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法全文(試行)
各設區市、縣(市、區)教育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根據教育部部署,制定了《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試行)》。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試行)
為落實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高質量實施浙江省義務教育承鍵諒階段教育教學工作,根據《教育部關於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通知》(教材〔2022〕2號)要求,制定本實施辦法。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準確理解和把握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內涵要義,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努力培旋趨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總體目標
通過本輪課程實施,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簽棗拒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進一步轉變育人方式,積極構建凸顯素養導向、滿足個性發展需求、具有浙江特色的義務教育課程實施體系。進一步加獄炒舟享強學校課程建設,推進教學改革,深化教育評價,增強辦學活力,培育形成一批義務教育課程實施典型區域和典型學校,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義務教育課程實施提供典型樣本。
三、主要任務
(一)最佳化課程建設
1.統籌設定課程
浙愉戶影江省義務教育課程九年一貫設定,按照“六三學制”安排,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類,其中以國家課程為主體,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拓展補充。各地各校要統籌規劃三類課程的實施,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最佳化完善地方課程,規範開發校本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打好共同基礎,關注地區、學校和學生差異,適當增加課程選擇性,提高課程適宜性。
具體課程設定、比例及科目設定要求詳見附屬檔案。
2.分類規範實施
國家課程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開發、設定。所有學生必須按規定修習。
地方課程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規劃設定,省、設區市兩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開發,分設通用地方課程、專題地方課程兩類,以省情市情教育為主,促進學生認識家鄉,涵養家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地方課程原則上在部分年級開設。
校本課程由學校組織開發開設,供學生自主選擇,原則上不編寫教材。學校要繼承浙江省拓展性課程建設的先進理念和辦法,在原有課程改革成果基礎上,健全課程開發、審議、選課、實施、評價制度,加強校本課程精品化建設,以多種課程形態服務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3.注重學段銜接
加強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各學段之間的課程銜接,準確把握學生心理狀態和認知水平,合理安排各學段內容,體現不同學段目標要求的層次性,提高學生學習適應能力。注重幼小銜接,堅持零起點教學,將一年級第一學期設定為入學適應期。科學落實小初、初高銜接,把握課程深度和廣度的變化,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可根據需要開發開設必要的銜接課程。
4.科學制定方案
學校須依據本辦法,分析學校的辦學條件和教育資源,著眼學生髮展目標,制定學校課程實施方案。方案應嚴格落實國家、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求,合理安排各學科課程,系統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課程體系。統籌協調課程實施,提升課程實施水平。學校可根據實施需要靈活安排課時,繼續探索長短課、大小課、跨年級、多學期等課時安排方式。學校課程實施方案須報縣(市、區)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並公示,作為對學校開展教育督導的重要依據。
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統籌安排課內外學習和校內外學習。有效利用課後服務時間,創造條件開展體育鍛鍊、藝術活動、科學探究、班團隊活動、勞動與社會實踐等,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提升課後服務課程化、系統化水平。
(二)推進教學改革
5.堅持素養導向
加強學科課程標準的教學研究,圍繞“為什麼教”和“為誰教”關鍵問題,深刻理解課程育人價值,嚴格按照課程標準要求組織開展教學,落實浙江省各學科教學基船鴉欠乎本要求,發揮學科育人優勢,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課程、教學和評價等環節。
6.強化學科實踐
轉變育人方式,推進體現學科本質的實踐學習,引導學生參與學民凝影科探究活動,經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體會學科思想方法。加強知識學習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的聯繫,注重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充分發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7.推進綜合學習
加強學科內知識整合,整體理解並把握學科的學習目標、基本結構和思維方式。根據學科特點,科學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繫和整合,各門課程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課時原則上不少於10%,學校統籌設計安排跨學科主題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
8.落實因材施教
變革教學組織形式,精準分析學情,堅持教學相長,探索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等多種教學實施形式,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套用,探索線上線下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深度融合,創設學生為中心的跨時空、多資源、開放性的學習環境,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機會與方法。
9.加強教學管理
完善學校教學管理規範,嚴格執行教學計畫。加強集體備課,紮實開展校本教研,強化教學調研製度,深入研究課程教學實際問題。深化選課走班制度,加強學生自主發展指導。統籌實施作業管理,加強作業設計研究,合理控制作業總量,強化作業批改與反饋,利用大數據分析提升作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深化評價改革
10.更新評價觀念
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和學校發展觀,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最佳化學校教育質量評價,堅決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養等片面辦學行為,切實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傾向。注重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考查,推進小學生綜合評價改革,探索國小學科分項等級評價,完善國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及其運用,倡導評價促進學習的理念,提高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能力。重視培養教師教育評價能力,嚴格遵守評價的倫理規範,在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和評價結果呈現及運用上尊重學生人格,保護學生自尊心,形成科學安全的評價文化和良好的教育生態。
11.創新評價方式方法
研究推進體現表現性評價理念的學習過程評價。堅持發展性評價原則,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觀察、記錄與分析,倡導基於證據的評價,關注學生真實發生的進步,積極探索增值評價。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推廣動手操作、作品展示、口頭報告、項目任務等多種方式的實踐測評。倡導評價主體多元化,探索協商式評價,重視評價雙方對話交流與形成評價標準中的學習意義。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評價工具,積極探索教育評價數位化改革。
12.改進考試評價
強化考試評價與課程標準、教學的一致性,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發揮考試診斷、改進教學的功能,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加強考試命題研究與評估,嚴格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命題,注重試題的綜合性、套用性、開放性和探究性,提高教師命題水平。持續推進中考改革。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大幅壓減考試次數,合理控制考試難度,淡化橫向比較。
(四)加強工作保障
13.加強隊伍建設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會同編制、人力資源部門,配齊配足義務教育各學科專任教師,加強對教育行政、教研、師訓、技術、督導、評估等部門人員和中國小校長、教師的課程實施專題培訓,採取多元化培訓平台、多渠道優質課程、多種類研訓方式,分層分類分主題組織培訓。
14.強化專業支持
充分發揮教研、科研部門的指導作用,提高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專業性和均衡性,豐富教研方式方法。充分利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等機構的專業力量,協同開展課程改革研究,著力解決課程實施的重點、難點問題,為課程改革發展提供指導。
15.落實經費保障
各地要根據課程結構的調整及要求的變化,適時提高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使用好教育經費,支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滿足教師培訓、課程實施、教學研究、用房建設、設備配置等需要,並向農村地區、薄弱地區傾斜。
四、實施要求
(一)明晰職責分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新課程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管理。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統籌規劃課程實施,指導督促各地落實相關要求,對各地課程實施情況進行監測和督導。設區市、縣(市、區)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明確課程實施落實意見,充分整合教育資源,推進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學校的課程實施,強化工作指導和過程管理,及時解決學校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學校是課程實施的責任主體,要制定學校課程實施方案,健全課程建設與實施機制,提升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確保課程實施有序進行。
(二)推進典型引領。本辦法印發後,由各縣(市、區)教育局申報、設區市教育局推薦報送,經省級評審後確定若干所省級義務教育課程實施典型學校,進行重點培育。2024學年,省級典型學校落實課程方案並完善各項制度,鼓勵有意願有基礎的學校先行開展課程改革,探索區域推進課程實施的經驗。2025學年,總結省級典型學校的經驗,在全省中國小全面推進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施工作。
(三)強化督導宣傳。要將學校課程實施情況納入“學校發展性督導評價”指標,並作為責任督學日常督查重要內容。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課程監測工作,各設區市、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加強課程實施過程的督查指導。進一步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通過多種途徑做好政策宣傳解讀工作,及時總結、宣傳和推廣課程實施先進經驗,營造義務教育課程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
附屬檔案: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設定及比例(2023年版)
附屬檔案
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設定及比例
(2023年版)
說明:
1.課時安排要求
周課時數按標準課時,即國小每課時按40分鐘計算,國中每課時按45分鐘計算。在保證周總時長不變的情況下,學校可自主確定各科目周課時數,自主確定每節課的具體時長,學校機動時間可用於集中安排勞動周、科技文體活動等。
2.科目開設要求
國小階段開設英語,起始年級為三年級;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可在一至二年級開設,以聽說為主。國中階段開設外語,可在英語、日語、俄語等語種中任選一種。
科學在一至九年級開設,國中科學需統籌科學和地理中自然地理學習內容,要重視開展實驗教學,開齊開好課程標準規定的實驗內容。
書法在三至六年級語文中開設,每周安排1課時。
信息科技(原信息技術)在三至八年級獨立開設,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統籌課時後,在九年級亦可開設。
國中階段開設歷史與社會,起始年級為七年級,需統籌歷史與地理中人文地理學習內容。
體育與健康在一至九年級開設,每天至少統一安排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每個課間活動時間應安排學生走出教室適量活動和放鬆,保證學生每天校園體育活動不少於1小時。因天氣等原因不宜開展室外教學活動的情況,須組織開展室內鍛鍊。
藝術在一至九年級開設,其中一至二年級包括唱遊·音樂、造型·美術;三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融入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相關內容;八至九年級包括音樂、舞蹈、戲劇(含戲曲)、美術、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等,學生在音樂、舞蹈、戲劇(含戲曲)中至少選擇一項學習,在美術、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中至少選擇一項學習。
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班團隊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含拓展性課程)課時可統籌使用,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其中,勞動在一至九年級開設,除勞動實踐周外,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側重以體力勞動為主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綜合實踐活動在一至九年級開設,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側重跨學科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班團隊活動在一至九年級開展,原則上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內容由學校安排。
3.專題教育要求
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專題教育、讀本等根據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的具體政策執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含生命教育、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預防愛滋病教育、毒品預防教育、安全應急教育等)、生態文明教育(含垃圾分類、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等)、國防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廉潔教育、人口教育、法治教育等專題教育已融合到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等相關課程教材中,以滲透為主,原則上不獨立設課。
4.科學制定方案
學校須依據本辦法,分析學校的辦學條件和教育資源,著眼學生髮展目標,制定學校課程實施方案。方案應嚴格落實國家、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求,合理安排各學科課程,系統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課程體系。統籌協調課程實施,提升課程實施水平。學校可根據實施需要靈活安排課時,繼續探索長短課、大小課、跨年級、多學期等課時安排方式。學校課程實施方案須報縣(市、區)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並公示,作為對學校開展教育督導的重要依據。
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統籌安排課內外學習和校內外學習。有效利用課後服務時間,創造條件開展體育鍛鍊、藝術活動、科學探究、班團隊活動、勞動與社會實踐等,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提升課後服務課程化、系統化水平。
(二)推進教學改革
5.堅持素養導向
加強學科課程標準的教學研究,圍繞“為什麼教”和“為誰教”關鍵問題,深刻理解課程育人價值,嚴格按照課程標準要求組織開展教學,落實浙江省各學科教學基本要求,發揮學科育人優勢,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課程、教學和評價等環節。
6.強化學科實踐
轉變育人方式,推進體現學科本質的實踐學習,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經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體會學科思想方法。加強知識學習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的聯繫,注重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充分發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7.推進綜合學習
加強學科內知識整合,整體理解並把握學科的學習目標、基本結構和思維方式。根據學科特點,科學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繫和整合,各門課程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課時原則上不少於10%,學校統籌設計安排跨學科主題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
8.落實因材施教
變革教學組織形式,精準分析學情,堅持教學相長,探索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等多種教學實施形式,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套用,探索線上線下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深度融合,創設學生為中心的跨時空、多資源、開放性的學習環境,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機會與方法。
9.加強教學管理
完善學校教學管理規範,嚴格執行教學計畫。加強集體備課,紮實開展校本教研,強化教學調研製度,深入研究課程教學實際問題。深化選課走班制度,加強學生自主發展指導。統籌實施作業管理,加強作業設計研究,合理控制作業總量,強化作業批改與反饋,利用大數據分析提升作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深化評價改革
10.更新評價觀念
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和學校發展觀,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最佳化學校教育質量評價,堅決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養等片面辦學行為,切實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傾向。注重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考查,推進小學生綜合評價改革,探索國小學科分項等級評價,完善國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及其運用,倡導評價促進學習的理念,提高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能力。重視培養教師教育評價能力,嚴格遵守評價的倫理規範,在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和評價結果呈現及運用上尊重學生人格,保護學生自尊心,形成科學安全的評價文化和良好的教育生態。
11.創新評價方式方法
研究推進體現表現性評價理念的學習過程評價。堅持發展性評價原則,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觀察、記錄與分析,倡導基於證據的評價,關注學生真實發生的進步,積極探索增值評價。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推廣動手操作、作品展示、口頭報告、項目任務等多種方式的實踐測評。倡導評價主體多元化,探索協商式評價,重視評價雙方對話交流與形成評價標準中的學習意義。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評價工具,積極探索教育評價數位化改革。
12.改進考試評價
強化考試評價與課程標準、教學的一致性,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發揮考試診斷、改進教學的功能,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加強考試命題研究與評估,嚴格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命題,注重試題的綜合性、套用性、開放性和探究性,提高教師命題水平。持續推進中考改革。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大幅壓減考試次數,合理控制考試難度,淡化橫向比較。
(四)加強工作保障
13.加強隊伍建設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會同編制、人力資源部門,配齊配足義務教育各學科專任教師,加強對教育行政、教研、師訓、技術、督導、評估等部門人員和中國小校長、教師的課程實施專題培訓,採取多元化培訓平台、多渠道優質課程、多種類研訓方式,分層分類分主題組織培訓。
14.強化專業支持
充分發揮教研、科研部門的指導作用,提高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專業性和均衡性,豐富教研方式方法。充分利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等機構的專業力量,協同開展課程改革研究,著力解決課程實施的重點、難點問題,為課程改革發展提供指導。
15.落實經費保障
各地要根據課程結構的調整及要求的變化,適時提高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使用好教育經費,支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滿足教師培訓、課程實施、教學研究、用房建設、設備配置等需要,並向農村地區、薄弱地區傾斜。
四、實施要求
(一)明晰職責分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新課程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管理。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統籌規劃課程實施,指導督促各地落實相關要求,對各地課程實施情況進行監測和督導。設區市、縣(市、區)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明確課程實施落實意見,充分整合教育資源,推進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學校的課程實施,強化工作指導和過程管理,及時解決學校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學校是課程實施的責任主體,要制定學校課程實施方案,健全課程建設與實施機制,提升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確保課程實施有序進行。
(二)推進典型引領。本辦法印發後,由各縣(市、區)教育局申報、設區市教育局推薦報送,經省級評審後確定若干所省級義務教育課程實施典型學校,進行重點培育。2024學年,省級典型學校落實課程方案並完善各項制度,鼓勵有意願有基礎的學校先行開展課程改革,探索區域推進課程實施的經驗。2025學年,總結省級典型學校的經驗,在全省中國小全面推進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施工作。
(三)強化督導宣傳。要將學校課程實施情況納入“學校發展性督導評價”指標,並作為責任督學日常督查重要內容。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課程監測工作,各設區市、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加強課程實施過程的督查指導。進一步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通過多種途徑做好政策宣傳解讀工作,及時總結、宣傳和推廣課程實施先進經驗,營造義務教育課程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
附屬檔案: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設定及比例(2023年版)
附屬檔案
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設定及比例
(2023年版)
說明:
1.課時安排要求
周課時數按標準課時,即國小每課時按40分鐘計算,國中每課時按45分鐘計算。在保證周總時長不變的情況下,學校可自主確定各科目周課時數,自主確定每節課的具體時長,學校機動時間可用於集中安排勞動周、科技文體活動等。
2.科目開設要求
國小階段開設英語,起始年級為三年級;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可在一至二年級開設,以聽說為主。國中階段開設外語,可在英語、日語、俄語等語種中任選一種。
科學在一至九年級開設,國中科學需統籌科學和地理中自然地理學習內容,要重視開展實驗教學,開齊開好課程標準規定的實驗內容。
書法在三至六年級語文中開設,每周安排1課時。
信息科技(原信息技術)在三至八年級獨立開設,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統籌課時後,在九年級亦可開設。
國中階段開設歷史與社會,起始年級為七年級,需統籌歷史與地理中人文地理學習內容。
體育與健康在一至九年級開設,每天至少統一安排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每個課間活動時間應安排學生走出教室適量活動和放鬆,保證學生每天校園體育活動不少於1小時。因天氣等原因不宜開展室外教學活動的情況,須組織開展室內鍛鍊。
藝術在一至九年級開設,其中一至二年級包括唱遊·音樂、造型·美術;三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融入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相關內容;八至九年級包括音樂、舞蹈、戲劇(含戲曲)、美術、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等,學生在音樂、舞蹈、戲劇(含戲曲)中至少選擇一項學習,在美術、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中至少選擇一項學習。
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班團隊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含拓展性課程)課時可統籌使用,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其中,勞動在一至九年級開設,除勞動實踐周外,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側重以體力勞動為主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綜合實踐活動在一至九年級開設,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側重跨學科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班團隊活動在一至九年級開展,原則上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內容由學校安排。
3.專題教育要求
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專題教育、讀本等根據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的具體政策執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含生命教育、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預防愛滋病教育、毒品預防教育、安全應急教育等)、生態文明教育(含垃圾分類、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等)、國防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廉潔教育、人口教育、法治教育等專題教育已融合到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等相關課程教材中,以滲透為主,原則上不獨立設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