陽、鳳山、橋頭、吳陂
  • 政府駐地:淮陽
  • 電話區號:0598
  • 郵政區碼:365416 
  • 地理位置福建西部
  • 面積:106平方公里
  • 人口:32482人
  • 方言客家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淮土劉氏家廟紅色遺址
  • 車牌代碼:閩G
  • 著名品牌:“淮土”牌茶油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基礎設施,經濟發展,社會事業,教育狀況,文物景區,

歷史沿革

1958年建淮土公社,1959年併入禾口公社,1966年再置淮土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106平方千米,人口3.3萬,轄淮陽、田背、寒谷、吳陂、禾坑、青平、隘門、周坑、孫坑、水東、赤嶺、鳳山、團結、橋頭、大王、梨樹、仕邊、竹園、五星、礿下20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淮土鎮氣候屬中亞熱帶氣候,因山地走向及高低地形變化複雜,造成日夜溫差懸殊,乾、濕、冷、熱明顯,光照充足。平均氣溫為17.5℃,極端最高溫度為38.3℃,最低氣溫-8.3℃。年日照總數達1900小時,相應濕度81%,平均年降雨量為1633.6mm,雨量時空分布不均,一般中低山地多於高山丘、河谷盤地。多年平均陸面蒸發710~750毫米,水面蒸發890毫米,無霜期214~218天。
淮土地形地貌屬丘陵地帶,海拔300~400米,最高為龍華峰,海拔625米。境內光山禿土,風化石呈褐黑色,草木難長,僅宜植多年生油茶。全鄉山地面積10.3萬畝,其中油茶麵積4.4萬畝。
淮土鎮耕地總面積2.365萬畝,以水田為主,為酸性沙質土壤與黃粘土壤。淮土土壤是亞熱帶特定的生物氣候形成的,表現出典型的土壤地帶性特徵。地帶性分布的水稻田地有灰泥田土和黃泥田土。呈非地帶性分布的水稻田有紫泥田土和石灰泥田土,旱地及山地土壤以紅壤、黃壤、紫色土為多。
淮土鎮境內建有中型水庫(橋下水庫)一座,總庫容1020萬立方米,發電站4座,總裝機容量1735千瓦,年發電500萬度。自來水廠2座,其中淮陽自來水廠日供水2500噸,鳳山自來水廠日1000供水噸。

基礎設施

投入8.2 萬元,加強65公里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投入590萬元,建設20個村小型農田水利;投入50萬元,完成2個村菸葉基礎建設項目;投入110萬元,實施赤嶺、鳳山村1100畝土地整理項目。
以“三清六改”為重點,在全鄉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建設沼氣池50口,完成團結、竹園、五星3個村“家園清潔行動”任務。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以“前埂後溝坡改梯”的保水固土保肥科學模式,全面墾復改造油茶林,以“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活動為載體,推進“綠色村莊”建設,全年種植樟樹、桂花等珍貴樹6000株,植樹造林4300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00公頃,創建綠色村莊1個。
全年投入1712萬元,完成12個、開工4個為民辦實事項目。投入18 萬元,購置燈光設備、體育健身器材等,完成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竹園、吳陂、大王、孫坑4個村農民健身場所建設;投入40萬元,開工建設淮土中心學校教學綜合樓;投入70萬元,開工建設淮土衛生院病房綜合樓,已完成主體三層並進入裝修階段;投入1300萬元,完成橋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和防汛調度指揮中心建設;投入20萬元,開工建設淮土林業站辦公樓;投入90萬元,實施集鎮路燈亮化改造工程,沿街架設路燈64盞;投入170萬元,新建淮陽、橋頭、青平3個村部;投入4萬元,在學校、三叉路口安裝減速帶15條。

經濟發展

2010年末,全鄉總戶數8017戶,總人口32482人,勞動力12397個,占總人口39.92%,鄉域面積106平方公里。全年實現工農業產值20482 萬元,比增13.2 %;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億元,比增81%;實現財政收入498萬元,比增25 %;農民人均純收入4967元,比增11%。完成招商引資5000 萬元,實際利用外資30萬美元,新增寧化瑞瑞製衣廠、三明力凱服裝廠等2家規模企業,規模企業完成產值1.62億元,比增44.2%。
2010年末,全鄉有山地面積10.3萬畝,耕地面積2.39萬畝。落實糧食麵積3.3萬畝,優質稻比率在70%以上,年產糧食1.4萬噸;種植烤菸7600畝,收購烤菸1.87萬擔,產值1600萬元;推廣農業“五新”技術,擴大生豬、油茶、朝天椒、薏米、有機茶、黃花菜等養殖、種植規模,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15026萬元,比增9%。

社會事業

完善教育醫療衛生文體基礎配套設施,穩定低生育水平,組織第六次人口普查,實現新農合參合率95%。加大社會保障力度,推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全年發放優撫金70萬元、低保金84 萬元,提供社會救濟救助12 萬元。兌現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強農惠民政策,全鄉兌現糧食直補、良種補貼193 萬元,兌現家電、摩托、汽車下鄉補貼96.6萬元。加強森林防火、動物防疫,年內沒有發生重大森林火災和動物疫情現象。加強食品安全、農資打假等涉農監管力度,打擊坑農害農行為。推進“平安淮土”建設,開展“三排查一促進”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防控體系建設和信訪工作,化解社會矛盾。

教育狀況

淮土鎮轄區有淮土中學,之前還有另一座鳳山中學,後因為生源不足併入淮土中學。
其前身為淮土農業中學,始創於1965年。1969年遷移至現辦學點—淮土雷公坪。1976年改名為淮土中學,開始高中招生。1982年停止高中招生後,定名為淮土初級中學。
學校現有1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數725人,擁有一支素質高、業務精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60人,其中高級教師10人,一級教師32人,本科學歷30人。
歷屆師生髮揚了“艱苦創業,自力更生”的奮戰精神,優良的辦學傳統、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代代相傳且不斷發揚光大,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校園占地面積14658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1279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達8平方米。體育場地較完善,有2個籃球場,2個羽毛球場,有200米環行跑道,運動場地超過生均3.3平方米以上。學生食堂、宿舍、廁所建設標準、整潔、有序、安全。
擁有我縣農村學校最早投入使用的一棟建築面積達1900平方米的學生食堂公寓樓。教學設施設備日臻完善,儀器器材達省頒[2007]Ⅱ類標準,理化生實驗室在達標驗收中獲 “優”。圖書室藏書23100冊,生均24冊; 有多媒體電化教室、閱覽室、體育器材室、體育活動室、音樂舞蹈室、美術書法室、勞技室、衛生保健室各1間;有電腦室2間,學生用計算機80台。

文物景區

淮土劉氏家廟紅色遺址
位於寧化淮土鎮,祠堂建於清同治九年,已有153年的汗青,祠堂造型飛檐翹壁、雕樑畫棟,為縣內為數不多的生存齊備的清代祠廟古構築。現被列為縣級文物掩護單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誨基地。1931年11月上旬,福建省蘇當局主席張鼎丞在淮土淮陽羅家邊的劉氏宗祠,親身主持召開了寧化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參加大會的代表有寧清歸工委的幹部、紅十二軍代表和各地方代表共100多人。此中有地方女代表2人,在會上正式公布創建寧化縣蘇維埃當局,並經與會代表協商和投票推舉,選出了縣蘇當局實行委員30多人。在執委中又選出了縣蘇當局主席團成員15人,並推舉曹正剛為縣蘇當局主席,張恩崇張邦富為副主席。縣當局下設8部1局事變機構。
劉氏家屬旺盛發達、名流輩出,據有關資料表明,原中國國度主席劉少奇家屬便是該祠廣傳公第十房巨河公支系,也就是在寧化石壁開基的祥公後代,也是原三明市長、現福建省水利廳長劉道崎的老家所在地。
園墩羅氏宗祠
屬清代祠堂類建築。坐西南朝東北,平面呈橫的長方形,通面闊15.34米,通進深22.84米,面積350平方米。中軸線上由東北向西南依次建有坪、大門、下廳、天井、正廳及左側有橫屋一列等。主體建築面闊5間,進深5柱,為抬梁穿斗混合結構,硬山頂。建築特點:大門為八字開,門廊上方有天花裝飾,上堂上方設有神龕位,左右廂房二層樓。整體結構為帶封火牆硬山頂磚木結構。
翠子嶺窯址
屬唐代瓷窯址。遺址分布於丘陵地貌中一平緩小山坡上,相對高度15米,面積1000平方米,在窯址地表上發現了有較厚的堆積,龍窯窯基遺蹟殘長約25米;同時還採集有擂缽、燒罐、帶鋬壺、罐、大盤等,還採集有支座、支釘等窯具。1995年由吳彩同發現。此次複查亦採集一些殘瓷片和窯具。
沙墩下黃氏宗祠
屬清代祠堂類建築。坐西朝東,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通面闊20.34米,通進深36.85米,面積750平方米。中軸線上由東向西依次建有山門、坪、大門、下廳、天井、上廳、後堂、照壁天井等。大門為重檐歇山頂牌樓式,八字開,門樓有彩繪堆塑人物、動物圖案等,設4根木質檐柱。下廊上方用三拱卷棚軒做天花裝飾;正廳面闊5間,進深5柱帶迴廊,為抬梁穿斗混合結構,懸山頂。建築特點:明間設有神龕位及落地花罩,供奉祖先牌位。左右廂房有二層結構,地面以青磚交錯鋪設,主厝右側橫屋一列,整體建築為帶封火牆硬山頂的磚木結構。祠堂始建於北宋元祐年,經數次修復。
禾坑廖氏家廟
屬清代祠堂類建築。建築坐北朝南,平面呈橫的長方形,通面闊16.12米,通進深22.05米,面積355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台階、門廊、大門、下廳、天井、正廳等,主體建築面闊3間,進深5柱,為抬梁穿斗混合結構,硬山頂。建築特點:大門為單檐歇山頂牌樓式,有4根木質檐柱,迴廊上方有雙拱卷棚軒做天花裝飾,明間設帶花罩的神龕位,左右兩側廂房二層結構,地面為青磚鋪設,右側橫屋1列,整體建築為帶封火牆硬山頂磚木結構。
家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史上歷經9次維修,最近一次在1992年,有多時期建築修覆信息。建築的規格高,較為珍貴。
鳳凰山紅軍街
屬明清時期店鋪作坊建築。通長1000米,通寬3-4米,面積約8697.7平方米。沿街兩側有59棟房屋、廳堂等土木構建築,建築臨街一面均設店鋪、作坊等,街面以卵石鋪面,設排水溝等。該街始建於明末清初,至今沿用。
1929年毛澤東、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從江西入寧,路經鳳凰山並在此安營紮寨。1934年中央紅三軍團,第四、五兩師及駐寧化各部隊1.4萬多紅軍在此集結待命,10月初踏上二萬五千里長征。
城下窯窯址
分布於長條形三座連體的山坡上,在窯址中發現有窯爐遺蹟、廢品堆、疑似作坊區等;初步判斷為以龍窯為主,亦有饅頭窯;採集到壺、缸、碗、碟、盅等瓷殘器,其為青黃釉,醬釉及少量黑釉,偶見茶色釉;胎灰白中含極細的砂質,釉薄、光亮性不高,其工藝與長沙窯、越窯有相似之處。此次文物普查在窯址地表採集少量的唐青黃釉、醬釉瓷片。該窯址是三明地區發現為數不多的唐代古瓷窯窯址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