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肉粽)
- 批准時間:2013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項目原名稱:泉州肉粽製作技藝
- 申報單位:泉州風味小吃同業公會、鯉城區非遺保護協會
- 項目編號:Ⅷ-26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肉粽),福建省泉州市傳統技藝,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粽子什麼時候傳到泉州無從考證,清末民初,泉州的肉粽製作技藝就已盛行。藍氏肉粽創始人藍丹鐺生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先是廈門挑擔走街串...
端午節時泉州家家戶戶備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端午節吃肉粽、賽龍舟是泉州傳統的風俗。泉州肉粽富有引人品嘗的魅力。肉粽以香菇、蝦米、芋頭粒、栗子、豬肉(或雞肉)、糯米等為原料。製作時先把糯米浸後晾乾,拌上鹵湯、蔥頭油,放在...
泉州市方圓質檢技術有限公司、福建省標準化研究院、泉州市標準化研究所。適用範圍 本標準適用於泉州特色小吃肉粽的製作。主要內容 本標準規定了泉州肉粽製作技藝的術語和定義、原輔料要求、製作器具、製作流程、技藝要點及安全衛生要求。
製作時先把糯米浸後晾乾,拌上鹵湯、蔥頭油,放在鍋里炒得又乾又松,再與紅燒豬肉、生栗子攪拌均勻,用竹葉包好煮爛。肉粽要趁熱食用,吃時配上沙茶醬、蒜茸、紅辣醬等調料,更是美味可口。小吃故事 籍貫:泉州 年齡:1000餘年 中國...
泉州肉粽 肉粽是泉州的傳統風味小吃,其選料講究,配料多樣,製作精細,歷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以獨有的風味,享譽海內外。清末民國期間,市區有個“肉粽銀”,肉粽最為出名,還有市區浮橋頭觀音亭的許牛制的肉粽...
據《泉州市志》第五冊卷四十九“風俗”載:“地方風味小吃、時令糕點,有蚝仔煎、面線糊、牛肉糕(即牛肉羹)、肉粽……等”。可見泉州的牛肉加工製作技藝源遠流長。工藝特徵 泉州的牛肉製作攤點不下兩三百家,較具代表性的有好成...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 (永春咯攤),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傳統技藝,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咯攤(閩南語讀音為Ko tua)是永春小吃,在五里街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據說,早在明清時期,五里街為繁榮的海鮮、農副產品集散地,南北...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貢糖)的“泉州塗門貢糖”是泉州傳統小吃之一,清末光緒年間,曾被皇帝欽點為御用貢品,該技藝傳承人一直堅持原始手工製作方式,繼承祖傳秘方,採用優質原材料,經過七道傳統工序,使貢糖保持原始的口感,入口即化,...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港浮粿),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傳統技藝,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浮粿,泉港特色小吃,又稱“炸粿”。據《泉港特產志》載:19世紀30年代,惠北(泉港)山腰就有“浮粿”。泉港浮粿以地瓜粉包裹瘦肉、海蠣、紅...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石獅甜粿),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傳統技藝,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石獅甜粿為泉州地方民間甜點。石獅市塘頭村的百年老字號“義興甜粿”,源自於清朝鹹豐年間。石獅甜粿形似滿月,顏色潔白,質地軟嫩,氣味芳香,清甜...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石花膏),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傳統技藝,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早在明代以前,沿海的閩南人就熟練掌握了熬制、凝凍、食用“石花菜”的方法,後來逐漸衍化形成“石花膏”的製作技藝。“秉正石花膏”始於清...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塗嶺鹵豬腳),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傳統技藝,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塗嶺鹵豬腳製作技藝至今有幾百年歷史,為泉港當地民眾宴請親友和款待賓客的招牌菜。塗嶺靠山,土豬長期在外放養,腿部肉質格外緊實。加之塗嶺貫通...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酸菜面),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傳統技藝,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泉州小吃製作技藝(酸菜面)可追溯到清末民初,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那時人們生活貧困,物資匱乏,普通家庭會把吃不完的新鮮蔬菜醃製起來,葉錦龍的祖...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豆花),福建省泉州市傳統技藝,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3年,泉州豆花製作技藝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規範項目名稱為“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