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鄉村產業振興行動計畫

《洛陽市鄉村產業振興行動計畫》是2022年1月20日洛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陽市鄉村產業振興行動計畫
  • 頒布時間:2022年1月20日
  • 發布單位:洛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151”工作部署,以鄉賢返鄉創業為抓手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根據《國務院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中共河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關於印發<河南省鄉村產業振興五年行動計畫>的通知》(豫農領發〔2021〕2號)、《中共洛陽市委 洛陽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洛陽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通知》(洛發〔2018〕26號)、《中共洛陽市委 洛陽市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洛發〔2021〕13號)等檔案精神,特制定本計畫。
一、目標任務
2022年,鄉村產業振興全面推進,糧食產量穩定在45億斤以上,優勢特色農業產值達到220億元,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2%,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910元。
2023年,鄉村產業振興加快推進,糧食產量穩定在45億斤以上,優勢特色農業產值達到230億元,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3%,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050元。
到2025年,鄉村產業振興成效明顯,糧食產量穩定在45億斤以上,優勢特色農業產值達到250億元,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5%左右,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000元以上。
二、工作重點
(一)發展鄉村產業
1.穩定主糧、做優雜糧,做強糧食產業。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確保口糧安全。持續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高標準農田,開展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行動,不斷提升耕地質量水平。以孟津、伊川、宜陽、洛寧4個糧食核心區縣區為重點,實施優質糧食工程。調整丘陵旱區種植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紅薯、穀子、豆類等優質雜糧。加大整合力度,培育壯大一批糧食精深加工企業和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拉長糧食產業增值鏈條。糧食播種總面積穩定在746萬畝左右,其中雜糧面積不低於100萬畝;2022年,新增高標準農田10萬畝,全市保有量達到305萬畝以上,高效節水灌溉面積新增5萬畝,全市總量達到138萬畝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91%以上,糧食產業經濟總產值達到54億元以上;2023年,新增高標準農田6萬畝,全市保有量達到311萬畝以上,高效節水灌溉面積新增3萬畝,全市總量達到141萬畝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91%以上,糧食產業經濟總產值達到56億元左右;到2025年,全市高標準農田保有量達到330萬畝以上,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65萬畝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92%以上,糧食產業經濟總產值達到60億元以上。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發改委、財政局、水利局
2.聚焦保供、豐富品類,壯大現代畜牧業。穩定生豬生產,採取招商引資、社會融資、“公司+農戶”等多種形式帶動補欄增養,擴大產能。抓好生豬養殖重大項目建設,推進伊川、宜陽、新安、汝陽等縣逐步納入生豬調出大縣範圍;積極擴大優質草畜生產,重點在偃師、孟津、嵩縣、宜陽等地發展奶牛(羊)養殖,在洛寧、宜陽、伊川、嵩縣等地發展肉牛養殖,在伊川、宜陽、洛寧、新安、嵩縣、孟津等地發展肉羊養殖;做優家禽產業,重點在偃師、伊川、洛寧、汝陽等地建設標準化規模化家禽養殖優勢區。到2022年,生豬年飼養量穩定在260萬頭左右,生豬規模化養殖率提高到81%,牛、羊、家禽飼養量分別達到41萬頭、152萬隻、4450萬隻;到2023年,生豬年飼養量穩定在260萬頭左右,生豬規模化養殖率提高到82%,牛、羊、家禽飼養量分別達到42萬頭、153萬隻、4500萬隻;到2025年,生豬年飼養量穩定在260萬頭左右,生豬規模化養殖率提高到85%,牛、羊、家禽飼養量分別達到46萬頭、155萬隻、4500萬隻。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
3.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做精鄉土特色產業。適應國家關於嚴防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的新形勢,按照最佳化品種、穩定規模、提質增效的原則,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著力創建一批優勢區、示範園,培育一批規範化、標準化基地。優質林果、雜糧、瓜菜、中藥材、花卉苗木等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分別穩定在200萬畝、110萬畝、100萬畝、90-100萬畝、30萬畝。立足我市富硒資源優勢,加快富硒紅薯、富硒穀子、富硒小麥、富硒林果、富硒蔬菜等標準化生產、示範建設,發展功能型農業。到2022年,富硒農產品年產值達到25億元;到2023年,富硒農產品年產值達到30億元;到2025年,富硒農產品年產值達到40億元。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林業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4.順應市場、重視創新,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圍繞麵製品、肉製品、油脂製品、乳製品和果蔬製品等五大品類,加快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最佳化麵製品結構,增加多元化、定製化、個性化產品供應,發展優質麵粉、全麥粉、高檔專用粉和功能性麵粉;加快穀子、紅薯等小雜糧加工業規範化發展。穩定有序發展豬肉製品,最佳化空間布局,引導屠宰產能向養殖集中區轉移;最佳化產品結構,擴大低溫、調理、發酵、醬鹵和休閒等肉製品占比;引導企業圍繞“清、鮮、專、全”四大特色,加快新產品研發,發展牛羊肉精深加工;積極發展禽肉加工。加快發展芝麻油、牡丹籽油、小麥胚芽油等特色專用油料產品和新型健康特色小品種食用油產品,開發利用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質等高端油製品產品。鼓勵本地乳企與國內外大型乳品加工企業聯合,進行升級改造,加大產品研發力度,培育名牌產品;發展奶業新業態,鼓勵建設休閒觀光牧場、奶牛家庭牧場,推動奶業提質增效。推進果蔬產地初加工,提升產後淨化、分類分級、乾燥、預冷、儲藏、保鮮、包裝等初加工能力,降低產後損失率;發展果蔬精深加工,加快果漿、果醬、果乾、果飲料和菌類系列深加工產品研發;大力發展藥食同源農產品加工,增加功能型食品多樣性。到2022年,規模以上麵製品行業營業收入達到17億元,生豬基本實現市內屠宰,加工企業精深加工產品比重超過15%,乳製品營業收入達到3.5億元以上;到2023年,規模以上麵製品行業營業收入達到18億元,生豬加工企業精深加工產品比重達到20%左右,乳製品營業收入達到4億元以上;到2025年,規模以上麵製品行業營業收入達到20億元,生豬加工企業精深加工產品比重超過30%,乳製品營業收入達到5億元以上。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工信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林業局、發改委、市場監管局、科技局
5.立足產地、完善設施,發展鄉村物流業。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在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鮮活農產品主產區,加快建設倉儲保鮮冷鏈設施,降低產後損失率。支持畜禽屠宰企業配套建設冷鏈物流設施。加強縣鄉村冷鏈設施供給,建立覆蓋農產品加工、運輸、儲存、銷售環節的全程冷鏈物流體系。鼓勵供銷、郵政和大型商貿物流企業加快在農村地區經營布局,培育發展一批具有較強供應鏈整合能力的農產品流通企業。2022年,新建50個水果、蔬菜等鮮活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2023年,新建50個水果、蔬菜等鮮活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到2025年,在30個鄉鎮建立和完善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營的鄉級田頭冷鏈設施,在300個村設立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營的村級倉儲保鮮冷鏈設施。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商務局、發改委、供銷社、郵政管理局
6.融合創新,強化服務,做優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業。聚焦南部生態發展區和環都市區,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強化鄉土遊憩功能,活化農村生產生活場景體驗,打造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鄉村休閒旅遊產品。推進農旅融合,引導重點景區向周邊農村拓展,帶動鄉村旅遊發展。充分挖掘中心城市周邊鄉村生態涵養、歷史文化、自然風光等特色資源,構建中心城市環城鄉村旅遊圈。依託南部地區自然生態風光、現代農業產業、優秀傳統文化、紅色老區故事等資源優勢,創新“生態農業體驗+河洛文化傳承+河洛美景觀賞+民俗節慶+鄉村民宿”等模式,打造一批農旅融合發展示範帶,加快構建產業體系完善、空間布局合理、產品特色鮮明、發展模式多樣的農旅融合發展格局。2022年,打造4條農旅融合示範帶,創建5箇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到2023年,打造10條農旅融合示範帶,創建6箇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到2025年,打造20條農旅融合示範帶,創建1-2個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5-7箇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文廣旅局、發改委、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住建局、林業局、水利局
7.服務生產、方便生活,培育鄉村服務業。立足服務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大力發展農資供應、土地託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農產品初加工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推進農業機械配套升級,積極推進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快果菜茶、畜牧水產、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等設施裝備發展,積極培育專業化、綜合性的農機服務組織,探索完善全程託管、“網際網路+農機作業”等農機服務模式。積極發展農村生活性服務業,改造農村傳統小商業、小門店、小集市等,發展農村批發零售、鄉村物流、養老托幼、教體文衛等服務。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支持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生產服務一體化發展,構建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農村綜合服務體系。到2022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7%以上,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總體達到47%左右,快遞服務行政村通達率達到85%以上;到2023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以上,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總體達到50%左右,快遞服務行政村通達率達到90%以上;到2025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薄弱環節機械化全面突破,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總體達到55%左右,快遞服務行政村通達率達到100%。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商務局、教育局、文廣旅局、民政局、衛健委、體育局、供銷社、郵政管理局
8.借力數位化、智慧化,提升鄉村信息產業。全面提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智慧型技術、現代裝備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推動5G、北斗導航、遙感和物流網等技術在農業農村的套用,提升農業生產智慧型化、經營網路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水平。依託智慧洛陽雲平台建設數位化農業園區,開展精準農業、食品溯源、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農機精準作業、糧食倉儲、智慧氣象等物聯網示範項目建設。加快國家、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建設,推動特色優質農產品“線上”交易。2022年,爭創1個省級數字鄉村示範縣,線上銷售營業額達到22億元;到2023年,省級數字鄉村示範縣達到2個,線上銷售營業額達到25億元;到2025年,建成省級數字鄉村示範縣3個以上,線上銷售營業額達到30億元以上,全市構建市級數字鄉村指揮中心、縣級農業大數據信息中心、鄉級信息採集點三級農業信息化發展體系。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商務局、工信局、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發改委、氣象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二)培育平台載體
1.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鏈。圍繞優質糧食、畜牧、林果、蔬菜、中藥材、水產等優勢產業,按照全產業鏈發展布局,延鏈補鏈強鏈,促進鏈條完善、運轉高效。建立“鏈長制”工作機制,堅持問題導向,破除產業鏈構建“瓶頸”問題,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三鏈”同構,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全市著力培育6-8條特色農業產業鏈。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工信局、發改委、商務局、林業局
2.壯大特色產業集群。發揮區域特色資源優勢,發展壯大紅薯、穀子、林果、中藥材等基礎好、成規模、潛力大的特色產業,推進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推動相關產業有機銜接、高效配套,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積極對接伏牛山香菇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全市重點培育香菇、中藥材、綠色雜糧等3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發改委、林業局
3.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支持各縣區按照主導產業突出、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的要求,開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體系。到2022年,省級、市級、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數量分別達到6個、12個、14個;2023年,持續推進各類現代農業產業園提質增效;到2025年,力爭創建1個以上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發改委、財政局、林業局
4.培育特色產業強鎮(村)。全面推進“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堅持多主體參與、多業態打造、多要素集聚、多利益聯結、多模式創新,加快建設農業產業強鎮,培育鄉村產業“增長極”。推進產村融合發展,建設一批特色鮮明、潛力巨大的田園綜合體。重點圍繞特色食品、手工業製造、綠色建材等鄉村特色產業,建設一批主導產業明晰、專業化水平較高,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主導,農戶廣泛參與的“一村一品”特色專業村。到2022年,共創建4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一村一品”特色專業村100個;到2023年,共創建5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一村一品”特色專業村150個;到2025年,創建15個以上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一村一品”特色專業村300個。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發改委、林業局
(三)構建支撐體系
1.實施鄉賢返鄉創業行動。聚焦企業家、外出務工人員、大中專院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人群,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創新政策舉措、強化服務保障,最佳化創業環境、降低創業成本等措施,鼓勵他們返鄉創業,建立一支有情懷、有能力、有實力的返鄉鄉賢隊伍,推動資金回流、項目回歸、信息回傳、人才回鄉。讓返鄉鄉賢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生力軍、主力軍,著力建設一批鄉賢返鄉創業園區或孵化基地。到2023年底,全市各類返鄉創業鄉賢達到10萬人,領辦各類經營主體2萬個,帶動就業40萬人以上;到2025年底,打造一批在全省範圍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返鄉創業示範園區,全市各類鄉賢返鄉創業人員達到20萬人以上,領辦各類經營主體5萬個,帶動就業人數達到100萬人左右。
責任單位:市委統戰部、市農業農村局、人社局、科技局
2.實施質量興農行動。嚴把農產品質量關,穩步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落實“四個最嚴”要求,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和鏈條式質量安全問題。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加強檢測能力和檢測隊伍建設,加大市級農產品例行檢測和專項抽檢密度。加強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以蔬菜、林果、肉蛋奶等“菜籃子”產品為重點,有序擴大農產品追溯管理範圍。加強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生產銷售監督檢查,加大農獸藥殘留整治力度。試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推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加快建設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堅持生產標準化,嚴格落實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標準、農業基礎設施標準和農業機械化標準,鼓勵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準生產,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等整建制開展標準化建設。到2022年,40%以上的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基本實現農產品可追溯,20%以上的縣區達到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標準;到2023年,60%以上的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基本實現農產品可追溯,35%以上的縣區達到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標準;到2025年,80%以上的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基本實現農產品可追溯,50%以上的縣區達到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標準。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管局
3.實施科技強農行動。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完善種質資源庫建設。圍繞小麥、玉米、紅薯等優勢農作物和蔬菜、牡丹、林果、畜牧等急需優良品種,選育優質高效新品種。培育壯大種業龍頭企業,加快推進商業化育種、新品種推廣和產業化套用。充分發揮洛陽農林科學院和高等院校技術優勢,建立創新平台,研究突破一批農業關鍵技術。支持科研院所和農業企業建立產學研聯合體,推進生物種業、智慧農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綠色投入品等領域創新和成果套用。加快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創新平台建設。按照“擴大規模、全面覆蓋,提升質量、打造樣板”的思路,繼續加強“星創天地”建設,為新型農業領域的創客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引導科技特派員通過“傳、幫、帶、扶”,把傳播科技知識與宣傳黨的政策結合起來,激發民眾內生動力,培養一批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實施一批鄉村振興科技專項計畫,促進科技成果和先進適用技術轉化推廣;切實抓好高素質農民培育,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2022年,各級科技特派員達到250名以上,“星創天地”達到40家以上,培育高素質農民6000人以上;到2023年,各級科技特派員達到280名以上,“星創天地”達到50家以上,培育高素質農民10000人以上;到2025年,培育新品種(配套系)5-10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各級科技特派員達到300名以上,“星創天地”達到60家以上,新培育高素質農民1.5萬人以上。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農業農村局、工信局、教育局
4.實施品牌提升行動。以“打品牌,創特色,擴影響,增效益”為目標,大力培育“洛陽源耕”市級農產品公共品牌,加強縣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培育,打好洛陽富硒牌、生態牌、山水牌和文化牌,把產品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著力打造孟津梨、新安櫻桃、宜陽花椒、伊川嶺上硒薯等農產品品牌。積極宣傳農業品牌,講好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形象,利用各類展銷會、博覽會、推介會、網際網路等多途徑、多渠道開展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推介,全面提升農業產業整體知名度。加強品牌保護,建立健全農業品牌監管機制,嚴格監測抽檢和執法檢查,加大對套牌和濫用品牌行為的懲處力度。2022年,入選《河南省知名農業品牌目錄》農產品數量達到70個以上,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總數達到250個;到2023年,入選《河南省知名農業品牌目錄》農產品數量達到80個以上,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總數達到270個;到2025年,入選《河南省知名農業品牌目錄》農產品數量達到100個,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總數達到300個。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5.實施主體培育行動。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圍繞重點產業發展和平台載體建設,加快培育一批細分領域的“小而美”農業龍頭企業。積極引進優勢龍頭企業,鼓勵本地農業企業通過兼併重組、參股控股等形式做大做強,爭取更多農業企業進入國家、省、市重點龍頭企業行列;培育提升農民合作社。抓好偃師區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省級試點工作,積累經驗,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全面提升農民合作社規範化建設水平。持續開展國家、省、市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創建工作,促進合作社提檔升級;發展壯大家庭農場。建立健全家庭農場名錄管理制度,吸納符合條件的種養大戶、專業大戶進入家庭農場範圍,擴大家庭農場數量。開展示範家庭農場創建活動,提升家庭農場發展質量。到2022年,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410家以上,其中省級48家、國家級2家,市級以上示範性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710家以上,示範性家庭農場達到130家以上,其中省級以上達到30家;到2023年,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穩定在420家左右,市級以上示範性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730家以上,示範性家庭農場達到140家以上,其中省級以上達到40家;到2025年,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穩定在420家以上,其中省級50家、國家級3家,市級以上示範性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750家,其中省級以上達到120家,示範性家庭農場達到150家以上,其中省級以上達到45家。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管局、工信局、林業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供銷社
6.實施綠色發展行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推動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提高農業投入品利用效率,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大力發展節水、節肥、節藥、節地農業,實現農業清潔生產;推進畜禽糞污、秸稈、農膜、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等資源化利用,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到2022年,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1%,農藥利用率達到42%,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7%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7%以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0%以上;到2023年,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2%,農藥利用率達到43%,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90%左右;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3%,農藥利用率達到44%,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9%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9%以上,廢棄農膜基本實現應回收盡回收,農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農業農村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縣區重點實施的推進機制,加強統籌協調,確保各項工作措施落實到位。市直各部門要加強政策統籌和銜接,及時溝通協商配合,增強政策系統性、協同性和指向性,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工作合力。各縣區要認真研究、全面落實鄉村產業振興的各項制度要求,用好上級政策,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保證工作落實落細。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列入市級考核範圍,每季度統計一次工作進度,年底進行一次綜合考評。
責任單位: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二)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各級財政對鄉村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最佳化資金使用結構,持續提高支農資金用於產業發展比例。用好銜接推進鄉村振興相關專項資金,支持產業發展資金占比不低於60%。有序擴大政府債券發行規模,合理安排一般債券,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農產品倉儲冷鏈物流、農業產業園區等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創新涉農金融產品和服務,拓寬抵質押物範圍,推行溫室大棚、養殖圈舍、大型農機、土地經營權依法合規抵押融資。發揮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作用,穩步擴大政策性業務規模。完善農業保險政策,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落實地方財政以獎代補,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支持農業企業上市或在新三板掛牌,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健全社會資本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引導鼓勵工商資本重點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建立產業基地,構建產業鏈條,提升產業質量。
責任單位:市財政局、發改委、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金融局、銀保監分局、人民銀行洛陽市中心支行
(三)完善用地政策。落實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等用地政策,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通過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節餘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優先用於發展鄉村產業,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安排不少於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通過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於發展鄉村產業。
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農業農村局
(四)深化農村改革。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持續深化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鞏固提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成果,推動確權成果在政策補貼、土地流轉、抵押貸款等領域的運用,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嚴格農村宅基地管理,紮實推進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穩妥推進宅基地有償使用,盤活農村閒置宅基地和房屋。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跟進落實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配套制度。積極推動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主要內容的“三變”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推進供銷合作社、國有農場、國有林場、集體林權制度、農業水價等改革。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發改委、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水利局、林業局、供銷社
(五)管控農業風險。提升農業風險防範能力,完善農業災害風險預警機制,提升災害治理、災後恢復能力。著力抓好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做好防控物資和人員準備。健全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加大非洲豬瘟防控力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強疫情測報和病蟲害防治。加強市場風險應對能力建設,健全農產品市場風險監測分析預警機制。提高農業氣象預警能力。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管局、商務局、氣象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