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內容
一、基本內涵
(一)定義性質。
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中國小必須開展的教育活動。
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結合勞動新形態、產業新業態,有目的、有計畫、項目化地組織不同學段的學生參加以體力勞動為主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身心參與、手腦並用、知行合一,在勞動實踐中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良好的勞動品質和基本公民素養,發揮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
(二)主要理念。
1.聚焦勞動素養。勞動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為主旨,強化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將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
2.立足親身實踐。適應新時代要求,把握勞動教育的根本特徵,注重親歷勞動過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注重守正創新。在充分發揮傳統勞動、工藝項目育人功能的同時,緊跟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創新勞動教育內容、途徑、和方式。倡導開展“線上線下”互動、夯實“網際網路+”基礎,增強勞動教育的時代性。
4.堅持融合實施。堅持五育融合理念,推動勞動教育積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教學、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學生日常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之中。
二、主要目標和內容
(一)總體目標。
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的培養要求,拓寬勞動視野,提高勞動素養,使其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領會“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內涵與意義。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設計能力、創造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鍛鍊形成具有良好的系統分析資源條件、科學合理選擇方式方法的勞動思維。養成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的勞動品質和珍惜勞動成果、杜絕浪費的消費習慣。
(二)主要內容。
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中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
1.日常生活勞動教育主要是立足個人生活事務處理和家務勞動,涉及到衣、食、住、用、行等,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衛生習慣培養,樹立自理自立自強意識。
2.生產勞動教育主要是通過參加工農業生產,直接經歷物質財富的創造過程,體驗從簡單勞動、原始勞動向複雜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發展過程,學會使用工具並掌握相關技術,感受勞動創造價值,增強產品質量意識,培育工匠精神,體認生產勞動價值和文化。
3.服務性勞動教育主要是通過參加生活性、素質性、社會性服務勞動,公益勞動和志願服務等活動,體驗現代物流、文化創意等新型服務性勞動,樹立服務意識,形成社會服務的系統認知和職業認同,強化社會責任感。
(三)學段內容要求。
1.國小。低年級:以日常生活勞動為主要內容,注重培養勞動意識,感知勞動樂趣,愛惜勞動成果。指導學生:(1)完成個人物品整理、清洗,進行簡單的家庭清掃和垃圾分類等,樹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意識,提高生活自理能力;(2)參與適當的班級集體勞動,主動維護教室內外環境衛生等,培養集體榮譽感;(3)體驗簡單生活用品的設計,進行簡單手工製作,照顧身邊的動植物,關愛生命,熱愛自然。
中高年級:以家庭勞動、農業種植、傳統工藝與手工製作和服務性勞動為主要內容,培訓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態度,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指導學生:(1)開展烹飪、收納、常見家用器具使用、購物,參加校園保潔、綠化等;(2)初步體驗種植、養殖的規劃與實踐,紙工、編織以及簡單的木工和電子等項目的設計與製作;(3)適當參加社區環保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體驗圖書館管理等社會性服務勞動;(4)運用一定的設計思維來應對勞動中遇到的困難,嘗試通過技術手段解決問題,初步建立團隊合作意識。
2.國中。注重增加勞動技能,以家政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等為主要內容,兼顧校內外勞動教育,培養學生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的品質,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和擔當精神。指導學生:(1)承擔一定的烹飪與營養、理財等家政勞動;(2)通過空間規劃,開發創新產品,系統解決問題來美化生活;(3)選擇木工、電子、金工等項目,初步經歷規劃、設計、製作的完整勞動過程;選擇1~2項新技術,進行勞動體驗與技術套用;(4)參與種植、養殖等生產活動,了解大棚種植、立體農業等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獲得初步的職業體驗,形成初步的生涯規劃意識;(5)開展文化創意服務勞動,深入城鄉社區、社會保障機構和公共場所,開展社區服務、公益活動,經歷信息服務、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新型服務性勞動。
3.普通高中。注重圍繞豐富職業體驗,開展服務性勞動和生產勞動,理解勞動創造價值,培養勞動自立意識和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指導學生:(1)持續開展日常生活勞動,增強生活自理能力,固化良好勞動習慣;(2)選擇服務性崗位,經歷真實的崗位工作過程,獲得真切的職業體驗,培養職業興趣;積極參加大型賽事、社區建設、環境保護等公益活動、志願服務,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參加以科技套用和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型服務勞動,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持續開展社會性服務勞動,參與社區治理;(3)統籌勞動教育與通用技術課程相關內容,從工業、農業、現代服務業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項目中,自主選擇1~2項生產勞動,經歷完整的實踐過程,提高創意物化能力,養成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品質,增強生涯規劃的意識和能力。
4.職業院校。重點結合專業特點,培養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提高職業勞動技能,培育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和認真負責的勞動態度。指導學生:(1)持續開展日常生活勞動,自我管理生活,提高勞動自立自強的意識和能力;(2)定期參與校內外公益服務性勞動,參與文明校園、文明城市共建,運用專業技能為社會、為他人提供相關公益服務,培育社會公德,厚植愛國愛民情懷;(3)依託實習實訓,參與真實的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增強職業認同感和勞動自豪感,提升創意物化能力,積極參加學科與技能競賽、創新創業、社會調查與社會實踐等活動,培育愛崗敬業的勞動態度、嚴謹專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
5.普通高等學校。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注重圍繞創新創業,結合學科專業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積累職業經驗,培育創造性勞動能力和誠實守信的合法勞動意識。指導學生:(1)掌握通用勞動科學知識,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社會主義勞動關係,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創業觀,具有到艱苦地區和行業工作的奮鬥精神;(2)鞏固良好日常生活勞動習慣,自覺做好個人衛生和寢室環境衛生,獨立處理個人生活事務,積極參與社團活動、義工、志願者服務等,參加學務助理、教務助理、實驗室管理、圖書管理、校園環境維護等勤工儉學活動,提高勞動自立自強能力;(3)強化服務性勞動,結合“三支一扶”、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畫、“青年紅色築夢之旅”“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服務性勞動,參與服務“鄉村振興”,參與“大學生志願服務山區、海島、邊遠地區計畫”,強化公共服務意識和面對重大疫情、災害等危機主動作為的奉獻精神;(4)積極參加實習實訓、專業服務和創新創業活動,重點聚焦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產業、新經濟、新職業發展方向,關注“數字經濟”引發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提高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強化誠實勞動、合法勞動的意識,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創造有價值的物化勞動成果。
三、方法路徑
(一)主要方式。
圍繞勞動教育目標和內容開展,重點把握3項教育方式。
1.親歷實踐。以動手實踐為主要方式,以親歷勞動實踐引領學習方式變革。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親歷情境、親手操作,通過設計、製作、試驗、淬鍊、探究、展示等方式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習得勞動知識與技能,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
2.項目探索。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需要,選擇和確定勞動項目,經歷完整的勞動過程。項目探索包括以解決生活問題為主的社會性項目和以產品設計和製作為主的科技類項目。強調規劃設計意識,引導學生整體構思項目過程,不斷最佳化行動方案。在項目中,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促進學生社會責任、合作交往、自我調節等社會性發展。
3.價值澄清。通過講解、辯論、案例、故事、榜樣進行價值澄清,明晰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並通過評價、交流、反思等方式,促進學生勞動價值觀逐漸內化。
(二)具體安排。
將勞動教育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實踐活動、勞動周等方式拓展勞動教育實施途徑。
1.普通中國小。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每周不少於1課時,用於活動策劃、技能指導、練習實踐、總結交流等;普通高中勞動課程,志願服務安排2學分,與通用技術統籌安排2學分,綜合實踐活動、生涯發展規劃統籌安排2學分。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每周課外活動和家庭生活中勞動時間,國小1至2年級不少於2小時,其他年級不少於3小時。中國小勞動周可採用專題講座、主題演講、技能競賽、成果展示、項目實踐等形式進行。推進勞模工匠進校園,舉辦勞模工匠宣講、各行各業技能講授展示等進校園活動。用好社會勞動教育資源,結合學雷鋒紀念日、植樹節、勞動節、豐收節、志願者日等節假日開展勞動主題教育活動,豐富校園勞動文化。
在勞動教育實施初級階段,勞動教育必修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必修課分別獨立設定,鼓勵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較好基礎的學校,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課統籌實施。
各地教育部門應圍繞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生活自理和家務勞動,推出中小學生日常生活勞動必會項目清單,其中國小、國中生每學年必會項目1~2項,實行家校聯動評價,做到人人過關。鼓勵各地探索日常生活勞動引導項目清單。
2.職業院校。職業院校開設勞動專題教育必修課,不少於16學時;主要圍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組織、勞動安全和勞動法規等方面設計。開設基礎勞動實踐課和“勞動+專業”融合等課程,開展個人生活勞動、家庭勞動、集體義務勞動、公益勞動實踐和職業勞動實踐。專業課在進行職業勞動知識技能教學的同時,注重培養“乾一行愛一行”的敬業精神,吃苦耐勞、團結合作、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
深化“創新創業+勞動教育”實踐,依託眾創空間、創新實驗室等平台,以“網際網路+”等為抓手,引導學生在勞動中培育進取創新精神,提高勞動技能;推進行業勞動實踐,聚焦國家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單位,實施“西部志願”“返鄉扶貧”等創業計畫,鼓勵更多優秀學生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舉辦“勞模大講堂”“大國工匠進校園”等勞動榜樣人物進校園活動,廣泛宣傳勞動榜樣人物事跡,特別是身邊的普通勞動者事跡,讓師生在校園裡近距離接觸勞動模範,感受領悟勤勉敬業的勞動精神。讓“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成為職業院校的時代風尚。
3.普通高等學校。普通高等學校要將勞動教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主要依託的課程,可在已有課程中設定勞動教育模組,也可專門開設勞動專題教育必修課,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課程內容應加強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普及與學生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通用勞動科學知識,並經歷必要的實踐體驗。勞動教育與思政課程、專業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創新創業課程有機融合,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側重圍繞創新創業,結合學科和專業積極開展實習實訓、專業服務、社會實踐、勤工助學、研學實踐等。
結合地方特色文化開展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專業特長,貼合農村基層實際需求,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加強高等學校與行業骨幹企業、高新企業、中小微企業緊密協同,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類課程主要與服務學習、實習實訓、科學實驗、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等相結合開展各類勞動實踐,注重分析相關勞動形態發展趨勢,強化勞動品質培養。在公共必修課中,進一步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勞動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教育。緊密對接區域產業升級和變革過程中緊缺的新技術套用人才需求,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新職業、新業態職業勝任力培養,使學生“明勞動之理”。
四、組織實施
(一)整體規劃。學校是勞動教育的實施主體,應建立勞動教育實施方案。方案需明確目標內容、課時安排、主要實踐活動、過程組織與指導及考核評價辦法等。研究制定“學校學年(或學期)勞動教育計畫”,特別是規劃好勞動周等集體勞動。每學年中國小勞動周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門確定公布;普通高等學校可以勞動月形式集中落實。勞動周可安排在學年內或寒暑假,以集體勞動為主,國小以校內及學校周邊為主,國小高年級可適當安排部分校外勞動,中學、高等學校以校外為主併兼顧校內。
(二)健全組織。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各階段目標任務和部門職責,建立全面實施勞動教育的長效機制。學校要建立健全勞動教育組織實施的工作機制,明確主管校領導,合理設定機構,明晰職責,負責規劃設計、組織協調、資源整合、師資培訓、過程管理、總結評價等,提高運行效率。
(三)協同推進。中國小校要推動建立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託的協同實施機制。通過家長會、社區宣講等途徑,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明確責任,提高家長指導和督促孩子完成家庭、社區勞動任務的積極性;積極協調相關社會實踐基地共同開發並實施勞動教育課程。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要建立學校牽頭、行業參與、共同管理的勞動教育實施機制。通過建立勞模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設定榮譽教師、實務導師崗位等,多渠道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學校勞動教育。
(四)搭建平台。統籌職業院校、社會各方力量,合理運用優質企業資源,支持勞動教育基地建設。共建共享勞動實踐基地、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各類型創新創業孵化平台。在大中國小普遍開展學生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活動,高中和大學開展志願者星級認證。積極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大賽,探索開展區域性中小學生勞動競賽。
(五)防範風險。強化勞動安全意識,健全安全保障體系。把勞動安全教育與管理納入組織實施內容,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度安排勞動強度、時長。制定場所設施選擇、材料選用、工具設備和防護用品使用、活動流程等安全操作規範,並組織培訓考核。科學評估勞動實踐活動的安全風險,建立勞動實踐活動風險防控預案,完善應急處理機制,特別關注勞動過程中的衛生隱患,採取得力措施,切實保護學生身心健康。鼓勵購買勞動教育相關保險。
五、綜合評價
綜合評價分為學生勞動素養評價和學校勞動教育評價。
(一)健全學生勞動素養評價體系。學生勞動素養重點包括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思維、勞動品質等4個方面。以勞動教育目標、內容要求為依據,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積極利用大數據、雲平台、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勞動教育過程監測與記實評價,開展平時表現評價、學期評價、學段綜合評價,健全和完善學生勞動素養評價體系。
(二)建立學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從學校勞動教育的定位和規劃、內容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場所建設、實施質量情況等方面建立評價體系。將勞動教育實施情況作為學校辦學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
六、條件保障
(一)勞動實踐場所建設。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規劃和配置勞動教育實踐資源,豐富拓展實踐場所,滿足學校多樣化勞動實踐需求。充分利用現有綜合實踐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職業院校和普通高校勞動實踐場所,建立健全開放共享機制。確認一批學農、學工實踐基地、服務性勞動基地、職業體驗實踐基地,以滿足區域學校校外勞動教育需要。
學校應按規模配備勞動實踐教室。合理規劃勞動實踐教室空間,滿足學生進行項目學習、探究學習、實踐學習需要,配備勞動教育必修課和校內勞動所需設施設備,提供所需耗材,保證學生動手機會。有條件的學校可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安排下,建設學校勞動實踐教育基地,服務周邊學校,實現資源共享。
(二)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培育。
配齊勞動教育必修課教師。建立滿足需求、專兼結合併具備理論講授、訓練帶教、實踐指導能力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普通中國小在教師編制總量內按需要統籌安排一定數量的專兼職教師。職業院校和普通高等學校根據專業設定和實際需要配備勞動教育師資。建立勞動課教師特聘制度,鼓勵聘請當地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勞動模範、企業技術精湛員工等擔任勞動實踐指導教師,設定榮譽教師崗、實踐導師崗,多渠道配備兼職教師。
探索中職學校與普通中國小師資交流共享機制。充分利用家長及當地人力資源,聘請相關行業專業人士擔任勞動實踐指導教師。發揮班主任、輔導員、教職員工作用,合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加強對雙師型教師有關勞動教育的培訓與指導。把勞動教育納入教師培訓內容,開展勞動課教師全員培訓。
建立勞動教育教師激勵機制。將教師履職情況納入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教育教學考核內容。建立符合勞動教育專任教師特點的考核體系,完善工作績效評價標準、職稱評定辦法,勞動課教師在績效考核、職稱評聘、評優評先、專業發展等方面與其他專任教師享受同等待遇。
(三)勞動教育專業力量支撐。
鼓勵和支持相關機構設立勞動教育研究項目。設立一批實驗區和實驗學校,開展跟蹤研究、行動研究。舉辦勞動教育論壇,營造良好學術氛圍。各級教研機構應配備勞動教育教研員,加強對勞動教研的指導,並組織開展專題教研、區域教研、網路教研等,通過協同創新、校際聯動、區域推進,提高勞動教育整體實施水平。鼓勵高等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教學研究。
勞動教育的地方課程教材須經浙江省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核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通用地方課程教材《勞動》在國家課程中實施;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專題教材,供中國小選用,在校本課程中實施。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可組織編寫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讀本。收集整理反映勞動先進人物事跡和精神的資料。組織研發展示勞動過程、勞動安全要求的數字資源。梳理遴選來自教學一線的典型案例和鮮活經驗,形成分學段、分專題的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包,促進優質資源的共享與使用。
(四)勞動教育經費投入。
各地要加強經費統籌,推進學校勞動教育設施標準化建設,有條件的地方要逐步提高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完善勞動教育器材、耗材補充經費保障機制。學校按規定統籌安排公用經費等資金開展勞動教育,確保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實施、師資聘請等需要。多形式籌措資金,建設校外勞動實踐基地,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吸引社會力量提供勞動教育服務。
(五)勞動教育督導與激勵。
把勞動教育納入教育督導體系,將勞動教育實施情況作為衡量區域教育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標,作為部門和學校主要負責人考核的依據。積極創建國家級勞動教育實驗區,推動地方創建一批省級勞動教育示範學校和基地。在各級教學成果獎勵中,將勞動教育成果納入評獎範圍。
浙江省普通中國小勞動教育行動方案
根據《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和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國小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主要目標
(一)教育目標。通過勞動教育,使中小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具備必要的勞動能力、發展基本的勞動思維、塑造優秀的勞動品質,全面提高學生勞動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二)工作目標。整體規劃並實施中國小勞動教育。“十四五”期間,認定公布省中國小勞動實踐基地300家、省特色勞動實踐教室300間,培育省中國小勞動教育引領地區10個、省中國小勞動教育特色學校300所,培養省中國小勞動教育骨幹教師300名。探索建立以勞動素養培養為目標的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制健全、五育融合的中國小勞動教育體系;積極構建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會全方位參與支持的貫通一體、開放協同的中國小勞動教育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反映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體現“浙江服務+浙江製造”模式下的勞動新形態,探索具有先行示範作用和浙江辨識度的中國小勞動教育模式。
二、教育重點
中國小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畫、項目化地組織全體學生參加以體力勞動為主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身心參與、手腦並用、知行合一,開展項目探索,親歷勞動過程,在勞動實踐中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實現價值體認,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國小:重點是啟蒙勞動意識、養成勞動習慣。讓學生參與日常生活勞動,主動分擔家務,學會日常生活自理;適當參加校內外公益勞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體驗簡單生活用品的設計與製作,感知勞動樂趣,愛惜勞動成果。
——國中:重點是增加勞動技能、培育勞動品質。以家政學習、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等為主要內容,兼顧校內外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籌劃思維和初步設計能力,使學生初步養成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的品質,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和擔當精神。
——普通高中:重點是圍繞豐富職業體驗、涵養勞動情懷。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使學生熟練掌握一定勞動技能,增強職業規劃意識,具有勞動自立意識和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勞動情懷。
三、實施路徑
(一)推進家庭勞動教育日常化。
1.推行日常生活勞動清單。各地教育部門應圍繞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生活自理和家務勞動,推出中小學生日常生活勞動必會項目清單,其中國小、國中生每學年必會項目1-2項,實行家校聯動評價,做到人人過關。鼓勵各地探索日常生活勞動引導項目清單。各地要在2022年秋季開學前推出日常生活勞動清單。
2.落實家庭勞動教育要求。引導家長言傳身教,鼓勵孩子自覺參與、自己動手,隨時隨地、堅持不懈進行勞動,掌握必要的家務勞動技能,每年學會1-2項生活技能;鼓勵孩子利用節假日參加各種社會勞動,讓孩子養成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
(二)推進學校勞動教育規範化。
3.開好勞動教育必修課程。2021年秋季學期開始,全省中國小全面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為總目標,以親歷實踐、項目探索、價值澄清為主要學習特徵,每周不少於1課時,用於活動策劃、技能指導、練習實踐、總結交流等,與通用技術和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有關內容進行必要統籌。勞動教育必修課課時使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時,在勞動教育實施初期階段,與綜合實踐活動必修課分別獨立設定;鼓勵綜合實踐活動基礎較好的,且能較好把握課程本質的學校,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課統籌實施。普通高中勞動課程共6學分,其中志願服務2學分、與通用技術統籌安排2學分、綜合實踐活動和生涯發展規劃統籌安排2學分。
4.用好學校勞動教育教材。義務教育使用按《大中國小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編寫、經省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核通過的勞動課程教材。普通高中落實好通用技術課程國家教材。各地各校可結合實際,編制勞動教育實踐手冊。各學科有機滲透勞動教育。
5.辦好中國小勞動周。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確定並公布區域內每學年的中國小勞動周。勞動周可安排在學年內或寒暑假,以集體勞動為主,國小以校內及學校周邊為主,中學兼顧校內外,以校外為主。勞動周可採用專題講座、主題演講、勞動項目實踐、勞動成果展示、勞動技能競賽等多形式進行,可與校外綜合實踐、研學實踐等活動結合開展,不得以參觀考察、探究學習等替代勞動教育。
6.落實好校園內日常勞動。做好校內日常勞動的統一安排和指導工作。中小學生要不折不扣做好教室、寢室的值日值勤、清掃保潔、收納整理等日常勞動,自覺參與校園場所衛生包乾、綠化美化、垃圾分類等義務勞動和食堂、圖書館等的管理服務,讓學生逐漸成為校園勞動的重要主體。
7.推進勞模工匠進校園。各級教育部門會同當地總工會發揮勞模工匠在勞動教育中示範引領作用,將勞模工匠進校園納入中國小校勞動教育體系。支持學校建立勞模工匠工作室,用好勞模工匠進校園服務庫,舉辦勞模工匠宣講、各行各業技能講授展示等進校園活動。用好社會勞動教育資源,結合學雷鋒紀念日、植樹節、勞動節、豐收節、志願者日、二十四節氣等節日、紀念日開展勞動主題教育活動。在校園文化中強化勞動文化。
(三)推進社會勞動教育多樣化。
8.組織學生參與生產勞動。學校利用勞動周等,組織中學生深入工廠、田間等勞動場所,參加力所能及的學工、學農生產勞動,讓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掌握相關技術,與普通勞動者一起經歷勞動過程;深入高新企業、科研院所、技術與工程領域等,讓學生體驗現代科技條件下勞動實踐新形態、新方式等;整合利用已有的校內外勞動教育場地和資源,打造中小學生勞動實踐大課堂。
9.組織學生參與服務性勞動。學校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參加現代物流、文化創意等新型服務性勞動,參加社區建設、環境保護、大型賽事等公益勞動和志願服務,利用知識和技能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
四、支撐保障
(一)勞動實踐場所建設。
1.多樣化建設勞動實踐教室。省教育技術中心負責重點研製發布勞動綜合實踐、家政等通用性勞動實踐教室及木工、金工、電子電工、建築模型、傳統工藝等勞動實踐教室裝備的“浙江標準”。完善學校建設標準,至2025年,普通中國小均配建勞動實踐教室。鼓勵各地建設流動的勞動實踐教室,因校制宜利用校內及學校周邊場所建設開放式的勞動實踐教室,多途徑為學生提供校內勞動實踐場所。
2.多形式開闢勞動實踐基地。建立市縣為主、政府統籌規劃配置中國小校外勞動教育資源的機制。“十四五”期間,省教育廳會同有關部門認定公布綜合類、職業體驗類、學工學農類等省中國小勞動實踐基地300家;各市、縣(市、區)要分類公布中國小勞動實踐基地;每個縣(市、區)應建有綜合性中國小勞動實踐基地。
(二)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3.配備勞動教育專兼職教師。普通中國小在教師編制總量內按需要統籌安排一定數量的專兼職教師。實施初期可依託勞動與技術教師、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鼓勵學校聘請當地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勞動模範、企業技術精湛員工等擔任勞動實踐指導教師;探索中職學校與普通中國小師資交流共享機制;設定榮譽教師崗、實踐導師崗,多渠道配備兼職教師。鼓勵培養以勞動教育為專業發展方向的教師。
4.提高勞動教育專業化水平。把勞動教育納入教師培訓內容,開展全員培訓;實施勞動教育課程教師專項培訓和省、市、縣三級勞動教育骨幹教師培訓。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國小青年教師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內容。配備省、市、縣三級勞動教育教研員,建立健全勞動教育日常教研製度。成立省教育學會勞動教育分會,在省教育廳教研室設立省中國小勞動教育研究中心,支持高校設立中國小勞動教育研究機構。在省教育科學規劃、教研課題中設立勞動教育研究專項,鼓勵各地設立勞動教育研究專項。
(三)勞動教育工作機制建設。
5.健全經費投入機制。各地要加強經費統籌,支持勞動教育,推進學校勞動教育設施標準化建設和勞動教育器材、耗材補充經費保障機制。學校按規定統籌安排公用經費等資金開展勞動教育,確保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實施、師資聘請等需要。多形式籌措資金,建設校外勞動實踐基地,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吸引社會力量提供勞動教育服務。
6.健全勞動安全管控機制。建立政府負責、社會協同、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的中國小勞動安全管控機制。建立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勞動教育風險分散機制,統一為中國小校購買校方責任險,鼓勵購買勞動教育相關保險。各學校要加強對師生的勞動安全教育,教育學生在場所設施的選擇、崗位操作的規程、安全防護的知識等方面要規範並培訓考核,強化勞動風險意識。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與管理並重的勞動安全保障體系。以安全、適度為原則,合理安排勞動任務、強度、時長,在場所設施選擇、材料選用、工具設備和防護用品使用、活動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學的操作規範,強化對勞動過程每個崗位的管理,明確各方責任,防患於未然。科學評估勞動實踐活動的安全風險,制定風險防控預案,完善應急與事故處理機制。
7.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健全和完善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標準、程式和方法。以學生掌握實際勞動技能和價值體認情況為重點,通過平時表現評價、學期評價、學段綜合評價,客觀記錄學生日常生活勞動清單項目達成情況、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完成情況、參與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情況等,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用好評價結果,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
8.建立以展促育、以賽促勞示範機制。在中國小普遍開展學生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活動。在高中開展志願者星級認證。各地要積極探索開展區域性中小學生勞動競賽。
9.建立健全學校勞動教育評價機制。各地要將勞動教育實施情況作為學校辦學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學校勞動教育評價應從學校勞動教育的定位和規劃、內容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場所建設、實施質量保證等方面建立評價體系。將學生勞動素養評價納入到教育質量監測中,定期組織開展勞動素養調查,發揮監測結果的反饋改進功能。
10.建立數字賦能勞動教育機制。充分套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建立中國小勞動教育管理服務平台,最佳化中國小勞動教育基地、課程、師資等資源管理和基於數據的過程性、發展性、精準化勞動素養評價。推進信息技術與勞動教育深度融合,將網際網路經濟、新工業等納入中國小勞動教育內容,創新勞動實踐形式。
浙江省職業院校勞動教育行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意見》,認真落實《教育部關於印發〈大中國小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加強全省職業院校勞動教育工作,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基本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構建具有職教特點、浙江特色的職業院校勞動教育模式,提高職業院校勞動教育實效,讓“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成為職業院校的時代風尚,進一步提高職業院校學生勞動素養和專業能力,更好地服務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為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發揮重要作用。
(二)教育內容。在系統的基礎知識學習之外,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新產業新業態,有目的、有計畫、項目化地組織各專業學生參加以體力勞動為主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實踐勞動,讓學生身心參與、手腦並用、知行合一,開展項目探索,親歷勞動過程,在勞動實踐中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實現勞動價值體認,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良好的勞動品質和基本的專業從業素養。注重結合專業人才培養,依託實習實訓和社會實踐,參與真實的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使學生增強職業認同和勞動自豪感,培育愛崗敬業的勞動態度,嚴謹專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
二、工作舉措
(一)構建勞動教育教學體系。
1.明確育人目標。將勞動教育納入職業院校課程教學計畫,職業院校開設勞動專題教育必修課,不少於16學時;主要圍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組織、勞動安全和勞動法規等方面設計。開設基礎勞動實踐課和“勞動+專業”融合等課程,開展個人生活勞動、家庭勞動、集體義務勞動、公益勞動實踐和職業勞動實踐。專業課在進行職業勞動知識技能教學的同時,注重培養“乾一行愛一行”的敬業精神,吃苦耐勞、團結合作、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
2.明確內容要求。將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緊密結合,有機融合學生勞動價值觀培育與創新創業精神培養。依託眾創空間、創新實驗室等平台,以全省職業院校學生職業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比賽等為平台,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育和提高勞動技能。
3.明確實習實訓教學體系。科學設定實習實訓類課程,結合學科和專業特點,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學實踐課程整合,制定專門的培養方案,明確培養內容、目標,從設計、實施到考評,全程注入勞動教育元素。根據專業教學標準、1+X證書要求、行業企業用人需求和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範的發展趨勢,及時更新實習實訓教學內容。
4.探索新形態勞動教育體系。結合產業新業態對勞動的新要求,注重新興技術支撐和社會服務新變化,拓展職業院校勞動教育新場域,培養學生勞動新素養。積極開展與雲計算、大數據、5G、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相銜接的網際網路新業態下的勞動教育,引導學生“線上線下”互動,開展創造性勞動。
(二)創設勞動教育實踐平台。
1.加強勞動教育基地建設。依託高新企業、科研院所、工業園區,為學生體驗勞動實踐新形態、新方式提供支持。加大職業院校與周邊社區、其他層次類型學校在勞動教育工作協作。充分發揮職業院校自身專業優勢和服務社會公共功能,建設一批省級生產性實訓基地、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爭創一批國家級基地,滿足職業院校實訓、實習和開展創新性勞動實踐的需求。
2.建立勞動教育公共服務、公益實踐平台。支持職業院校整合校內外資源建立“勞動體驗站”,定期開展校內外公益服務勞動,參與文明校園、文明城市共建,探索公益服務與教學學習成果轉化機制。積極參與勞動周活動,在學年內或寒暑假安排集體勞動,選派導師指導學生進行勞動實踐,鼓勵學生參與田間勞動、校園美化、校舍淨化等活動,運用專業技能為社會、為他人提供相關公益服務。
3.搭建勞動文化平台。堅持活動育人、文化育人理念,鼓勵職業院校將勞動教育與“文明風采”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將勞動教育融入到“兩美浙江”生動實踐中。融合校園文化,制定勞動公約、學期勞動任務單,組織與勞動教育有關的興趣小組、社團等組織形式,結合植樹節、學雷鋒紀念日、五一勞動節、農民豐收節、志願者日和職業教育活動周等,開展豐富的勞動主題教育活動。
(三)健全勞動教育評價制度。
1.明確評價標準。職業院校要根據人才培養方案,會同實習和服務單位制訂具體勞動考核方式和標準,客觀評價學生在勞動教育活動中的實際表現,評價內容應包括學生對勞動教育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認知;自主開展的知識競賽、主題辯論、企業調研等質性評價;參加各級各類職業技能比賽、相關評優評先獲得的成績和榮譽等。
2.重視過程評價。以學生掌握實際勞動技能和價值體認情況為重點,通過平時表現評價、學期評價、學段綜合評價,客觀記錄學生日常生活勞動清單項目達成情況、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完成情況、參與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情況等,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職業院校應在招生自主測試環節強化實踐操作能力評價。
3.建立素養監測機制。建立勞動素養監測制度,職業院校要定期組織開展關於學生勞動素養狀況調查及相關因素的分析,注重學生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等的監測,發揮監測結果的示範引導、反饋改進等功能。倡導建立推動勞動小時數、志願者星級認證,建立公示、審核制度,確保記錄真實可靠。
三、加強保障
(一)加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職業院校要根據專業設定和實際需要,加強實習實訓指導教師配備,充實勞動教育師資隊伍。鼓勵職業院校建立勞動課教師特聘制度,聘請當地勞動模範、企業師傅等擔任勞動實踐指導教師,多渠道配備兼職教師。探索中職學校與普通中國小師資交流共享機制。發揮班主任、輔導員、教職員工作用,合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
(二)加強工作機制建設。落實勞動教育經費,職業院校要將勞動教育相關的活動列入年度經費預算支持範疇,保障勞動教育課程改革、教學實施、場所建設、教師培訓需要。健全勞動安全管控機制,加強對師生的勞動安全教育,強化勞動風險意識,健全安全教育與管理並重的勞動安全保障體系,制定風險防控預案,完善應急與事故處理機制。加強數字賦能勞動教育,充分套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最佳化勞動教育基地、課程、師資等資源管理和基於數據的過程性、發展性、精準化勞動素養評價。推進信息技術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將網際網路經濟、新工業等納入勞動教育內容,創新勞動實踐形式。建立以展促育、以賽促勞示範機制,在職業院校普遍開展學生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活動,大力推動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大賽。
(三)加強多元主體的全方位聯繫。努力構建學校、家庭、社區和企業四位一體、共同參與的教育網路。充分發揮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完善家訪制度,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不斷增強家庭的勞動教育育人功能。鼓勵職業院校建立與家長互動的學生勞動教育電子檔案,便於家長了解孩子情況,供以後選擇專業和職業參考。聯繫一批企業和相關社區,作為學生實訓實習和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基地,選聘行業勞動模範、技術能手作為學校勞動教育的輔導員。
四、工作要求
(一)切實強化組織領導作用。職業院校要加強對勞動教育的領導,明確責任,加強統籌,確保勞動教育的組織開展。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配齊勞動教育必修課教師,保證專任教師的相對穩定性。要充分發揮教職員工特別是班主任、輔導員的作用,利用共青團、黨支部及學生社團等各方面的力量,合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
(二)完善督導評估激勵機制。各地要把勞動教育納入相關評價和考核內容,把勞動教育實施情況作為衡量區域和學校教育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標,對學校勞動教育開課率、學生勞動實踐組織的有序性,教學指導的針對性,保障措施的有效性等進行評價考核並加強指導。
(三)加強宣傳引導。各地各校要及時總結勞動教育經驗和成果,培育一批具有勞動教育精品案例。要注重選樹職業院校畢業生優秀代表和先進典型,舉辦“勞模大講堂”“大國工匠進校園”等勞動榜樣人物進校園活動,充分運用融媒體的優勢,綜合運用講座、宣傳欄、新媒體等,廣泛宣傳勞動榜樣人物事跡,以“接地氣”的方式講好職業院校勞動教育故事,進一步形成支持鼓勵學生熱愛勞動、實踐成才、貢獻社會的良好氛圍。
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勞動教育行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意見》,根據《教育部關於印發〈大中國小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推進普通本科高校加強勞動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勞動素養,構建普通高校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人才培養體系,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全國和全省教育大會精神,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堅持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積極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著力構建具有時代性、思想性、社會性、實踐性的本科高校勞動教育體系。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培養勤儉、奮鬥、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美好生活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
5年內,培育一批勞動教育一流課程,立項一批勞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設立一批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遴選一批勞動教育典型案例,選樹一批勞動教育基層教學組織和勞動教育典型校,加強示範引領,激發創新創造,營造濃厚的勞動教育氛圍。
二、重點工作
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結合產業新業態、勞動新形態和學科專業特點,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為主要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最佳化勞動教育途徑,堅持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勞動教育與學生日常管理相結合、勞動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等,組織開展“勞動+”六項行動。
(一)“勞動+”課堂創新行動。
高校要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形成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要結合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開設實踐體驗性勞動教育必修課程,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
強化在思政課程、專業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創新創業課程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結合學科、專業與課程特點,多樣化體現勞動教育內容,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確保勞動教育全方位融入。公共必修課要進一步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勞動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教育。專業類課程主要與服務課堂學習、實習實訓、科學實驗、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等相結合開展各類勞動實踐,注重分析相關勞動形態發展趨勢,強化勞動品質培養。
(二)“勞動+”社會實踐行動。
高校結合各自教學安排,每學年設立勞動周(也可安排勞動月,集中落實各學年勞動周要求),統籌校內外勞動實踐,以集體勞動為主,可在學年內或寒暑假安排,分專業、分時段實施。各校根據需要編寫勞動實踐指導手冊,明確教學目標、活動設計、工具使用、考核評價、安全保護等勞動教育要求。
積極開展公益志願勞動。結合鄉村振興、健康浙江、美麗浙江建設等重大戰略的新需求,組織學生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志願勞動和社會服務等,各校可根據自身辦學優勢,創新公益勞動形式,提升勞動教育質量。注重培育公共服務意識,使學生具有面對重大疫情、災害等危機主動作為的奉獻精神。
加強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推進國家級、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的開放共享,加強原有的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的升級改造,利用各校已有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勞動教育。要聯合社會力量共建共享穩定的勞動實踐基地、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各類型創新創業孵化平台,多渠道拓展勞動實踐場所。在農場、林場、草場、漁場和企事業單位、社會機構中擇優遴選建設一批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推進勞動教育實踐平台的多樣化。
(三)“勞動+”創新創業行動。
高校的勞動教育要突出創新創業,注重培育創造性勞動能力。依託高校創業學院和現代產業學院等,加強高等學校與行業骨幹企業、高新企業、中小微企業緊密協同,深化產教融合,強化勞動鍛鍊要求,重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套用,提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就業創業能力。積極開展“網際網路+”、鄉村振興創意等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組織大學生“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到基層創業就業,鼓勵學生面向數字經濟、生命健康、人工智慧和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創新創業。強化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強化中國精神、浙江精神育人,夯實創新創業人才的思想根基和綜合能力。
(四)“勞動+”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行動。
加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根據學校勞動教育需要,配備必要的專任教師,採取多種措施,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聘請相關行業專業人員擔任勞動實踐指導教師。有條件的師範院校結合專業發展規劃,可開設勞動教育相關專業。把勞動教育納入教師培訓內容,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要開展全員培訓,強化每位教師的勞動意識、勞動觀念,提升勞動教育的自覺性,對承擔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師進行專項培訓,提高勞動教育意識和專業化水平。建立健全勞動教育教師工作考核體系,分類完善評價標準。高校要將教師指導學生勞動實踐計入教學工作量,並納入教師評優評先和相關評價激勵。
(五)“勞動+”生活技能培育行動。
高校要積極開展“文明寢室”建設,統籌安排學生校內外勤工儉學活動,通過制定勞動公約、每日勞動常規、學期勞動任務單等,培養學生的日常勞動習慣。要創造條件開設金工、木工、陶藝、廚藝、插花藝術、刺繡等特色勞動實踐課程,結合非遺傳承和民間工藝保護,提升學生的生活技能,增強學生對勞動艱辛和快樂的體驗,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培育活動。
(六)“勞動+”校園文化建設行動。
學校要將勞動習慣、勞動品質的養成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採取與勞動教育有關的興趣小組、社團等組織形式,結合植樹節、學雷鋒紀念日、五一勞動節、農民豐收節、志願者日等,開展豐富的勞動主題教育活動,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校園文化,舉辦“勞模大講堂”“大國工匠進校園”、優秀畢業生報告會等勞動榜樣人物進校園活動,組織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綜合運用講座、宣傳欄、新媒體等,廣泛宣傳勞動榜樣人物事跡,特別是身邊的普通勞動者事跡,讓師生在校園裡近距離接觸勞動模範,聆聽勞模故事,觀摩精湛技藝,感受並領悟艱苦創業、勤勉敬業的勞動精神,爭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學校要發揮主導作用,承擔實施勞動教育的主體責任,明確實施機構和人員,建立相關部門分工負責、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保證勞動教育的課時數,開齊開足勞動教育課程。建立學校、行業企業和社會各方齊抓共管、協同實施的機制。省教育廳將成立浙江省勞動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為全省高校勞動教育工作提供指導和諮詢服務。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要加強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研究和指導。
(二)強化督導考核。
各校要把勞動教育納入教育督導體系,完善督導辦法,建立對院(系)勞動教育的考核制度。省教育廳從2022年起將勞動教育工作納入高校校(院)長年度本科教育述職測評和教學評估工作,重點報告和評價學校勞動教育工作舉措和開展的成效。
(三)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
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以勞動教育目標、內容要求為依據,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健全和完善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標準、程式和方法,鼓勵支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勞動教育過程監測與記實評價,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和反饋改進功能。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勞動競賽等活動。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將勞動素養評價納入各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依據,作為學生評優評先和畢業的重要指標。
(四)健全經費投入機制。
各校要統籌省(市)補助資金和自有財力,多種形式籌措資金,加快建設校內勞動教育場所和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加強學校勞動教育設施標準化建設,建立學校勞動教育器材、耗材補充機制。
(五)強化安全保障。
各校要加強對師生的勞動安全教育,強化勞動風險意識,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與管理並重的勞動安全保障體系。科學評估勞動實踐活動的安全風險,制定勞動實踐活動風險防控預案,完善應急與事故處理機制。鼓勵購買勞動教育相關保險,保障勞動教育正常開展。
(六)加強宣傳引導。
加強勞動教育科學研究,宣傳推廣勞動教育典型經驗,注重挖掘典型人物和事跡,弘揚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主旋律,旗幟鮮明地反對一切不勞而獲、貪圖享樂、崇尚暴富的錯誤觀念,營造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勞動教育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