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中的綠色雨水基礎設施》是2019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綿城市建設中的綠色雨水基礎設施
- 作者:王思思 、楊珂 、車伍 、李俊奇
- 出版時間:2019年
-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ISBN:9787112231911
《海綿城市建設中的綠色雨水基礎設施》是2019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海綿城市建設中的綠色雨水基礎設施》是2019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本書講述了海綿城市的背景、發展歷程、綠色雨水的基礎設施、規劃實現途徑、設計分類和要點、對植物的選擇等,並分別從巨觀、中觀、微觀的層面舉...
《城市海綿綠地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是2021年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海順。內容簡介 海綿城市是當前城市人居環境學科的研究熱點和前沿問題,城市綠地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是城市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綠色雨水基礎設施(綠地海綿體)。全書包括背景篇、理論篇、實證篇三個篇章,在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
《海綿城市建設與雨水資源綜合利用》是2018年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振民、徐蘇容、王學超。內容簡介 《海綿城市建設與雨水資源綜合利用》是一部系統研究海綿城市建設理論與技術措施的學術專著。內容主要包括國內外海綿城市建設現狀與發展、海綿城市建設基本理論、海綿城市構建技術、城市雨洪資源開發利用理論與...
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 ”,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實現雨水在城市中自由遷移。而從生態系統服務出發,通過跨尺度構建水生態基礎設施,並結合多類具體技術建設水生態基礎設施,是...
《綠色屋頂雨水滯留能力變化過程研究》是依託北京林業大學,由張守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綠色屋頂作為海綿城市建設和低影響開發模式的優勢措施之一,其雨水滯留效益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掌握綠色屋頂雨水滯留能力的變化規律是合理設計綠色屋頂和準確評估綠色屋頂徑流調控效益的重要基礎。以往關於綠色...
1.4.3 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設施的選用 1.4.4 設施規模計算 小結 附錄:海綿城市建設中涉水專業與園林景觀部分通知要求、規範規程 第二部分 知行篇:風景園林視野下的海綿城市 2.1 綠色發展戰略 2.1.1 綠色基礎設施 2.1.2 綠色雨水基礎設施 2.1.3 資金政策保障 2.2 綠地系統專項規劃 2.2.1 ...
本條例所稱海綿城市設施,主要包括具有“滲、滯、蓄、淨、用、排”功能的綠色雨水設施,分為滲滯、集蓄利用、調蓄、轉輸、截污淨化等類型。本條例所稱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是指通過自然與人工強化的滲透、滯蓄、淨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設下墊面的降雨徑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與年均降雨總量的比值。第四條 海綿...
《城市雨水控制工程與資源化利用》是2017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季民、黎榮、劉洪波、郭純園。內容簡介 《城市雨水控制工程與資源化利用》基於發展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需求,闡述了雨水排水控制工程的新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內容主要包括城市綠色雨水控制和資源化利用的新理念、低影響開發、海綿城市建設、雨水資源...
2024年6月1日,《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規定》正式施行。內容解讀 海綿城市是以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新型城市發展理念。海綿化設施,是指對雨水具有“滲、滯、蓄、淨、用、排”等一項或者多項功能的工程建設設施,包括但不限於透水鋪裝、綠色屋頂、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滲透塘、滲井、濕塘、雨水濕地...
生態基礎設施有別於傳統以單一目標為導向的“灰色”工程性基礎設施;其以綜合生態系統服務為導向,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景觀設計的方法以及滲、蓄、淨、用、排等關鍵技術,實現以城市內澇和雨洪管理為主且同時包括生態防洪、水質淨化、地下水補給、棕地修復、生物棲息地保護和恢復、公園綠地建設及城市微氣候調節等綜合目標...
全年收集的雨水可以同時提供香山公園6萬平米綠化全年用水、供給1個採用雨水沖廁的衛生間全年用水、花卉班全年一半時間的生產用水,總體雨水保有量相當於香山公園內面積最大的水體靜翠湖的10倍容量。基本原理 海綿公園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俞孔堅教授認為,對待城市雨洪,正確而經濟的做法就是建立城市“綠色海綿”...
《海綿城市概論》是2018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娜娜、張婧、王雪琴。內容簡介 《海綿城市概論》共8章,主要內容包括:海綿城市概述、海綿城市建設的外現狀、低影響開發與補償技術、海綿城市的規劃、綠色基礎設施及設計選擇、海綿城市項目開發的基本程式、海綿城市發展趨勢及我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建設案例。《...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3〕23號)、《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國發〔2013〕36號)等國家法規政策,並與《城市排水工程規劃規範》、《室外排水設計規範》、《綠色建築評價標準》等國家標準規範有效銜接,編制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
二、明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 (一)工作目標 在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大背景下,以開放性視角和創新性思維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形成灰綠結合的雨水管控基礎設施,打造更加完善的城市排澇...
海綿城市建設與雨水資源綜合利用 《海綿城市建設與雨水資源綜合利用》是2020年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意見》明確工作目標為,全市形成一批示範片區和項目,以點帶面,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實現將雨水就地消納利用。《意見》明確,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和水安全戰略,以提升城市防洪排澇、供水...
第六條 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在城鄉規劃體系中落實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空間管控內容,在編制的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應分解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和技術指標。 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應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率、水資源利用率等列為約束性指標;確定各地塊內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雨水調蓄容積...
5.3.5 合理採用低影響開發技術,推行綠色雨水基礎設施,建設海綿城市。開發建設後徑流排放量接近開發建設前自然地貌時的徑流排放量或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小於85%。5.4 構建綠色化的能源結構 5.4.1 節約利用,通過加強用能管理,降低消耗、制止浪費,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5.4.2 清潔利用,通過綠色開發和低碳利用...
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城市發展方式。《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國發〔2013〕36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國辦發〔...
(一)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宣傳和排查摸底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建設的責任主體,要統籌發展改革、規劃、城建、園林、水利、環保、財政等職能部門系統研究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相關政策和技術指南,全面深入了解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要求,加大對全社會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的宣傳力度,夯實海綿城市建...
——與城市綠地水系建設相結合,提升城市雨水吸納力。以綠地水系建設為載體,在滿足生態、景觀、遊憩等功能的基礎上,推進綠地系統的海綿體建設,整治河網水系,提升城市綠地水系的雨水吸納力和承載力。二、工作目標 (一)總體工作目標 全面推進我市海綿城市建設,新城區以目標為導向,所有新建項目和新開發地塊均按照...
(五)建管並重。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充分考慮海綿城市建設的全局性、複雜性和長期性,建立項目儲備制度,科學有序推進城市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避免大拆大建。強化已建成雨水設施的移交養護,積極構建海綿城市信息化監管平台,完善考評體系,落實監管責任,充分發揮建成雨水設施的綜合效益。三、總體目標 統籌考慮排水防澇...
海綿城市建設是中國城市建設發展轉型的重要啟程點,是全新的城市開發建設和運營模式,它不僅需要在城鎮化過程中建立生態治理的理念,同時也需要一系列規劃,制度和政策保障生態理念的執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全社會投入以及設施長期的維護和升級。美國一些城市在過去10年間嘗試了一系列創新的雨洪管理制度和政策,從雨洪收費...
屋頂綠化,街邊綠化帶,城市綠地,點狀綠地將城市的雨水呈階梯狀保存下來 同時將自然的雨水過濾成純淨的可用水,方便雨水資源的再利用只需要少量的管道將陶土形成的雨水庫連線起來就可以做到及時的可控、可調。有效的鋪設蓄水陶土,可以完成70%雨水再利用的建設目標。城市道路改良-綠地建設 蓄水陶土可作為城市綠的建設的...
(十二)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按照本市貫徹落實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落實到各級城鄉規劃中,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中充分體現海綿城市理念。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推行綠色基礎設施和低影響開發技術,加大雨水回收利用技術的套用和推廣,從源頭削減徑流總量並減少城市面...
山東大學土建與水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山東省海綿城市建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海綿城市示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黃河流域基礎設施環境低影響建造技術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濟南市泉城產業創新團隊領軍人才,山東土木建築科學技術傑出人才獎獲得者。主要從事透水路面堵塞防治及雨水資源化...
5自然基礎設施——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統”73 自然基礎設施73 自然基礎設施和“綠色基礎設施”74 自然基礎設施和生態系統服務74 理解和分析生態系統服務供給78 重新審視限制參數78 設計自然基礎設施以提供最佳生態系統服務79規模的必要性79 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必要性81 避免和應對生態系統破碎化81 利用所有城市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