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釋義: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相近詞: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不拘一格用人才,咱們用人呢,不能只對本鄉本土親戚朋友才信任,應該是五湖四海,所以這句成語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 注音: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
  • 出自李斯所著《諫逐客書
  • 性質成語
出處典故,出處,典故故事,作者簡介,

出處典故

出處

成語: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注音: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 , gù néng chéng qí dà
出自秦朝李斯所著《諫逐客書》。
原文內容: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原文譯文:因此,泰山不捨棄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樣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細流,所以能那樣深廣;帝王不拒絕任何臣民,所以能顯示他們的恩德。

典故故事

當年,秦王下決心統一六國的時候,韓國怕被秦國滅掉,派水工鄭國到秦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制秦的東進。後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這時,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諜來到秦國做賓客,群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很大,對秦王說:“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工作的,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他說:“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文中還列舉了其他例子來說明逐客的敝處,來勸說秦王。李斯的這封上書,不僅情詞懇切,而且確實反映了秦國歷史和現狀的實際情況,代表了當時有識之士的見解。因此,這篇《諫逐客書》成為歷史名作。
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採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李斯呢,他先投靠在秦國承相的門下,由於巧舌善辯,被秦王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看中,任命為客卿。客卿呢,就是外來的官員。
李斯輔佐朝政二十多年間,秦王吞併六國,統一天下,自稱始皇帝。李斯也升為丞相。他又提出了許多改革的措施,使秦國富強。至今,泰山還保存著李斯撰寫的秦始皇封禪泰山的部分碑文,李斯小篆對於漢字演變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司馬遷著《史記》,設有《李斯列傳》,是現今研究李斯事跡的主要史料來源。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鹹陽鬧市,並夷三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