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民族教育處)

海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民族教育處)負責統籌指導海南省少數民族教育工作,指導市縣開展少數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支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提升,協調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扶持與援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民族教育處)
  • 辦公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國興大道9號
主要職責,主要成就,所獲榮譽,

主要職責

海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民族教育處)統籌管理全省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特殊教育、校外教育工作,統籌指導少數民族教育工作;參與擬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政策,指導全省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教學改革;指導中國小、幼稚園布局規劃編制工作;會同有關部門擬訂中國小、幼稚園辦學標準,規範辦學行為;統籌管理普通高中學籍,指導義務教育和學前教育的學籍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基礎教育入學、升學、考試有關政策;指導國中學業水平考試、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和學業水平考試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負責管理全省中國小教學用書、審定中國小地方教材、選用教輔資料;指導中國小、幼稚園的德育工作、勞動教育、校外教育、科普教育以及社會實踐活動;指導社會力量舉辦基礎教育各類學校工作;指導中國小資源引進工作。

主要成就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工作、民族工作重要論述,以及黨中央關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關部署,切實做好新時代各級各類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加強各族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海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民族教育處)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廳部署,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改善民族地區辦學條件,支持民族地區教育改革發展,使民族教育事業取得長足發展。2019年國家民委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召開全國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經驗交流現場會,海南省在會上做“統籌謀劃 精準施策 大力發展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經驗交流發言,並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民族工作相關表彰。
一、豐富形式內容,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突出“中華民族一家、同心共築中國夢”主線,深入落實《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導綱要》《海南省貫徹落實〈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的實施方案》。不斷創新和豐富宣傳教育載體,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德育、課外活動等相結合,通過課堂教學、主題教育、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等方式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宣傳教育,結合偉大抗疫實踐,增強中小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偉大祖國的自豪感,牢固樹立“一條道路”“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四個自信”“五個認同”和“五個維護”的思想。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創建工作,省民族技工學校等4所學校獲國務院民族團結表彰大會表彰。
二、完善頂層設計,指導民族地區編制基礎教育布局規劃。堅持省級和市縣規劃兩級聯動,突出全省一盤棋,制定《海南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四五”行動計畫實施方案》,印發《海南省學前教育發展布局規劃(2020-2035年)》和《海南省中國小教育發展布局規劃(2020-2035年)》,指導民族市縣編制本市縣學前教育和中國小專項布局規劃,並將規劃與本市縣“多規合一”相協調,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從根本上確保教育用地供給保障問題,為民族市縣基礎教育發展夯實基礎。
三、實施教育扶貧移民工程,加大幫扶力度。率先在全國實施教育扶貧移民工程,採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式累計投入14億元,共建成24所思源實驗學校,改擴建14所學校,覆蓋了包括所有民族市縣在內的16個市縣,提供優質學位5萬多個。教育扶貧移民工程通過集中辦學,走出了一條融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實施扶貧開發、保護核心生態區為一體的海南之路,在全國得到推廣實施。
四、實施“一市(縣)兩校一園”工程,為民族市縣引進優質教育資源。2017年海南省政府印發《關於開展“一市(縣)兩校一園”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工作的實施意見》(瓊府[2017]52號),決定在全省實施“一市(縣)兩校一園”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工程,並成建制引進國內外名校,為每個市(縣)引進至少1所中學、1所國小和1所幼稚園。截至2021年11月,全省19個市縣已全面完成引進任務,總計引進並建成開學的中國小幼稚園項目74所、已簽約在建設或待建9所,總計83所,實現了引進項目市縣全覆蓋,提供了15萬個優質學位,其中民族市縣引進36所,占比43%。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三亞學校、華中師範大學瓊中附屬中學、中央民大附中陵水分校、西南大學東方實驗中學、首都師大昌江芒果幼稚園、華東師大二附中樂東黃流中學等一大批優質教育資源相繼在民族市縣落地,項目的實施快速擴大了民族地區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引領帶動了區域義務教育質量提升,讓更多民族市縣人民民眾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
“一市(縣)兩校一園”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工程對全面提升海南省特別是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條海南基礎教育高位嫁接、開放發展的特色之路。一是推動了教育改革創新,對於引進的名校,不僅充分挖掘其提供優質學位的能力,還賦予其承擔教育改革試點任務,委託其在辦學體制、管理方式、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引進名校成為海南教育改革創新的“試驗田”和“探路者”。二是促進了教育均衡發展,引進的名校充分發揮“鯰魚效應”,輻射帶動了省內近千所學校的改革發展,成為當地校長教師培養的孵化器,推動了優質教育資源在各市縣特別是民族地區的均衡布局和發展,學生從中心城市回流成為一種新的趨勢。三是改善了教師隊伍結構,引進的名校帶來了先進的辦學理念、管理方式、優良的課程內容和優秀的師資隊伍。這些優質基因快速“植入”海南教育土壤。自2015年以來,通過學校的引進,帶動海南全省引進了1.8萬餘名優秀校長和教師,其中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勞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達300餘人,占海南省有類似稱號的基礎教育教師總人數的35%,極大地改善了海南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結構。
海南省《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振興縣域教育的海南模式》獲評教育部“2021年度全國基礎教育優秀工作案例”。海南省《引育並舉、強化保障,振興發展縣域普通高中》在“十四五”國家基礎教育重大項目計畫實施部署工作會上做經驗發言。
五、激發活力動能,加強民族地區師資隊伍建設。相繼實施國家“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畫”、省級學前教育農村特設崗位教師計畫、“三區”人才支持計畫教師專項、“海南省邊遠鄉村教學點國小教師培訓計畫”等,重點支持民族和貧困地區師資隊伍建設。2019年起在5個國定貧困縣(其中4個為民族市縣)鄉鎮及以下學校試點基層教育人才激勵機制改革,設立“農村省級骨幹校長”“農村特級教師”等競聘崗位,為競聘成功的骨幹校長、教師每月發放最高1萬元的工作補貼,激勵優秀教育人才向鄉村流動,最佳化鄉村學校教師隊伍結構,目前已有730名農村高層次教育人才、農村緊缺學科人才到崗到任。
六、聚焦質量提升,實現民族市縣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截至2019年底,所有民族市縣全部通過國家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評估認定,2020年,各市縣啟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創建工作。通過均衡發展,民族市縣鄉鎮中國小得到長足發展,辦學條件發生翻天覆地變化。近五年,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鄉鎮中國小出現了到縣外就讀學生持續回流本地的現象,總計兩千多人,回流學生大部分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一批發展起來的鄉鎮學校成為學生回流的主要吸引力量,人民民眾對“家門口學校”的認可度正在不斷提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七、加強人才培養,通過項目進行傾斜支持。在人才培養上向民族地區和民族學生傾斜,落實少數民族考生加分政策,對考上“雙一流”建設高校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的少數民族畢業生給予獎勵。在海南中學和國興中學辦少數民族特招班,面向全省招收150名優秀少數民族高中生,實行免學雜費、課本費、住宿費和補助寄宿生活費的“三免一補”政策。在海南省農墾實驗中學舉辦“金第們苗圃班”,每年招收40名苗族國中學生。從2006年起與天津科技大學連續舉辦了15屆海南民族特招班,共為海南省培養400多名少數民族學生。2021年安排少數民族預科班招生計畫120個,增加了民族地區學生上重點高校的機會。
八、打造海南學生特色印記,支持特色發展。圍繞塑造海南學生“健康陽光、好學上進、勤勞誠信、文明樸實”特色印記,積極開展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革命歷史教育,編寫《生態文明教育》《我們的海洋》等地方教材,在全省中國小全覆蓋開展綠色生態文明、藍色海洋意識教育,打造富有海南特色的“紅、綠、藍”德育體系。重視體育,瓊中女足連續三年蟬聯世界青少年足球錦標賽冠軍,在全省普及中小學生安全游泳教育,實現所有鄉鎮游泳池建設全覆蓋。發展美育,開發黎錦、竹竿舞等校本課程,大力開展“民歌、民舞、民服進校園”活動。探索勞動教育新形勢,在中西部9市縣100多所鄉村國小開設田園課程。

所獲榮譽

1.全國實施婦女兒童發展綱要先進集體,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2011年
2.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海南省人民政府,2015年
3.海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2022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