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學院中國語言文學院建立於1978年是一個以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為主,面向全區、全國招生,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培養學生具有深厚人文學素養,並以培養高素質、多能型寫作人才、新聞傳播人才、文秘人才和教師教育人才為優勢和特色,著力於紅水河流域民族民間文化、地方文化的開發和利用,在區內外有一定影響的文科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池學院中國語言文學院
- 創辦時間:1978年
- 主要專業:漢語言文學、新聞學、對外漢語
- 教師人數:46人
學院介紹,專業設定,中文系,師資隊伍,銀建軍,海慮太,陳禎偉,溫存超,譚為宜,龍殿寶,學術研究,課題獲獎情況,
學院介紹
河池學院中國語言文學院(前身為河池師專中國語言文學系)建立於1978年, 面向全區、全國招生。是一個以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培養學生具有深厚人文學養,並以培養高素質、多能型寫作人才、新聞傳播人才、文秘人才和教師教育人才為優勢和特色,著力於紅水河流域民族民間文化、地方文化的開發和利用,在區內外有一定影響的文科系。
黨總支書記
![黨總支書記 黨總支書記](/img/4/8d6/cGcq5iZ4UmMmNTMyYDNkVTY4MDMwEzM5gTOkd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專業設定
中國語言文學院現有漢語言文學、新聞學、對外漢語、文秘四個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
06新聞班學生參觀河池日報社
![06新聞班學生參觀河池日報社 06新聞班學生參觀河池日報社](/img/5/03d/cGcq5CO4MGMzEjYjZjZ5UmYiF2N4EWYyEjMkV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主要培養為21世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服務,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系統掌握專業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寫作、文秘、管理與公關、中國語言文學教學與科研等方面的套用型高級專業人才。畢業生適宜到黨政部門、事業單位、企業公司從事管理、文秘、公關和宣傳工作;到文化宣傳部門、文化傳播媒體從事創作、評論、編輯和新聞工作;到中學及有關教育部門從事語文教師、教學管理與教育科研工作。學制四年,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本專業現為河池學院重點建設專業,具有一支教學實力較為雄厚、年齡結構合理、勇於開拓進取的教學團隊。設有紅水河少數民族文化研究室和桂西北作家研究所。現有廣西高校重點建設學科——文藝學學科、廣西高校重點建設實驗室——文學創作人才培養基地、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桂西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資源研究基地,另有一門院級重點建設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兩門院級重點建設課程(寫作、文學理論)。培養高素質、多能型的寫作人才是本專業的辦學特色。2001年,本專業教學團隊的教改項目“構建寫作社團活動課程 培養高素質多能型寫作人才”榮獲廣西高校教學成果三等獎;2005年,本專業的教改項目“構建高校寫作社團活動系統研究”獲得廣西教育廳A類立項;2008年,本專業的“高素質、多能型寫作人才培養教學團隊”被定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2008年,本專業的文學理論課程被定為廣西高校精品課程。自本專業設立迄今,南樓丹霞文學社、堆雲文學社等學生文學社團活動蓬勃開展,成績顯著,在區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繼東西、凡一平之後,又有一批文學新秀如黃土路、何述強、班源澤、唐遠志、田湘、牛依河、費城、寒雲、譚壯滿等在區內外文壇嶄露頭角,現在校學生每學期發表文學作品在300篇以上,另有大型文學網站紅水河文學網為在校學生提供發表作品的園地和鍛鍊寫作能力的平台。2004年,南樓丹霞文學社獲得由廣西教育廳、廣西高工委等四個部門聯合授予的“廣西高校優秀社團”稱號。2005年10月,《文藝報》曾以“河池學院文學教育呈異彩”的專題對本專業的辦學特色進行了全面介紹,《廣西日報》也就“河池學院文化現象”進行了專題報導。由該教學團隊所指導的寫作社團獨具特色的發展現狀,被學術界譽為“河池學院文學現象”。
河池學院第二屆羽毛球公開賽中文系代表參賽
![河池學院第二屆羽毛球公開賽中文系代表參賽 河池學院第二屆羽毛球公開賽中文系代表參賽](/img/d/014/cGcq5SO4ImMjN2MhFWOhRjYjFTN2MTN1gDN3c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本專業於2004年設定,以開放辦學模式培養套用型人才,聘請有廣西師範學院靖鳴教授、廣西文學雜誌社社長兼總編羅傳洲、河池日報社社長兼總編石鋒、桂林日報社社長兼總編毛登峰等7位區內外著名專家、教授、編輯、作家為該專業兼職教授。
本專業以培養新聞“采寫編評”實際操作能力的套用型人才及寫作人才為辦學特色,在河池日報、河池電視台、右江日報、桂林日報、玉林日報、貴港日報等眾多新聞傳媒機構設有實習基地,每年利用廣西舉辦的各種大型活動之機組織學生參與見習實踐。本專業實習期為半年,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現辦有《04新報》、《龍江時報》兩個新聞刊物,為學生新聞習作提供采、寫、編、評的實踐園地。四年來,本專業成績突出,多數同學活躍於校內各新聞、文學社團,在校期間每學期發表文學及新聞作品在200篇以上。本專業2008屆畢業生在實習期間,人均發表作品40篇以上,以其紮實的理論功底和實際操作技能為新聞媒體等用人單位青睞。
對外漢語專業:
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為我系新辦專業,將注重漢外雙語教學,培養具有紮實的漢語和外語基礎,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較全面了解,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對外漢語專業人才;能在國外有關部門、各類學校、新聞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外交流相關工作的實踐型語言學高級人才。對外漢語專業在世界“漢語熱”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不斷發展,以及廣西-東協“泛北部灣經濟區”的形成為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主要課程: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法、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概論、寫作、英語(或一門東南亞語)聽說、英語(或一門東南亞語)寫作、計算機套用基礎等。
本專業需到國外實習一年,經費約二至三萬元。
學制4年,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招生科類:文史類
文秘專業:
文秘專業(專科) 主要培養具有文秘專業基礎知識與實踐技能,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新聞、編輯、出版等領域從事文秘工作的套用型專門人才。開設有秘書學、套用寫作、公共關係、檔案管理、現代管理學、辦公自動化技術、現代漢語、文學基礎、基礎英語、傳播學、社會學等主要課程。 本專業於2007年設定,以培養辦公室文秘工作實際操作能力及編輯、管理等實用型人才及套用型寫作人才為辦學特色,並利用各種機會組織學生進行見習和實習,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師生接待新同學註冊
![師生接待新同學註冊 師生接待新同學註冊](/img/5/6ef/cGcq5SY4YDM5ATMkZWM2YGOyM2N0UzMjJjN4A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中國語言文學系具有一支實力較為雄厚、年齡結構合理、治學嚴謹、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教學、科研和管理能力較強。現有教職工46人。專業教師41人,教輔人員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講師26人,教師中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35人。教授中有多位碩士生導師和廣西社會科學院專家部專家;有多名教師為廣西作家協會會員、廣西寫作學會理事、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會員。聘請有中央民族大學前校長梁庭望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吳炫教授、台灣政治大學唐翼明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戴舫教授、兩位享譽國內文壇且獲得魯迅文學獎的作家東西、鬼子以及凡一平、羅傳洲、常劍鈞、黃佩華、常弼宇、李約熱等17位區內外著名專家、教授、作家為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設有文藝學教研室、寫作學教研室、新聞學教研室、古代文學教研室、現當代文學教研室、外國文學教研室、語言學教研室等7個教研室,教學科研成果顯著,公開出版的學術專著、古代類書、參編主編教材、中學語文教學研究等書籍30多部。2003年升本以來發表各類學術論文700多篇,有區級以上科研立項13項,院級科研立項17項。有一位教授榮獲“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自治區一等獎、國家級優秀獎;有一位教授榮獲“自治區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多位教師多次榮獲自治區“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 “廣西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河池市優秀教師”、“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稱號。
本系2007年經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批准成立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紅水河文化研究所”,並被授予使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圖示。作為主要承辦單位,本系多次舉辦全國、全區性的大型學術研討會,如“全國黃庭堅學術研討會”、“桂西北作家群研討會”、“全國仫佬族文學研討會”、“全國劉三姐文化研討會”、“2008·廣西文藝論壇”等,這些學術活動在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0多年來,中國語言文學係為我國培養了4000多名普通本、專科學生和2000多成人本、專科函授生。他們絕大部分成為我區各級教育教學部門、新聞媒體和地方黨政、企事業單位骨幹,不少人在各行各業中做出突出貢獻,如陳海倫、楊東甫為我區知名學者教授;東西(田代琳)、凡一平成為全國著名的廣西青年作家,覃快樂、韋家珩成為著名記者,藍治球成為廣東肇慶市勞模及全市教師學習的榜樣等等。
在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過程中,中國語言文學系將堅持為人民辦教育的宗旨,與人為本,提高質量,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為建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提供教育服務,為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高素質人才作貢獻。
中文系
語言學教研室課題
2、廣西教育廳科研立項課題 “‘AB一AB’及相關格式研究”(賀衛國主持,覃覓、劉磊等參研: 200605LX135),2006-2009;
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漢語量詞及其與指示詞語相關性的類型學研究”(08CYY023),2007-2010。
外國文學教研室科研課題
“外國文學教學中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研究與實踐”課題2008年12月被立為河池學院教改立項項目(2008E223),課題負責人 :鄧國琴, 參研:席戰強、 黃猛。獲得學院資助經費一千元。
文藝學教研室自治區級課題
1、“文學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的研究與實踐”課題2006年12月被立為自治區教改工程“十一五”規劃第二批立項項目(桂教高教[2006]194號),時間:2006年12月—2008年12月。課題負責人:藍利萍,參研:銀建軍、韋楊波、普列文、歐造傑老師。獲得學院資助經費六千元。
2、文學理論課程2008年10月被評為廣西高校自治區級精品課程,2008年12月自動轉為自治區級教改課題(桂教高教[2008]178號),時間:2008年12月-2011年12月。課題負責人:銀建軍教授,主講教師:藍利萍、鄧偉龍、普列文、歐造傑;輔導教師:韋楊波、溫存超、譚為宜、鐘紀新、李琨、農迎春。得到課題經費一萬元,學院配套經費二萬元。
現當代學教研室自治區級課題
1、“中國現當代文學”於2007年被立為院級重點學科,項目負責人:溫存超,獲得學院資助經費三萬元。
3、“廣西本土文學資源課程群構建的研究與實踐”於2009年4月被立為院級教改項目。時間:2009年5月-2012年5月。課題負責人:李琨 參研:溫存超、譚為宜、陳代雲、農迎春。得到課題經費一千元。
寫作學教研室科研
1. “構建高校寫作社團活動系統研究”通過自治區科研項目A類立項
時間:2005年9月26日
項目時間:2005年9月到2007年9月
項目編號:200512084
批文號:2005A-H002
2006年2月16日
2.紅水河流域歌謠文化研究
時間:2006.01-2008.01
主持人:藍柯
參與人:覃忠盛、莫瑞揚、鐘紀新、韋楊波
項目編號:200505226
批文號:桂教科研2005[47]
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自籌)
3.主編教材《實用寫作程式化教程》獲得“十一五”期間第一批廣西高校優秀教材立項
時間:2007年9月
授予單位:廣西教育廳
批文號:桂教高教[2007]138號
4. “高素質、多能型寫作人才培養教學團隊” 被自治區教育廳確定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
時間:2008年5月
授予單位:廣西教育廳
批文號:(桂教高教[2008]78號)
5. 課題:世界文學視野下的桂西北文學研究
時間:2008年10月27日
授予單位:廣西教育廳
批文號:(桂教科研[2008]27號)
6.課題:桂西北民族民間文學中的生態美學研究
時間:2009年3月18日
授予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批文號:08FZW007
完成時間:2011-11-27
第一主持人:銀建軍
7. 課題:整合民族文化教學資源,拓展寫作社團詩意空間
時間:2009年4月
授予單位:河池學院
人員:鐘紀新、溫存超、銀建軍、藍利萍、陽崇波、周淑婷
古代文學教研室課題
1,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一)《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與高校素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05年廣西教育科學“十五”規劃B類立項課題(編號:040)
(二)《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與高校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河池學院教育科學B類立項課題(編號:2004B-E009)
2,科研項目
(一)《臨桂詞派及粵西詞人群體研究》
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畫項目(軟科項目)(編號:桂科軟05111003)
(三)《清代粵西女性詞研究》河池學院人文社科A類立項課題(編號:2007A-H004)
(四)《近代廣西文學崛起之研究》河池學院2008年“引進人才科研啟動費項目”(編號:2008QS-H016)
(五)《明清神魔小說藝術研究》獨立承擔,河池學院2008引進人才科研啟動費項目課題(編號:2008QX-H008)
師資隊伍
全系有教授、副教授、助教、講師46人
其中教授6人
副教授12人
講師22人
藍哲 | 申賓 | 普列文 | 韋楊波 | 歐造傑 | 唐艷林 |
陳代雲 | 莫帆 | 黃猛 | 韋璇 | 秦瑋鴻 | |
甘卓廉 | 周佐霖 | 劉雨過 | 歐陽珍 | 彭裕丹 | 牙運豪 |
羅金髮 | 周淑婷 | 覃永縣 | 袁志紅 |
助教6人
韋志巧 | 黃艷 | 鄧蔭金 | 溫雅 | 石寧 | 韋柳 |
銀建軍
男,仫佬族,廣西羅城人,現任河池學院黨委書記,教授,中文專業學科帶頭人,碩士生導師。長期在中文系進行《美學》、《文學概論》課的教學,是多項自治區級、校級科研項目的負責人、自治區重點建設學科(文藝學)負責人。多年來,擔任主編、副主編,出版書籍十餘種,撰寫各類文章五十餘篇。
海慮太
男,漢族,教授,廣西天峨人,碩士研究生導師。
陳禎偉
男,漢族,1944年10月生,原籍廣西融安,1990年後歷任河池日報社總編輯、社長、黨組書記,直至2004年10月退休。1992年獲新聞序列主任編輯(副高)職稱,2004年受聘為河池學院中文系新聞學專業常駐教授。曾在區內外報刊發表訊息、通訊、評論等新聞作品數百篇近百萬字,有13件作品獲省級以上一等獎。同時,還有詩歌、散文、雜記、文學評論等二百多篇(首)在各級報刊發表。2003年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浪溪江寄情》。新聞論文代表作有《重視高新技術在地市報新聞采編中的套用》(發表於《新聞戰線》,獲中國地市報第三屆優秀新聞論文一等獎)、《黨報文藝副刊之別於文藝期刊說》(在全國報紙副刊年會上宣讀,獲全國副刊優秀論文三等獎,後被廣西《新聞潮》雜誌、新彊《新聞界》雜誌同時採用)、《新聞學之職業教育》(發表於廣西《新聞潮》,獲廣西優秀新聞論文三等獎)。在任教期間,主編了《實踐的足跡----河池學院學生新聞作品選評》補充教材(30萬字,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溫存超
男,漢族,1952年7月生,廣西宜州人,教授,河池學院教務處處長。畢業於廣西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先後結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文藝學骨幹教師進修班、廣西師範大學現當代文學研究學者班、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高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曾參加廣西高等教育考察團考察北歐四國。為河池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河池學院學報》編委、廣西作家協會會員、廣西文藝理家協會會員、廣西抗戰文化研究會會員、廣西寫作協會常務理事、廣西先進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主講《中國當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思潮》、《中國當代小說研究》等課程。主要從事中國當代小說和廣西新時期文學研究及桂西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研究。出版有學術專著《秘密地帶的解讀――東西小說論》1部,主編《廣西新時期文學作品選讀》、《本土文學的解讀與闡釋》、《南方故事》等著作和教材5部,先後在《南方文壇》、《小說評論》、《電影評介》等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並發表文學作品近百萬字。主持廣西高校人文社科重點建設研究基地“桂西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資源研究基地”;作為方向負責人之一參與廣西高校重點建設學科“文藝學學科”和重點建設實驗室“文學寫作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高素質、多能性寫作人才培養教學團隊”骨幹教師、院級重點學科“現當代文學學科”帶頭人。主持完成省級教改項目1項;現參加在研省級教改項目3項、廳級科研項目3項。先後獲河池學院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廣西高校教育教學優秀論文二等獎、廣西高校區級教學成果三等獎、“寫作杯”全國指導一等獎、第七屆廣西文學評論獎三等獎、2009年“丹泉杯”《南丹文學》年度文學評論獎等獎項。先後20餘次被評為院級、地市級先進個人。
譚為宜
男,漢族,1956年出生,湖南茶陵籍,河池學院教授,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學訪問學者,師從溫儒敏教授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廣西作家協會會員,廣西寫作學會常務理事,廣西先進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理事,廣西語言文學學會理事,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語文教學法專業委員會會員,全國語文學習科學專業委員會會員,河池市B類園丁工程導師,廣西文學雜誌社駐河池學院聯絡站站長, 國家級國語水平測試員。學術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魯迅研究。出版專著《戲劇的救贖——1920年代國劇運動》(2009.10人民日報出版社),被專家認為“是當前中國現代戲劇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收穫”,合著學術著作2部,參編教材4部,主編大型辭書《詩詞名句諺語俗語歇後語名人雋語分類辭典》(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98.6萬字),主編、副主編文集4部,參編多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四十多篇,論文多篇獲自治區、地區、院級論文獎,或人大報刊資料複印中心全文轉載。有多項主持或參與的科研課題獲獎,在北京大學訪學期間,獲得北京大學授予“創新成果獎”。擅長主持、演講和朗誦,擔任過多場大型晚會的總撰稿和主持人。業餘愛好文學創作,有小說、散文、雜文、詩歌發表於多種刊物,並有小說、詩歌作品獲獎。
龍殿寶
仫佬族,1946年生,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曾當過農民,做過教師,任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文化局副局長、兼任縣文聯副主席。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理事、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第五、第六屆副主席(任期1995~2007年),廣西作家協會會員、河池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2009年5月被選為廣西民俗學會副會長。供職於河池日報社,主任編輯。曾任河池日報社副刊部副主任,主任,河池日報社編委。已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鳳凰的故鄉》、《彈鋏長歌》;專著《仫佬族文學史》,此書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七五規劃重點項目‘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叢書’”之一,1993年榮獲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詩集《走在秋的景深里》;民間故事集《仫佬族民間故事選》。主編有歌謠集《仫佬族古歌》(2009年獲“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全國劉三姐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還參與《仫佬族的歷史與文化》、《廣西大百科全書·民族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等書的撰寫。《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仫佬族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為副主編,並撰寫其中講唱類部分條目和起草序言。《仫佬族20世紀文學作品選》、《紅水河新歌》、《公民道德歌謠》等書為副主編。此外,還有新聞、散文、雜文、詩歌、文藝短評、報告文學、通訊、民族文化研究論文等作品發表和收入各種圖書。並有不少作品獲全國及廣西新聞、副刊作品獎。1988年10月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民委和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頒發的“參加藝術科學國家重點研究項目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工作紀念獎”;1991年7月被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評為“國家藝術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編纂工作先進工作者”。
學術研究
紅水河文化研究中心簡介
“紅水河文化研究中心”是於2004年3月由河池學院下文成立的一個隸屬於學院的文化研究機構。
紅水河流域各民族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文化的起源、歷史演變及未來發展;各民族與自然環境的衝突與調適;各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紅水河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與可持續發展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紅水河文化研究中心”旨在深入挖掘紅水河流域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對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進行研究、整理和保護,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為地方經濟發展和旅遊業開發服務,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通過組織研究活動,培養我校文科方面的科研隊伍,提高科研水平,儘快推出科研成果,以迎接升本後的評估。
“紅水河文化研究中心”經研究決定擬定以下16個研究方向:
1、仫佬族文化研究;2、毛南族文化研究;3紅水河歌謠研究;4、紅水河銅鼓文化研究;5、紅水河流域自然崇拜研究;6、紅水河流域史詩研究;7、紅水河民族革命史研究;8、紅水河民族服飾文化研究;9、河池作家論;10、少數民族節慶文化研究;11、紅水河旅遊文化研究;12、紅水河的生態文化研究;13、紅水河稻作文化研究;14、紅水河地名文化研究;15、宜州劉三姐文化研究。
桂西北文學研究所簡介
在紅水河文化的薰陶之下,桂西北這塊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一代代知名作家,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周鋼鳴、曾敏之、肖甘牛、包玉堂、潘琦、藍懷昌、聶震寧、宋安群、李果河、常劍鈞、任君、梅帥元、楊克、鬼子、東西、常弼宇、黃佩華、凡一平、藍陽春、藍漢東、韋俊海、鐘紀新、何述強、黃土路、潘紅日、韋佐等用他們傑出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把桂西北文學的力量推向了中國文學的前沿。
其中,肖甘牛收集整理的《劉三姐》家喻戶曉;楊克、梅帥元提出的“百越境界”成為尋根文學的先聲;東西《沒有語言的生活》獲第一屆魯迅文學獎,打破了廣西繼《彩雲歸》之後18年無人問津全國大獎的尷尬局面;鬼子《瓦城上空的麥田》頻頻獲獎;凡一平的小說《尋槍》、《理髮師》在改編成電影后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河池學院歷來重視文學人才的培養,積極主動地和文壇交流並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培養了東西、凡一平、何述強、黃土路、王卓等一大批作家,楊合、費城、牛依河、譚壯滿等也逐漸成為桂西北文學的新生力量。民間刊物《南樓丹霞》目前已成為廣西最重要的文學陣地之一,受到廣西文學界矚目。“河池學院文學現象”越來越成為廣西文學史繞不過去的重要概念之一。
為了全面、系統地對桂西北文學進行整理和研究,繁榮廣西文學事業,使河池學院成為桂西北文學研究的中心和基地,將桂西北文學推向全國,在院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桂西北文學研究所於2005年4月掛牌成立。桂西北文學研究所直屬中國語言文學系,現有專兼職研究人員30餘人,辦有學術信息刊物《桂西北文學信息報》,建有桂西北作家資料庫。我們熱烈歡迎有識之士加盟和指導工作。
組織機構
1、 桂西北文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
2、 所長:席戰強(兼)
副所長:陳代雲、李琨(常務)
課題獲獎情況
2、 以譚為宜副教授作為課題負責人,彭裕丹、陳志學、覃覓、韋慶木為組員完成的課題《面向壯族學生快速推廣國語的教學模式研究》獲2004年院級教學成果三等獎。
3、 以藍柯副教授為課題負責人,譚為宜為組員完成的課題《新<語文課程教學論>程建設及運用》獲2004年院級教學成果三等獎。
4、 以彭裕丹作為課題負責人,歐陽珍、羅利菁為組員完成的課題《大學語文教學研究與實踐》獲2004年院級教學成果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