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勤王志士
天保15年10月20日(1844年11月29日)生於
土佐國高知,
土佐藩鄉士河野通好的長子。安政5年(1858年)3月遊學
江戶,拜在儒學家
安井息軒的門下,在安井的三計塾學習,與
陸奧宗光是同期同學,與翌年入塾的同鄉
谷干城一起學習
儒學,河野敏鐮所學的
儒學,倡導“上下秩序的區別,上立者以
德行王道治天下,支撐者以
五常(
仁義禮智信)實踐之”的思想。在江戶期間,與
武市半平太和
坂本龍馬意氣相投。
文久元年(1861年)8月參與結成土佐勤王黨,同年9月完成學業後與
武市瑞山(武士半平太)歸國,糾集志同道合者,積極推進
尊王攘夷運動。文久2年(1862年)參加五十人組,擁藩主山內豐范
上洛,往來於
京都和江戶之間為
國事而奔走。文久3年(1863年)在老藩主
山內容堂(
山內豐信)的態度轉向佐幕派,藩論亦隨之再度轉向
公武合體,土佐勤王黨受到流血肅清,河野敏鐮被投入監獄,過了6年的牢獄生活。在此期間,他經受了嚴刑拷問,仍保護同志。他被判處終身監禁,但他卻引以為傲。
司法官僚
慶應4年(1868年),
江戶幕府崩潰,日本進入
明治維新時代,河野敏鐮獲得赦免出獄。在同藩的
後藤象二郎的引薦下前往大坂(即
大阪),得到
江藤新平的
知遇之恩。明治2年(1869年)4月在江藤新平的舉薦下入待詔局出仕,明治2年5月12日以徴士授待詔局判事,同年7月8日任待詔下院判官。明治2年8月24日任
彈正台彈正權少忠。同年10月13日敘從七位。明治3年(1870年)3月因事受謹慎處分,同年4月免除謹慎。同年7月30日任彈正少忠,敘從六位。明治4年(1871年)8月10日以
大藏省七等出仕。
明治4年(1871年)8月15日任
廣島縣大參事,明治4年8月23日免本官,以大藏省六等出仕,授布政使出張廣島縣,明治4年(1871年)8月27日——明治4年(1871年)11月27日任廣島縣大參事心得(按:在日語中,心得意味代理),明治4年(1871年)11月27日——明治4年(1871年)12月26日任廣島縣參事。明治5年(1872年)正月21日以大藏省六等出仕授任司法省權中判事,同年4月15日敘正六位,同年5月22日任司法少丞。明治5年(1872年)6月10日——明治6年(1873年)9月6日任
岩倉使節團理事官,赴
歐洲考察
司法制度。明治5年8月5日兼任權大檢事。明治6年(1873年)9月18日任司法大丞兼大檢事(即今天的檢事總長),明治6年(1873年)11月10日——明治6年(1873年)12月5日兼任司法省警保頭(警保局長的前身)。明治7年(1874年)1月15日——明治8年(1875年)4月25日任司法省權大判事。
背負舊恩
“
明治六年政變”後,河野敏鐮與他的
恩相江藤新平分道揚鑣,轉投
參議兼內務卿
大久保利通麾下。1874年(明治7年)2月
佐賀之亂,河野敏鐮隨大久保利通赴
九州鎮壓叛亂。同年3月1日叛亂平定,江藤新平被捕後希望在東京受審,同為
佐賀出身的參議
大木喬任等極力疏救,在
岩倉具視的協助下上奏
天皇請求赦免江藤,雖然攜岩倉手令的使者向佐賀出發,但大久保利通在京中的留守伊藤博文趕在使者到達之前密告大久保促其速殺江藤。大久保利通急速設立臨時裁判所,深得大久保信賴的河野敏鐮被任命為
裁判官,對自己政治上的恩人江藤新平進行審判,在沒有給對方充分辯解的機會的情況下就宣告死刑判決。在審訊過程中,河野敏鐮對江藤新平威脅恫嚇,江藤新平則反過來喝道:“敏鎌,這是對恩人的言語嗎!”這一聲大喝令河野敏鐮為之驚恐,自此之後再未敢參與審理。1874年(明治7年)4月13日,江藤新平、
島義勇被判處
斬首之刑,
梟首示眾,街尾巷議立時風傳大久保利通以千金收買河野敏鐮,河野遂對昔日上司且有恩於己的江藤新平施以
嚴刑峻法。河野敏鐮晚年向其友人、立憲改進黨掌事牟田口元學吐露心聲,為自身在江藤新平審判過程中的行為辯護。
翼贊維新
1875年(明治8年)4月25日——1875年(明治8年)11月28日任
元老院議官,1875年(明治8年)11月28日——1878年(明治11年)6月7日任元老院幹事。1878年(明治11年)3月5日——1879年(明治12年)2月19日兼任法制局副長官。1877年(明治10年)
西南戰爭後,河野敏鐮任臨時裁判所裁判長,主持對戰犯的審理。大久保利通被暗殺後,河野敏鐮追隨
大隈重信。1878年(明治11年)6月7日——1880年(明治13年)2月28日任元老院副議長。1879年(明治12年)11月1日兼任
內務省御用掛,1879年(明治12年)12月23日——1880年(明治13年)2月28日兼任地方官會議議長。1880年(明治13年)2月28日——1881年(明治14年)4月7日任文部卿,推進修改
教育令。1881年(明治14年)4月7日——1881年(明治14年)10月20日任農商務卿,推進
殖產興業事業。農商務省是為承擔明治政府的殖產興業政策而設立的國家機關,由內務省驛遞局、山林局、勸農局、博物局與大藏省商務局統合而成,主要分管
農業、
林業、
水產業、工商業等諸產業,一度成為殖產興業的指導中心。1881年(明治14年)5月3日任
國內勸業博覽會副總裁。1881年(明治14年)10月20日任東京株式取引所頭取(
董事長)。
法律及民權運動
1873年(明治6年),河野敏鐮在
東京的下谷摩利支天別當開設法律講習會,旨在
啟蒙民眾的法律思想和法制意識。
西南戰爭後,1878年(明治11年),
沼間守一在法律講習會的基礎上成立嚶鳴社,研究歐美的新思想,公開講演會主張自由民權和開設國會。成為東京的
民權運動的母體,全盛時擁有社員1000多人,積極支持
自由民權運動。社員
金子堅太郎和末廣重恭起草了私擬憲法《嚶鳴社憲法草案》。1879年(明治12年)5月官員的演說活動被禁止(嚶鳴社三分之一的社員是官吏),同年10月嚶鳴社的《嚶鳴雜誌》創刊,同年11月發行機關報《東京橫濱每日新聞》。
改正教育令
1879年(明治12年)9月29日頒布的
教育令取代原有的
中央集權·
畫一的
學制,大幅下放教育許可權,允許地方自由辦學,被稱為“自由教育令”。但在實施過程中,學校教育質量下降,兒童就學率減少,為節約經費而廢校,校舍建設中止的等事態發生。對教育令的批判之聲高漲。河野敏鐮入主
文部省後,主導教育令改正。1880年12月9日,河野敏鐮將教育令修正案草案呈報
太政官。12月28日,經太政官元老院審議並修改了部分內容,以太政官布告第59號予以公布。
改正教育令(又稱第2次教育令)的主要內容包括:一,針對第1次教育令承認地方辦學自由的方針,改正教育令確立了國家統制和政府干涉的基本方針。二,針對第1次教育令的內容條款,改正教育令刪除了一部分條文,又追加3條共55條(在這當中刪除6條,實際有效條文44條)。三,關於學校的種類,在原來的
國小校、中學校、
大學校、師範學校、
專門學校之外,又新加了農學校、商業學校、職工學校。四,規定了教育行政的重要事項需經文部卿(文部大臣)的認可,強化地方
府知事、
縣知事的許可權。五;明確就學義務,國小為3年,修完之後如有充足理由,每年可假定為就學。六,國小的修業年限為3年以上8年以下,最低由4年縮短至3年。七,修身課被設為國小的入門學科。八,明確府縣的師範學校的設定義務。九,追加了規定府縣設定中學校、農學校、商業學校、職工學校等諸學校的條文。十,沿用了教員的年齡規定在18歲以上的條文,但在條文中增加了“品行不正者不能成為教員”的條件。十一,刪除了關於國家對國小和公立師範學校提供補助金的條文(1881年(明治14年)6月為限,對國小和公立師範學校的國庫補助金被廢止)。
第2次教育令頒布實施後,各府縣整理教育相關的諸規則,國小、師範學校、中學逐漸得到發展,國小按學年編制、學年階段編集的教科書開始使用。但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就學率一直停滯不前,廢止國庫補助金導致原本經濟不景氣地方在教育費的支出上的負擔更加沉重。基於這種狀況,1885年(明治18年)8月,教育令再次被修改(第3次教育令)。
政黨政治家
1881年10月“明治十四年政變”,大隈重信被罷免,河野敏鐮提出辭職,隨之一道下野。1882年(明治15年)4月與大隈重信等人組建立憲改進黨,任副總理(副黨首),立憲改進黨的支持基本盤來自城市的
商業資本家、
知識階層和
三菱財閥,以“皇室之尊榮”和“人民之幸福”兩大方針為
政治思想,倡導
漸進主義政治,提出英國式
君主立憲制·
二院制議會·財產制限選舉制·國權擴張·君民同治等穩健的立憲政治的目標。1888年(明治21年)4月30日——1892年(明治25年)3月14日任樞密顧問官,參與明治憲法的審議。1892年(明治25年)3月14日——1892年(明治25年)7月14日任第一次
松方正義內閣農商務大臣,同年4月12日參與條約修改案調查。1892年(明治25年)6月23日——1892年(明治25年)8月8日兼任第一次松方內閣司法大臣,1892年(明治25年)7月14日——1892年(明治25年)8月8日兼任第一次松方內閣內務大臣。1892年(明治25年)8月8日——1893年(明治26年)3月7日任第二次伊藤博文內閣文部大臣,任內確立了文部行政的基礎。1893年(明治26年)3月7日——1893年(明治26年)11月14日任樞密顧問官。
榮典
明治2年(1869年)10月13日-敘從七位。
明治6年(1873年)11月15日-敘從五位。
明治9年(1876年)12月15日-勛二等旭日重光章,並下賜金500
日圓。
明治13年(1880年)5月24日-敘正四位。
明治14年(1881年)8月31日-賞銀牌1個,並下賜慰勞金百圓。
明治25年(1892年)12月29日-勛一等
瑞寶章。
明治28年(1895年)4月20日-敘從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