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地貌,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發展,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事業,文化事業,民間文藝,知名人物,
建置沿革
唐
天寶十載(751年)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置華亭縣,隸屬浙江西道,洞涇地區屬華亭縣。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華亭縣為華亭府,領華亭縣。一年後,華亭府改名松江府。
元
泰定三年(1326年),罷松江府,華亭縣改屬嘉興路,隸屬江浙行省,設都水庸田使司於原松江府治;元天曆元年(1328年)罷都水庸田使司,復置松江府,華亭縣仍隸松江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松江府直隸南京;清順治三年(1645年)南直隸改為江南省,松江府屬江南省。
順治十三年(1656年),析華亭縣置婁縣,洞涇地區屬婁縣集賢鄉和華亭鄉,洞涇港東是華亭鄉六保、三十六保、三十七保、三十八保,洞涇港西是集賢鄉三十八保。涉及廟界是祥澤廟界、十字廟界、牛村廟界、陽河澤廟界。
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華亭、婁縣合併為華亭縣,歸江蘇省管轄。民國三年(1914年),華亭縣改稱松江縣,洞涇地區屬泗涇區及東外區。民國十六年(1927年)屬第七區公所。
民國年十八年(1929年)秋,奉省令試行區制,隸屬泗涇區塘橋鄉、西洞涇鄉、東洞涇鄉和新泰鄉。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二區公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偽統治期間,隸屬泗涇區及東外區。
1949年5月13日,洞涇地區解放。
1949年7月,縣以下設區,洞涇地區分屬泗涇區、城東區、城西區,隸屬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松江縣。區以下設小鄉建制,現地分屬原新農鄉、民主鄉、洞涇鄉、任崗鄉、三龍鄉5個小鄉。
1952年撤銷蘇南行政公署,洞涇地區隸屬江蘇省。
1957年7月撤區並鄉,洞涇地區分屬泗聯鄉和城北鄉。1958年3月江蘇省松江專區撤銷,松江劃歸蘇州專區。1958年9月撤銷鄉村建制,農村成立人民公社。泗聯鄉改建為東方紅人民公社,城北鄉改建為幸福人民公社。1958年11月,松江縣劃歸上海市。
1959年4月,東方紅人民公社更名為泗聯人民公社,幸福人民公社更名為城北人民公社。洞涇地區分屬這兩個人民公社管轄。
1978年3月,洞涇地區建磚橋人民公社,1980年11月更名為洞涇人民公社。1984年2月,洞涇人民公社改為洞涇鄉。1993年8月,洞涇撤鄉建鎮。
1998年2月,松江縣撤縣建區,洞涇鎮隸屬松江區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3年8月,撤鄉建鎮,所屬行政村與區劃不變。
1996年3月,光星村和花橋村合併為花橋村,欣楊村和磚橋村合併為磚橋村。
1998年9月,池塘村和百鳥村合併為百鳥村,磚星村、薛村村和漁洋浜村合併為漁洋浜村,姚家村和張涇村合併為張涇村,行政村調整為6個。
2002年3月,松江區進行區劃調整,花橋村西部區域劃入中山街道,東部恢復光星村建制,百鳥村南部劃人方松街道。時洞涇鎮下轄6個行政村、91個村民小組。
2007年末,洞涇鎮下轄6個行政村、3個社區。
區劃詳情
2013年,洞涇鎮共有長欣、新欣、
海欣、同欣、榮欣、光星、漁洋浜、
塘橋、
磚橋9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洞涇鎮位於松江城區北部。東連新橋鎮,西傍佘山國家級度假區,南鄰中山街道,北接泗涇鎮。2013年,洞涇區域總面積為24.51平方公里。
氣候
洞涇地區臨近東海,處於長江下游的平原地區,地處中緯度溫帶,屬亞熱帶海洋性濕潤氣候,一年中節令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積溫較高,無霜期較長。洞涇地區冬季盛行西北風,受大陸性季風侵襲,以小雨寒冷天氣為主;夏季盛行東南風,受海洋風控制,天氣炎熱多雨;春秋季為冬夏季風交替時期,常形成冷暖乾濕多變等不穩定天氣。
地貌
洞涇鎮境內地勢低平,無山丘,地形總趨勢自東向西傾斜。地勢相對較低,地面高程一般在2.8米~3.2米間。最高3.5米,最低2.6米;地形微小變化頻繁,低中有高,高中有低。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3年,總面積24.51平方公里。年末
耕地面積329.1公頃,其中水田329.1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97.7公頃,糧田面積288.5公頃,其中小麥面積82.9公頃,大麥面積26.7公頃,
單季稻275.9公頃,後季稻12.5公頃;
林地造林面積182公頃,育苗面積66.7公頃;蔬菜固定面積14公頃,蔬菜播種面積28公頃;西甜瓜面積3公頃,水果種植面積4.5公頃;水產品養殖面積6.2公頃。
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7月,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洞涇全鎮總人口23749人。2007年末,洞涇戶籍總戶數4146戶,總人口12871人,男性6337人,女性6534人。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10058人,占總人口78.1%。流動人口34825人。
2013年,洞涇鎮轄區內總人口59155人。全鎮戶籍居民4256戶,戶籍人口12997人,其中男性6433人,女性6564人。
截止2017年底,常住人口75674人。
民族
經濟發展
綜述
洞涇地區傳統經濟以農業種植業為主,主要種植糧食、棉花、油菜籽等作物;進入90年代後,鄉村工業迅速發展和外向型企業急劇增加。1978年建社初社會總產值僅為1159萬元,1996年達到200460萬元。2007年,社會總產值的增加值達到308238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占0.7%,第二產業占50.8%,第三產業占48.5%。2007年,全年財政總收入11956.13萬元。
2013年,洞涇鎮全年實現增加值36.84億元,比上年增長5.4%,財政收入19893.66萬元,比上一年增加1.1%。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1.74億元。
第一產業
2007年末,全鎮耕田面積548.5公頃,農副業總產值7160萬元,其中種植業3520萬元,養殖業3640萬元,花木、果蔬等常年性經濟作物占作物面積69.01%,糧食總產量2893噸,大、小麥總產264噸,水稻總產2629噸,糧經比例31:69,生豬出欄1.02萬頭,家禽上市2.4萬羽,鮮蛋上市41噸,水產315噸。
2013年,洞涇鎮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011萬元,占0.8%,比2012年下降4.4%。2013年,農業總產值7250萬元,其中種植業1211萬元,林業3619萬元,畜牧業1935萬元,漁業205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280萬元。
第二產業
2007年末,全鎮在地實體工業企業293家,其中集體企業9家、外商投資企業57家、民營企業227家,全年工業總產值62.36億元、利潤1.72億元、出口創匯1.55億美元。
2013年,洞涇鎮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21億元,占38.6%,比上年增長1.1%。2013年,全鎮規模工業總產值47.70億元,規模工業銷售產值48.18億元。
第三產業
2007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49256萬元。年末實有商貿型企業948家,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78890萬元,其中吃的商品29090萬元,穿的商品47105萬元,用的商品94517萬元,其他商品8178萬元。房地產業全年銷售總額63811萬元,實現利潤2964萬元,倉儲業全年銷售總額249652萬元,全年納稅8547萬元,服務業全年增加值26219萬元,全年增加值占三產經濟總量的8.5%。
2013年,洞涇鎮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2.33億元,占60.6%,比上年增長8.4%。全鎮商品銷售額223.0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1.74億元。
交通
洞涇鎮境內,有20世紀先後建設的松泗公路、磚佘公路、賣新公路、嘉松公路,以及21世紀通車的莘磚公路、辰花公路、嘉金高速公路、軌交9號線與穿越集鎮區的長興路,形成“三縱三橫”覆蓋全鎮區域的公路網路。2007年末,鎮域開通55、56路公交線路,與途經洞涇的16條公交線路及軌交9號線聯成一體,形成一個完整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洞涇教育機構設定較晚,20世紀30年代僅2所初等國小;解放前夕,發展至7所初等國小,大多為複式教學班。解放後,各村普遍開設初小或高小。1978年,有3所中學(含分校),國小13所。1995年8月,撤銷中學和中心校,建立全縣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外來民工的湧入,辦起3所民工子弟學校,2所民辦幼稚園。1989年9月建立中心幼稚園,2000年9月,幼稚園遷入設施完善的新園舍。
洞涇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008年,政府投資一千四百二十萬實施校園整體改造,2008年學校有115名教職工,其中區學科名師3人,鎮首席教師8人,校教學能手10人,區教學新秀5人,校教學新秀6人。
醫療事業
解放初期,洞涇地區僅有賣花橋、塘橋2個診所。20世紀60年代後期,農村開設衛生室。1993年起,各村衛生室升級,建有診療室、藥房和觀察室,患病輸液可在衛生室進行。2000年初,村衛生室更名為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站,設備設施進一步更新完善。
2007年,在洞涇衛生院基礎上建立的洞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擁有床位156張,擁有常規檢查的各類醫療器械和設備。
文化事業
1982年,洞涇建立閱覽室,有圖書203冊;1985年起,閱覽室的報刊雜誌、畫報類型逐漸增加,圖書也增至1500多冊,連同基層青年活動室,藏書達到6010冊。2001年3月,洞涇文化中心啟用,內有建立圖書館。
2012年,洞涇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啟用,中心占地面積34243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總投資4880餘萬元。中心內設有東方信息苑、影劇院、多功能排演廳、健身房、圖書館等,能夠滿足鎮民眾文化建設的各項需求。
民間文藝
小青班
洞涇地區的小青班,有100餘年歷史,稱
江南絲竹。1919年新文化運動後,小青班在本地區已相當普遍。由於演奏江南絲竹的成員大多是青年,因此後來人們稱這些樂隊為小青班。洞涇地區小青班曾經演奏過的曲目有30多種曲譜,舊時按公差譜演奏,不同場合演奏不同的曲目,通常有:望妝檯、快六、梅花三六、行梗、大四合、小四合、新四合、陽八板、走馬、一點金、小桃紅、騎驢吹子、鷓鴣飛、進行曲、平湖秋月、三潭映月、烏鴉啼、龍虎鬥、連環口、獅子滾雪球、歡樂歌、漢宮秋月、將軍令、柳鐵揚、伊慶、快(慢)行梗、昭君怨、貴妃醉酒、貴妃出浴。
茶擔舞
《茶擔舞》依茶擔行業而起,約成形於清末民初。相傳秦代就出現《茶擔舞》。《茶擔舞》是茶擔行業的一種禮儀性職業。茶擔藝人俗稱“茶司”,職業是專為喜慶人家新阿舅上門,或老年人做壽時燒送香茶。《茶擔舞》也就是在送茶時手托茶盤而舞的一段禮儀性舞蹈。《茶擔舞》又稱“跳板茶”,主要流傳於洞涇、泗聯、車墩等一帶。
皮影戲
皮影戲舉始於店代.沭外始興盛,在南永叫自北方傳到江南。松江歷史上的著名皮影藝術主要流傳於泗涇、洞涇地區,洞涇陸留其皮影戲班(毛氏第五代徒),在洞涇、泗涇地區也有聲望。
知名人物
富好禮
富好禮(生卒年不詳),字子超,自號
春山。其先世為洛陽人,南宋初南渡,始定居於華亭,居住於祥澤。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富好禮進士及第,拜任屯田主事,為木荊關榷稅官。三年後改任刑部主事,升遷刑部郎中。因受排擠任重慶府知府,後升任四川副使。
沈友才
沈友才(1875~1946),洞涇塘橋村人,出身於藝術家庭,從小受家庭藝術的薰陶,他的師祖就是曾祖母沈祥珍。沈友才,20歲時就自己組織起一個打唱班子。1902年,他帶了打唱班到松江望姜樓(現松江長橋街)掛牌演唱7天。時唱班名稱以塘橋沈家命名,塘橋唱班由此名聲漸響。
姚明光
姚明光(1929—1998),洞涇百鳥村人。70年代後期,任百鳥大隊東鳥隊隊長。任職十多年,連年被評為先進集體和示範點。1978年獲上海市先進生產(工作)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