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文學

仫佬族約 9萬餘人(1982),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羅城、宜山、柳城等縣。其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無文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仫佬族文學
  • 性質:文學
  • 地區:仫佬族
  • 代表人物:包玉堂
簡介,民間故事,民歌,

簡介

多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其文學以民間口頭文學為主,有神話、傳說、故事和民歌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仫佬族歷史、地理、社會風貌及人民民眾精神境界的生動反映。
創世神話有《天是怎么升高起來的》,及反映洪水滔天、人類再生的《伏羲兄妹造人類》。傳說有反映仫佬族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地方風物、風俗習慣及愛情生活的《墾王山》、《依飯節的傳說》、《樂登仙跡》、《菩聖坳》、《出米泉》、《望郎石》、《三堆造罐》、《鳳凰山和鬼龍潭》、《風雨亭的傳說》及《同年橋》、《娋娘岩》、《鴛鴦石》等。

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以機智人物和表現傳統倫理道德的生活故事為最多,其中以《潘曼的故事》、《窮女婿和他的財主岳丈》、《弟吉三戲財主佬》、《林狗與林貓》及《豬籠的故事》、《一個美夢》、《選丈夫》、《馬脖子上的銅錢》、《猴洞取寶》等,流傳較廣。此外,還有許多言簡意賅、優美動人的動植物故事和童話、寓言、笑話等。

民歌

仫佬族的民歌,按形式可分為三種:一種叫“隨口答”,多是對唱式的“山歌”。由歌手即興編唱,無固定內容,以情歌居多。第二種叫“爛口風”,是諷刺詩式的歌謠,多在比才鬥智、抨擊壞人壞事時唱,尖銳潑辣,格式不拘。也是由歌手隨編隨唱,沒有固定的歌詞。第三種叫“古條”,是一種傳統敘事長歌,內容多是長期流行於民間的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故事,如《木洛大王》、《伏羲兄妹》、《梁山伯與祝英台》、《呂蒙正》、《八寨趙金龍》、《梁大造反》等。有基本固定的歌詞,短的數十行,長的數百行。
仫佬族民歌的結構形式,有四句、五句、六句直至幾十句一首的,句式又有三字句、 六字句、 十一字句、六字頭七字尾等,變化較多,一般都必須押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仫佬族開始產生了自己的作家文學。詩人包玉堂的作品較有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