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2021年12月3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31日
全文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安全是涉及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關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關係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和國家安全。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治水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明確霉乃兆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並就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等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保障水安全、保護水棵仔生態環境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十三五”期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全省水安全保障工作成效顯著,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持續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不斷提高,水利改革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全省水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果,碧水保衛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水質及總乾渠出省境水質持續保持Ⅱ類及以上標準,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芝歡套喇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奮鬥目標的關鍵時期。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歷史機遇,構建與社會灶姜端主義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以更好滿足人民民眾對持久水安全、優質水資說影龍嚷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公共服務需求,夯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的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基礎。
  本規劃是指導我省“十四五”時期開展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依享閥剃據。
第一章 現狀與形勢
第一節 “十三五”成就
  “十三五”時期,我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認真貫徹落實“水十條”,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果。水利全口徑投資額達催謎凝到1736億元,17項國家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累計開工16項,“四水同治”10項重大水利工程累計開工9項,河長制、湖長制全面建立;圍繞打好碧水保衛戰的要求,系統謀劃打好黑臭水體治理、水源地保護、全域清潔河流、農業農村污染治理4個標誌性戰役,完成453個流域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畫順利完成,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水質及總乾渠出省境水質持續保持Ⅱ類及以上標準,飲水安全得到保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中原更加出彩提供了有力支撐。
  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持續提升。經多年建設,流域防洪體系進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間基本建成出山店水庫、前坪水庫,基本完成淮河流域楊莊、蛟停湖、老王坡、泥河窪4個蓄滯洪區和海河流域良相坡、柳圍坡、崔家橋3個蓄滯洪區以及南水北調中線防洪影響處理工程建設;完成淮河幹流一般堤防加固工程建設,分年度完成了史灌河、小潁河、唐白河、伊洛河等主要支流治理;完成8座大中型病險水庫、11座大中型病險水閘的除險加固項目工程建設;治理中小河流2659公里,完成重點山洪溝治理14條。貫徹“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理念,加強預測預報預警,強化水利工程調度,成功應對和抗禦“7·19”“8·18”等多次大洪水,山丘區點多面廣的山洪災害,以及不同程度的集中連片旱情。“十三五”期間,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為0.26%,乾旱災害年均損失率低於0.8%。
  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不斷提高。“十三五”期間,進一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實施節水行動方案,水資源利用效率效益明顯提升,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2020年全省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8.4%,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0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617。大力推進節水型城市創建工作,平頂山、鶴壁、長垣等6個城市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鄭州、濟源、洛陽、安陽、平頂山等5個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市先後通過了水利部驗收,鄭州經驗在全國推廣,71個縣(市、區)被命名為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市、區)。水資源配置體系不斷完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供水量超過110億立方米,引黃入冀補淀工程(河南段)基本建成並開始發揮效益,32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恢復改善灌溉面積635萬畝。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加快實施,把貧困地區農村飲水安全擺在突出位置,實施了14808個村的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受益人口2418萬人,全省集中供水率達到93%,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1%。小浪底南岸灌區、小浪底北岸灌區、西霞院輸水及灌區、趙口灌區二期等大型灌區以及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工程、引江濟淮(河南段)、宿鴨湖水庫清淤、南水北調中線觀音寺調蓄等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全部開工建設,重點領域、重點區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成效顯現。“十三五”期間,成立省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領導小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形成合力。“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持續實施水質月排名、水環境質量月生態補償、水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獎懲制度及水質超標預警、流域水污染防治聯防聯控等機制;建立水污染防治形勢分析、問題研判機制,對全省水環境質量和重點工作實行定期調度、定期分析、定期通報制度,採取致函、約談、曝光等措施;建立省級環保督察制度。
  水土保持、地下水治理成效顯著。“十三五”期間,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544平方公里,完成坡耕地改造64萬畝,完成淤地壩除險加固22座(其中骨幹壩6座、中型壩16座);強化水資源調度,著力改善河湖生態狀況,開展賈魯河、衛河、伊洛河、沁河、淮河幹流(河南段)、潢河等6條河流生態水量調度試點前期工作,實施鄭州賈魯河、焦作大沙河等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我省生態補水23.53億立方米。開展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部分地區地下水水位止跌,南水北調受水區累計壓采地下水5.06億立方米。完成農村水電生態改造項目1個、增效擴容項目4個,濟源引沁河口水電站和欒川馬路灣水電站被水利部授予“綠色小水電示範電站”。
  碧水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十三五”期間,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國考斷面超額完成國家考核目標要求,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較國家考核目標提高20.3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較國家考核目標降低9.6個百分點。2020年,全省地表水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濃度比2016年分別下降18.1%、68.4%、55.2%;全省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及總乾渠水質持續保持Ⅱ類及以上標準,保障了“一泓清水永續北送”;17個省轄市及濟源示範區建成區150處黑臭水體全部消除;賈魯河、安陽河、湯河、衛河、黑河、三里河、唐江河、包河等污染較重的河流水質明顯改善。
  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持續發力。“十三五”期間,全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抓好省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扛穩“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重大政治責任。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行動,對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建立信息台賬,分類提出整治措施;部署“清四亂”殲滅戰,清理流域內亂堆、亂占、亂采、亂建等問題;持續加強伊河、洛河、澗河、沁河、蟒河、宏農澗河、金堤河等主要支流水環境綜合治理。黃河流域地表水環境質量顯著改善,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較國家考核目標提高了27.7個百分點,全面消除劣Ⅴ類水質斷面。
  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一是河湖長制全面建立,河長制信息管理系統安全運行,基本完成全省1030條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和8個湖泊管理範圍劃定工作,實施河流清潔、河湖非法采砂整治、河湖“清四亂”等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成效明顯。二是法規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完成了《河南省〈河道管理條例〉實施辦法》《河南省節約用水管理條例》《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等法規、政府規章的調研、清理與修訂工作,發布實施《化工行業水污染物間接排放標準》(DB41/1135—2016)、《洪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41/257—2016)、《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41/1820—2019)等10項地方涉水生態環境標準,制定實施《河南省南水北調配套工程供用水和設施保護管理辦法》《河南省〈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實施辦法》等省政府規章,印發《河南省“十三五”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工作實施方案》。三是成立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權責清單,37項國家級監管事項清單、33項省級監管事項目錄清單、155項省級監管事項實施清單全部上網,實現“一網能辦”“一網通辦”,實現了審批改革全流程、全覆蓋。四是成立省“四水同治”工作領導小組,以編制規劃、實施一批重大工程為抓手全面開展“四水同治”。五是深化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制定10項具體措施落實《最佳化營商環境條例》,最佳化營商環境,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水利,引江濟淮(河南段)、小浪底北岸灌區等重大水利工程社會資本占總投資的50%以上。六是水利科技創新有效推進,成果豐碩,榮獲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3項、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11項,評選河南省水利科技進步獎88項,實施水利新技術推廣項目52個。
  水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市級城市和縣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不斷加強;推動城區重污染行業搬遷關閉,淘汰落後工藝和設備,引導新建工業企業入園入區;179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均已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省轄市和縣級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8.3%,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7%,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8%;累計完成9682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持續提升;建立河流生態水量調度機制。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註:1.指標帶()為5年平均值,帶[]為期末達到數,其餘為5年累計數。
  2.指標5、指標6“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採用2015年可比價計算。
  3.指標7“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主要水質指標達標率”指重要水功能區按化學需氧量、氨氮兩項指標評價結果。
  4.指標13“地表水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水體)比例”指全省國考斷面中達到或優於Ⅲ類的比例。
  5.指標14“地表水劣Ⅴ類水體比例”指全省國考斷面中劣Ⅴ類斷面所占的比例。
  6.指標15“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指納入考核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
  7.指標17“市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比例”為列入住房城鄉建設部確定清單的城市黑臭水體。
第二節 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省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奮鬥目標的關鍵時期。我省治水興水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決策要求,立足省情水情,以前瞻30年的眼光看問題、謀對策,準確把握水安全和水生態環境保護時代命題,構建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開創協同治水新局面,為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提供堅實保障。
  一、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要求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提升水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及實施的重大工程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在重大引調水、國家節水行動、最佳化水資源配置、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水旱災害防禦、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水污染防治、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濕地生態保護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河湖長制、用水權市場化交易等方面作出了具體安排。進入新發展階段,我省治水興水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必須落實《綱要》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以前瞻30年的眼光看問題、謀對策,系統解決水安全中的新老水問題,推動水安全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提檔升級,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滿足人民民眾對持久水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要求,助力全省鄉村振興實現更大突破、大河大山大平原保護治理實現更大進展、民生福祉實現更大改善,為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提供堅實保障。
  二、落實重大國家戰略部署,必須充分發揮水資源剛性約束和水安全保障作用
  “十四五”時期,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實施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加快部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國家水網構建等相關工作。我省是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區域,是南水北調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必須處理好發展和保護、利用和修復的關係,堅持節水優先,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完善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引導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空間布局最佳化;依託國家水網建設,準確把握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高質量推動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建設,推進河流水系治理保護和骨幹工程建設,完善大中小微協調配套的工程體系,加快構建興利除害的現代水網體系;加大生態保護力度、鞏固生態綠色發展格局,完善區域防洪減災體系、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戰略格局,為國家戰略深入實施提供堅實可靠的水安全支撐和保障。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高標準打好碧水保衛戰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生態文明建設要實現新進步,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我省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水災害防治、水資源利用、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以更高標準打好碧水保衛戰;要確保南水北調中線的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有效保護居民飲用水安全;要堅決治理城市黑臭水體;要推動水污染治理向鄉鎮、農村延伸,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明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提升水治理能力
  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求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框架下,進一步深化治水管水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推進涉水管理制度體系建設,健全現代水環境治理體系,建立地上地下、水陸統籌的水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加強水法治建設,完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強化河湖長制落實,推進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水治理體系。加強智慧建設,完善監測網路,推動智慧系統建設和套用,不斷提高管理的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型化水平,提升涉水事務管理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全面提升水治理能力。
  五、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統籌實施“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
  進入新發展階段,省委、省政府確立了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的奮鬥目標,明確了今後五年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大戰略,提出了主要任務和重要舉措。“十四五”期間我省治水興水工作必須錨定“兩個確保”,積極回應人民民眾所思所想所盼,統籌推進水源、水權、水利、水工、水務綜合改革,統籌水災害防治、水資源利用、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構建興利除害現代水網體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堅實保障。
第三節 挑戰與壓力
  我省特殊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和人口經濟狀況,決定了治水任務繁重、治水難度大,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氣候變化影響,水安全中老問題仍有待解決,新問題越來越突出。水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高耗水發展方式尚未根本轉變,水生態破壞現象仍然存在,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但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突出。水安全和水生態環境風險防範任務重,水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錨定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的奮鬥目標,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面臨新的挑戰。
  一、防洪減災體系仍存短板
  防洪減災工程體系不完善。淮南支流控制工程不完善,現狀防洪標準較低,出山店水庫建成後,淮河幹流仍未達到20年一遇防洪標準;沙潁河上游缺乏控制性工程、“豆腐腰”(漯河—周口)段河道缺乏調蓄工程,沙潁河防洪標準整體不達標;唐河上游洪水控制工程不完善,山區洪水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黃河幹流“小花”區間1.8萬平方公里洪水無控,黃河下游灘區防洪問題突出。部分河道缺乏系統治理,防洪標準較低,部分堤防存在堤身塌方、滑坡、滲漏、穿堤建築物病險等問題,造成工程安全隱患,尤其是2018年“8·18”商丘暴雨險情、2020年7月淮河流域大洪水、“21·7”暴雨洪水,暴露出衛河、賈魯河、史灌河等河道防洪標準低、行洪排澇能力不足、堤防不連續等問題。淮河流域等低洼易澇區存在河道淤積嚴重、排澇能力低、局部堤防標準低、建築物損毀嚴重等問題。海河流域蓄滯洪區工程和安全設施建設滯後,運用調度能力有待提升。城市防洪排澇工程體系不完善,特別是“21·7”暴雨洪水,鄭州、新鄉、鶴壁等城市受災嚴重。部分水庫、水閘病險問題突出,安全隱患大。
  山洪災害防治任務艱巨。目前我省僅完成21條重點山洪溝(山區河道)防治任務,未治理的山洪溝440條,列入國家近期規劃治理任務的重點山洪溝還有35條亟待治理,山洪災害防治任務艱巨。
  二、水資源開發利用還需進一步節約集約
  水資源利用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需要進一步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仍需強化,節水體系尚不完善,節水效率有待提高,節水意識還需加強。灌區輸配水體系不完善,部分灌溉工程老舊失修,全省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30.3%,農田灌溉水利用效率還有提升空間;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10.8%;非常規水利用量僅占總用水量的4.5%。水資源利用效率與國內先進地區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水資源調配網路體系不完善。我省全年降水70%左右集中在汛期,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少、年際間豐枯懸殊,水資源自然分布與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布局不匹配。流域、區域間連通工程不多,水資源調配通道有限;引黃、南水北調等水源的配套工程體系不完善,效益發揮不足;供水結構還需進一步最佳化,地下水供水占比44.6%,50餘座縣級以上城市水源單一、水源不穩定,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滯後於城市發展;農村供水工程標準不高,城鄉供水一體化程度不高,部分區域計量設施不完善;灌區輸配水體系不完善,部分灌溉工程老舊失修。
  三、水環境治理壓力仍在高位
  部分河流水質污染較重,金堤河、蟒河、二道河、唐河、白河、惠濟河、沱河、小蔣河、衛河、共產主義渠、湯河等河流水質亟待提升;城鎮生活污水處理仍存短板,特別是老城區、城郊結合部等區域,仍存在污水收集處理能力不足,污水管網未全覆蓋、雨污不分等問題,一些城市污水處理廠進水情況明顯異常,污水處理廠不能持續穩定達標,城區黑臭水體治理成效需持續鞏固提升;工業污染治理水平仍需提升,綠色發展水平不高,資源能源及原材料產業比重高,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農業和農村水污染防治瓶頸有待突破,部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不能正常穩定運行,農村黑臭水體有待治理,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和利用方式不夠規範,化肥農藥平均施用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飲用水水源地存在環境風險隱患。
  四、水生態功能修復有待加強
  水源涵養功能受損、河湖生態緩衝帶受到侵占和破壞、濕地面積萎縮、水生態系統退化、水生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逐漸凸顯,北方銅魚、鱤魚、鯮魚等土著魚類銳減甚至消失。黃河沿岸濕地生態保護與人類生活、農業生產的矛盾仍然存在;一些河流生態流量匱乏,河流縱向連通性差,水體自淨能力下降;水庫富營養化狀況無明顯好轉,白沙水庫為輕度富營養,宿鴨湖水庫為中度富營養。
  五、水環境風險防範任務重
  全省179個省級產業集聚區中有56個涉及重金屬和危險化學品,黃河流域化工、有色等重工業企業沿河分布,水環境風險突出;全省405座尾礦庫中的74.1%集中分布在黃河流域的三門峽和洛陽,潛在環境風險不容忽視;全省29個國考出境斷面中淮河流域有19個,且河道閘壩眾多,當閘壩群調度不當或暴雨時易發生突發性跨界水污染事件。
  六、水土保持和地下水超采需進一步治理
  全省有2.11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100座病險淤地壩存在安全隱患,部分地區坡耕地面積大且集中連片,水土流失嚴重,水源涵養生態空間不足。基準年全省共超采地下水19.96億立方米,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平均開採程度達到78.8%,超採區中心埋深有下降趨勢,引發地面沉降等環境地質問題。
  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需進一步提升
  河湖長制還需強化能力建設。我省河湖長制尚未立法,沒有在法律層面賦予河長湖長法定職責;河長辦能力建設需要進一步強化,人員隊伍有待加強,尤其是市、縣兩級河長辦缺人員、缺經費、缺技術指導等現象比較突出;成員單位聯動有待進一步加強,形成有效合力,共同維護河湖健康。
  水利發展機制不完善。水利法規規章體系還需完善,立改廢釋任務繁重。水利在公共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還不高,波動性較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仍需進一步加大,積極開拓社會資本投入,合理提升融資能力,進一步激發全社會投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活力。合理的水價機制仍需完善,水價槓桿促進節約用水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基層水利經費缺乏保障,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減,專業人才缺乏,發展後勁不足。水利建設與管理體制還有待完善,重建輕管、重規模輕效益、重骨幹輕配套、重經濟輕生態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水利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科技成果套用轉化率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深化水利重點領域改革,強化依法治水管水,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水利工程監管體系有待完善。水利工程建設監管能力尚有短板,部分制度亟需修訂完善,部分市場主體重效益輕誠信不利於水利建設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目前水利建設市場監管的獎懲措施大部分側重於“懲戒”,難以激發市場主體誠信守信的自覺性。水利工程運行管理能力有待加強,如部分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責任不落實,管護經費不到位;小型水庫現有管理制度落實難,水閘、堤防等工程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體系不完善;小型水庫、水閘病險問題較為突出;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監管手段信息化水平低,監測預警能力不足等。
  水土保持監管能力建設仍需加強。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管理等制度有待完善,水土保持監測體系及科技支撐體系尚不健全,信息化水平急需提高,多數淤地壩未安裝雨量水位監控設施,不能及時有效掌握汛情,水土保持宣傳教育和科普工作有待提升,綜合監管能力亟待提高。
  水生態環境管理要求提高。“十四五”時期,水生態環境保護涵蓋的領域從水環境拓展到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面對流域複雜的水生態環境問題,現行的水環境管理不適應新的形勢需求。
  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亟待完善。我省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新型工業化深入推進,城鎮化率仍將處於快速增長區間,糧食安全仍需全面保障,工業、生活、農業等領域污染物排放壓力持續增加。生態流量等監測預警能力有待增強。水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規規章、標準規範仍需進一步完善,流域水生態環境管控體系需進一步健全。經濟政策、科技支撐、宣傳教育、能力建設等需進一步加強。
  涉水管理現代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監測感知能力有待增強,已建各類監測設施覆蓋範圍不廣、密度不夠、自動化程度不高,堤防、水庫、水閘安全監測設施缺乏,河湖排污、水生態、岸線開發利用、涉水工程、河道采砂等監控設施不足。信息交換共享不足,不同業務部門套用系統獨立分散,不同時期建設的業務系統數據不通、更新聯動性差,省級水利套用系統與外部行業信息資源交換共享不足,已有數據資源缺乏全面梳理。業務協同能力不足,現有業務系統功能單一、高新技術套用欠缺、管理模式老舊,快速回響能力、輔助決策能力、快速處置能力不足。網路安全水平不高,大中型水利工程工控系統安全防護水平不高、設備老舊,省級水利套用系統網路安全防護管理體系不健全。
第二章 總體思路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治水興水重要論述和關於河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水同治”工作部署和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要求,統籌發展和安全,緊扣治水主要矛盾,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為牽引,以水安全風險防控為底線,以水資源剛性約束為上限,以水生態環境保護為控制紅線,統籌推進水源、水權、水利、水工、水務綜合改革,統籌開展水災害防治、水資源利用、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完善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升水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興利除害的現代水網體系,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為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提供堅實保障。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造福人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民眾對美麗河湖的嚮往,著力解決人民民眾關心的飲水、防洪、水生態環境問題,強化措施落實,紮實推進治水興水,持續滿足人民民眾需求,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堅持節水優先,量水而行。堅持節水優先,把節水作為解決缺水問題的根本性舉措,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完善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推動水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利用。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尊重自然規律,強化自然恢復、休養生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堅持風險防控,保障安全。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從注重事後處置向風險防控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降低安全風險轉變,建立健全風險防控機制,提高防範化解風險能力。
  堅持統籌兼顧,綜合施策。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兼顧、綜合施策、整體推進,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鄉村、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系統解決水災害、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問題。
  堅持改革創新,協同推進。創新體制機制,健全法規制度體系,加強科技支撐,堅持兩手發力,加強政府引領,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各部門、各行業協同治水。
第三節 規劃目標
  “十四五”目標:水旱災害防禦能力進一步增強,節水型生產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水資源配置格局進一步最佳化,重點河湖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興利除害現代水網框架初步建成,水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升,水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持續增強。
  防洪保全能力進一步增強。近年來暴露的防洪薄弱環節全面強化,流域防洪減災體系進一步完善,主要河道防洪標準達到10—20年一遇,1—5級堤防達標率達到77%,新增防洪庫容1.5億立方米,對流域分蓄洪起關鍵作用、啟用頻繁的蓄滯洪區基本具備正常啟用條件,現有病險水庫安全隱患全面消除,山洪災害防禦能力大幅增強,重點防洪城市防洪能力顯著提升,重點澇區排澇能力明顯增強。水旱災害預警、預判、預報、預案、預演及調度管理體系不斷完善,重大水安全事件風險防範化解能力進一步增強。
  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體系進一步完善。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得到完善,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292.47億立方米以內,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0%,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5%,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63,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更加完善,新增供水能力17億立方米,省轄市、濟源示範區基本建成應急備用水源,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3%,耕地灌溉面積達到8100萬畝。
  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優良水體比例穩中有增,劣Ⅴ類水體基本消除,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丹江口水庫總體水質保持Ⅱ類,黃河幹流總體水質保持優良。121個河段(湖區)水質優良,11個河段(湖區)水質類別得到提升。
  水生態保護取得突破。生態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實,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達到90%以上,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水平得到提升;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有效提升,水源涵養區、河湖生態緩衝帶等水生態空間保護修復初見成效,重要河湖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河湖水生態狀況得到改善;人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省水土保持率提高到88.55%;地下水超采狀況得到緩解。
  2035年目標展望。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完善,預警、預判、預報、預案、預演和防洪調度水平大幅提升,防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節水型社會達到更高水平,城鄉供水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基本協調;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河湖生態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不斷提升,水生態功能逐步恢復,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鄉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興利除害現代水網基本建成,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水安全保障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人民民眾飲水放心、用水便捷、親水宜居、洪旱無虞。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註:1.規劃指標帶[]為期末達到數。
  2.指標5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和指標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採用可比價計算。
  3.指標10耕地灌溉面積,又稱有效灌溉面積,指耕地上灌溉工程設施基本配套,且水源具有設計保證率的可以灌溉的面積。
  4.指標11水土保持率是指區域內水土保持狀況良好的面積(非水土流失面積)占區域國土面積的比例。
  5.指標12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是指納入生態流量保障重要河湖名錄的河流和湖泊控制斷面基本生態流量保障目標實現比例。
  6.指標13地表水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是指全省國考斷面中達到或好於Ⅲ類的比例,2020年現狀值以“十四五”160個國考斷面計。
  7.指標14地表水劣Ⅴ類水體比例是指全省國考斷面中劣Ⅴ類斷面所占的比例,2020年現狀值以“十四五”160個國考斷面計。
  8.指標15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到或好於Ⅲ類比例是指納入國家考核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好於Ⅲ類比例。
  9.指標21恢復“有水”的河流數量是指平水年保障恢復“有水”的河流數量。
  10.本表中水生態環境規劃指標和具體目標最終將根據國家有關規劃修改調整。
第四節 總體布局
  一、水安全保障
  立足省情水情,以自然水係為基礎、重大引調水工程為通道、綜合性水利樞紐和調蓄工程為節點,構建“三橫一縱四域”興利除害現代水網,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橫:黃河幹流、淮河幹流、沙潁河橫越我省東西,連通山區和平原,不僅是國家水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省內水流網路的主骨架、大動脈,是全省水資源時空調配和水安全保障的主要水流通道,省內流域面積12.45萬平方公里,涵蓋全省75%的國土面積。結合供水、防洪、生態保護和水文化傳承需要,完善綜合性工程體系,為興利除害的現代水網奠定基礎。
  一縱: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縱貫我省南北、連通四大流域,是國家水網重要骨架之一,也是全省水資源時空調配的重要水流通道,基準年受水城市52座,用水人口2400萬人。加強水源涵養,完善供用水體系,擴大供水範圍,全面推動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規劃“十四五”期末受水城市達到77座,受益人口3800萬人。
  四域:全省涉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四大流域水情各異、水事各異,本著統籌“四水同治”並突出重點的原則分別進行分區布局。
  “十四五”期間,以完善防洪減災體系、最佳化水資源配置體系為重點,加快構建骨幹水網,實施控制工程,疏通骨幹排水通道、水資源調配通道,建設重要區域水網,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水安全。
  防洪安全保障:根據四大流域洪水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統籌洪澇水蓄滯泄關係,著力完善流域防洪排澇工程體系,提升洪澇災害防禦能力。建設控制性樞紐等節點工程,加強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圍繞唐白河、淮河、洪汝河、沙潁河、渦惠河、黃河、伊洛河、沁河、衛河(共產主義渠)等9條骨幹河道防洪安全,實施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鞏固提升泄洪能力,增強洪水調蓄能力;著力保障重要區域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重要基礎設施防洪安全;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影響和防洪形勢變化,科學提高洪水防禦工程標準,增強全社會安全風險意識,有效應對超標準洪水威脅;提升防洪智慧化水平,強化預警、預判、預報、預案、預演措施;加強洪水資源化調度,聚焦病險水庫、中小河流、山洪災害、城市防洪等突出風險點,及時消除風險隱患。
  供水安全保障:針對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和供水安全保障程度需進一步提高等問題,加快水資源配置、重點水源等工程建設,完善水資源最佳化配置體系,建設河南省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示範先行區。統籌全省水源工程布局,加強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實施一批急需或條件成熟的水資源配置工程,打通重要水源調配通道;建設一批調蓄工程,增強水資源調控能力,加快縣級以上城市水源工程建設,逐步形成以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規劃的淮水北送工程以及淮河、洪汝河、沙潁河、黃河、伊洛河連通渦惠河、衛河6條自然骨幹河道為主要水資源調配通道,以長江支流區、淮河上游區、豫西山丘區、豫東平原區、太行山區、黃海平原區為6個特徵區的水資源配置格局,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二、水生態環境保護
  構建“全省—流域—河流—控制單元—控制斷面(河段)匯水範圍”的流域空間管控體系,在分區管控的基礎上,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實施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增強水生態環境保護能力。
  水生態環境分區空間管控體系:綜合考慮160個控制斷面(河段)匯水範圍及其水質現狀、水質目標要求、水環境敏感性、水資源保障能力、水生態修復狀況和水環境風險強弱等因素,明確各控制斷面(河段)匯水範圍內管控的主要方向,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因地制宜開展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管控主要方向確定結果為:劣Ⅴ類水體消除類7個、水體水質提升類4個、水體水質保持類81個、生態流量保障類21個、水生態保護修復類20個、環境風險防控類27個。
  水環境治理:堅持問題導向,圍繞水環境質量的提升,聚焦重點區域、重點城市、重點行業,以不能穩定達標斷面水體、劣Ⅴ類水體和民眾反映強烈的河湖突出問題為重點,實行“一河一策”,全面排查問題,精準識別成因,確保措施落實到位、真正見效。積極推進黃河流域蟒河、金堤河,長江流域唐白河水系,淮河流域惠濟河、包河、澮河、沱河,海河流域衛河幹流及主要支流(共產主義渠、大沙河、湯河、安陽河等)、徒駭河等水環境治理,不斷提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及總乾渠、黃河流域、跨省界水體周邊等水環境風險管控水平。
  水生態保護修復:突出流域特色,強化水資源管控,保障重要河流生態流量;加大重點河湖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力度,加強水源涵養區、河流源頭區以及重要水源地水源涵養,實施生態緩衝帶保護和監管,推進濕地恢復與建設,實施水生生物完整性恢復和多樣性保護;推進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加快地下水綜合治理。全面提升水生態保護修復能力,逐步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美好願景。
第三章 水安全保障
  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堅持節水優先,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推進防洪、供水等工程建設,全面提升全省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戰略儲備能力,保障防洪和供水安全。加強鄉村振興水利建設,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高鄉村振興水利保障水平。結合鄉村振興繼續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多措並舉推進地下水綜合治理。加強水安全感知能力建設,構建全省智慧水利建設體系,提升水利業務智慧化水平。
第一節 防洪安全保障
  貫徹“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新理念,按照“補短板、除隱患”的思路,堅持防治結合、以防為主,加快推進洪水控制工程建設、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蓄滯洪區建設、重點平原窪地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城市防洪能力建設,提升綜合防災減災能力,保障防洪安全。
  一、控制性樞紐工程建設
  進一步控制山丘區洪水,加快推進對提高流域、區域洪水調控能力有重要作用的控制性樞紐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流域防洪減災體系。長江流域重點推進唐白河支流趙河上游漢山水庫工程建設,開展青山水庫前期工作。淮河流域加快實施袁灣水庫、昭平台水庫擴容(替代下湯水庫)工程,推進淮南支流晏河、石壁等水庫前期工作。黃河流域推進桃花峪水庫前期論證研究,解決黃河幹流小浪底水庫至花園口區間無洪水控制性工程問題,保障下游防洪安全。海河流域推進合河水庫前期論證研究。同時加強防洪控制工程的運行管理和聯合調度,提高黃河、淮河及沙河、唐白河、衛河等主要河流防洪能力。
  二、河道治理
  按照流域防洪規劃要求,結合沿河城鄉發展,開展防洪能力覆核,對因沿河城鎮級別、人口等保護對象而發生變化的重要河段,適度提升防洪標準。以堤防達標建設和河道整治為重點,對防洪不達標、河勢不穩定、行洪不順暢的重點河段進行治理,推進河流防洪治理與水資源調配、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相結合,開展綜合治理。
  大江大河幹流治理。以進一步治理淮河為契機,結合淮河生態帶建設,開展淮河堤防險工險段調查,研究淮河堤防居民遷安方案,推進上游源頭區幹流防洪達標治理前期工作。以堤防達標建設和重點河段河勢控制為重點,開展黃河幹流鄭州段剛性護岸試點,推進黃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設。
  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支流治理。繼續實施伊洛河、史灌河、唐白河等主要支流防洪治理,確保重點河段達到相關規劃確定的防洪標準,加快實施近年來防汛形勢緊張、出現險情、存在安全隱患或遭洪水沖毀直接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衛河(共產主義渠)、賈魯河等主要支流重要河段治理;儘快完成沿線有省轄市和重要保護對象重點河段治理;研究洪汝河堤防居民遷安方案。
  流域面積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實現治理一條見效一條。優先對沿岸有縣級以上城市、重要城鎮和人口較為集中的農村居民點、工礦區、萬畝以上集中連片基本農田和近年發生過較大洪澇災害的重點河段實施治理。進一步完善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防洪體系,對有關影響防洪問題進行處理。加大投入,對防洪任務重且存在安全隱患的鄉鎮、農村段等迫切需要治理的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下的中小河流、山洪溝開展治理,重點解決防洪不達標、洪澇災害頻發、河堤損毀嚴重等問題。
  三、蓄滯洪區建設與灘區整治
  加快海河流域蓄滯洪區建設與最佳化調整,儘快完成蓄滯洪區規劃範圍內建設工程和安全工程,同時對蓄滯洪區和分洪堰實施提升工程,完善蓄滯洪區排水體系,進一步提升安全建設標準,提高衛河(共產主義渠)等防洪能力。研究大逍遙滯洪區規劃方案,進一步完善沙潁河流域防洪體系。發揮防洪工程的綜合防洪作用,確保遇流域大洪水時“分得進、蓄得住、退得出”。
  立足黃河灘區安全現狀,進行綜合治理,破解防洪保全和經濟發展的矛盾,實現灘區及兩岸高質量發展。推進“二級懸河”和遊蕩性河勢治理,鞏固提升標準化堤防和重要河段河防工程,維持主河槽基本穩定和行洪通道暢通。加快推進封丘倒灌區貫孟堤擴建工程,確保倒灌區內民眾防洪安全。推進溫孟灘防護堤加固工程建設,提高溫孟灘居民防洪安全保障水平。借鑑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經驗,結合貫孟堤擴建工程,適時啟動新一輪灘區遷建,徹底解決剩餘灘區民眾的防洪安全及長遠發展問題。
  四、防洪工程安全隱患消除
  水庫除險加固。消除已建防洪工程安全隱患,實施病險水庫、水閘等工程的除險加固,建立常態化除險加固機制,按照“統籌規劃、分期實施、先大型後中型、先重點後一般”的原則,實施白龜山、田崗、老虎洞等一批病險水庫除險加固,2022年年底前完成小型水庫除險加固項目遺留問題處理工作,2025年年底前完成進行安全鑑定的13座大中型和55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對新增病險水庫有險即除,對嚴重病險或喪失功能的水庫合理妥善實施降等報廢。研究探索水庫淤損庫容恢復技術,恢復有效庫容,推進三門峽、小浪底水庫清淤試點工作。推進黃河小浪底水庫庫周(河南省)地質災害影響處理工程建設,實施宿鴨湖水庫庫區應急避洪工程,提升抵禦洪水能力,築牢防洪保全水網體系。
  水閘除險加固。按照分級管理、分級實施的原則實施一批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完善管理設施,恢復水閘調節作用,保障水閘安全運行。加強監測預警設施建設,健全常態化管護機制,確保水利工程安全長效運行。
  五、山洪災害防治
  按照確有所需、突出重點、因地制宜的原則,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結合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繼續實施重點山洪溝治理,優先治理具備條件、近期發生過山洪災害且損失嚴重的重點山洪溝。持續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在山洪災害高風險地區開展居民遷移試點,控制嚴重危險區居民增長。
  強化山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開展重點城鎮補充調查評價、動態預警指標分析、危險區動態管理工作。根據防汛預報預警需求,最佳化自動監測網布局,推進老化設備更新升級,補充完善監測站點,擴大預報預警信息覆蓋面。結合智慧水利建設提升山洪災害預報預警和智慧決策能力。實施省級監測預警平台鞏固提升,推進市、縣級監測預警平台建設,建立監測預警信息社會化發布機制,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進一步擴大預警範圍,提升監測預警能力。
  六、重點澇區排澇能力建設
  統籌協調流域防洪與區域排澇,治澇與防洪、灌溉的關係,對近年受災頻繁、影響人口多、經濟損失大、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的重點澇區實施系統治理。完成河南省淮河流域重點平原窪地治理工程,推進其他重點澇區治理。通過排澇河道、溝渠治理,配套建設排澇閘站,系統解決區域河道淤積、泄流能力不足,排澇閘站規模小、標準低、年久失修的問題,全面提高治理區防洪排澇能力,完善防洪排澇體系,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七、城市防洪能力建設
  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防洪規劃,依託流域、區域防洪工程體系,多部門協同推進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建設,做好城市排澇工作。以流域防洪規劃確定的鄭州、開封、信陽、新鄉等重要防洪城市,受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洪水威脅的城市和近年來洪澇災害嚴重城市為重點,加快實施城市防洪達標建設。
  八、超標準洪水安排
  嚴格遵循流域、區域防洪規劃等確定的超標準洪水防禦預案,建立健全有利於防洪設施系統化管理的工作制度,形成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統籌協調、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科學有效安排超標準洪水。聚焦2018年“8·18”商丘暴雨險情、2020年7月淮河流域大洪水、“21·7”暴雨洪水暴露出來的防洪薄弱環節,強化全社會安全風險意識,加快實施水毀工程修復,以大江大河、重要防洪河道為重點,加快推進控制性工程建設,疏通排洪通道,留足行蓄洪空間,完善防洪體系,加強預警、預判、預報、預案、預演智慧化建設,強化應急調度,提高保障能力。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第二節 供水安全保障
  堅持節水優先,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嚴格管控,建立約束機制,按照“強骨幹、建水網、優配置”的思路,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為牽引,推進一批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提升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戰略儲備能力。
  一、深度節水控水
  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強化用水總量和用水強度雙控,實施河南省節水行動方案。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措施,推進農業、工業、城鄉節水控水,推動水資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
  完善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強化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進一步發揮水資源在區域發展、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中的剛性約束作用。按照河湖管理許可權,依據河湖水資源條件和生態保護需求,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合理確定河湖重要控制斷面基本生態流量(水量、水位)保障目標。健全省、市、縣三級行政區用水總量管控指標體系,並將用水總量控制指標落實到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按照經濟社會發展可用水量進行取用水管理。對水資源超載地區,按水源類型暫停相應水源的新增取水許可,對合理的新增生活用水需求以及通過水權轉讓獲得取用水指標的項目,可以繼續審批新增取水許可,但需嚴格進行水資源論證。對臨界超載地區暫停審批高耗水項目新增取水許可。完善水資源監督考核制度,健全督查考核機制,完善考核指標體系,突出實施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的成效和問題整改,發揮考核的激勵和導向作用。
  建立分區差別化管理制度。根據主體功能定位、不同流域區域水資源條件、水資源現狀開發利用程度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出水資源開發利用分區結果。進一步研究細化分區標準,科學劃定水資源管理分區,制定差別化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分區分類管理。
  加強重點領域節水。一是農業節水增效。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開展農業用水精細化管理,加強農田土壤墒情監測,繼續深化測墒灌溉。推進農業量水生產,推廣水肥一體化和保護性耕作,最佳化輸水、灌水方式,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發展節水漁業、牧業,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特色生態農業。二是工業節水減排。完善工業供用水計量體系和線上監測系統,強化生產用水全過程管理;支持企業開展節水技術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定期開展重點企業水平衡測試、用水審計及水效對標;推動高耗水企業向水資源條件允許的工業園區集中,在火力發電、鋼鐵、紡織、造紙、化工和食品等高耗水行業建成一批節水型企業;在企業和產業園區加快節水及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三是城鄉節水降損。提高城市節水工作系統性,將節水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實現優水優用、循環循序利用。加快制定實施供水管網改造建設方案,完善供水管網檢漏制度;完善量水測水設施,結合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普及安裝用水計量設備,加強用水精細化管理,降低水耗。
  加強非常規水利用。加強再生水、礦井水、雨水和苦鹹水等非常規水多元、梯級和安全利用。將污水資源化利用作為節水開源的重要內容,重點抓好城鎮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與改造,推動高耗水企業加強廢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新建小區、城市道路、公共綠地等要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集蓄利用設施。生態用水優先使用非常規水。
  健全節水機制。強化地方主體責任,逐級建立節水目標責任制,嚴重缺水地方要將節水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政府年度考核範圍;加大對節水產業的稅收支持力度,大力扶持契約節水產業發展;推進節水認證和水效標識建設,建立節水產品政府採購制度,開展企業用水審計,定期組織開展節水“領跑者”企業評選,並對“領跑者”給予支持。
  強化節水宣傳教育。發揮新聞媒體節水宣傳陣地作用,普及全民節水知識。加強國情省情水情教育,逐步將節水納入國民素質教育,推進節水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開展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等主題宣傳活動,提高全民節水意識。鼓勵開展節水型社會、節水型城市、節水型單位等創建活動。
  二、南水北調供水工程建設
  緊抓大力推進南水北調工程後續高質量發展和構建國家水網的機遇,結合南水北調供水後我省水源結構的變化情況,充分發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城鄉供水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後續工程規劃工作。持續推進南水北調中線供水配套工程建設,按照節水優先、優水優用、先近後遠、先易後難的思路,實施鄭開同城東部供水工程,推進濮陽、周口、焦作、平頂山、南陽市等受水區新增南水北調供水配套工程建設,開展商丘市等南水北調供水配套工程前期論證工作,適當擴大供水範圍,向省內水資源緊缺、水源單一的城市和無其他替代水源的深層地下水開採區供水,滿足人民民眾對優質水資源的需求。有序推進南水北調調蓄工程建設,實施觀音寺調蓄工程,推進魚泉、沙陀湖等調蓄工程前期工作,增強來水豐枯調節能力,提高供水保障程度。按照現代農業高質高效的發展要求,推進引丹灌區二期工程建設,充分發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綜合效益。到2025年,南水北調規劃供水範圍涵蓋我省77個縣(市)及城鄉一體化供水工程涉及的鄉鎮,受益人口達到3800萬人。
  三、引黃灌溉工程建設
  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充分發揮黃河對我省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用,開展深度節水控水,加快引黃灌溉工程建設,構建調蓄並舉水網體系,節約集約利用黃河水。灌區工程建設,按照現代化灌區建設要求,完成小浪底北岸、小浪底南岸、趙口引黃二期、西霞院等灌區工程建設,推進故縣水庫灌區建設,提高糧食生產保障能力。引黃涵閘改造,結合黃河水沙情況及引黃涵閘工程現狀情況,加快實施黃河下游18座引黃涵閘改造,恢復引黃供水能力。引黃灌區調蓄能力提升工程建設,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在黃河幹流引黃灌區科學布局、規範有序開展黃河故道水庫、開封運糧河等調蓄工程建設,以滿足灌區農業發展、生產生活等合理用水需求,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四、重點引調水工程建設
  在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的前提下,統籌加強需求和供給管理,以保障經濟社會用水合理需求和生態環境健康穩定為目標,按照“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科學推進引調水工程實施,逐步完善“三橫一縱四域”興利除害現代水網。完成引江濟淮(河南段)等工程建設,加快建設引江濟淮配套工程,加快推進引沙濟商、引伊河入北汝河等工程實施,有序開展淮水北送等工程前期論證,逐步完善水資源調配體系,提高全省水資源承載能力。
  五、重點水源工程建設
  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已有工程供水能力,繼續提高工程性缺水地區蓄水能力。加快開展列入流域及區域規劃、不涉及生態紅線等環境因素制約的重點水源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進一批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加快構建多源互補、互為備用、集約高效的供水水源格局。科學推進一批中小型水庫建設,增強城鄉供水保障能力,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提供水利支撐。科學開展水庫清淤擴容,保障水庫興利效益正常發揮。加強戰略儲備水源和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保障重點區域供水安全。在豫北山丘區和糧食主產區建設一批中小型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逐步形成大中小微並舉、蓄引提調結合、水源調節互補的供水保障體系。開展三門峽大石澗、濟源示範區等供水工程建設,進一步提高區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第三節 鄉村振興水利保障
  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要求,按照“保底線、提效能”的思路,加大農業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革命老區等特殊地區傾斜,以保障農村供水安全為核心,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為重點,持續提升農村基層水利支撐能力和服務水平,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高鄉村振興水利保障水平。
  一、鞏固拓展水利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幫扶政策和資金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革命老區等地區鞏固拓展水利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水利保障有效銜接,建立健全水利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持續推進定點幫扶,以脫貧縣和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為重點,支持脫貧地區水利基礎設施補短板建設,推進脫貧地區水利基礎設施提檔升級,進一步提升支撐保障能力。持續加大脫貧地區水利支持力度,鞏固拓展水利扶貧成果,實施供水保障、農田灌排、水旱災害防禦、水生態環境修復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脫貧地區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網路,提升水資源保障和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改善農村河湖面貌,全面強化鄉村振興水利保障。
  二、農村供水工程建設
  堅持規模化、市場化、水源地表化、城鄉一體化發展方向,通過新建、改造、配套、升級、聯網等措施,分區域推進規模化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充分利用南水北調、引黃、引江濟淮及河湖優質供水水源,推進地下水飲用水水源置換。有條件的地方要整合區域水務資源、資產、資本要素,統籌城鎮、鄉村協調發展,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在暫不具備城鄉一體化供水的地方,以穩定水源為重點,統籌布局供水設施,以人口聚集的鄉鎮或行政村為中心,建設與改造萬人工程或延伸供水管網,擴大規模化供水覆蓋範圍。鞏固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成果,加快老舊供水工程和管網更新改造,推進小型供水工程標準化建設和改造。加快構建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相適應、“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保障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三、灌區現代化建設與改造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現代農業高質高效的發展要求,有序推進大中型灌區建設,不斷擴大有效灌溉面積,提高糧食生產保障能力,促進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實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通過完善渠首水源工程、開展骨幹渠系工程標準化建設、完善計量監測設施、推進灌區信息化改造、建立健全良性運行管理體制機制等措施,建立設施完善、節水高效、管理科學、保障有力的灌區運行管護體系。實施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補齊中型灌區工程完好率低、設施不配套等短板,通過完善骨幹工程體系,改造或襯砌乾支渠道,提升灌區輸配水效率和調度管理水平等措施,提高灌區供水效率和效益,促進灌區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實現中型灌區“節水高效、設施完善、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總目標。
  四、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
  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水資源保護需求,開展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建設水美鄉村。立足鄉村河流特點,統籌防洪安全、生態保護、村莊建設和產業發展等需要,以縣為單元、河流為脈絡、村莊為節點,通過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連通、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河湖管護、防污控污等綜合措施,集中連片統籌規劃,水域岸線系統治理,全面提高農村水系的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等功能,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增強農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小水電生態改造
  合理有序規範水電開發,分區分類實行整治措施,研究效率低下小水電退出機制。以縣為單位、河流為單元推進小水電綠色改造和現代化提升,引導小水電站業主自覺參與綠色小水電示範電站創建,結合小水電清理整改、中小河流治理、綠色小水電創建等最佳化農村水能資源開發布局,改善河流生態,提升小水電集約化、標準化、智慧化水平,推動小水電綠色可持續發展。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第四節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以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別山等山丘區及黃河、丹江口水庫等為重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堅持因地制宜、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加強封育保護,提高水土保持率;結合實際情況,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鄉村振興結合,開展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坡耕地綜合整治,加快侵蝕溝綜合治理,積極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和淤地壩建設。
第五節 地下水綜合治理
  按照近遠結合、綜合施策、突出重點的原則,在確定地下水取用水量指標基礎上,通過加大節水力度、壓減地下水開採量和多渠道增加水源補給、用好地表水、增加外調水等逐步置換地下水源的“一減一增”雙向措施,持續實施地下水綜合治理,加快推進鄭州、開封、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平頂山、許昌、周口、商丘、南陽等重點區域地下水綜合治理。嚴控地下水開發強度,壓減地下水超采量。平原區淺層地下水以其可開採量為約束條件,逐步壓減開採量,實現採補平衡。深層地下水開採嚴格控制,原則上僅作為戰略儲備水源或應急水源,在特枯年或連續枯水年適量開採。山丘區基本維持地下水開採量現狀,不再新增地下水開採量。到2025年,全省壓采地下水10.74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超采基本得到控制,中深層地下水開採大幅減少,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得到遏制。
  推進節水壓采。實施節水行動,大力推進生活、工業和農業等各領域節水。積極發展噴灌、微灌、低壓管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推廣農藝節水措施。到2025年,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可節約水量3.45億立方米,其中壓采地下水1.51億立方米。
  實施水源置換。充分利用南水北調水、引黃水、引江濟淮水和地表水置換地下水源。加快城鄉水源置換,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地表水供水工程,優先利用南水北調水,不足部分考慮引黃水等其他地表水,暫無地表水源替換條件的區域加強節約用水、減少地下水開採量,到2025年,全省城鄉生活集中式供水壓采地下水7.08億立方米。加快農業水源置換,因地制宜修建小型調蓄工程、雨水收集淨化工程、汛期洪水利用工程等,結合河道整治,修建攔蓄工程,充分挖掘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潛力,減少地下水開採量,到2025年,全省農業水源置換壓采地下水2.15億立方米。
  實施地下水回補。加強地下水水源補給保護,充分利用自然條件補充地下水,有效涵養地下水水源。在保障正常供水目標的前提下,實施河流、渠系、坑塘等水體生態治理,充分利用黃河水、南水北調水,相機為主要河湖進行生態補水,同時攔蓄雨洪水,加大雨洪資源利用,利用水體自然下滲,補充地下水水量,提升地下水水位。
  嚴格地下水管理。健全地下水監測計量體系,最佳化地下水自動監測站網布局,加大站網建設力度,加強水質、水位監測,強化地下水計量管理,實現城市、農村用水計量全覆蓋。加大地下水取水井封存力度,推進超採區機井封填工作,加快關停城鎮集中供水覆蓋範圍內的自備井,加強封存機井的管理工作,確保封存效果。
第六節 智慧水利建設
  按照“需求牽引、套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為主線,加強監測感知能力建設,構建數位化場景,開展智慧化模擬,支撐精準化決策,加快構建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的智慧水利體系。
  監測感知網路建設。以新需求為引領,最佳化完善水文監測站網體系布局,加快水文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完善大江大河和有重點防洪任務的中小河流、小型水庫等水文監測站網;健全行政區界、飲用水水源地等水量、水質、水生態監測站點;開展涉水污染源治理動態監控;補齊中小型水庫以上流域及山洪災害防護區雨量監測短板,加強山洪等特殊雨情預警預報;加密地下水超採區監測站點,實現對重點區域地下水動態全面有效監控;加強鄭州等重要防洪城市水文設施建設;最佳化提升國家級重點水土保持站點;加強大中型水利工程安全監測和視頻監控建設。加強新型監測手段套用。加強高分遙感衛星、雷達、無人機、無人船等監測手段套用,加快視頻、遙感、物聯網等新技術套用創新。
  水利信息網路建設。開展水利通信薄弱環節核查,完善升級水利業務、水利工控、視頻會商等信息傳輸網路,提升網路連線頻寬,滿足視頻、遙感等各類業務所需的各類信息在各節點之間及時、高效傳輸和交換,全面支持網際網路協定第6版(IPv6),廣泛套用軟體定義網路(SDN)、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等網路新技術,最佳化網路結構,增強資源動態調配能力。
  智慧“水利大腦”建設。建設省級水利大數據中心,構建全省統一的水利數據資源目錄,實現“一數一源、一源多用”。建設水利數據交換與共享平台,為各業務套用提供數據交換、管理和運維服務,實現數據資源整合、匯總與共享。基於水利一張圖基礎底圖,集成業務專題數據,實現涉水時空信息、工程屬性信息和動態監測信息的一張圖管理、展示、查詢和分析,為各業務套用系統建設提供統一的空間數據資源。構建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知識圖譜、圖形處理、遙感解譯、水利模型等平台,實現對預測預報、工程調度、輔助決策、空間分析等智慧水利核心功能的支撐。
  水利智慧化套用建設。圍繞政府監管、江河調度、工程運行、水利政務等綜合管理決策需要,構建涵蓋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工程、農村水利、水利監督、移民監管、水利政務和綜合決策的智慧型協同套用,實現水利全業務領域智慧型化升級。建設全省大中型工程防洪聯合調度系統,完善以防洪、抗旱和水量調度等為主要功能的水工程防洪聯合調度系統,逐步提升流域、區域的水庫、湖泊、堤防、分洪河道、閘壩和蓄滯洪區等水工程聯合調度能力,發揮工程體系整體支撐作用。建設水資源最佳化配置與調度管理系統,實現基於線上監測的水資源動態評價,研發基於多源線上監測數據的水資源動態評價算法、水資源監管研判的線上分析模型算法,提升對全省水資源供需變化情勢的動態掌控與風險應對水平,提高水資源管理能力和動態監管考核能力。構建全省水利工程一體化監管平台,推進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數位化管理,提升水利業務的管理效率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水利網路安全體系建設。構建省級統一的身份認證、容災備份和安全服務體系,建設省級集中安全管理控制平台、威脅感知預警系統和應急決策指揮系統,提升預警監測能力和應急回響能力。強化技術防護手段和管理體制機制建設,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統安全防護體系,健全網路安全工作組織機構,開展網路安全運營機制建設,有效保障水利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路安全。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第四章 水生態環境保護
  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服務生態強省建設,按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要求,突出流域特色,以河湖為統領,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污染減排、生態擴容,努力實現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統籌推進格局基本形成,力爭在“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上實現突破。
第一節 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
  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長江大保護等重大戰略部署,按照“流域統籌、一河一策”的思路,系統推進黃河、長江、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科學謀劃重點河湖水生態保護任務。
  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
  統籌“保好水”“治差水”,全面實施黃河流域排放標準;率先基本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著力保障恢復河湖生態用水,開展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示範;探索規範小水電管理;實施水生態保護修復,推進黃河幹流等濕地保護修復和灘區綜合治理;加強化工、涉重金屬等行業企業水環境風險防控;強化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協同治理,建立省際間和省內水生態環境保護聯動機制。
  水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布局:按照“一乾七支六庫”空間布局,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一乾”:加強黃河幹流沿線濕地保護修復和灘區綜合治理,構建黃河幹流水源涵養生態屏障。“七支”:加強伊河、洛河、沁河、丹河水生態修復,強化蟒河和金堤河水環境治理,保障天然文岩渠生態流量;“六庫”:加強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西霞院水庫、陸渾水庫、故縣水庫、窄口長橋水庫等重點湖庫水生態保護修復和水生態環境風險防範,保障集中式飲用水水質安全。
  (一)強化生態用水保障。
  保障重點河流生態流量。研究制定入黃主要支流的生態流量目標、保障方案及機制。加強伊洛河、沁河水資源的統一調度與管理,嚴格控制區域用水總量,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保障主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加強主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監測,強化水電站等調度運行的常態化監測和管理;推進生態流量監測數據共享,構建生態效果跟蹤評估體系,研究生態流量監測預警機制。
  大力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規劃建設配套基礎設施,實現再生水規模化利用。缺水型城市根據實際需要建設污水資源化利用設施,新建城區要因地制宜提前規劃布局再生水管網,有序開展相關建設。鼓勵水質要求不高的工業企業生產用水、廠區雜用水或河湖生態補水使用再生水,電廠要嚴格落實環評審批要求使用再生水。缺水和水資源超載地區嚴格限制高耗水產業規模,火電、石化、鋼鐵、有色、造紙、印染等高耗水行業項目具備使用再生水條件但未有效利用的,禁止新增取水許可。到2025年,流域內市級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力爭達到30%。
  合理有序規範水電開發。開展伊洛河、沁河等水電開發集中河流生態評估,分類整改過度開發的小水電,逐步建立完善小水電退出機制;重點推進伊洛河小水電“一站一策”整改方案制定工作;加強水電站下泄生態水量監督,保障重要斷面生態需水。
  (二)推進水生態保護修復。
  實施濕地恢復與建設。依託黃河乾支流、庫塘、湖泊、沼澤等濕地資源,對功能減弱、生境退化的濕地進行生態恢復和修復,對類型改變、功能喪失的濕地綜合採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進行重建,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擴水增濕、生態補水,穩定和擴大濕地保護面積。加強人工濕地水質淨化工程建設,以黃河、伊洛河、蟒沁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等水係為重點,在有條件地方的污水處理廠的下游、主要納污支流入幹流口、入湖(庫)口等關鍵節點建設人工濕地水質淨化工程。
  推進水源涵養林和河湖生態緩衝帶建設。提升乾支流水源涵養功能,大力推進黃河幹流堤外水源涵養林、濕地涵養帶建設;提升洛河、伊河、沁河、丹河等支流水源涵養能力,加強水源涵養林建設。試點開展河湖生態緩衝帶建設,選擇有條件的重點入黃支流組織開展生態緩衝帶現狀摸底調查,明確生態緩衝帶劃分及生態修復重點區域,在適宜的河道與陸地交界區域建設喬灌草相結合的生態緩衝帶,提升河岸植被覆蓋度,進一步攔截面源污染、淨化水體、提升水體生態系統完整性。
  加強水生態空間管控。實施黃河流域河湖岸線分區管控,開展河湖生態空間侵占清理專項行動,科學劃定河湖采砂範圍並規範開採,保護河湖自然岸線,嚴控河湖岸線開發。推進黃河幹流、伊洛河等重要支流珍稀瀕危和土著魚類棲息地保護修復,不斷完善最佳化黃河禁漁期制度,規範增殖放流活動。
  (三)深化水環境綜合治理。
  持續加強良好水體保護。持續推進黃河流域水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建設。加強黃河幹流、伊洛河、沁河等水質較好水體保護,強化小浪底水庫、故縣水庫等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持續加大城鎮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強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採用人工濕地等技術綜合提升河湖水體自淨能力;加強流域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
  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推動流域內污水處理廠、工業企業等涉水污染源及時改造升級水污染防治設施,提升治污水平,確保水污染物排放穩定達到《河南省黃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41/2087—2021)要求;對煤炭、火電、鋼鐵、焦化、化工、有色等行業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鼓勵其他行業企業開展自願性清潔生產;因地制宜持續推進城鎮雨水、污水收集管網改造和建設,擴大污水處理規模,鞏固並深入排查整治城區黑臭水體;完成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加快建設覆蓋黃河乾支流入河排污口的線上監測系統;實施大中型灌區農田退水污染治理;提升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
  加強黃河灘區綜合治理。實施灘區國土空間差別化管控措施,最佳化灘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對與重要生態空間、永久基本農田、重大基礎設施等相衝突的用地空間進行適度調整;有序推進灘區居民遷建安置;加強灘區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根據灘區農村分布特點,因地制宜開展灘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做好農村垃圾污染防治工作。
  實施重點河流水環境綜合治理。統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工業污染、城鄉生活污染防治,持續開展蟒河、金堤河水系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以流域內三門峽、洛陽、焦作、濟源為重點,對歷史遺留涉重金屬企業排放的河流嚴格管控並持續整治涉重金屬企業,深入開展含重金屬尾礦廢渣、河道污染底泥等環境調查、風險評估工作,對環境風險較大、影響河流水質、確需治理的河流河段制定河道治理和生態修複方案。
  (四)嚴格防範水生態環境風險。
  加強河流環境風險防控。強化監測能力建設,優先升級黃河流域水質自動監測監控系統,對流域內有重金屬污染風險的一、二級支流入幹流前安裝自動監測設備,形成以自動站監測為主的水質預警預報體系。編制實施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風險防範應急預案。重點加強黃河支流環境風險應急能力建設,流域內各省轄市及濟源示範區完成重點河流突發環境事件“一河一策一圖”應急處置預案編制工作;強化流域化工、涉重金屬等行業企業水環境風險防控;建立健全聯防聯控應急機制,三門峽、濮陽重點加強與鄰省上下游城市的應急聯動。
  強化尾礦庫環境風險防控。嚴格新(改、擴)建尾礦庫環境準入,禁止在黃河幹流岸線三公里範圍內和重要支流岸線一公里範圍內新(改、擴)建尾礦庫。紮實開展尾礦庫污染隱患排查,全面開展尾礦庫、採礦廢石堆場、冶煉礦渣堆場等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強化尾礦庫污染治理,優先開展黃河幹流、重要支流以及水庫、飲用水水源地、地質災害易發多發等重點區域的尾礦庫治理。健全尾礦庫環境監管清單,建立分級分類環境監管制度。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二、長江流域生態保護治理
  長江流域持續強化好水保護,保障“一泓清水永續北送”。高位推進水環境治理,補齊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短板;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嚴控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河南轄區)環境風險;強化丹江口水庫及入庫支流水生態修復。
  水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布局:按照“一源兩系”的總體布局,著力解決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突出問題。“一源”:強化丹江口水庫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加強水環境風險防範。“兩系”:丹江水系嚴控水環境風險,深化水環境綜合治理,強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唐白河水繫著力補齊基礎設施短板,防治農業農村污染。
  (一)加強丹江口水庫及入庫支流好水保護。以保障丹江口水庫水質安全為目標,開展入庫支流總氮控制,提升丹江口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範化建設水平,持續強化丹江口庫區及上游環境風險防控與應急能力建設,推進淅川縣、西峽縣城鎮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及配套管網建設,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水生態保護與修復。
  (二)提高城鎮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強化污水處理能力建設,著力提升南陽市中心城區及西峽縣、南召縣、新野縣、內鄉縣、鎮平縣、方城縣、社旗縣、唐河縣、鄧州市城鎮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補齊城鎮污水收集管網短板,加快南陽市市區、西峽縣、淅川縣等城區污水管網建設改造,實施混錯接、漏接、老舊破損管網更新修復,消除污水管網服務空白區,提升污水收集效能。
  (三)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控。依法編制實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基於土地消納糞污能力,合理確定養殖規模,最佳化畜禽養殖布局;以內鄉縣、鄧州市、社旗縣、唐河縣、方城縣為重點,完善現有畜禽養殖場配套糞污處理與資源化利用設施、環境風險防範設施,規範設施運行維護,杜絕違法排污,防止糞便等污染物隨雨水進入河道;強化畜禽養殖污染問題排查整治,嚴格禁養區管理,嚴格環境執法,從嚴處罰環境違法行為,著力解決環境違法、環境風險隱患突出等問題;建設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示範區,探索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方法。
  (四)加強重點河流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強排子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以臨河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為重點,強化糞污資源化利用,防控初期雨水污染,加大環境執法力度。開展唐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通過提升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加強鄉鎮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理、深化工業點源污染治理、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等措施,系統綜合治理流域內唐河、潘河、毗河、三夾河、桐河、澗河等乾支流。加大南陽市中心城區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力度,提升中心城區內河上游入城水質,保障白河生態流量,開展水生態修復,有效改善白河水生態環境質量。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三、淮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
  強化淮河源頭水源涵養區保護,推進淮河幹流及淮南支流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提高城鎮生活污水治理能力,穩步提升水環境質量;加強農業農村污染防控,突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瓶頸;上下游聯防聯控,有效防範跨界水環境風險。
  水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布局:按照“一源一乾多支”的空間布局,統籌乾支流污染治理和水生態保護修復。“一源”:強化淮河源頭水源涵養區保護。“一乾”:淮河幹流加強沿線生態系統修復和岸區綜合治理。“多支”:淮南各支流加強污染防範及生態修復,構建水源涵養生態屏障;洪汝河加強城鎮污染治理、宿鴨湖水庫生態修復;潁河加強再生水利用及支流水生態修復,沙河、北汝河、澧河加強優良水體保護,賈魯河、黑茨河、泉河推進河流綜合提升;渦河加強污染治理及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障生態流量,惠濟河、包河、澮河、沱河等加強城鎮污染治理、改善河道水質、防範跨境污染。
  持續提高城鎮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強化污水處理能力建設,持續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污水處理能力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加快信陽市、周口市等城區及縣城污水管網建設改造,實施混錯接、漏接、老舊破損管網更新修復,消除污水管網服務空白區。
  著力加強農業農村污染防治。以鄉鎮政府所在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乾渠沿線村莊為重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進信陽、周口、商丘、漯河、許昌等地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推廣有機肥。在永城市、潢川縣、鄲城縣、新蔡縣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試點示範,駐馬店市開展先行區建設,探索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管路徑。
  嚴格防範跨省界水環境風險。以渦河、惠濟河、包河、沱河、澮河等河流跨省界河段為重點,加大跨省界河流污染整治力度,制定水環境污染事故處置應急預案,推進閘壩最佳化調度,健全上下游聯防聯控機制,防範跨省界水環境污染風險。
  推進生態流量保障與水生態保護修復。最佳化閘壩、水庫聯合調度,逐步推進淮河、洪汝河、史灌河、潁河、北汝河等河流生態流量保障,提升流域生態流量保障程度。以桐柏—大別山等山地丘陵區為重點,加強水源涵養林建設,實施一批濕地恢復與建設、生態緩衝帶修復與建設項目,提升水生態系統完整性。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四、海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
  提高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推動非常規水循環利用;完善城鎮污水收集、治理設施,深化工業污染防治,改善衛河、共產主義渠等污染較重水體水質;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強化淇河鯽魚等水生生物保護;加強涉水污染源風險防控設施建設,有效防範跨界水環境風險。
  水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布局:按照“兩系九河多綠斑”空間布局,統籌推進水污染防治與水生態修復保護工作。“兩系”:漳衛南運河水系以衛河幹流水質達標為重點,統籌推進乾支流污染治理,實施大運河文化帶保護與修復,防範跨界風險;加強徒駭馬頰河水系污水收集與處理,強化上下游、左右岸聯防聯控和協同治理。“九河”:“一河一策”推進衛河幹流及主要支流共產主義渠、大沙河、湯河、安陽河,以及馬頰河、徒駭河水污染整治,重點通過節水、引水、再生水回用等措施“還水於河”,提升再生水利用能力;保護淇河、露水河優良水體。“多綠斑”:推進流域內濕地公園、人工濕地、河湖生態緩衝帶等生態空間修復與建設。
  持續推進節水及非常規水循環利用。加快安陽、鶴壁等地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在糧食核心區規模化推行高效節水灌溉。實施工業節水減排行動,壓減煤炭、鋼鐵等行業過剩產能,嚴格限制造紙、印染等高耗水、重污染產業發展。強化焦作市城區、南樂縣等地再生水回用設施建設。推進焦作、鶴壁等地礦井水綜合利用,加強洗煤廢水循環利用。
  鞏固提升水環境治理能力。加快補齊城鎮污水處理短板,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實施雨污分流系統改造,儘快實現管網全覆蓋。加大工業園區整治力度,推動造紙、有色金屬等高耗水行業廢水資源化利用。開展衛河衛輝市段、共產主義渠衛輝市和獲嘉縣段、安陽河林州市段和安陽市區段、湯河鶴壁市區段、馬頰河濮陽市區段等河流(河段)水環境綜合整治。
  逐步恢復重點水體物種多樣性。開展淇河鯽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淇河鶴壁段淇河鯽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生生物資源調查,全面掌握保護區內淇河鯽魚、斑鱖等水生生物保護狀況,對淇河鯽魚實施洄游通道保護與修復及增殖放流。因地制宜開展鶴壁淇河國家濕地公園、林州淇淅河國家濕地公園水生生物多樣性健康評估工作。
  防範突發性水環境風險。加強水環境風險源日常管理,以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和化工、製藥、造紙等主要排污企業為重點,加強日常監測監控,加大巡查、抽查、暗查頻次,嚴防排污單位直排、偷排超標污水,推進涉水企業的環境風險排查整治、風險預防設施建設。加強跨省界河流上下游聯防聯控,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第二節 南水北調及飲用水安全保障
  以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為契機,按照“保水質、防風險、重監管”的思路,切實增強保障飲用水安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強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保護,鞏固城市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成果,穩步推進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監管。
  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保護
  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的重大要求,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提升重點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持續做好水質保護工作,提高污水處理廠運行效率,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升水環境風險防控能力,完善水質保護運行長效機制,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送”。
  持續做好水源保護工作。開展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切實消除環境風險。深入開展保護區範圍內環境問題排查,重點抓好丹江口水庫庫區、匯水區、中線工程乾渠沿線各類環境問題整治,加強常態化監管,不斷鞏固整治成果,確保南水北調水質安全,到2025年,實現保護區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保護區內不得新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畜禽糞污應無害化處理,加大執法監管力度。構建衛星遙感、無人機、視頻監控和環保執法人員聯動的排查體系,及時發現整治新問題。全面提升保護區規範化建設水平,有效防範尾礦庫、交通流動源等環境風險,切實消除環境風險隱患,提升水質安全保障水平。建立長效機制,推進《河南省南水北調飲用水源保護條例》立法工作,建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湖長體系,按照河湖長職責開展日常管理工作。
  深化水污染治理。加快補齊水污染治理基礎設施短板,加強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匯水區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善配套管網,重點推進西峽縣污水處理能力建設、淅川縣城及匯水區鄉鎮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全面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提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率,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強化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強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
  嚴防嚴控水環境風險。對丹江口水庫匯水區現有尾礦庫進行調查和風險評估,完善“一庫一檔”環境風險管理檔案,加強尾礦庫尾水排放監控監測,落實環境監管責任主體,提升尾礦庫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嚴厲打擊非法水上運輸及非法轉運處置油污水、化學品洗艙等行為,開展船舶污染綜合治理,建立丹江口水庫匯水區跨區域危險化學品運輸監管機制,加強運輸車輛審批登記管理和動態監控。重點提升對老灌河等主要支流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的監測監控能力,增加地表水水質監測頻次和特徵因子監測;定期評價丹江口水庫及主要入庫河流的富營養化水平,開展以藻類指標為主的水華風險監測;加強丹江口水庫協同保護,保障區域供水安全。推進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設施及救援能力提升項目建設。
  強化水生態保護修復。強化流域綜合治理,推進濕地恢復與建設、生態緩衝帶保護與修復,加大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加強庫周消落區生態修復,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強化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
  二、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
  鞏固提升城市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水平。鞏固城市飲用水水源保護與治理成果,以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水源地為重點,持續推進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因地制宜實施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整治與生態修復、保護區內風險源應急防護、湖庫型水源地富營養化與水華防治、水源地監控能力建設。單一水源供水城市政府要建設應急水源或者備用水源。開展不達標水源地治理,按照“一源一案”原則,對受上游來水、上游調水或天然背景值影響超標的水源,綜合採用水源替代、水廠深度處理等措施治理;對受人為污染影響超標的水源,開展污染治理,限期達標。
  穩步推進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梯次推進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完成標誌標識、宣傳牌和隔離防護設施設定。到2025年,完成全省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與勘界立標。依法清理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規模化畜禽養殖和涉水工業企業;對水質不達標的水源,採取水源替代、集中供水、水廠深度處理、污染治理等措施,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建立健全部門間監測數據共享機制。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監管。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回頭看”。加強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水、末梢水全過程管理;健全水源環境檔案制度,推動構建全省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一張圖”,定期開展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工作;加大飲用水安全狀況信息公開力度,接受公眾監督;加強地表水型飲用水水源地預警監控能力建設,建立風險源名錄,制定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探索開展水源地新污染物調查研究和生物毒性監測;健全飲用水水源地日常監管制度,強化生態環境、水利、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合作,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協調聯動機制,切實提高水源地環境安全保障水平。
第三節 城市黑臭水體整治
  落實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的要求,按照“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長效管理”的思路,堅持系統治理、源頭管控、有序推進、成效可靠,鞏固提升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成效。
  推進省轄市黑臭水體長制久清。建立省轄市建成區黑臭水體長效監管機制,鞏固提升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加強巡河管理,持續開展河湖“清四亂”,及時發現解決水體漂浮物、沿岸垃圾、污水直排口等問題。對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體定期開展水質監測並向社會公布水質監測結果,切實保障城鎮生活、工業等各類污水處理設施穩定運行,強化污水收集管網等設施的運行維護,防止返黑返臭。
  基本消除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推進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全面排查、開展水質監測,制定黑臭水體治理清單,編制實施整治方案,定期向社會公開治理進展情況。到2025年,縣級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第四節 水污染系統治理
  堅持污染減排,按照“四源共治、水陸統管”的思路,繼續鞏固提升生活源、工業源污染治理水平,突破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瓶頸,加強交通運輸污染管控,強化排污口排查整治,持續深化水污染系統治理。
  一、全面提升城鎮污染治理能力
  強化污水處理能力建設。按照因地制宜、有序建設、適度超前的原則,科學謀劃污水處理設施布局及規模。加快提升新區、新城、污水直排、污水處理廠長期超負荷運行等區域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到2025年,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50萬立方米/日,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能力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8%以上。黃河流域內污水處理廠出水穩定達到《河南省黃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41/2087—2021)要求。打造一批環境友好、土地節約、運行穩定的高標準污水處理廠,探索綠色低碳污水處理新技術、新模式;具備條件的污水處理廠建設尾水人工濕地;出水排入封閉式水域的污水處理廠要進一步最佳化除磷脫氮工藝。
  實施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推進污水管網建設,優先補齊城中村、老城區、建制鎮、城鄉結合部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生活污水管網設施短板,努力實現管網全覆蓋。加快城區排水管網清污分流以及沿河截污管網截流井、合流制排水口的改造和老舊破損管網更新修復,城鎮新區、開發區、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建設實行雨污分流;對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低於100毫克/升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圍繞服務片區開展“一廠一策”系統化整治。通過實施污水管網互聯互通工程等措施,實現城市污水收集主管網與污水處理廠管網的聯通和污水處理智慧型化調配,解決污水處理廠收水不均問題。到2025年,新增污水管網3000公里,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鄭州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90%以上,其他省轄市、縣級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0%以上或在2020年基礎上增加5個百分點。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安全處置。全面推進縣級以上城市污泥處置設施建設。按照“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要求,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設施建設。新建污水處理廠必須有明確的污泥處置途徑。在實現污泥穩定化、無害化處置前提下,穩步推進資源化利用。鼓勵採用“生物質利用+焚燒”等模式,將垃圾焚燒發電廠、水泥窯、燃煤電廠等協同處置方式作為污泥處置的補充;推廣污泥焚燒灰渣建材化利用;依法查處取締非法污泥堆放點,禁止重金屬等污染物不達標的污泥進行土地利用。到2025年,省轄市、縣級市污泥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8%、95%。
  推進初期雨水污染控制。鼓勵各地以城市雨洪排口、直接通入河湖的涵閘、泵站等為重要節點,建設初期雨水調蓄池,減少初期雨水對地表水水質和污水處理廠的影響。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將城鎮雨洪排口納入監測管理等日常監管範圍。
  二、持續推進工業污染防治
  推進工業企業綠色升級。培育壯大節能、節水、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對焦化、有色金屬、化工、電鍍、製革、石油開採、造紙、印染、農副食品加工等行業,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改造或清潔化改造;全面推行清潔生產,依法對重點行業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提升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水平。科學編制產業園區開發建設規劃,依法依規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嚴格準入標準,完善循環產業鏈條,推動形成產業循環耦合;推進既有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改造,推動公共設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級利用、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處置等,繼續推進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建設;鼓勵化工等產業園區配套建設危險廢物集中收集、貯存和利用處置設施。
  強化工業園區污染管控。加大現有工業園區整治力度,建立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進水濃度異常等突出問題清單,相關市級政府組織排查工業園區污水管網老舊破損、混接錯接等情況,查明問題原因並開展整治,實施清單管理、動態銷號。新建、擴建開發區、工業園區同步規劃建設污水收集和集中處理設施,強化工業廢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確保穩定達標排放。石油化工、石油煉製、磷肥等企業應收集處理廠區初期雨水,鼓勵有條件的化工園區開展園區初期雨水污染控制試點示範。全面實施黃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進一步提升黃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水平。
  推動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推進企業內部工業用水循環利用、園區內企業間用水系統集成最佳化。推動缺水地區將市政再生水作為園區工業生產用水的重要來源。重點圍繞火電、石化、有色金屬、造紙、印染等高耗水行業,組織開展企業內部廢水利用,創建一批工業廢水循環利用示範企業、園區。
  三、強化農業農村污染防控
  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因地制宜推進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實施,以水源保護區、鄉鎮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鄉結合部、黑臭水體集中區域、旅遊風景區等村莊為重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強污水治理與改廁、黑臭水體治理及水系綜合整治的銜接,鼓勵糞污無害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科學選擇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健全設施運行管理體制機制。開展集中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調查評估和分類整治提升,逐步提高現有設施的正常運行率。到2025年,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5%。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資源化處理利用,到2025年,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全覆蓋。
  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統籌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與農村生活污水、畜禽糞污、水產養殖污染、種植業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改廁等工作;將農村黑臭水體基本信息通過縣級政府網站向社會公開,並以行政村為單位通過公告欄等向村民公示,監管清單實行動態更新;實施分級管理,實行“拉條掛賬、逐一銷號”,優先整治國家監管的黑臭水體,對完成治理的黑臭水體進行監測評估,並在縣級政府網站上和村級公示欄進行公示,鼓勵公眾參與監督;落實污染治理屬地責任,探索建立農村黑臭水體整治長效管護機制,逐步消除農村房前屋後河塘溝渠和民眾反映強烈的黑臭水體。到2025年,國家監管的農村黑臭水體基本完成整治。
  強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依法編制實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專項規劃,最佳化調整畜禽養殖布局,科學合理劃定禁養區,因地制宜發展節水養殖,促進養殖規模與資源環境相匹配;加快發展種養有機結合的循環農業,以畜牧大縣和規模養殖場為重點,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導向,開展規模化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建設,不斷提升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水平;大力推廣全量收集、發酵制肥、液體糞肥機械化還田等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努力構建“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化運行”的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加快打通糞肥就近還田利用“最後一公里”;鼓勵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戶採用“種養結合”“截污建池、收運還田”等模式。到2025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3%以上。
  突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瓶頸。推進“源頭減量-循環利用-過程攔截-末端治理”全鏈條污染防治。以縣為單位,完善農業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在地下水超採區結合水資源稟賦,以玉米、小麥等作物為主,推廣適宜的節水農業技術模式。改進種植模式,在地下漏斗區等水資源匱乏區域推廣輪作休耕,推進大中型灌區現代化建設;開展規模化種植業污染防治試點,探索採用農田生態溝渠、污水淨化塘、人工濕地等措施實施重點區域農田退水治理。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推廣有機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提高利用效率。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3%以上,化肥使用總量較2020年保持零增長或負增長。在鄧州市、南樂縣等地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監督指導試點示範,在南陽市、駐馬店市開展先行區建設,探索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評估工作,建設農業面源污染監測“一張網”;推行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強化農業取水許可管理。
  防治水產養殖污染。依法加強養殖水域灘涂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水產養殖生產,科學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允許養殖區,科學確定養殖規模和養殖密度,積極推廣水產生態健康養殖,強化水產養殖投入品管理,規範水產養殖生產活動;開展水產養殖整治專項行動,規範設定養殖尾水排污口;加強配合飼料推廣,逐步減少冰鮮魚直接投喂,推動養殖尾水處理等環保設施建設改造。
  四、加強交通運輸業污染治理
  提升交通運輸污水治理能力。提升高速公路服務區和收費站污水處理能力,強化污水處理設施專業化運維管理,積極實施中水資源化利用。
  加強內河航運污染控制。嚴格執行老舊運輸船舶管理規定,依法強制報廢超過使用年限的船舶,依法淘汰不符合標準要求的高污染、高能耗船舶,積極推廣套用新能源動力船、高效節能船。深入開展船舶污水治理,嚴格執行《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加強對船舶污染防治設施設備、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落實《400總噸以下內河船舶水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在加快完成100—400總噸船舶生活污水設施改造基礎上,推進100總噸以下產生生活污水的船舶設施改造工作。對船舶營運產生的含油污水、殘油(油泥)、生活污水、化學品洗艙水和船舶垃圾等水污染物在船上依法合規分類儲存、排放或轉移處置,嚴厲打擊非法排放行為;強化淮河、沙潁河等水上危險化學品運輸環境風險防範,嚴厲打擊化學品非法水上運輸;推廣套用船舶水污染物聯合監管與服務信息系統。
  加強港口碼頭船舶水污染物收集轉運處理能力建設。最佳化碼頭布局,嚴格危險化學品港口碼頭建設等項目審批管理;港口所在地市、縣級政府要依法落實統籌規劃建設和運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設施的主體責任,定期評估並動態完善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設施;推動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設施與城市公共轉運處置設施有效銜接,完善船舶污染物“船—港—城”“收集—接收—轉運—處置”全過程銜接和協作。
  五、持續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以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為抓手,完善污染源管理體系,嚴格入河排污口設定審批管理;按“查、測、溯、治”要求全面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制定“一口一策”,分類提出整治措施,建立銷號制度。到2025年,完成四大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基本完成黃河幹流及重要支流排污口整治。
第五節 水生態保護與修復
  推動生態擴容,按照“保障生態用水、推進生態修復”的思路,健全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機制,推動落實重要水體的生態流量底線,最佳化河流生態用水配置;通過河湖緩衝帶、濕地保護恢復,逐步提升河湖自淨能力和生物多樣性。
  一、河湖生態用水保障
  健全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機制。研究制定河湖生態流量保障實施方案,明確河湖生態流量目標、責任主體和主要任務、保障措施,提高生態用水效率;結合河湖生態流量常態化監測和管控,強化監管與預警,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按照預案實施管理;加快建立基於河湖生態保護目標要求的河湖生態流量及過程監測體系,逐步構建完善的流域生態流量及過程監管機制,將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情況納入河湖長制統一管理;對實施生態流量保障的河流、湖庫進行清單式管理,落實政府主體責任。
  積極推進河湖生態流量保障工作。有序確定生態流量管理重點河湖名錄,推進生態流量管理全覆蓋;強化水資源統一統籌調度,最佳化流域水資源統籌調度協商工作機制,科學制定流域水量調度方案和調度計畫;保障伊洛河、唐河、白河、淮河幹流、潁河、洪汝河、北汝河等河流生態流量,推進淇河、天然文岩渠、安陽河等河流水量分配和生態流量目標確定工作。對無生態流量泄放設施的已建水庫、水電站及攔河閘壩等水利設施,逐步改造或增設生態流量泄放設施;對伊河、洛河等中小河流,研究建立小水電退出機制,恢復河道天然流量。到2025年,生態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實,黃河幹流及主要支流生態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淮河幹流及主要支流生態流量保障程度顯著提升,海河流域被擠占的河湖生態用水逐步得到退還,長江流域主要河流生態流量得到較好保障。
  加強河流生態用水保障。將保障生態流量作為硬約束,突出生態用水重要性,提升生態用水量占比;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嚴格控制不合理的河道外用水,強化引水灌溉工程審批和監管,逐步退還被擠占的河道內生態用水;著力保障好陽河、清水河、汾河、安陽河、沱河、澮河等河流生態用水,積極推進蟒河、趙王河等河流水源保障工作,減少斷流時段,縮短斷流河長,各級政府按照分級管理原則努力實現恢復“有水”。
  推進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結合現有污水處理設施提標升級擴能改造,系統規劃城鎮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合理確定再生水利用方向,推動實現分質、分對象供水,優水優用。在重點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庫)口、支流入幹流處等關鍵節點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水質淨化等工程設施。缺水城市新城區要提前規劃布局再生水管網,有序開展建設。合理安排城鎮污水處理廠、再生水調蓄設施、人工濕地水質淨化設施等布局,確保再生水供需平衡、淨化能力與調蓄能力匹配。充分利用現有河道、湖庫、窪地、坑塘等,建設人工濕地、再生水調蓄和輸配設施。到2025年,全省市級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黃河流域市級缺水城市力爭達到30%。
  二、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嚴格重要水源涵養區用途管制。根據管理需要進一步補充劃定重要水源涵養區,嚴格遵守生態保護紅線和重要水源涵養區準入條件,保護具有重要水源涵養功能的自然植被,限制或禁止各種損害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功能的經濟社會活動和生產方式,確保重要水源涵養區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功能不降低。
  增強水源涵養能力。以太行山東部、伏牛山、桐柏—大別山等山地丘陵區和南陽盆地等區域為重點,對河流發源地的山地丘陵區以加大封育保護治理力度為主,強化河湖(庫)源頭區保護修復,增強水源涵養能力。按照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對與水源涵養區主導功能不相符的生產、生活活動進行清理整治。
  加強重要水源涵養區監督管理。開展重要水源涵養區基本狀況、生態狀況、人類活動本底情況和其他相關基礎信息調查,建立重要水源涵養功能區基礎信息台賬;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多渠道增加生態建設投入機制,加強重要水源涵養區保護。
  三、實施生態緩衝帶保護和監管
  推進生態緩衝帶劃定工作。開展緩衝帶現狀調查與評估,優先推進重要河流乾支流和重點湖庫生態緩衝帶劃定工作。
  強化河湖生態緩衝帶監管。嚴格控制與生態保護無關的開發活動,引導與生態保護無關的生產活動和建設項目逐步退出,積極騰退受侵占的高價值生態區域,對敏感水體及富營養化湖庫優先實施監管。
  開展河湖生態緩衝帶修復與建設試點。按照生態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原則,開展河湖生態緩衝帶劃定修復與建設試點工作,強化生態緩衝帶攔截污染、淨化水體、提升生態系統完整性等功能;加強湖庫消落帶治理修復。到2025年,形成一批有實效、可示範、可推廣的河湖生態緩衝帶保護與修復項目。
  四、推進濕地恢復與建設
  加強重要濕地保護與修復。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相結合,優先修復生態功能嚴重退化的國家和省級重要濕地;實施退耕還濕、退養還灘,開展濕地補水,解決“濕地不濕”問題,恢復退化濕地;加強濕地水質保護和生態修復,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維持濕地水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協同增強流域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確保濕地面積總量穩定、生態功能持續提升;加強沿黃濕地、淮陽龍湖、鶴壁淇河、宿鴨湖等重要濕地保護修復,開展天然濕地恢復工作。結合國土空間等相關規劃、“三線一單”要求,完成國家重要濕地保護範圍劃定,明確管控要求。對被侵占蠶食的濱河、濱湖(庫)濕地制定整治方案。
  強化人工濕地水質淨化工程建設。結合區域地理特徵,根據污水處理廠排水水質、支流入幹流口水質,因地制宜推進重點河流關鍵節點人工濕地污水淨化工程建設。重點推進大型污水處理設施、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等下游尾水人工濕地建設,在水質穩定達標壓力大、生態環境較差及水質改善難度大的重要支流河口或水生態敏感區上游等區域建設人工濕地工程,實施一批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項目,建設一批重點河湖(庫)入河湖(庫)口人工濕地項目。
  五、實施水生生物完整性恢復和多樣性保護
  加強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強化就地保護,完善保護區空間布局。加強流域源頭生境保護,加大珍稀瀕危、特有物種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游通道等關鍵棲息地保護力度;根據保護需要,在重要水生生物棲息地劃定自然保護區、種質資源保護區,將各類水生生物重要分布區納入保護範圍;加強保護區能力建設,定期對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進行遙感監測和實地核查;在科學評估基礎上,適時調整部分保護區範圍、分區與等級;嚴格執行禁漁期、禁漁區等制度,不斷對制度進行完善;加強遷地保護,針對棲息地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重點物種,開展遷地保護行動;科學實施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和重要棲息地恢復工程,加強增殖放流效果跟蹤評估,嚴禁放流外來物種。
  開展重要水體生態健康狀況評價工作。加強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敏感區域的水生態監測工作,最佳化監測點位,完善監測因子;對丹江口水庫、白龜山水庫、南灣水庫、吳屯水庫、伊河、洛河、沁河、淇河(海河流域)等河湖水生態健康狀況試點開展評價工作。
  試點開展土著魚類恢復與重現。加強土著魚類棲息地保護,以自然恢復為主,通過適當、科學的人工干預,選擇在唐河、白河、伊洛河、澧河、沙潁河和淇河(海河流域)等河段試點開展土著魚類恢復與重現工作。
第五章 重點領域改革
  強化河湖長制落實,統籌推進水源、水權、水利、水工、水務“五水綜改”,建立健全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堅持政府與市場兩手發力,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破除治水發展瓶頸,匯聚發展優勢,增強發展動力。
第一節 強化河湖長制落實
  進一步完善河湖長制組織體系,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監管體制,提升省級體系、完善市級體系、健全縣級體系、充實鄉級體系、強化村級體系,實現五級河長一齊抓。充分發揮河湖長制工作的牽頭抓總、組織協調、交辦督辦等作用,形成黨政負責、河長辦牽頭、部門協同的河湖長制工作體系。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乾渠納入河湖長制管理體系,按照河湖長職責開展日常管理工作。
  建立河道管理長效機制,推廣“河長+檢察長”“河長+警長”機制,落實“河長+格線長”機制,助推“天、空、地、人”一體化“智慧河湖”監管網路建設。完成水利普查名錄內(除無人區外)河湖管理範圍劃定,推進水利普查名錄外的河湖管理範圍劃定,合理劃分保護區、保留區、控制利用區和開發利用區,實現岸線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探索開展河湖健康評價,推進實施河湖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創建示範河湖,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推動美麗河湖創建與保護。積極探索美麗河湖創建體系,研究省級美麗河湖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推動美麗河湖建設與保護,公布一批省級美麗河湖名單,積極參加國家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徵集活動,以建促治,努力打造一批示範性的美麗河湖,恢復河暢、湖清、岸綠、景美的河湖環境。以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示範引領,宣傳推廣成效好、可持續、能複製的好經驗、好做法,不斷完善美麗河湖長效管理機制,持續推進河湖生態環境治理。
第二節 推進水源改革
  重點研究建立“四水四定”、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的落地機制,最佳化稅價形成機制等。通過水源改革,進一步強化水資源保護,形成“用好地表水、保障生態水、涵養地下水、多用再生水”的有序用水新格局,加快構建全省集約高效的水資源配置體系。
  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堅持節水優先,全面落實河南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研究建立規划水資源論證制度,加強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最佳化配置當地水、外調水、地下水、地表水、非常規水,合理分配跨區域主要江河湖泊及大中型水庫水量。研究建立省級水資源調度管理機構,統籌推進全省主要河流、大型水庫和重要引調水工程統一調度。加強取用水監管,推進水資源監控監測能力建設。
  加強水生態保護。打好碧水保衛戰,強化黑臭水體治理,開展河流湖泊生態緩衝帶、濕地水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推進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工作,持續完善落實水資源節約保護獎補激勵措施。編制印發《河南省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實施意見》,適時開展新一輪超採區劃定。研究建立生態流量保障長效機制,探索完善水生態補償機制。
  深化水資源稅價改革。修訂《河南省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實施辦法》,重點改進城鎮公共供水水資源稅徵收方式,探索按照地下水、地表水水源分別設計稅額,並從取水環節計量徵收,逐步提高地下水特別是超採區地下水水資源稅額。最佳化水價形成機制,及時修訂《河南省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制定《河南省城鎮供水價格管理實施細則》,建立完善的水價動態調整機制。
  推進水資源管理法治建設。貫徹實施《河南省取水許可管理辦法》,推進《河南省地下水管理辦法》制定工作。
  推進水生態環境價格改革。落實“誰污染、誰付費”政策導向,考慮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等因素,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城鎮污水處理收費政策,探索城鎮污水處理費動態調整、企業污水排放按水量和濃度實施差別化收費等機制,在已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農村地區,探索建立生活污水處理受益農戶付費制度。
第三節 推進水權改革
  重點研究擴大水權交易試點改革成果,建立水權交易常態化機制,研究主要河流水量分配、強化水資源用途管制等,擴大水權交易範圍。通過水權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立權屬清楚、權責明確、監管有效、流轉順暢的水權體系,培育與水資源稟賦相適應的水權交易市場,促進水資源最佳化配置。
  探索開展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工作,推進區域確權、取水口確權、用水戶確權。推行水資源使用權有償轉讓,推動工業和服務業水資源使用從“無償取得、有償使用”向“有償取得、有償使用”轉變。引導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推動水權回購,健全水權交易價格形成機制。鼓勵以市場化方式開展水權收儲與處置業務。探索水權綠色金融,選定相關金融機構聯合開發水權收益權綠色債券產品,探索供水工程水權資產證券化、取水權抵押、水權入股等方式,拓寬企業綠色融資渠道。擴大水權交易試點範圍,通過水權交易解決新增南水北調用水問題,加快消納南水北調分水指標,擴大南水北調供水範圍。在伊洛河流域探索開展上下游、左右岸區域間水權交易。適時在黃河供水區開展區域間、行業間、用水戶間水權交易試點。加強水權交易監管。
第四節 推進水利改革
  貫徹落實《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深化水利工程投融資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豫政辦〔2021〕25號),通過水利改革,強化水利規劃引領和約束作用,釐清政府與市場關係,合理劃分各級政府事權,以創新水利投融資機制為重點,破解公益性項目建設資金籌措難題。
  服務我省重大戰略部署,逐步構建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水利規劃體系。研究制定水利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辦法,合理劃分省、市、縣三級水利財政事權,合理確定支出責任。
第五節 推進水工改革
  在鞏固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最佳化水利工程運行管理體制,實現水利工程綜合效益最大化。通過水工改革,強化政府對水利工程的水資源調度、防洪減災、應急調水、抗旱調水等工作的指導、監管,打造覆蓋水利產業全鏈條的省級水務集團,提高行業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
  鞏固體制改革成果,做強做優省屬水管單位。充分發揮省屬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形成的成熟運行管理經驗優勢,加快推進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構建流域集約化管理體系。充分發揮省屬全供事業單位流域機構職能,通過委託、授權等方式,以流域為單元,統籌協調解決流域上下游及左右岸防洪安全、水資源調配、水生態調度和地下水超采等問題,實現水資源集約高效利用。
  打造一流省級水務集團。推進省屬國有企業改革,研究組建省水務集團,整合省級水利工程勘測、設計、監理、施工、供水運行管理、投融資等相關企事業單位的資源、資產,發揮資源資產、專業技術和完整產業鏈優勢,打造一流省級水務集團,提高行業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
第六節 推進水務改革
  以市場化方式實現城鄉供水水務一體化,推動農村供水與城鎮供水實現“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
  強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開展飲用水地表化和城鄉供水一體化試點,統籌推進農村供水規模化、市場化、水源地表化、城鄉一體化。
  探索推進水務市場化改革。在不改變現有行政機構職能劃分前提下,以市場手段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形成合理管制、有序競爭的水務產業市場,打造從原水、供水、排污處理到中水回用的水務產業鏈。
  加強總體設計,合理制定水務供排一體化實施方案。開展水務供排一體化規劃,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兼顧近期目標和長遠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充分考慮各地實際情況,統籌制定各地水務供排一體化方案。
第七節 健全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管控體系
  完善水生態環境空間管理體系。健全包括“全省—流域—河流—控制單元—控制斷面(河段)匯水範圍”的流域空間管控體系,實施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
  細化屬地責任體系。依託水生態環境空間管理體系,合理設定各級控制斷面,逐級明確屬地責任主體,強化水生態環境責任傳導;最佳化實施地表水生態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明確各級控制斷面水質保護目標,核查達標狀況,未達到水質目標要求的地方要依法制定並實施限期達標規劃。
  建立打通水裡和岸上的污染源管理體系。依託排污許可證信息,實施“水體—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線—污染源”全鏈條管理,強化源頭解析,追溯並落實治污主體責任;持續削減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各地根據水生態環境保護需求,設定總磷、總氮等總量控制因子,因地制宜加強總磷、總氮排放控制,水質超標的水功能區應當實施更嚴格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措施。
第八節 強化流域水生態環境要素系統治理
  建立健全流域綜合管控機制。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按流域開展標準制定、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產業布局謀劃等工作,查找問題癥結,推進重要河湖(庫)上下游、左右岸、乾支流協同治理。銜接國土空間規劃和“三線一單”管控要求,明確流域內水域、濕地、水源涵養區、河湖生態緩衝帶等重要水生態空間,清理整治破壞水生態環境的過度養殖捕撈、礦山開採、岸線開發等生產、生活活動。
  深化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統籌管理。研究建立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監測評價體系,對重要河湖(庫)開展水生態環境監測評價預警,水生態環境退化地區要編制實施綜合治理方案,提高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保護各項措施的關聯性和耦合性。
  推動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協同治理。加強河道水質管理,減少受污染河段側滲和垂直補給對地下水污染,確保傍河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強化化工類工業聚集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和生活垃圾填埋場等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阻止污染擴散,加強環境監管。
第九節 完善水生態補償機制
  實施黃河流域省內、省際生態補償機制。以持續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和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為核心,探索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標準核算體系,完善目標考核體系,改進補償資金分配辦法,規範補償資金使用,建立具有示範意義的生態補償模式,健全以水量、水質為主要指標的生態補償制度,逐步形成“保護責任共擔、流域環境共治、生態效益共享”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強化省內、省際聯防聯控、流域共治和保護協作;履行與下游山東省簽訂的《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定》,建立與上游山西、陝西省黃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安排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省級引導資金,對水質改善突出、良好生態產品貢獻大、節水效率高、資金使用績效好、補償機制健全且推進較快的地方給予資金激勵,支持引導沿黃各地有序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
第六章 水治理能力提升
  堅持依法治水、科學管水,突出依法、科學、精準治污,全面加強法規制度和標準體系建設,強化涉水事務管理、水環境監管服務能力建設、風險防控,推進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和水文化建設,不斷提升水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第一節 法治建設
  堅持以改革完善法治、以法治保障改革,按照前期研究、立法調研和立法審議梯次推進、立改廢釋並行、省市各有側重的原則,加強溝通協調,加快推進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環境、河湖長制、水域岸線、農村供水管理等重點領域立法進程,加快補齊行業監管制度短板。開展《河南省節約用水管理條例》《河南省地下水管理辦法》《河南省南水北調飲用水源保護條例》制修訂相關工作,力爭到2025年,進一步完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相配套、以地方性法規為主體、以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為補充的水法規制度體系。開展水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標準制修訂工作,對省轄海河流域等標準的實施情況開展評估。
第二節 涉水事務管理
  一、涉水事務監管
  圍繞河湖、水資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重點領域,針對監管薄弱環節,強化全過程、全要素監管,全面提升水安全事務監管水平。
  強化河湖監管。明確河湖管控範圍,推進重要河湖岸線保護利用規劃編制,強化分區管控和用途管制。嚴格落實河道采砂屬地管理責任,推進河道采砂管理規劃編制,強化采砂管理,科學利用砂石資源。加強河道疏浚砂綜合利用管理,探索開展大中型水庫淤積砂綜合利用試點。加強跨省界河流(流域)聯防共治,及時查處非法侵占河湖、非法采砂等行為。加強河湖生態流量監測和監管,明確控制指標和管控措施。
  嚴格水資源監管。嚴格取用水監管,深入推進全省取用水管理專項整治行動,全面準確摸清取水口情況,依法整治存在問題,強化用水過程動態監管,規範取用水行為,健全取用水監管機制。加強水資源調度監管,制定和實施重大調水工程水量調度方案、年度調度計畫,保證重要控制斷面下泄水量(流量)、生態流量(水量)符合管控指標要求,重點解決區域超量用水、擠占其他區域用水、擠占生態用水等問題。加強河湖水資源過度開發和地下水超采治理監管。
  加強水利工程監管。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全過程監管,壓實項目法人、參建各方和項目主管部門責任,加強前期工作、設計變更、“四制”執行、質量管理、移民安置、工程驗收等環節監管,全面提升工程建設質量。加快水利建設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信用評價機制。加強工程安全規範運行監管,推動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管理提檔升級,確保工程安全運行和綜合效益發揮。推行水利工程標準化和規範化管理,完善水利工程標準體系,完善水利基礎設施運行管理體制機制,提高水利基礎設施抗風險能力。
  加強水土保持監管。嚴格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從源頭預防和控制人為水土流失。完善水土保持監管權責清單,分類細化監管規則標準。持續創新監管手段,完善省級人為水土流失遙感監管常態化機制,加快構建以“網際網路+監管”、信用監管為特點的新型監管方式,及時發現、嚴格查處違法違規行為。探索開展水土保持空間管控。加強水土保持監管能力建設,提高監管專業化水平和現代科技手段套用能力,保障水土保持監管工作經費和裝備投入。開展對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淤地壩安全度汛等的監督檢查。
  二、水利水電工程移民管理
  加強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管理工作。嚴格執行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程式,規範移民停建通告發布的條件和程式,提高移民實物調查成果質量,充分徵求移民民眾意願,探索移民安置方式,統籌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編制高標準移民安置規劃。加強移民安置實施監督管理,壓實縣級政府征地移民工作主體責任,推動移民搬遷安置有序進行,保障移民高質量安置和水利工程順利建設。加強移民安置驗收工作,推動已完成移民安置的水利工程及時開展移民安置驗收,為工程驗收創造條件,促進工程早日發揮效益。
  深入推進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全面落實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以美好移民村建設為抓手,以水庫移民美麗家園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移民就業創業能力建設為重點,促進移民收入可持續增長,確保庫區移民安置區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實現全省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中長期目標。積極向國家申請,爭取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後續幫扶規劃批覆實施。
第三節 水環境監管服務能力
  一、提升監測、監控與監管能力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提升水源地水質全指標分析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監測分析能力,水庫型水源地開展藍藻水華監測預警,對日供水規模超過10萬立方米(含)的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和日供水規模超過5萬立方米(含)的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在取水口安裝視頻監控,開展預警監控;利用大數據、地理信息系統、移動網際網路等新技術,建立飲用水水源地信息化綜合監管平台,推動監測監控數據共享,實現全省飲用水水源地動態、實時管理;建設丹江口庫區及上遊動態監測網,建立水源地生態環境監測管理長效機制;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探索開展飲用水水源地新污染物監測和防控研究。
  完善水環境質量監測網路。推進新增考核斷面水站建設,提升已有斷面自動監測能力和水質預警預測能力,健全以自動監測為主、手工監測為輔的地表水水環境評價與排名技術方法體系,開展水污染物溯源監測試點研究,開展新污染物試點監測和調查研究;升級建設黃河流域水質自動監測監控系統,形成以自動站監測為主的水質預警預報體系;加大自動線上監控設施運行監管和日常監督檢查力度,確保數據真實有效;擴大監控覆蓋範圍,探索開展涉水污染源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狀態用電監管、視頻監控,進、排水量動態監控;逐步構建農業農村水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加強對日處理能力20噸以上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的監測,試點建立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評估體系,建設農業面源污染監測“一張網”。
  開展生態流量監測。加快建設生態流量控制斷面的監測設施,提高非汛期生態流量測報能力。對納入規劃目標管理的斷面,有生態流量分配方案的河湖斷面,水利水電工程有明確生態流量下泄要求的斷面,開展水體生態流量(水位)監測,對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強化對主要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流量泄放的監測,水庫、水電站、閘壩等水工程管理單位應按國家有關標準,建設完善生態流量監測設施,並按要求接入有關監控平台。
  建設科學全面的水生態監測網路。依託現有河湖長制平台,探索推進流域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等相關監測資源統籌和信息共享,建立全省水生態環境綜合管理平台,推進水生態環境智慧化建設,提升水環境質量與污染源智慧型監管和分析決策水平。建設河南省黃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監測實驗室,完善黃河流域水生態監測體系;在重點河流的重點斷面開展水生生物監測,同時按照相關標準開展水質理化指標和物理生境指標監測;開展河湖緩衝帶、生態用水保障程度、濕地恢復與建設情況遙感監測;開展生物完整性等水生態質量評價試點,統籌推進重點河流水生態調查監測和親民指標監測;以丹江口水庫為重點,開展藍藻水華監測預警。
  提升水環境監管效能。依法處理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著力解決環境違法、生態破壞、環境風險隱患突出等問題;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改進監管執法方式,落實執法正面清單,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的新型監管機制;建立健全以污染源自動監控為主的非現場監管執法體系,強化關鍵工況參數和用水用電等控制參數自動監測;充分運用科技手段,加強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庫區、城市黑臭水體等生態環境的監管,提高監管執法針對性、科學性、時效性,做到精準執法、高質高效;加強監測質量監督檢查,確保數據真實、準確、全面;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監管,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行政執法與刑事執法聯動協作機制,實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織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行動。
  加強汛期水環境監管。精準識別汛期污染強度較高的點位和相應的行政轄區,建立控制斷面汛期突出問題清單、責任清單,通過明晰責任,引導和推動有關地方加快解決旱季“藏污納垢”、雨季“零存整取”等城鄉面源污染突出問題。加大汛期違法排污行為打擊力度。
  二、最佳化產業結構布局
  強化“三線一單”落實。嚴格“三線一單”管控,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落實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建立“三線一單”動態更新和調整機制,各地根據流域保護目標要求,進一步科學評估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細化功能分區,提出差別化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強化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
  合理確定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嚴格控制缺水地區、水污染嚴重地區和敏感區域高污染行業發展,提高化工、有色金屬、印染、製革、電鍍、冶金等行業園區集聚水平。推動沿黃一定範圍內高耗水、高污染企業遷入合規園區,嚴禁在黃河幹流及主要支流臨岸一定範圍內新建“兩高一資”項目及相關產業園區。
  依法淘汰落後產能。全面落實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的淘汰和限制措施。加大煉化等行業落後產能淘汰和過剩產能壓減力度,禁止採用乙炔法聚氯乙烯生產工藝,嚴格控制尿素、磷銨、電石、燒鹼、乙烯法聚氯乙烯、純鹼、黃磷等行業新增產能,對“散亂污”企業分類實施關停取締、整合搬遷、整改提升等措施。
  推動重污染企業退出。繼續推進城市建成區內現有污染較重的企業有序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到2025年,城鎮人口密集區現有不符合安全和衛生防護距離要求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就地改造達標、搬遷進入規範化工園區或關閉退出,企業安全和環境風險大幅降低。
  三、健全治理責任體系
  落實黨政主體責任。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進一步細化河湖長工作制度,落實河湖長責任。
  強化監督幫扶。聚焦重點區域、重點河流、重點行業的突出問題,建立問題台賬,分類指導,一盯到底;採取措施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治理水環境的積極性。
  完善政策制度體系。不斷完善企業環境監管、環境信用評價和管理、綠色信貸、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排污許可等政策制度體系。
  提高企業治污水平。建立健全以排污許可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環境管理制度,嚴格落實自行監測、台賬記錄和執行情況報告制度。強化企業環境治理主體責任,督促企業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制度;實施重點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制度、綠色環保調度制度,開展企業綠色發展評價活動,制定激勵政策,增強企業治污內生動力;對在達到法定或規定排放要求基礎上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的企業,各地依法在財政、稅收、價格、政府採購等方面予以鼓勵和支持。
  健全環境信用體系。落實誠信建設要求,完善環境治理失信記錄,並將其納入信用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健全企業環境信用等級評價制度,評價結果共享到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嚴重失信名單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信用河南”網站公示;重點排污企業要安裝使用自動監測設備,監測數據實時公開;鼓勵排污企業在確保全全生產前提下,通過設立企業開放日、建設教育體驗場所等形式,向社會公眾開放。
第四節 風險防控
  一、水安全風險防控
  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加強隱患排查,建立健全應急處置機制,做好風險防控和應急預案管理工作,最大程度預防和減少突發水安全事件發生和造成的損害。
  加強風險隱患排查。結合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以及“8·18”商丘暴雨險情、2020年7月淮河流域大洪水、“21·7”暴雨洪水等暴露出的防洪薄弱環節,開展水旱災害致災因子、承災體、歷史災害、綜合減災能力、重點隱患等調查評估,識別水旱災害風險。加強水庫、堤防等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水安全風險識別,建立工程風險隱患台賬。
  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完善水安全風險應急回響機制,制定完善水安全風險應急預案,加強風險分級管控。加強水庫超標準洪水防範化解預案編制,開展重點防洪城市超標準洪水防禦預案編制。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管理,加大應急備用水源維護和保養力度。加強農村飲水安全風險管理,制定應對特大幹旱糧食安全水資源保障方案。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總量,逐步恢復地下水涵養能力,增強水資源戰略儲備能力。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區域協調機制,明確各部門在水安全風險防控中的主要職責。建立健全水安全風險分擔機制,結合洪水風險圖成果,推動開展洪水保險試點工作。
  二、水環境風險防控
  (一)加強風險設施建設。
  落實工業企業環境風險防範主體責任。以石油、化工、製藥、印染、醫藥、電子電鍍等涉危涉重企業為重點,強化企業應急設施建設。排放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錄中所列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對排污口和周邊環境進行監測,評估環境風險,排查環境安全隱患,並公開有毒有害水污染物信息,採取有效措施防範環境風險。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開展河湖底泥重金屬監測和累積性風險治理。
  加強工業園區環境風險防範。以化工園區為重點,強化工業園區環境風險防範。在配套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基礎上,加強園區內工業廢水的分類分質處理和監控,有效去除特徵風險因子;開展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綜合毒性試點監測工作;實施技術、工藝、設備等生態化、循環化改造,按要求設定生態隔離帶,建設相應的防護工程;以沿黃工業園區、南水北調沿線工業園區為重點,開展設施、隊伍、物資一體化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建設。
  強化尾礦庫環境風險防控。進一步開展尾礦庫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健全“一庫一檔”檔案和尾礦庫台賬,實施“一庫一策”分類分級整治,完善尾水回用系統、尾水處理系統、截排水系統以及防揚散措施;全面提升尾礦庫風險防控水平,有效防範尾礦庫環境事件發生,確保生態環境安全。
  (二)推進環境風險預警防控。
  加強環境風險調查評估。以化工、製藥、造紙、有色金屬採選和冶煉、鉛蓄電池製造、電鍍、涉重金屬和危險廢物等重點企業和工業集聚區為重點,開展河湖底泥、灘涂重金屬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或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風險調查與評估,到2025年,建立累積性風險基礎資料庫。加強通航河段港口、碼頭、船舶運輸以及“一廢一品一庫”風險調查。
  強化監控預警體系建設。將對公眾健康可能造成嚴重損害或具有較高環境風險以及排放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所列化學物質的相關企事業單位納入重點排污單位名錄,依法對排污單位環境風險防範措施落實進行監督檢查;對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要建立環境風險預警體系,加強信息公開;健全流域突發環境事件監控預警體系,圍繞監測、斷源、控污、治理等各環節,強化應急預案編制與演練。
  強化跨省界水體污染治理和風險防控。加大跨省界河流污染整治力度,水污染物排放必須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並增加日常巡查、抽查、暗查頻次,及時整治有問題的污染源;加快農村污水、垃圾治理,嚴格農業面源、畜禽養殖污染管控,切實降低進入水環境中的污染物;加密水質監測,及時啟動預警,嚴防跨省際水環境污染事件發生。
  (三)提升區域應急處置能力。
  強化環境風險應急協調聯動機制建設。明晰河流上下游責任,充分發揮河湖長製作用,健全河流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統籌研判預警、共同防範、互通信息、聯合監測、協同處置等全過程;加強應急、交通、水利、公安、生態環境等部門應急聯動,形成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合力。
  全面提升環境風險應急處置能力。加強環境應急資源儲備管理,推動三門峽、洛陽、鄭州、濮陽等市及丹江口水庫建設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探索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環境應急保障力量共建模式;加強應急組織指揮、應急回響、應急處置和應急保障工作,定期組織培訓和演練。
第五節 科技創新
  開展重大科技問題研究。以我省水安全保障的科技需求為導向,圍繞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五水綜改”“四水同治”等重大決策部署,加強科技創新與工程建設、水利一線生產實際、智慧水利、產學研合作發展、科研平台建設與協同高效運行、發揮省水利學會等社團的紐帶平台作用等六方面深度融合,圍繞重大水問題,組織科技攻關,提高創新能力。
  深化水利科技機制改革。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建立健全創新激勵和約束機制,將水利科技創新工作納入年度考核內容,增強科技創新的動力和活力;加快水利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積極引導和支持全省水利企事業單位組建各類創新平台,匯聚優秀人才,集聚優勢項目,共享科研設施,培養創新團隊,提升科研成果水平。
  實施創新示範套用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套用,集中打造一批特色高效節水示範基地、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水生態修復示範工程、水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城市、水美示範鄉村和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加強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在工程建設與管理中的套用,切實發揮科技創新在水安全保障中的引領作用。
  強化水利標準支撐作用。完善全省水利標準體系,適時開展水利標準實施監督工作,進一步提高水利地方標準修訂質量和標準化工作水平。
  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加強水生態環境基礎科學研究,系統推進流域污染源頭控制、過程削減、末端治理等技術集成創新與風險管理創新;重點針對湖泊水庫的富營養化控制與生態保護、流域水生態功能區劃、河湖生態健康與生態安全評估、農村分散式污水治理技術等方向開展科研攻關,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水生態保護和治理技術;大力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示範套用,促進環保產業發展;不斷加強創新平台建設與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培養,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切實發揮科技創新在水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支撐作用。
第六節 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高層次創新人才梯隊建設。以服務高質量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引進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打造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發揮院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高校及科研機構、科技領軍企業的作用,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問題開展產學研協同攻關。重點培養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專家、學術帶頭人擔任兼職導師,組織青年拔尖人才開展學術交流、參加業務培訓,推動形成門類齊全、梯次合理、新老銜接的創新人才隊伍。加大對人才和團隊的財政支持力度,探索設立人才發展基金。
  推進基層隊伍建設。建設一批基層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加強套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探索定向委培,“訂單式”培養一批基層急需緊缺的專業技術人才。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推進水利“三支一扶”工作。根據基層單位需求,組織開展人才幫扶,強化基層幹部人才交流鍛鍊,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
第七節 水文化建設
  立足我省水文化特徵、資源稟賦和發展趨勢,總結我省水文化的歷史積澱和豐富內涵,深入挖掘黃河、淮河、大運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水文化時代價值,堅持科學保護、活態傳承、合理利用,探索水文化保護傳承途徑,按照軸帶發展、節點帶動、輻射周邊的思路,著力打造黃河文化主軸和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文化帶、通濟渠文化帶、南水北調中線文化帶,建設安陽、濟源、焦作、鄭州、開封、洛陽、三門峽、駐馬店、南陽、信陽等水文化傳承弘揚節點,結合涉水工程推進水利風景區等水文化載體建設,保護傳承弘揚特色水文化,助力文化強省建設。
  圍繞水文化核心價值,加強我省水文化文史典籍整理和編纂工作,深化考古、歷史文獻、碑刻史料、文物建築等專題研究,完成《河南省河湖大典》等著作編纂工作,積極開展水文化理論講座、主題論壇、博覽會、文化體驗等活動,打造特色水文化品牌,不斷提高水文化精神文明創建水平,切實增強水文化自覺和水文化自信。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規劃實施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確保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得到有效落實。強化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加強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統籌部署各項任務。水利和 生態環境部門要發揮牽頭作用,加強與其他部門的溝通協調;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等部門要協調聯動、齊抓共管,形成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合力。
第二節 完善規劃實施機制
  各地要根據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總體部署和要求,結合本地實際,組織編制區域水安全保障規劃、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把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進一步細化落實。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強化政策支撐、要素保障,切實做好規劃組織實施工作。省水利廳、生態環境廳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大規劃實施督導力度。規劃實施過程中,適時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總結評估,分析實施效果,及時研究解決問題。
第三節 科學有序推進
  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原則,嚴格執行工程建設有關強制性標準和規程規範,紮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認真履行建設程式,科學有序實施。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切實落實水安全保障工程、水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質量管理和安全生產責任,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和效益。規劃實施過程中,根據中期評估等情況可作適當調整修改。
第四節 完善資金投入機制
  建立健全常態化、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制定水安全和生態環境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辦法,構建事權清晰、權責一致的涉水基礎設施投入責任體系,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支持。規劃項目實施要與相關規劃相銜接,確定資金籌措方案,避免重複投資。兩手發力,拓寬融資渠道,強化監管,規範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保障規劃項目順利實施。項目實施前加強與中期財政規劃的銜接,明晰項目資金籌資主體責任,按要求開展預算事前績效評估和財政承受能力評估,避免出現財政保障“懸崖效應”,確保不增加政府債務風險。
第五節 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加強本規劃宣傳解讀,廣泛凝聚共識,調動和引導各方力量,形成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的強大合力。加大省情水情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力度,充分發揮公眾和新聞媒體等社會力量的監督作用,引導人民民眾自覺履行愛水護水責任。開展水利法治宣傳教育,建立健全流域水生態環境信息發布和公開機制,提高全社會的水憂患和親水、護水意識,增強公共水安全風險觀念。傳承和弘揚優秀水文化,強化我省水文化保護和挖掘。充分發揮“12369”環保舉報熱線作用,暢通來電、來信、來訪、微博微信、網路等舉報通道。激發全社會參與規劃實施的積極性,尊重基層和民眾首創精神,及時推廣好的經驗做法,營造全民參與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不斷提高。“十三五”期間,進一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實施節水行動方案,水資源利用效率效益明顯提升,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2020年全省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8.4%,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0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617。大力推進節水型城市創建工作,平頂山、鶴壁、長垣等6個城市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鄭州、濟源、洛陽、安陽、平頂山等5個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市先後通過了水利部驗收,鄭州經驗在全國推廣,71個縣(市、區)被命名為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市、區)。水資源配置體系不斷完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供水量超過110億立方米,引黃入冀補淀工程(河南段)基本建成並開始發揮效益,32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恢復改善灌溉面積635萬畝。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加快實施,把貧困地區農村飲水安全擺在突出位置,實施了14808個村的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受益人口2418萬人,全省集中供水率達到93%,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1%。小浪底南岸灌區、小浪底北岸灌區、西霞院輸水及灌區、趙口灌區二期等大型灌區以及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工程、引江濟淮(河南段)、宿鴨湖水庫清淤、南水北調中線觀音寺調蓄等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全部開工建設,重點領域、重點區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成效顯現。“十三五”期間,成立省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領導小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形成合力。“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持續實施水質月排名、水環境質量月生態補償、水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獎懲制度及水質超標預警、流域水污染防治聯防聯控等機制;建立水污染防治形勢分析、問題研判機制,對全省水環境質量和重點工作實行定期調度、定期分析、定期通報制度,採取致函、約談、曝光等措施;建立省級環保督察制度。
  水土保持、地下水治理成效顯著。“十三五”期間,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544平方公里,完成坡耕地改造64萬畝,完成淤地壩除險加固22座(其中骨幹壩6座、中型壩16座);強化水資源調度,著力改善河湖生態狀況,開展賈魯河、衛河、伊洛河、沁河、淮河幹流(河南段)、潢河等6條河流生態水量調度試點前期工作,實施鄭州賈魯河、焦作大沙河等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我省生態補水23.53億立方米。開展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部分地區地下水水位止跌,南水北調受水區累計壓采地下水5.06億立方米。完成農村水電生態改造項目1個、增效擴容項目4個,濟源引沁河口水電站和欒川馬路灣水電站被水利部授予“綠色小水電示範電站”。
  碧水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十三五”期間,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國考斷面超額完成國家考核目標要求,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較國家考核目標提高20.3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較國家考核目標降低9.6個百分點。2020年,全省地表水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濃度比2016年分別下降18.1%、68.4%、55.2%;全省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及總乾渠水質持續保持Ⅱ類及以上標準,保障了“一泓清水永續北送”;17個省轄市及濟源示範區建成區150處黑臭水體全部消除;賈魯河、安陽河、湯河、衛河、黑河、三里河、唐江河、包河等污染較重的河流水質明顯改善。
  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持續發力。“十三五”期間,全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抓好省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扛穩“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重大政治責任。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行動,對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建立信息台賬,分類提出整治措施;部署“清四亂”殲滅戰,清理流域內亂堆、亂占、亂采、亂建等問題;持續加強伊河、洛河、澗河、沁河、蟒河、宏農澗河、金堤河等主要支流水環境綜合治理。黃河流域地表水環境質量顯著改善,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較國家考核目標提高了27.7個百分點,全面消除劣Ⅴ類水質斷面。
  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一是河湖長制全面建立,河長制信息管理系統安全運行,基本完成全省1030條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和8個湖泊管理範圍劃定工作,實施河流清潔、河湖非法采砂整治、河湖“清四亂”等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成效明顯。二是法規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完成了《河南省〈河道管理條例〉實施辦法》《河南省節約用水管理條例》《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等法規、政府規章的調研、清理與修訂工作,發布實施《化工行業水污染物間接排放標準》(DB41/1135—2016)、《洪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41/257—2016)、《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41/1820—2019)等10項地方涉水生態環境標準,制定實施《河南省南水北調配套工程供用水和設施保護管理辦法》《河南省〈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實施辦法》等省政府規章,印發《河南省“十三五”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工作實施方案》。三是成立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權責清單,37項國家級監管事項清單、33項省級監管事項目錄清單、155項省級監管事項實施清單全部上網,實現“一網能辦”“一網通辦”,實現了審批改革全流程、全覆蓋。四是成立省“四水同治”工作領導小組,以編制規劃、實施一批重大工程為抓手全面開展“四水同治”。五是深化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制定10項具體措施落實《最佳化營商環境條例》,最佳化營商環境,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水利,引江濟淮(河南段)、小浪底北岸灌區等重大水利工程社會資本占總投資的50%以上。六是水利科技創新有效推進,成果豐碩,榮獲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3項、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11項,評選河南省水利科技進步獎88項,實施水利新技術推廣項目52個。
  水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市級城市和縣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不斷加強;推動城區重污染行業搬遷關閉,淘汰落後工藝和設備,引導新建工業企業入園入區;179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均已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省轄市和縣級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8.3%,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7%,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8%;累計完成9682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持續提升;建立河流生態水量調度機制。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註:1.指標帶()為5年平均值,帶[]為期末達到數,其餘為5年累計數。
  2.指標5、指標6“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採用2015年可比價計算。
  3.指標7“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主要水質指標達標率”指重要水功能區按化學需氧量、氨氮兩項指標評價結果。
  4.指標13“地表水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水體)比例”指全省國考斷面中達到或優於Ⅲ類的比例。
  5.指標14“地表水劣Ⅴ類水體比例”指全省國考斷面中劣Ⅴ類斷面所占的比例。
  6.指標15“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指納入考核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
  7.指標17“市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比例”為列入住房城鄉建設部確定清單的城市黑臭水體。
第二節 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省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奮鬥目標的關鍵時期。我省治水興水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決策要求,立足省情水情,以前瞻30年的眼光看問題、謀對策,準確把握水安全和水生態環境保護時代命題,構建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開創協同治水新局面,為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提供堅實保障。
  一、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要求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提升水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及實施的重大工程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在重大引調水、國家節水行動、最佳化水資源配置、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水旱災害防禦、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水污染防治、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濕地生態保護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河湖長制、用水權市場化交易等方面作出了具體安排。進入新發展階段,我省治水興水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必須落實《綱要》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以前瞻30年的眼光看問題、謀對策,系統解決水安全中的新老水問題,推動水安全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提檔升級,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滿足人民民眾對持久水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要求,助力全省鄉村振興實現更大突破、大河大山大平原保護治理實現更大進展、民生福祉實現更大改善,為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提供堅實保障。
  二、落實重大國家戰略部署,必須充分發揮水資源剛性約束和水安全保障作用
  “十四五”時期,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實施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加快部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國家水網構建等相關工作。我省是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區域,是南水北調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必須處理好發展和保護、利用和修復的關係,堅持節水優先,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完善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引導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空間布局最佳化;依託國家水網建設,準確把握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高質量推動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建設,推進河流水系治理保護和骨幹工程建設,完善大中小微協調配套的工程體系,加快構建興利除害的現代水網體系;加大生態保護力度、鞏固生態綠色發展格局,完善區域防洪減災體系、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戰略格局,為國家戰略深入實施提供堅實可靠的水安全支撐和保障。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高標準打好碧水保衛戰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生態文明建設要實現新進步,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我省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水災害防治、水資源利用、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以更高標準打好碧水保衛戰;要確保南水北調中線的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有效保護居民飲用水安全;要堅決治理城市黑臭水體;要推動水污染治理向鄉鎮、農村延伸,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明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提升水治理能力
  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求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框架下,進一步深化治水管水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推進涉水管理制度體系建設,健全現代水環境治理體系,建立地上地下、水陸統籌的水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加強水法治建設,完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強化河湖長制落實,推進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水治理體系。加強智慧建設,完善監測網路,推動智慧系統建設和套用,不斷提高管理的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型化水平,提升涉水事務管理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全面提升水治理能力。
  五、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統籌實施“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
  進入新發展階段,省委、省政府確立了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的奮鬥目標,明確了今後五年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大戰略,提出了主要任務和重要舉措。“十四五”期間我省治水興水工作必須錨定“兩個確保”,積極回應人民民眾所思所想所盼,統籌推進水源、水權、水利、水工、水務綜合改革,統籌水災害防治、水資源利用、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構建興利除害現代水網體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堅實保障。
第三節 挑戰與壓力
  我省特殊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和人口經濟狀況,決定了治水任務繁重、治水難度大,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氣候變化影響,水安全中老問題仍有待解決,新問題越來越突出。水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高耗水發展方式尚未根本轉變,水生態破壞現象仍然存在,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但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突出。水安全和水生態環境風險防範任務重,水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錨定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的奮鬥目標,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面臨新的挑戰。
  一、防洪減災體系仍存短板
  防洪減災工程體系不完善。淮南支流控制工程不完善,現狀防洪標準較低,出山店水庫建成後,淮河幹流仍未達到20年一遇防洪標準;沙潁河上游缺乏控制性工程、“豆腐腰”(漯河—周口)段河道缺乏調蓄工程,沙潁河防洪標準整體不達標;唐河上游洪水控制工程不完善,山區洪水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黃河幹流“小花”區間1.8萬平方公里洪水無控,黃河下游灘區防洪問題突出。部分河道缺乏系統治理,防洪標準較低,部分堤防存在堤身塌方、滑坡、滲漏、穿堤建築物病險等問題,造成工程安全隱患,尤其是2018年“8·18”商丘暴雨險情、2020年7月淮河流域大洪水、“21·7”暴雨洪水,暴露出衛河、賈魯河、史灌河等河道防洪標準低、行洪排澇能力不足、堤防不連續等問題。淮河流域等低洼易澇區存在河道淤積嚴重、排澇能力低、局部堤防標準低、建築物損毀嚴重等問題。海河流域蓄滯洪區工程和安全設施建設滯後,運用調度能力有待提升。城市防洪排澇工程體系不完善,特別是“21·7”暴雨洪水,鄭州、新鄉、鶴壁等城市受災嚴重。部分水庫、水閘病險問題突出,安全隱患大。
  山洪災害防治任務艱巨。目前我省僅完成21條重點山洪溝(山區河道)防治任務,未治理的山洪溝440條,列入國家近期規劃治理任務的重點山洪溝還有35條亟待治理,山洪災害防治任務艱巨。
  二、水資源開發利用還需進一步節約集約
  水資源利用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需要進一步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仍需強化,節水體系尚不完善,節水效率有待提高,節水意識還需加強。灌區輸配水體系不完善,部分灌溉工程老舊失修,全省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30.3%,農田灌溉水利用效率還有提升空間;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10.8%;非常規水利用量僅占總用水量的4.5%。水資源利用效率與國內先進地區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水資源調配網路體系不完善。我省全年降水70%左右集中在汛期,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少、年際間豐枯懸殊,水資源自然分布與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布局不匹配。流域、區域間連通工程不多,水資源調配通道有限;引黃、南水北調等水源的配套工程體系不完善,效益發揮不足;供水結構還需進一步最佳化,地下水供水占比44.6%,50餘座縣級以上城市水源單一、水源不穩定,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滯後於城市發展;農村供水工程標準不高,城鄉供水一體化程度不高,部分區域計量設施不完善;灌區輸配水體系不完善,部分灌溉工程老舊失修。
  三、水環境治理壓力仍在高位
  部分河流水質污染較重,金堤河、蟒河、二道河、唐河、白河、惠濟河、沱河、小蔣河、衛河、共產主義渠、湯河等河流水質亟待提升;城鎮生活污水處理仍存短板,特別是老城區、城郊結合部等區域,仍存在污水收集處理能力不足,污水管網未全覆蓋、雨污不分等問題,一些城市污水處理廠進水情況明顯異常,污水處理廠不能持續穩定達標,城區黑臭水體治理成效需持續鞏固提升;工業污染治理水平仍需提升,綠色發展水平不高,資源能源及原材料產業比重高,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農業和農村水污染防治瓶頸有待突破,部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不能正常穩定運行,農村黑臭水體有待治理,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和利用方式不夠規範,化肥農藥平均施用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飲用水水源地存在環境風險隱患。
  四、水生態功能修復有待加強
  水源涵養功能受損、河湖生態緩衝帶受到侵占和破壞、濕地面積萎縮、水生態系統退化、水生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逐漸凸顯,北方銅魚、鱤魚、鯮魚等土著魚類銳減甚至消失。黃河沿岸濕地生態保護與人類生活、農業生產的矛盾仍然存在;一些河流生態流量匱乏,河流縱向連通性差,水體自淨能力下降;水庫富營養化狀況無明顯好轉,白沙水庫為輕度富營養,宿鴨湖水庫為中度富營養。
  五、水環境風險防範任務重
  全省179個省級產業集聚區中有56個涉及重金屬和危險化學品,黃河流域化工、有色等重工業企業沿河分布,水環境風險突出;全省405座尾礦庫中的74.1%集中分布在黃河流域的三門峽和洛陽,潛在環境風險不容忽視;全省29個國考出境斷面中淮河流域有19個,且河道閘壩眾多,當閘壩群調度不當或暴雨時易發生突發性跨界水污染事件。
  六、水土保持和地下水超采需進一步治理
  全省有2.11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100座病險淤地壩存在安全隱患,部分地區坡耕地面積大且集中連片,水土流失嚴重,水源涵養生態空間不足。基準年全省共超采地下水19.96億立方米,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平均開採程度達到78.8%,超採區中心埋深有下降趨勢,引發地面沉降等環境地質問題。
  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需進一步提升
  河湖長制還需強化能力建設。我省河湖長制尚未立法,沒有在法律層面賦予河長湖長法定職責;河長辦能力建設需要進一步強化,人員隊伍有待加強,尤其是市、縣兩級河長辦缺人員、缺經費、缺技術指導等現象比較突出;成員單位聯動有待進一步加強,形成有效合力,共同維護河湖健康。
  水利發展機制不完善。水利法規規章體系還需完善,立改廢釋任務繁重。水利在公共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還不高,波動性較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仍需進一步加大,積極開拓社會資本投入,合理提升融資能力,進一步激發全社會投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活力。合理的水價機制仍需完善,水價槓桿促進節約用水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基層水利經費缺乏保障,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減,專業人才缺乏,發展後勁不足。水利建設與管理體制還有待完善,重建輕管、重規模輕效益、重骨幹輕配套、重經濟輕生態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水利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科技成果套用轉化率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深化水利重點領域改革,強化依法治水管水,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水利工程監管體系有待完善。水利工程建設監管能力尚有短板,部分制度亟需修訂完善,部分市場主體重效益輕誠信不利於水利建設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目前水利建設市場監管的獎懲措施大部分側重於“懲戒”,難以激發市場主體誠信守信的自覺性。水利工程運行管理能力有待加強,如部分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責任不落實,管護經費不到位;小型水庫現有管理制度落實難,水閘、堤防等工程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體系不完善;小型水庫、水閘病險問題較為突出;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監管手段信息化水平低,監測預警能力不足等。
  水土保持監管能力建設仍需加強。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管理等制度有待完善,水土保持監測體系及科技支撐體系尚不健全,信息化水平急需提高,多數淤地壩未安裝雨量水位監控設施,不能及時有效掌握汛情,水土保持宣傳教育和科普工作有待提升,綜合監管能力亟待提高。
  水生態環境管理要求提高。“十四五”時期,水生態環境保護涵蓋的領域從水環境拓展到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面對流域複雜的水生態環境問題,現行的水環境管理不適應新的形勢需求。
  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亟待完善。我省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新型工業化深入推進,城鎮化率仍將處於快速增長區間,糧食安全仍需全面保障,工業、生活、農業等領域污染物排放壓力持續增加。生態流量等監測預警能力有待增強。水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規規章、標準規範仍需進一步完善,流域水生態環境管控體系需進一步健全。經濟政策、科技支撐、宣傳教育、能力建設等需進一步加強。
  涉水管理現代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監測感知能力有待增強,已建各類監測設施覆蓋範圍不廣、密度不夠、自動化程度不高,堤防、水庫、水閘安全監測設施缺乏,河湖排污、水生態、岸線開發利用、涉水工程、河道采砂等監控設施不足。信息交換共享不足,不同業務部門套用系統獨立分散,不同時期建設的業務系統數據不通、更新聯動性差,省級水利套用系統與外部行業信息資源交換共享不足,已有數據資源缺乏全面梳理。業務協同能力不足,現有業務系統功能單一、高新技術套用欠缺、管理模式老舊,快速回響能力、輔助決策能力、快速處置能力不足。網路安全水平不高,大中型水利工程工控系統安全防護水平不高、設備老舊,省級水利套用系統網路安全防護管理體系不健全。
第二章 總體思路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治水興水重要論述和關於河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水同治”工作部署和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要求,統籌發展和安全,緊扣治水主要矛盾,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為牽引,以水安全風險防控為底線,以水資源剛性約束為上限,以水生態環境保護為控制紅線,統籌推進水源、水權、水利、水工、水務綜合改革,統籌開展水災害防治、水資源利用、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完善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升水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興利除害的現代水網體系,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為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提供堅實保障。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造福人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民眾對美麗河湖的嚮往,著力解決人民民眾關心的飲水、防洪、水生態環境問題,強化措施落實,紮實推進治水興水,持續滿足人民民眾需求,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堅持節水優先,量水而行。堅持節水優先,把節水作為解決缺水問題的根本性舉措,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完善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推動水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利用。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尊重自然規律,強化自然恢復、休養生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堅持風險防控,保障安全。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從注重事後處置向風險防控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降低安全風險轉變,建立健全風險防控機制,提高防範化解風險能力。
  堅持統籌兼顧,綜合施策。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兼顧、綜合施策、整體推進,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鄉村、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系統解決水災害、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問題。
  堅持改革創新,協同推進。創新體制機制,健全法規制度體系,加強科技支撐,堅持兩手發力,加強政府引領,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各部門、各行業協同治水。
第三節 規劃目標
  “十四五”目標:水旱災害防禦能力進一步增強,節水型生產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水資源配置格局進一步最佳化,重點河湖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興利除害現代水網框架初步建成,水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升,水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持續增強。
  防洪保全能力進一步增強。近年來暴露的防洪薄弱環節全面強化,流域防洪減災體系進一步完善,主要河道防洪標準達到10—20年一遇,1—5級堤防達標率達到77%,新增防洪庫容1.5億立方米,對流域分蓄洪起關鍵作用、啟用頻繁的蓄滯洪區基本具備正常啟用條件,現有病險水庫安全隱患全面消除,山洪災害防禦能力大幅增強,重點防洪城市防洪能力顯著提升,重點澇區排澇能力明顯增強。水旱災害預警、預判、預報、預案、預演及調度管理體系不斷完善,重大水安全事件風險防範化解能力進一步增強。
  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體系進一步完善。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得到完善,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292.47億立方米以內,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0%,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5%,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63,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更加完善,新增供水能力17億立方米,省轄市、濟源示範區基本建成應急備用水源,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3%,耕地灌溉面積達到8100萬畝。
  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優良水體比例穩中有增,劣Ⅴ類水體基本消除,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丹江口水庫總體水質保持Ⅱ類,黃河幹流總體水質保持優良。121個河段(湖區)水質優良,11個河段(湖區)水質類別得到提升。
  水生態保護取得突破。生態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實,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達到90%以上,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水平得到提升;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有效提升,水源涵養區、河湖生態緩衝帶等水生態空間保護修復初見成效,重要河湖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河湖水生態狀況得到改善;人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省水土保持率提高到88.55%;地下水超采狀況得到緩解。
  2035年目標展望。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完善,預警、預判、預報、預案、預演和防洪調度水平大幅提升,防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節水型社會達到更高水平,城鄉供水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基本協調;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河湖生態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不斷提升,水生態功能逐步恢復,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鄉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興利除害現代水網基本建成,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水安全保障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人民民眾飲水放心、用水便捷、親水宜居、洪旱無虞。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註:1.規劃指標帶[]為期末達到數。
  2.指標5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和指標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採用可比價計算。
  3.指標10耕地灌溉面積,又稱有效灌溉面積,指耕地上灌溉工程設施基本配套,且水源具有設計保證率的可以灌溉的面積。
  4.指標11水土保持率是指區域內水土保持狀況良好的面積(非水土流失面積)占區域國土面積的比例。
  5.指標12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是指納入生態流量保障重要河湖名錄的河流和湖泊控制斷面基本生態流量保障目標實現比例。
  6.指標13地表水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是指全省國考斷面中達到或好於Ⅲ類的比例,2020年現狀值以“十四五”160個國考斷面計。
  7.指標14地表水劣Ⅴ類水體比例是指全省國考斷面中劣Ⅴ類斷面所占的比例,2020年現狀值以“十四五”160個國考斷面計。
  8.指標15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到或好於Ⅲ類比例是指納入國家考核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好於Ⅲ類比例。
  9.指標21恢復“有水”的河流數量是指平水年保障恢復“有水”的河流數量。
  10.本表中水生態環境規劃指標和具體目標最終將根據國家有關規劃修改調整。
第四節 總體布局
  一、水安全保障
  立足省情水情,以自然水係為基礎、重大引調水工程為通道、綜合性水利樞紐和調蓄工程為節點,構建“三橫一縱四域”興利除害現代水網,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橫:黃河幹流、淮河幹流、沙潁河橫越我省東西,連通山區和平原,不僅是國家水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省內水流網路的主骨架、大動脈,是全省水資源時空調配和水安全保障的主要水流通道,省內流域面積12.45萬平方公里,涵蓋全省75%的國土面積。結合供水、防洪、生態保護和水文化傳承需要,完善綜合性工程體系,為興利除害的現代水網奠定基礎。
  一縱: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縱貫我省南北、連通四大流域,是國家水網重要骨架之一,也是全省水資源時空調配的重要水流通道,基準年受水城市52座,用水人口2400萬人。加強水源涵養,完善供用水體系,擴大供水範圍,全面推動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規劃“十四五”期末受水城市達到77座,受益人口3800萬人。
  四域:全省涉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四大流域水情各異、水事各異,本著統籌“四水同治”並突出重點的原則分別進行分區布局。
  “十四五”期間,以完善防洪減災體系、最佳化水資源配置體系為重點,加快構建骨幹水網,實施控制工程,疏通骨幹排水通道、水資源調配通道,建設重要區域水網,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水安全。
  防洪安全保障:根據四大流域洪水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統籌洪澇水蓄滯泄關係,著力完善流域防洪排澇工程體系,提升洪澇災害防禦能力。建設控制性樞紐等節點工程,加強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圍繞唐白河、淮河、洪汝河、沙潁河、渦惠河、黃河、伊洛河、沁河、衛河(共產主義渠)等9條骨幹河道防洪安全,實施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鞏固提升泄洪能力,增強洪水調蓄能力;著力保障重要區域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重要基礎設施防洪安全;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影響和防洪形勢變化,科學提高洪水防禦工程標準,增強全社會安全風險意識,有效應對超標準洪水威脅;提升防洪智慧化水平,強化預警、預判、預報、預案、預演措施;加強洪水資源化調度,聚焦病險水庫、中小河流、山洪災害、城市防洪等突出風險點,及時消除風險隱患。
  供水安全保障:針對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和供水安全保障程度需進一步提高等問題,加快水資源配置、重點水源等工程建設,完善水資源最佳化配置體系,建設河南省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示範先行區。統籌全省水源工程布局,加強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實施一批急需或條件成熟的水資源配置工程,打通重要水源調配通道;建設一批調蓄工程,增強水資源調控能力,加快縣級以上城市水源工程建設,逐步形成以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規劃的淮水北送工程以及淮河、洪汝河、沙潁河、黃河、伊洛河連通渦惠河、衛河6條自然骨幹河道為主要水資源調配通道,以長江支流區、淮河上游區、豫西山丘區、豫東平原區、太行山區、黃海平原區為6個特徵區的水資源配置格局,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二、水生態環境保護
  構建“全省—流域—河流—控制單元—控制斷面(河段)匯水範圍”的流域空間管控體系,在分區管控的基礎上,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實施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增強水生態環境保護能力。
  水生態環境分區空間管控體系:綜合考慮160個控制斷面(河段)匯水範圍及其水質現狀、水質目標要求、水環境敏感性、水資源保障能力、水生態修復狀況和水環境風險強弱等因素,明確各控制斷面(河段)匯水範圍內管控的主要方向,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因地制宜開展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管控主要方向確定結果為:劣Ⅴ類水體消除類7個、水體水質提升類4個、水體水質保持類81個、生態流量保障類21個、水生態保護修復類20個、環境風險防控類27個。
  水環境治理:堅持問題導向,圍繞水環境質量的提升,聚焦重點區域、重點城市、重點行業,以不能穩定達標斷面水體、劣Ⅴ類水體和民眾反映強烈的河湖突出問題為重點,實行“一河一策”,全面排查問題,精準識別成因,確保措施落實到位、真正見效。積極推進黃河流域蟒河、金堤河,長江流域唐白河水系,淮河流域惠濟河、包河、澮河、沱河,海河流域衛河幹流及主要支流(共產主義渠、大沙河、湯河、安陽河等)、徒駭河等水環境治理,不斷提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及總乾渠、黃河流域、跨省界水體周邊等水環境風險管控水平。
  水生態保護修復:突出流域特色,強化水資源管控,保障重要河流生態流量;加大重點河湖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力度,加強水源涵養區、河流源頭區以及重要水源地水源涵養,實施生態緩衝帶保護和監管,推進濕地恢復與建設,實施水生生物完整性恢復和多樣性保護;推進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加快地下水綜合治理。全面提升水生態保護修復能力,逐步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美好願景。
第三章 水安全保障
  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堅持節水優先,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推進防洪、供水等工程建設,全面提升全省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戰略儲備能力,保障防洪和供水安全。加強鄉村振興水利建設,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高鄉村振興水利保障水平。結合鄉村振興繼續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多措並舉推進地下水綜合治理。加強水安全感知能力建設,構建全省智慧水利建設體系,提升水利業務智慧化水平。
第一節 防洪安全保障
  貫徹“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新理念,按照“補短板、除隱患”的思路,堅持防治結合、以防為主,加快推進洪水控制工程建設、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蓄滯洪區建設、重點平原窪地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城市防洪能力建設,提升綜合防災減災能力,保障防洪安全。
  一、控制性樞紐工程建設
  進一步控制山丘區洪水,加快推進對提高流域、區域洪水調控能力有重要作用的控制性樞紐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流域防洪減災體系。長江流域重點推進唐白河支流趙河上游漢山水庫工程建設,開展青山水庫前期工作。淮河流域加快實施袁灣水庫、昭平台水庫擴容(替代下湯水庫)工程,推進淮南支流晏河、石壁等水庫前期工作。黃河流域推進桃花峪水庫前期論證研究,解決黃河幹流小浪底水庫至花園口區間無洪水控制性工程問題,保障下游防洪安全。海河流域推進合河水庫前期論證研究。同時加強防洪控制工程的運行管理和聯合調度,提高黃河、淮河及沙河、唐白河、衛河等主要河流防洪能力。
  二、河道治理
  按照流域防洪規劃要求,結合沿河城鄉發展,開展防洪能力覆核,對因沿河城鎮級別、人口等保護對象而發生變化的重要河段,適度提升防洪標準。以堤防達標建設和河道整治為重點,對防洪不達標、河勢不穩定、行洪不順暢的重點河段進行治理,推進河流防洪治理與水資源調配、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相結合,開展綜合治理。
  大江大河幹流治理。以進一步治理淮河為契機,結合淮河生態帶建設,開展淮河堤防險工險段調查,研究淮河堤防居民遷安方案,推進上游源頭區幹流防洪達標治理前期工作。以堤防達標建設和重點河段河勢控制為重點,開展黃河幹流鄭州段剛性護岸試點,推進黃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設。
  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支流治理。繼續實施伊洛河、史灌河、唐白河等主要支流防洪治理,確保重點河段達到相關規劃確定的防洪標準,加快實施近年來防汛形勢緊張、出現險情、存在安全隱患或遭洪水沖毀直接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衛河(共產主義渠)、賈魯河等主要支流重要河段治理;儘快完成沿線有省轄市和重要保護對象重點河段治理;研究洪汝河堤防居民遷安方案。
  流域面積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實現治理一條見效一條。優先對沿岸有縣級以上城市、重要城鎮和人口較為集中的農村居民點、工礦區、萬畝以上集中連片基本農田和近年發生過較大洪澇災害的重點河段實施治理。進一步完善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防洪體系,對有關影響防洪問題進行處理。加大投入,對防洪任務重且存在安全隱患的鄉鎮、農村段等迫切需要治理的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下的中小河流、山洪溝開展治理,重點解決防洪不達標、洪澇災害頻發、河堤損毀嚴重等問題。
  三、蓄滯洪區建設與灘區整治
  加快海河流域蓄滯洪區建設與最佳化調整,儘快完成蓄滯洪區規劃範圍內建設工程和安全工程,同時對蓄滯洪區和分洪堰實施提升工程,完善蓄滯洪區排水體系,進一步提升安全建設標準,提高衛河(共產主義渠)等防洪能力。研究大逍遙滯洪區規劃方案,進一步完善沙潁河流域防洪體系。發揮防洪工程的綜合防洪作用,確保遇流域大洪水時“分得進、蓄得住、退得出”。
  立足黃河灘區安全現狀,進行綜合治理,破解防洪保全和經濟發展的矛盾,實現灘區及兩岸高質量發展。推進“二級懸河”和遊蕩性河勢治理,鞏固提升標準化堤防和重要河段河防工程,維持主河槽基本穩定和行洪通道暢通。加快推進封丘倒灌區貫孟堤擴建工程,確保倒灌區內民眾防洪安全。推進溫孟灘防護堤加固工程建設,提高溫孟灘居民防洪安全保障水平。借鑑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經驗,結合貫孟堤擴建工程,適時啟動新一輪灘區遷建,徹底解決剩餘灘區民眾的防洪安全及長遠發展問題。
  四、防洪工程安全隱患消除
  水庫除險加固。消除已建防洪工程安全隱患,實施病險水庫、水閘等工程的除險加固,建立常態化除險加固機制,按照“統籌規劃、分期實施、先大型後中型、先重點後一般”的原則,實施白龜山、田崗、老虎洞等一批病險水庫除險加固,2022年年底前完成小型水庫除險加固項目遺留問題處理工作,2025年年底前完成進行安全鑑定的13座大中型和55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對新增病險水庫有險即除,對嚴重病險或喪失功能的水庫合理妥善實施降等報廢。研究探索水庫淤損庫容恢復技術,恢復有效庫容,推進三門峽、小浪底水庫清淤試點工作。推進黃河小浪底水庫庫周(河南省)地質災害影響處理工程建設,實施宿鴨湖水庫庫區應急避洪工程,提升抵禦洪水能力,築牢防洪保全水網體系。
  水閘除險加固。按照分級管理、分級實施的原則實施一批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完善管理設施,恢復水閘調節作用,保障水閘安全運行。加強監測預警設施建設,健全常態化管護機制,確保水利工程安全長效運行。
  五、山洪災害防治
  按照確有所需、突出重點、因地制宜的原則,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結合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繼續實施重點山洪溝治理,優先治理具備條件、近期發生過山洪災害且損失嚴重的重點山洪溝。持續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在山洪災害高風險地區開展居民遷移試點,控制嚴重危險區居民增長。
  強化山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開展重點城鎮補充調查評價、動態預警指標分析、危險區動態管理工作。根據防汛預報預警需求,最佳化自動監測網布局,推進老化設備更新升級,補充完善監測站點,擴大預報預警信息覆蓋面。結合智慧水利建設提升山洪災害預報預警和智慧決策能力。實施省級監測預警平台鞏固提升,推進市、縣級監測預警平台建設,建立監測預警信息社會化發布機制,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進一步擴大預警範圍,提升監測預警能力。
  六、重點澇區排澇能力建設
  統籌協調流域防洪與區域排澇,治澇與防洪、灌溉的關係,對近年受災頻繁、影響人口多、經濟損失大、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的重點澇區實施系統治理。完成河南省淮河流域重點平原窪地治理工程,推進其他重點澇區治理。通過排澇河道、溝渠治理,配套建設排澇閘站,系統解決區域河道淤積、泄流能力不足,排澇閘站規模小、標準低、年久失修的問題,全面提高治理區防洪排澇能力,完善防洪排澇體系,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七、城市防洪能力建設
  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防洪規劃,依託流域、區域防洪工程體系,多部門協同推進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建設,做好城市排澇工作。以流域防洪規劃確定的鄭州、開封、信陽、新鄉等重要防洪城市,受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洪水威脅的城市和近年來洪澇災害嚴重城市為重點,加快實施城市防洪達標建設。
  八、超標準洪水安排
  嚴格遵循流域、區域防洪規劃等確定的超標準洪水防禦預案,建立健全有利於防洪設施系統化管理的工作制度,形成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統籌協調、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科學有效安排超標準洪水。聚焦2018年“8·18”商丘暴雨險情、2020年7月淮河流域大洪水、“21·7”暴雨洪水暴露出來的防洪薄弱環節,強化全社會安全風險意識,加快實施水毀工程修復,以大江大河、重要防洪河道為重點,加快推進控制性工程建設,疏通排洪通道,留足行蓄洪空間,完善防洪體系,加強預警、預判、預報、預案、預演智慧化建設,強化應急調度,提高保障能力。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第二節 供水安全保障
  堅持節水優先,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嚴格管控,建立約束機制,按照“強骨幹、建水網、優配置”的思路,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為牽引,推進一批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提升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戰略儲備能力。
  一、深度節水控水
  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強化用水總量和用水強度雙控,實施河南省節水行動方案。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措施,推進農業、工業、城鄉節水控水,推動水資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
  完善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強化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進一步發揮水資源在區域發展、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中的剛性約束作用。按照河湖管理許可權,依據河湖水資源條件和生態保護需求,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合理確定河湖重要控制斷面基本生態流量(水量、水位)保障目標。健全省、市、縣三級行政區用水總量管控指標體系,並將用水總量控制指標落實到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按照經濟社會發展可用水量進行取用水管理。對水資源超載地區,按水源類型暫停相應水源的新增取水許可,對合理的新增生活用水需求以及通過水權轉讓獲得取用水指標的項目,可以繼續審批新增取水許可,但需嚴格進行水資源論證。對臨界超載地區暫停審批高耗水項目新增取水許可。完善水資源監督考核制度,健全督查考核機制,完善考核指標體系,突出實施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的成效和問題整改,發揮考核的激勵和導向作用。
  建立分區差別化管理制度。根據主體功能定位、不同流域區域水資源條件、水資源現狀開發利用程度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出水資源開發利用分區結果。進一步研究細化分區標準,科學劃定水資源管理分區,制定差別化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分區分類管理。
  加強重點領域節水。一是農業節水增效。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開展農業用水精細化管理,加強農田土壤墒情監測,繼續深化測墒灌溉。推進農業量水生產,推廣水肥一體化和保護性耕作,最佳化輸水、灌水方式,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發展節水漁業、牧業,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特色生態農業。二是工業節水減排。完善工業供用水計量體系和線上監測系統,強化生產用水全過程管理;支持企業開展節水技術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定期開展重點企業水平衡測試、用水審計及水效對標;推動高耗水企業向水資源條件允許的工業園區集中,在火力發電、鋼鐵、紡織、造紙、化工和食品等高耗水行業建成一批節水型企業;在企業和產業園區加快節水及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三是城鄉節水降損。提高城市節水工作系統性,將節水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實現優水優用、循環循序利用。加快制定實施供水管網改造建設方案,完善供水管網檢漏制度;完善量水測水設施,結合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普及安裝用水計量設備,加強用水精細化管理,降低水耗。
  加強非常規水利用。加強再生水、礦井水、雨水和苦鹹水等非常規水多元、梯級和安全利用。將污水資源化利用作為節水開源的重要內容,重點抓好城鎮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與改造,推動高耗水企業加強廢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新建小區、城市道路、公共綠地等要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集蓄利用設施。生態用水優先使用非常規水。
  健全節水機制。強化地方主體責任,逐級建立節水目標責任制,嚴重缺水地方要將節水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政府年度考核範圍;加大對節水產業的稅收支持力度,大力扶持契約節水產業發展;推進節水認證和水效標識建設,建立節水產品政府採購制度,開展企業用水審計,定期組織開展節水“領跑者”企業評選,並對“領跑者”給予支持。
  強化節水宣傳教育。發揮新聞媒體節水宣傳陣地作用,普及全民節水知識。加強國情省情水情教育,逐步將節水納入國民素質教育,推進節水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開展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等主題宣傳活動,提高全民節水意識。鼓勵開展節水型社會、節水型城市、節水型單位等創建活動。
  二、南水北調供水工程建設
  緊抓大力推進南水北調工程後續高質量發展和構建國家水網的機遇,結合南水北調供水後我省水源結構的變化情況,充分發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城鄉供水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後續工程規劃工作。持續推進南水北調中線供水配套工程建設,按照節水優先、優水優用、先近後遠、先易後難的思路,實施鄭開同城東部供水工程,推進濮陽、周口、焦作、平頂山、南陽市等受水區新增南水北調供水配套工程建設,開展商丘市等南水北調供水配套工程前期論證工作,適當擴大供水範圍,向省內水資源緊缺、水源單一的城市和無其他替代水源的深層地下水開採區供水,滿足人民民眾對優質水資源的需求。有序推進南水北調調蓄工程建設,實施觀音寺調蓄工程,推進魚泉、沙陀湖等調蓄工程前期工作,增強來水豐枯調節能力,提高供水保障程度。按照現代農業高質高效的發展要求,推進引丹灌區二期工程建設,充分發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綜合效益。到2025年,南水北調規劃供水範圍涵蓋我省77個縣(市)及城鄉一體化供水工程涉及的鄉鎮,受益人口達到3800萬人。
  三、引黃灌溉工程建設
  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充分發揮黃河對我省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用,開展深度節水控水,加快引黃灌溉工程建設,構建調蓄並舉水網體系,節約集約利用黃河水。灌區工程建設,按照現代化灌區建設要求,完成小浪底北岸、小浪底南岸、趙口引黃二期、西霞院等灌區工程建設,推進故縣水庫灌區建設,提高糧食生產保障能力。引黃涵閘改造,結合黃河水沙情況及引黃涵閘工程現狀情況,加快實施黃河下游18座引黃涵閘改造,恢復引黃供水能力。引黃灌區調蓄能力提升工程建設,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在黃河幹流引黃灌區科學布局、規範有序開展黃河故道水庫、開封運糧河等調蓄工程建設,以滿足灌區農業發展、生產生活等合理用水需求,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四、重點引調水工程建設
  在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的前提下,統籌加強需求和供給管理,以保障經濟社會用水合理需求和生態環境健康穩定為目標,按照“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科學推進引調水工程實施,逐步完善“三橫一縱四域”興利除害現代水網。完成引江濟淮(河南段)等工程建設,加快建設引江濟淮配套工程,加快推進引沙濟商、引伊河入北汝河等工程實施,有序開展淮水北送等工程前期論證,逐步完善水資源調配體系,提高全省水資源承載能力。
  五、重點水源工程建設
  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已有工程供水能力,繼續提高工程性缺水地區蓄水能力。加快開展列入流域及區域規劃、不涉及生態紅線等環境因素制約的重點水源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進一批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加快構建多源互補、互為備用、集約高效的供水水源格局。科學推進一批中小型水庫建設,增強城鄉供水保障能力,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提供水利支撐。科學開展水庫清淤擴容,保障水庫興利效益正常發揮。加強戰略儲備水源和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保障重點區域供水安全。在豫北山丘區和糧食主產區建設一批中小型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逐步形成大中小微並舉、蓄引提調結合、水源調節互補的供水保障體系。開展三門峽大石澗、濟源示範區等供水工程建設,進一步提高區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第三節 鄉村振興水利保障
  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要求,按照“保底線、提效能”的思路,加大農業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革命老區等特殊地區傾斜,以保障農村供水安全為核心,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為重點,持續提升農村基層水利支撐能力和服務水平,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高鄉村振興水利保障水平。
  一、鞏固拓展水利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幫扶政策和資金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革命老區等地區鞏固拓展水利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水利保障有效銜接,建立健全水利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持續推進定點幫扶,以脫貧縣和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為重點,支持脫貧地區水利基礎設施補短板建設,推進脫貧地區水利基礎設施提檔升級,進一步提升支撐保障能力。持續加大脫貧地區水利支持力度,鞏固拓展水利扶貧成果,實施供水保障、農田灌排、水旱災害防禦、水生態環境修復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脫貧地區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網路,提升水資源保障和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改善農村河湖面貌,全面強化鄉村振興水利保障。
  二、農村供水工程建設
  堅持規模化、市場化、水源地表化、城鄉一體化發展方向,通過新建、改造、配套、升級、聯網等措施,分區域推進規模化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充分利用南水北調、引黃、引江濟淮及河湖優質供水水源,推進地下水飲用水水源置換。有條件的地方要整合區域水務資源、資產、資本要素,統籌城鎮、鄉村協調發展,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在暫不具備城鄉一體化供水的地方,以穩定水源為重點,統籌布局供水設施,以人口聚集的鄉鎮或行政村為中心,建設與改造萬人工程或延伸供水管網,擴大規模化供水覆蓋範圍。鞏固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成果,加快老舊供水工程和管網更新改造,推進小型供水工程標準化建設和改造。加快構建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相適應、“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保障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三、灌區現代化建設與改造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現代農業高質高效的發展要求,有序推進大中型灌區建設,不斷擴大有效灌溉面積,提高糧食生產保障能力,促進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實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通過完善渠首水源工程、開展骨幹渠系工程標準化建設、完善計量監測設施、推進灌區信息化改造、建立健全良性運行管理體制機制等措施,建立設施完善、節水高效、管理科學、保障有力的灌區運行管護體系。實施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補齊中型灌區工程完好率低、設施不配套等短板,通過完善骨幹工程體系,改造或襯砌乾支渠道,提升灌區輸配水效率和調度管理水平等措施,提高灌區供水效率和效益,促進灌區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實現中型灌區“節水高效、設施完善、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總目標。
  四、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
  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水資源保護需求,開展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建設水美鄉村。立足鄉村河流特點,統籌防洪安全、生態保護、村莊建設和產業發展等需要,以縣為單元、河流為脈絡、村莊為節點,通過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連通、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河湖管護、防污控污等綜合措施,集中連片統籌規劃,水域岸線系統治理,全面提高農村水系的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等功能,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增強農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小水電生態改造
  合理有序規範水電開發,分區分類實行整治措施,研究效率低下小水電退出機制。以縣為單位、河流為單元推進小水電綠色改造和現代化提升,引導小水電站業主自覺參與綠色小水電示範電站創建,結合小水電清理整改、中小河流治理、綠色小水電創建等最佳化農村水能資源開發布局,改善河流生態,提升小水電集約化、標準化、智慧化水平,推動小水電綠色可持續發展。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第四節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以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別山等山丘區及黃河、丹江口水庫等為重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堅持因地制宜、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加強封育保護,提高水土保持率;結合實際情況,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鄉村振興結合,開展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坡耕地綜合整治,加快侵蝕溝綜合治理,積極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和淤地壩建設。
第五節 地下水綜合治理
  按照近遠結合、綜合施策、突出重點的原則,在確定地下水取用水量指標基礎上,通過加大節水力度、壓減地下水開採量和多渠道增加水源補給、用好地表水、增加外調水等逐步置換地下水源的“一減一增”雙向措施,持續實施地下水綜合治理,加快推進鄭州、開封、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平頂山、許昌、周口、商丘、南陽等重點區域地下水綜合治理。嚴控地下水開發強度,壓減地下水超采量。平原區淺層地下水以其可開採量為約束條件,逐步壓減開採量,實現採補平衡。深層地下水開採嚴格控制,原則上僅作為戰略儲備水源或應急水源,在特枯年或連續枯水年適量開採。山丘區基本維持地下水開採量現狀,不再新增地下水開採量。到2025年,全省壓采地下水10.74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超采基本得到控制,中深層地下水開採大幅減少,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得到遏制。
  推進節水壓采。實施節水行動,大力推進生活、工業和農業等各領域節水。積極發展噴灌、微灌、低壓管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推廣農藝節水措施。到2025年,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可節約水量3.45億立方米,其中壓采地下水1.51億立方米。
  實施水源置換。充分利用南水北調水、引黃水、引江濟淮水和地表水置換地下水源。加快城鄉水源置換,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地表水供水工程,優先利用南水北調水,不足部分考慮引黃水等其他地表水,暫無地表水源替換條件的區域加強節約用水、減少地下水開採量,到2025年,全省城鄉生活集中式供水壓采地下水7.08億立方米。加快農業水源置換,因地制宜修建小型調蓄工程、雨水收集淨化工程、汛期洪水利用工程等,結合河道整治,修建攔蓄工程,充分挖掘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潛力,減少地下水開採量,到2025年,全省農業水源置換壓采地下水2.15億立方米。
  實施地下水回補。加強地下水水源補給保護,充分利用自然條件補充地下水,有效涵養地下水水源。在保障正常供水目標的前提下,實施河流、渠系、坑塘等水體生態治理,充分利用黃河水、南水北調水,相機為主要河湖進行生態補水,同時攔蓄雨洪水,加大雨洪資源利用,利用水體自然下滲,補充地下水水量,提升地下水水位。
  嚴格地下水管理。健全地下水監測計量體系,最佳化地下水自動監測站網布局,加大站網建設力度,加強水質、水位監測,強化地下水計量管理,實現城市、農村用水計量全覆蓋。加大地下水取水井封存力度,推進超採區機井封填工作,加快關停城鎮集中供水覆蓋範圍內的自備井,加強封存機井的管理工作,確保封存效果。
第六節 智慧水利建設
  按照“需求牽引、套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為主線,加強監測感知能力建設,構建數位化場景,開展智慧化模擬,支撐精準化決策,加快構建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的智慧水利體系。
  監測感知網路建設。以新需求為引領,最佳化完善水文監測站網體系布局,加快水文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完善大江大河和有重點防洪任務的中小河流、小型水庫等水文監測站網;健全行政區界、飲用水水源地等水量、水質、水生態監測站點;開展涉水污染源治理動態監控;補齊中小型水庫以上流域及山洪災害防護區雨量監測短板,加強山洪等特殊雨情預警預報;加密地下水超採區監測站點,實現對重點區域地下水動態全面有效監控;加強鄭州等重要防洪城市水文設施建設;最佳化提升國家級重點水土保持站點;加強大中型水利工程安全監測和視頻監控建設。加強新型監測手段套用。加強高分遙感衛星、雷達、無人機、無人船等監測手段套用,加快視頻、遙感、物聯網等新技術套用創新。
  水利信息網路建設。開展水利通信薄弱環節核查,完善升級水利業務、水利工控、視頻會商等信息傳輸網路,提升網路連線頻寬,滿足視頻、遙感等各類業務所需的各類信息在各節點之間及時、高效傳輸和交換,全面支持網際網路協定第6版(IPv6),廣泛套用軟體定義網路(SDN)、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等網路新技術,最佳化網路結構,增強資源動態調配能力。
  智慧“水利大腦”建設。建設省級水利大數據中心,構建全省統一的水利數據資源目錄,實現“一數一源、一源多用”。建設水利數據交換與共享平台,為各業務套用提供數據交換、管理和運維服務,實現數據資源整合、匯總與共享。基於水利一張圖基礎底圖,集成業務專題數據,實現涉水時空信息、工程屬性信息和動態監測信息的一張圖管理、展示、查詢和分析,為各業務套用系統建設提供統一的空間數據資源。構建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知識圖譜、圖形處理、遙感解譯、水利模型等平台,實現對預測預報、工程調度、輔助決策、空間分析等智慧水利核心功能的支撐。
  水利智慧化套用建設。圍繞政府監管、江河調度、工程運行、水利政務等綜合管理決策需要,構建涵蓋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工程、農村水利、水利監督、移民監管、水利政務和綜合決策的智慧型協同套用,實現水利全業務領域智慧型化升級。建設全省大中型工程防洪聯合調度系統,完善以防洪、抗旱和水量調度等為主要功能的水工程防洪聯合調度系統,逐步提升流域、區域的水庫、湖泊、堤防、分洪河道、閘壩和蓄滯洪區等水工程聯合調度能力,發揮工程體系整體支撐作用。建設水資源最佳化配置與調度管理系統,實現基於線上監測的水資源動態評價,研發基於多源線上監測數據的水資源動態評價算法、水資源監管研判的線上分析模型算法,提升對全省水資源供需變化情勢的動態掌控與風險應對水平,提高水資源管理能力和動態監管考核能力。構建全省水利工程一體化監管平台,推進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數位化管理,提升水利業務的管理效率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水利網路安全體系建設。構建省級統一的身份認證、容災備份和安全服務體系,建設省級集中安全管理控制平台、威脅感知預警系統和應急決策指揮系統,提升預警監測能力和應急回響能力。強化技術防護手段和管理體制機制建設,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統安全防護體系,健全網路安全工作組織機構,開展網路安全運營機制建設,有效保障水利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路安全。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第四章 水生態環境保護
  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服務生態強省建設,按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要求,突出流域特色,以河湖為統領,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污染減排、生態擴容,努力實現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統籌推進格局基本形成,力爭在“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上實現突破。
第一節 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
  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長江大保護等重大戰略部署,按照“流域統籌、一河一策”的思路,系統推進黃河、長江、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科學謀劃重點河湖水生態保護任務。
  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
  統籌“保好水”“治差水”,全面實施黃河流域排放標準;率先基本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著力保障恢復河湖生態用水,開展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示範;探索規範小水電管理;實施水生態保護修復,推進黃河幹流等濕地保護修復和灘區綜合治理;加強化工、涉重金屬等行業企業水環境風險防控;強化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協同治理,建立省際間和省內水生態環境保護聯動機制。
  水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布局:按照“一乾七支六庫”空間布局,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一乾”:加強黃河幹流沿線濕地保護修復和灘區綜合治理,構建黃河幹流水源涵養生態屏障。“七支”:加強伊河、洛河、沁河、丹河水生態修復,強化蟒河和金堤河水環境治理,保障天然文岩渠生態流量;“六庫”:加強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西霞院水庫、陸渾水庫、故縣水庫、窄口長橋水庫等重點湖庫水生態保護修復和水生態環境風險防範,保障集中式飲用水水質安全。
  (一)強化生態用水保障。
  保障重點河流生態流量。研究制定入黃主要支流的生態流量目標、保障方案及機制。加強伊洛河、沁河水資源的統一調度與管理,嚴格控制區域用水總量,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保障主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加強主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監測,強化水電站等調度運行的常態化監測和管理;推進生態流量監測數據共享,構建生態效果跟蹤評估體系,研究生態流量監測預警機制。
  大力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規劃建設配套基礎設施,實現再生水規模化利用。缺水型城市根據實際需要建設污水資源化利用設施,新建城區要因地制宜提前規劃布局再生水管網,有序開展相關建設。鼓勵水質要求不高的工業企業生產用水、廠區雜用水或河湖生態補水使用再生水,電廠要嚴格落實環評審批要求使用再生水。缺水和水資源超載地區嚴格限制高耗水產業規模,火電、石化、鋼鐵、有色、造紙、印染等高耗水行業項目具備使用再生水條件但未有效利用的,禁止新增取水許可。到2025年,流域內市級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力爭達到30%。
  合理有序規範水電開發。開展伊洛河、沁河等水電開發集中河流生態評估,分類整改過度開發的小水電,逐步建立完善小水電退出機制;重點推進伊洛河小水電“一站一策”整改方案制定工作;加強水電站下泄生態水量監督,保障重要斷面生態需水。
  (二)推進水生態保護修復。
  實施濕地恢復與建設。依託黃河乾支流、庫塘、湖泊、沼澤等濕地資源,對功能減弱、生境退化的濕地進行生態恢復和修復,對類型改變、功能喪失的濕地綜合採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進行重建,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擴水增濕、生態補水,穩定和擴大濕地保護面積。加強人工濕地水質淨化工程建設,以黃河、伊洛河、蟒沁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等水係為重點,在有條件地方的污水處理廠的下游、主要納污支流入幹流口、入湖(庫)口等關鍵節點建設人工濕地水質淨化工程。
  推進水源涵養林和河湖生態緩衝帶建設。提升乾支流水源涵養功能,大力推進黃河幹流堤外水源涵養林、濕地涵養帶建設;提升洛河、伊河、沁河、丹河等支流水源涵養能力,加強水源涵養林建設。試點開展河湖生態緩衝帶建設,選擇有條件的重點入黃支流組織開展生態緩衝帶現狀摸底調查,明確生態緩衝帶劃分及生態修復重點區域,在適宜的河道與陸地交界區域建設喬灌草相結合的生態緩衝帶,提升河岸植被覆蓋度,進一步攔截面源污染、淨化水體、提升水體生態系統完整性。
  加強水生態空間管控。實施黃河流域河湖岸線分區管控,開展河湖生態空間侵占清理專項行動,科學劃定河湖采砂範圍並規範開採,保護河湖自然岸線,嚴控河湖岸線開發。推進黃河幹流、伊洛河等重要支流珍稀瀕危和土著魚類棲息地保護修復,不斷完善最佳化黃河禁漁期制度,規範增殖放流活動。
  (三)深化水環境綜合治理。
  持續加強良好水體保護。持續推進黃河流域水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建設。加強黃河幹流、伊洛河、沁河等水質較好水體保護,強化小浪底水庫、故縣水庫等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持續加大城鎮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強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採用人工濕地等技術綜合提升河湖水體自淨能力;加強流域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
  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推動流域內污水處理廠、工業企業等涉水污染源及時改造升級水污染防治設施,提升治污水平,確保水污染物排放穩定達到《河南省黃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41/2087—2021)要求;對煤炭、火電、鋼鐵、焦化、化工、有色等行業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鼓勵其他行業企業開展自願性清潔生產;因地制宜持續推進城鎮雨水、污水收集管網改造和建設,擴大污水處理規模,鞏固並深入排查整治城區黑臭水體;完成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加快建設覆蓋黃河乾支流入河排污口的線上監測系統;實施大中型灌區農田退水污染治理;提升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
  加強黃河灘區綜合治理。實施灘區國土空間差別化管控措施,最佳化灘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對與重要生態空間、永久基本農田、重大基礎設施等相衝突的用地空間進行適度調整;有序推進灘區居民遷建安置;加強灘區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根據灘區農村分布特點,因地制宜開展灘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做好農村垃圾污染防治工作。
  實施重點河流水環境綜合治理。統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工業污染、城鄉生活污染防治,持續開展蟒河、金堤河水系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以流域內三門峽、洛陽、焦作、濟源為重點,對歷史遺留涉重金屬企業排放的河流嚴格管控並持續整治涉重金屬企業,深入開展含重金屬尾礦廢渣、河道污染底泥等環境調查、風險評估工作,對環境風險較大、影響河流水質、確需治理的河流河段制定河道治理和生態修複方案。
  (四)嚴格防範水生態環境風險。
  加強河流環境風險防控。強化監測能力建設,優先升級黃河流域水質自動監測監控系統,對流域內有重金屬污染風險的一、二級支流入幹流前安裝自動監測設備,形成以自動站監測為主的水質預警預報體系。編制實施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風險防範應急預案。重點加強黃河支流環境風險應急能力建設,流域內各省轄市及濟源示範區完成重點河流突發環境事件“一河一策一圖”應急處置預案編制工作;強化流域化工、涉重金屬等行業企業水環境風險防控;建立健全聯防聯控應急機制,三門峽、濮陽重點加強與鄰省上下游城市的應急聯動。
  強化尾礦庫環境風險防控。嚴格新(改、擴)建尾礦庫環境準入,禁止在黃河幹流岸線三公里範圍內和重要支流岸線一公里範圍內新(改、擴)建尾礦庫。紮實開展尾礦庫污染隱患排查,全面開展尾礦庫、採礦廢石堆場、冶煉礦渣堆場等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強化尾礦庫污染治理,優先開展黃河幹流、重要支流以及水庫、飲用水水源地、地質災害易發多發等重點區域的尾礦庫治理。健全尾礦庫環境監管清單,建立分級分類環境監管制度。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二、長江流域生態保護治理
  長江流域持續強化好水保護,保障“一泓清水永續北送”。高位推進水環境治理,補齊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短板;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嚴控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河南轄區)環境風險;強化丹江口水庫及入庫支流水生態修復。
  水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布局:按照“一源兩系”的總體布局,著力解決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突出問題。“一源”:強化丹江口水庫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加強水環境風險防範。“兩系”:丹江水系嚴控水環境風險,深化水環境綜合治理,強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唐白河水繫著力補齊基礎設施短板,防治農業農村污染。
  (一)加強丹江口水庫及入庫支流好水保護。以保障丹江口水庫水質安全為目標,開展入庫支流總氮控制,提升丹江口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範化建設水平,持續強化丹江口庫區及上游環境風險防控與應急能力建設,推進淅川縣、西峽縣城鎮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及配套管網建設,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水生態保護與修復。
  (二)提高城鎮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強化污水處理能力建設,著力提升南陽市中心城區及西峽縣、南召縣、新野縣、內鄉縣、鎮平縣、方城縣、社旗縣、唐河縣、鄧州市城鎮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補齊城鎮污水收集管網短板,加快南陽市市區、西峽縣、淅川縣等城區污水管網建設改造,實施混錯接、漏接、老舊破損管網更新修復,消除污水管網服務空白區,提升污水收集效能。
  (三)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控。依法編制實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基於土地消納糞污能力,合理確定養殖規模,最佳化畜禽養殖布局;以內鄉縣、鄧州市、社旗縣、唐河縣、方城縣為重點,完善現有畜禽養殖場配套糞污處理與資源化利用設施、環境風險防範設施,規範設施運行維護,杜絕違法排污,防止糞便等污染物隨雨水進入河道;強化畜禽養殖污染問題排查整治,嚴格禁養區管理,嚴格環境執法,從嚴處罰環境違法行為,著力解決環境違法、環境風險隱患突出等問題;建設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示範區,探索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方法。
  (四)加強重點河流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強排子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以臨河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為重點,強化糞污資源化利用,防控初期雨水污染,加大環境執法力度。開展唐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通過提升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加強鄉鎮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理、深化工業點源污染治理、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等措施,系統綜合治理流域內唐河、潘河、毗河、三夾河、桐河、澗河等乾支流。加大南陽市中心城區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力度,提升中心城區內河上游入城水質,保障白河生態流量,開展水生態修復,有效改善白河水生態環境質量。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三、淮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
  強化淮河源頭水源涵養區保護,推進淮河幹流及淮南支流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提高城鎮生活污水治理能力,穩步提升水環境質量;加強農業農村污染防控,突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瓶頸;上下游聯防聯控,有效防範跨界水環境風險。
  水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布局:按照“一源一乾多支”的空間布局,統籌乾支流污染治理和水生態保護修復。“一源”:強化淮河源頭水源涵養區保護。“一乾”:淮河幹流加強沿線生態系統修復和岸區綜合治理。“多支”:淮南各支流加強污染防範及生態修復,構建水源涵養生態屏障;洪汝河加強城鎮污染治理、宿鴨湖水庫生態修復;潁河加強再生水利用及支流水生態修復,沙河、北汝河、澧河加強優良水體保護,賈魯河、黑茨河、泉河推進河流綜合提升;渦河加強污染治理及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障生態流量,惠濟河、包河、澮河、沱河等加強城鎮污染治理、改善河道水質、防範跨境污染。
  持續提高城鎮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強化污水處理能力建設,持續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污水處理能力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加快信陽市、周口市等城區及縣城污水管網建設改造,實施混錯接、漏接、老舊破損管網更新修復,消除污水管網服務空白區。
  著力加強農業農村污染防治。以鄉鎮政府所在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乾渠沿線村莊為重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進信陽、周口、商丘、漯河、許昌等地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推廣有機肥。在永城市、潢川縣、鄲城縣、新蔡縣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試點示範,駐馬店市開展先行區建設,探索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管路徑。
  嚴格防範跨省界水環境風險。以渦河、惠濟河、包河、沱河、澮河等河流跨省界河段為重點,加大跨省界河流污染整治力度,制定水環境污染事故處置應急預案,推進閘壩最佳化調度,健全上下游聯防聯控機制,防範跨省界水環境污染風險。
  推進生態流量保障與水生態保護修復。最佳化閘壩、水庫聯合調度,逐步推進淮河、洪汝河、史灌河、潁河、北汝河等河流生態流量保障,提升流域生態流量保障程度。以桐柏—大別山等山地丘陵區為重點,加強水源涵養林建設,實施一批濕地恢復與建設、生態緩衝帶修復與建設項目,提升水生態系統完整性。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四、海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
  提高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推動非常規水循環利用;完善城鎮污水收集、治理設施,深化工業污染防治,改善衛河、共產主義渠等污染較重水體水質;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強化淇河鯽魚等水生生物保護;加強涉水污染源風險防控設施建設,有效防範跨界水環境風險。
  水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布局:按照“兩系九河多綠斑”空間布局,統籌推進水污染防治與水生態修復保護工作。“兩系”:漳衛南運河水系以衛河幹流水質達標為重點,統籌推進乾支流污染治理,實施大運河文化帶保護與修復,防範跨界風險;加強徒駭馬頰河水系污水收集與處理,強化上下游、左右岸聯防聯控和協同治理。“九河”:“一河一策”推進衛河幹流及主要支流共產主義渠、大沙河、湯河、安陽河,以及馬頰河、徒駭河水污染整治,重點通過節水、引水、再生水回用等措施“還水於河”,提升再生水利用能力;保護淇河、露水河優良水體。“多綠斑”:推進流域內濕地公園、人工濕地、河湖生態緩衝帶等生態空間修復與建設。
  持續推進節水及非常規水循環利用。加快安陽、鶴壁等地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在糧食核心區規模化推行高效節水灌溉。實施工業節水減排行動,壓減煤炭、鋼鐵等行業過剩產能,嚴格限制造紙、印染等高耗水、重污染產業發展。強化焦作市城區、南樂縣等地再生水回用設施建設。推進焦作、鶴壁等地礦井水綜合利用,加強洗煤廢水循環利用。
  鞏固提升水環境治理能力。加快補齊城鎮污水處理短板,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實施雨污分流系統改造,儘快實現管網全覆蓋。加大工業園區整治力度,推動造紙、有色金屬等高耗水行業廢水資源化利用。開展衛河衛輝市段、共產主義渠衛輝市和獲嘉縣段、安陽河林州市段和安陽市區段、湯河鶴壁市區段、馬頰河濮陽市區段等河流(河段)水環境綜合整治。
  逐步恢復重點水體物種多樣性。開展淇河鯽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淇河鶴壁段淇河鯽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生生物資源調查,全面掌握保護區內淇河鯽魚、斑鱖等水生生物保護狀況,對淇河鯽魚實施洄游通道保護與修復及增殖放流。因地制宜開展鶴壁淇河國家濕地公園、林州淇淅河國家濕地公園水生生物多樣性健康評估工作。
  防範突發性水環境風險。加強水環境風險源日常管理,以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和化工、製藥、造紙等主要排污企業為重點,加強日常監測監控,加大巡查、抽查、暗查頻次,嚴防排污單位直排、偷排超標污水,推進涉水企業的環境風險排查整治、風險預防設施建設。加強跨省界河流上下游聯防聯控,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第二節 南水北調及飲用水安全保障
  以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為契機,按照“保水質、防風險、重監管”的思路,切實增強保障飲用水安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強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保護,鞏固城市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成果,穩步推進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監管。
  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保護
  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的重大要求,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提升重點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持續做好水質保護工作,提高污水處理廠運行效率,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升水環境風險防控能力,完善水質保護運行長效機制,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送”。
  持續做好水源保護工作。開展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切實消除環境風險。深入開展保護區範圍內環境問題排查,重點抓好丹江口水庫庫區、匯水區、中線工程乾渠沿線各類環境問題整治,加強常態化監管,不斷鞏固整治成果,確保南水北調水質安全,到2025年,實現保護區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保護區內不得新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畜禽糞污應無害化處理,加大執法監管力度。構建衛星遙感、無人機、視頻監控和環保執法人員聯動的排查體系,及時發現整治新問題。全面提升保護區規範化建設水平,有效防範尾礦庫、交通流動源等環境風險,切實消除環境風險隱患,提升水質安全保障水平。建立長效機制,推進《河南省南水北調飲用水源保護條例》立法工作,建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湖長體系,按照河湖長職責開展日常管理工作。
  深化水污染治理。加快補齊水污染治理基礎設施短板,加強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匯水區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善配套管網,重點推進西峽縣污水處理能力建設、淅川縣城及匯水區鄉鎮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全面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提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率,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強化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強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
  嚴防嚴控水環境風險。對丹江口水庫匯水區現有尾礦庫進行調查和風險評估,完善“一庫一檔”環境風險管理檔案,加強尾礦庫尾水排放監控監測,落實環境監管責任主體,提升尾礦庫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嚴厲打擊非法水上運輸及非法轉運處置油污水、化學品洗艙等行為,開展船舶污染綜合治理,建立丹江口水庫匯水區跨區域危險化學品運輸監管機制,加強運輸車輛審批登記管理和動態監控。重點提升對老灌河等主要支流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的監測監控能力,增加地表水水質監測頻次和特徵因子監測;定期評價丹江口水庫及主要入庫河流的富營養化水平,開展以藻類指標為主的水華風險監測;加強丹江口水庫協同保護,保障區域供水安全。推進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設施及救援能力提升項目建設。
  強化水生態保護修復。強化流域綜合治理,推進濕地恢復與建設、生態緩衝帶保護與修復,加大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加強庫周消落區生態修復,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強化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
  二、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
  鞏固提升城市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水平。鞏固城市飲用水水源保護與治理成果,以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水源地為重點,持續推進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因地制宜實施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整治與生態修復、保護區內風險源應急防護、湖庫型水源地富營養化與水華防治、水源地監控能力建設。單一水源供水城市政府要建設應急水源或者備用水源。開展不達標水源地治理,按照“一源一案”原則,對受上游來水、上游調水或天然背景值影響超標的水源,綜合採用水源替代、水廠深度處理等措施治理;對受人為污染影響超標的水源,開展污染治理,限期達標。
  穩步推進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梯次推進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完成標誌標識、宣傳牌和隔離防護設施設定。到2025年,完成全省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與勘界立標。依法清理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規模化畜禽養殖和涉水工業企業;對水質不達標的水源,採取水源替代、集中供水、水廠深度處理、污染治理等措施,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建立健全部門間監測數據共享機制。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監管。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回頭看”。加強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水、末梢水全過程管理;健全水源環境檔案制度,推動構建全省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一張圖”,定期開展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工作;加大飲用水安全狀況信息公開力度,接受公眾監督;加強地表水型飲用水水源地預警監控能力建設,建立風險源名錄,制定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探索開展水源地新污染物調查研究和生物毒性監測;健全飲用水水源地日常監管制度,強化生態環境、水利、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合作,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協調聯動機制,切實提高水源地環境安全保障水平。
第三節 城市黑臭水體整治
  落實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的要求,按照“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長效管理”的思路,堅持系統治理、源頭管控、有序推進、成效可靠,鞏固提升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成效。
  推進省轄市黑臭水體長制久清。建立省轄市建成區黑臭水體長效監管機制,鞏固提升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加強巡河管理,持續開展河湖“清四亂”,及時發現解決水體漂浮物、沿岸垃圾、污水直排口等問題。對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體定期開展水質監測並向社會公布水質監測結果,切實保障城鎮生活、工業等各類污水處理設施穩定運行,強化污水收集管網等設施的運行維護,防止返黑返臭。
  基本消除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推進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全面排查、開展水質監測,制定黑臭水體治理清單,編制實施整治方案,定期向社會公開治理進展情況。到2025年,縣級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第四節 水污染系統治理
  堅持污染減排,按照“四源共治、水陸統管”的思路,繼續鞏固提升生活源、工業源污染治理水平,突破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瓶頸,加強交通運輸污染管控,強化排污口排查整治,持續深化水污染系統治理。
  一、全面提升城鎮污染治理能力
  強化污水處理能力建設。按照因地制宜、有序建設、適度超前的原則,科學謀劃污水處理設施布局及規模。加快提升新區、新城、污水直排、污水處理廠長期超負荷運行等區域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到2025年,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50萬立方米/日,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能力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8%以上。黃河流域內污水處理廠出水穩定達到《河南省黃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41/2087—2021)要求。打造一批環境友好、土地節約、運行穩定的高標準污水處理廠,探索綠色低碳污水處理新技術、新模式;具備條件的污水處理廠建設尾水人工濕地;出水排入封閉式水域的污水處理廠要進一步最佳化除磷脫氮工藝。
  實施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推進污水管網建設,優先補齊城中村、老城區、建制鎮、城鄉結合部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生活污水管網設施短板,努力實現管網全覆蓋。加快城區排水管網清污分流以及沿河截污管網截流井、合流制排水口的改造和老舊破損管網更新修復,城鎮新區、開發區、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建設實行雨污分流;對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低於100毫克/升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圍繞服務片區開展“一廠一策”系統化整治。通過實施污水管網互聯互通工程等措施,實現城市污水收集主管網與污水處理廠管網的聯通和污水處理智慧型化調配,解決污水處理廠收水不均問題。到2025年,新增污水管網3000公里,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鄭州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90%以上,其他省轄市、縣級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0%以上或在2020年基礎上增加5個百分點。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安全處置。全面推進縣級以上城市污泥處置設施建設。按照“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要求,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設施建設。新建污水處理廠必須有明確的污泥處置途徑。在實現污泥穩定化、無害化處置前提下,穩步推進資源化利用。鼓勵採用“生物質利用+焚燒”等模式,將垃圾焚燒發電廠、水泥窯、燃煤電廠等協同處置方式作為污泥處置的補充;推廣污泥焚燒灰渣建材化利用;依法查處取締非法污泥堆放點,禁止重金屬等污染物不達標的污泥進行土地利用。到2025年,省轄市、縣級市污泥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8%、95%。
  推進初期雨水污染控制。鼓勵各地以城市雨洪排口、直接通入河湖的涵閘、泵站等為重要節點,建設初期雨水調蓄池,減少初期雨水對地表水水質和污水處理廠的影響。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將城鎮雨洪排口納入監測管理等日常監管範圍。
  二、持續推進工業污染防治
  推進工業企業綠色升級。培育壯大節能、節水、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對焦化、有色金屬、化工、電鍍、製革、石油開採、造紙、印染、農副食品加工等行業,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改造或清潔化改造;全面推行清潔生產,依法對重點行業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提升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水平。科學編制產業園區開發建設規劃,依法依規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嚴格準入標準,完善循環產業鏈條,推動形成產業循環耦合;推進既有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改造,推動公共設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級利用、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處置等,繼續推進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建設;鼓勵化工等產業園區配套建設危險廢物集中收集、貯存和利用處置設施。
  強化工業園區污染管控。加大現有工業園區整治力度,建立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進水濃度異常等突出問題清單,相關市級政府組織排查工業園區污水管網老舊破損、混接錯接等情況,查明問題原因並開展整治,實施清單管理、動態銷號。新建、擴建開發區、工業園區同步規劃建設污水收集和集中處理設施,強化工業廢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確保穩定達標排放。石油化工、石油煉製、磷肥等企業應收集處理廠區初期雨水,鼓勵有條件的化工園區開展園區初期雨水污染控制試點示範。全面實施黃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進一步提升黃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水平。
  推動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推進企業內部工業用水循環利用、園區內企業間用水系統集成最佳化。推動缺水地區將市政再生水作為園區工業生產用水的重要來源。重點圍繞火電、石化、有色金屬、造紙、印染等高耗水行業,組織開展企業內部廢水利用,創建一批工業廢水循環利用示範企業、園區。
  三、強化農業農村污染防控
  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因地制宜推進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實施,以水源保護區、鄉鎮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鄉結合部、黑臭水體集中區域、旅遊風景區等村莊為重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強污水治理與改廁、黑臭水體治理及水系綜合整治的銜接,鼓勵糞污無害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科學選擇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健全設施運行管理體制機制。開展集中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調查評估和分類整治提升,逐步提高現有設施的正常運行率。到2025年,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5%。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資源化處理利用,到2025年,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全覆蓋。
  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統籌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與農村生活污水、畜禽糞污、水產養殖污染、種植業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改廁等工作;將農村黑臭水體基本信息通過縣級政府網站向社會公開,並以行政村為單位通過公告欄等向村民公示,監管清單實行動態更新;實施分級管理,實行“拉條掛賬、逐一銷號”,優先整治國家監管的黑臭水體,對完成治理的黑臭水體進行監測評估,並在縣級政府網站上和村級公示欄進行公示,鼓勵公眾參與監督;落實污染治理屬地責任,探索建立農村黑臭水體整治長效管護機制,逐步消除農村房前屋後河塘溝渠和民眾反映強烈的黑臭水體。到2025年,國家監管的農村黑臭水體基本完成整治。
  強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依法編制實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專項規劃,最佳化調整畜禽養殖布局,科學合理劃定禁養區,因地制宜發展節水養殖,促進養殖規模與資源環境相匹配;加快發展種養有機結合的循環農業,以畜牧大縣和規模養殖場為重點,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導向,開展規模化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建設,不斷提升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水平;大力推廣全量收集、發酵制肥、液體糞肥機械化還田等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努力構建“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化運行”的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加快打通糞肥就近還田利用“最後一公里”;鼓勵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戶採用“種養結合”“截污建池、收運還田”等模式。到2025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3%以上。
  突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瓶頸。推進“源頭減量-循環利用-過程攔截-末端治理”全鏈條污染防治。以縣為單位,完善農業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在地下水超採區結合水資源稟賦,以玉米、小麥等作物為主,推廣適宜的節水農業技術模式。改進種植模式,在地下漏斗區等水資源匱乏區域推廣輪作休耕,推進大中型灌區現代化建設;開展規模化種植業污染防治試點,探索採用農田生態溝渠、污水淨化塘、人工濕地等措施實施重點區域農田退水治理。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推廣有機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提高利用效率。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3%以上,化肥使用總量較2020年保持零增長或負增長。在鄧州市、南樂縣等地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監督指導試點示範,在南陽市、駐馬店市開展先行區建設,探索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評估工作,建設農業面源污染監測“一張網”;推行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強化農業取水許可管理。
  防治水產養殖污染。依法加強養殖水域灘涂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水產養殖生產,科學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允許養殖區,科學確定養殖規模和養殖密度,積極推廣水產生態健康養殖,強化水產養殖投入品管理,規範水產養殖生產活動;開展水產養殖整治專項行動,規範設定養殖尾水排污口;加強配合飼料推廣,逐步減少冰鮮魚直接投喂,推動養殖尾水處理等環保設施建設改造。
  四、加強交通運輸業污染治理
  提升交通運輸污水治理能力。提升高速公路服務區和收費站污水處理能力,強化污水處理設施專業化運維管理,積極實施中水資源化利用。
  加強內河航運污染控制。嚴格執行老舊運輸船舶管理規定,依法強制報廢超過使用年限的船舶,依法淘汰不符合標準要求的高污染、高能耗船舶,積極推廣套用新能源動力船、高效節能船。深入開展船舶污水治理,嚴格執行《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加強對船舶污染防治設施設備、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落實《400總噸以下內河船舶水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在加快完成100—400總噸船舶生活污水設施改造基礎上,推進100總噸以下產生生活污水的船舶設施改造工作。對船舶營運產生的含油污水、殘油(油泥)、生活污水、化學品洗艙水和船舶垃圾等水污染物在船上依法合規分類儲存、排放或轉移處置,嚴厲打擊非法排放行為;強化淮河、沙潁河等水上危險化學品運輸環境風險防範,嚴厲打擊化學品非法水上運輸;推廣套用船舶水污染物聯合監管與服務信息系統。
  加強港口碼頭船舶水污染物收集轉運處理能力建設。最佳化碼頭布局,嚴格危險化學品港口碼頭建設等項目審批管理;港口所在地市、縣級政府要依法落實統籌規劃建設和運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設施的主體責任,定期評估並動態完善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設施;推動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設施與城市公共轉運處置設施有效銜接,完善船舶污染物“船—港—城”“收集—接收—轉運—處置”全過程銜接和協作。
  五、持續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以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為抓手,完善污染源管理體系,嚴格入河排污口設定審批管理;按“查、測、溯、治”要求全面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制定“一口一策”,分類提出整治措施,建立銷號制度。到2025年,完成四大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基本完成黃河幹流及重要支流排污口整治。
第五節 水生態保護與修復
  推動生態擴容,按照“保障生態用水、推進生態修復”的思路,健全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機制,推動落實重要水體的生態流量底線,最佳化河流生態用水配置;通過河湖緩衝帶、濕地保護恢復,逐步提升河湖自淨能力和生物多樣性。
  一、河湖生態用水保障
  健全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機制。研究制定河湖生態流量保障實施方案,明確河湖生態流量目標、責任主體和主要任務、保障措施,提高生態用水效率;結合河湖生態流量常態化監測和管控,強化監管與預警,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按照預案實施管理;加快建立基於河湖生態保護目標要求的河湖生態流量及過程監測體系,逐步構建完善的流域生態流量及過程監管機制,將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情況納入河湖長制統一管理;對實施生態流量保障的河流、湖庫進行清單式管理,落實政府主體責任。
  積極推進河湖生態流量保障工作。有序確定生態流量管理重點河湖名錄,推進生態流量管理全覆蓋;強化水資源統一統籌調度,最佳化流域水資源統籌調度協商工作機制,科學制定流域水量調度方案和調度計畫;保障伊洛河、唐河、白河、淮河幹流、潁河、洪汝河、北汝河等河流生態流量,推進淇河、天然文岩渠、安陽河等河流水量分配和生態流量目標確定工作。對無生態流量泄放設施的已建水庫、水電站及攔河閘壩等水利設施,逐步改造或增設生態流量泄放設施;對伊河、洛河等中小河流,研究建立小水電退出機制,恢復河道天然流量。到2025年,生態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實,黃河幹流及主要支流生態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淮河幹流及主要支流生態流量保障程度顯著提升,海河流域被擠占的河湖生態用水逐步得到退還,長江流域主要河流生態流量得到較好保障。
  加強河流生態用水保障。將保障生態流量作為硬約束,突出生態用水重要性,提升生態用水量占比;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嚴格控制不合理的河道外用水,強化引水灌溉工程審批和監管,逐步退還被擠占的河道內生態用水;著力保障好陽河、清水河、汾河、安陽河、沱河、澮河等河流生態用水,積極推進蟒河、趙王河等河流水源保障工作,減少斷流時段,縮短斷流河長,各級政府按照分級管理原則努力實現恢復“有水”。
  推進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結合現有污水處理設施提標升級擴能改造,系統規劃城鎮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合理確定再生水利用方向,推動實現分質、分對象供水,優水優用。在重點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庫)口、支流入幹流處等關鍵節點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水質淨化等工程設施。缺水城市新城區要提前規劃布局再生水管網,有序開展建設。合理安排城鎮污水處理廠、再生水調蓄設施、人工濕地水質淨化設施等布局,確保再生水供需平衡、淨化能力與調蓄能力匹配。充分利用現有河道、湖庫、窪地、坑塘等,建設人工濕地、再生水調蓄和輸配設施。到2025年,全省市級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黃河流域市級缺水城市力爭達到30%。
  二、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嚴格重要水源涵養區用途管制。根據管理需要進一步補充劃定重要水源涵養區,嚴格遵守生態保護紅線和重要水源涵養區準入條件,保護具有重要水源涵養功能的自然植被,限制或禁止各種損害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功能的經濟社會活動和生產方式,確保重要水源涵養區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功能不降低。
  增強水源涵養能力。以太行山東部、伏牛山、桐柏—大別山等山地丘陵區和南陽盆地等區域為重點,對河流發源地的山地丘陵區以加大封育保護治理力度為主,強化河湖(庫)源頭區保護修復,增強水源涵養能力。按照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對與水源涵養區主導功能不相符的生產、生活活動進行清理整治。
  加強重要水源涵養區監督管理。開展重要水源涵養區基本狀況、生態狀況、人類活動本底情況和其他相關基礎信息調查,建立重要水源涵養功能區基礎信息台賬;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多渠道增加生態建設投入機制,加強重要水源涵養區保護。
  三、實施生態緩衝帶保護和監管
  推進生態緩衝帶劃定工作。開展緩衝帶現狀調查與評估,優先推進重要河流乾支流和重點湖庫生態緩衝帶劃定工作。
  強化河湖生態緩衝帶監管。嚴格控制與生態保護無關的開發活動,引導與生態保護無關的生產活動和建設項目逐步退出,積極騰退受侵占的高價值生態區域,對敏感水體及富營養化湖庫優先實施監管。
  開展河湖生態緩衝帶修復與建設試點。按照生態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原則,開展河湖生態緩衝帶劃定修復與建設試點工作,強化生態緩衝帶攔截污染、淨化水體、提升生態系統完整性等功能;加強湖庫消落帶治理修復。到2025年,形成一批有實效、可示範、可推廣的河湖生態緩衝帶保護與修復項目。
  四、推進濕地恢復與建設
  加強重要濕地保護與修復。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相結合,優先修復生態功能嚴重退化的國家和省級重要濕地;實施退耕還濕、退養還灘,開展濕地補水,解決“濕地不濕”問題,恢復退化濕地;加強濕地水質保護和生態修復,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維持濕地水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協同增強流域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確保濕地面積總量穩定、生態功能持續提升;加強沿黃濕地、淮陽龍湖、鶴壁淇河、宿鴨湖等重要濕地保護修復,開展天然濕地恢復工作。結合國土空間等相關規劃、“三線一單”要求,完成國家重要濕地保護範圍劃定,明確管控要求。對被侵占蠶食的濱河、濱湖(庫)濕地制定整治方案。
  強化人工濕地水質淨化工程建設。結合區域地理特徵,根據污水處理廠排水水質、支流入幹流口水質,因地制宜推進重點河流關鍵節點人工濕地污水淨化工程建設。重點推進大型污水處理設施、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等下游尾水人工濕地建設,在水質穩定達標壓力大、生態環境較差及水質改善難度大的重要支流河口或水生態敏感區上游等區域建設人工濕地工程,實施一批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項目,建設一批重點河湖(庫)入河湖(庫)口人工濕地項目。
  五、實施水生生物完整性恢復和多樣性保護
  加強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強化就地保護,完善保護區空間布局。加強流域源頭生境保護,加大珍稀瀕危、特有物種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游通道等關鍵棲息地保護力度;根據保護需要,在重要水生生物棲息地劃定自然保護區、種質資源保護區,將各類水生生物重要分布區納入保護範圍;加強保護區能力建設,定期對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進行遙感監測和實地核查;在科學評估基礎上,適時調整部分保護區範圍、分區與等級;嚴格執行禁漁期、禁漁區等制度,不斷對制度進行完善;加強遷地保護,針對棲息地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重點物種,開展遷地保護行動;科學實施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和重要棲息地恢復工程,加強增殖放流效果跟蹤評估,嚴禁放流外來物種。
  開展重要水體生態健康狀況評價工作。加強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敏感區域的水生態監測工作,最佳化監測點位,完善監測因子;對丹江口水庫、白龜山水庫、南灣水庫、吳屯水庫、伊河、洛河、沁河、淇河(海河流域)等河湖水生態健康狀況試點開展評價工作。
  試點開展土著魚類恢復與重現。加強土著魚類棲息地保護,以自然恢復為主,通過適當、科學的人工干預,選擇在唐河、白河、伊洛河、澧河、沙潁河和淇河(海河流域)等河段試點開展土著魚類恢復與重現工作。
第五章 重點領域改革
  強化河湖長制落實,統籌推進水源、水權、水利、水工、水務“五水綜改”,建立健全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堅持政府與市場兩手發力,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破除治水發展瓶頸,匯聚發展優勢,增強發展動力。
第一節 強化河湖長制落實
  進一步完善河湖長制組織體系,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監管體制,提升省級體系、完善市級體系、健全縣級體系、充實鄉級體系、強化村級體系,實現五級河長一齊抓。充分發揮河湖長制工作的牽頭抓總、組織協調、交辦督辦等作用,形成黨政負責、河長辦牽頭、部門協同的河湖長制工作體系。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乾渠納入河湖長制管理體系,按照河湖長職責開展日常管理工作。
  建立河道管理長效機制,推廣“河長+檢察長”“河長+警長”機制,落實“河長+格線長”機制,助推“天、空、地、人”一體化“智慧河湖”監管網路建設。完成水利普查名錄內(除無人區外)河湖管理範圍劃定,推進水利普查名錄外的河湖管理範圍劃定,合理劃分保護區、保留區、控制利用區和開發利用區,實現岸線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探索開展河湖健康評價,推進實施河湖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創建示範河湖,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推動美麗河湖創建與保護。積極探索美麗河湖創建體系,研究省級美麗河湖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推動美麗河湖建設與保護,公布一批省級美麗河湖名單,積極參加國家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徵集活動,以建促治,努力打造一批示範性的美麗河湖,恢復河暢、湖清、岸綠、景美的河湖環境。以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示範引領,宣傳推廣成效好、可持續、能複製的好經驗、好做法,不斷完善美麗河湖長效管理機制,持續推進河湖生態環境治理。
第二節 推進水源改革
  重點研究建立“四水四定”、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的落地機制,最佳化稅價形成機制等。通過水源改革,進一步強化水資源保護,形成“用好地表水、保障生態水、涵養地下水、多用再生水”的有序用水新格局,加快構建全省集約高效的水資源配置體系。
  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堅持節水優先,全面落實河南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研究建立規划水資源論證制度,加強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最佳化配置當地水、外調水、地下水、地表水、非常規水,合理分配跨區域主要江河湖泊及大中型水庫水量。研究建立省級水資源調度管理機構,統籌推進全省主要河流、大型水庫和重要引調水工程統一調度。加強取用水監管,推進水資源監控監測能力建設。
  加強水生態保護。打好碧水保衛戰,強化黑臭水體治理,開展河流湖泊生態緩衝帶、濕地水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推進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工作,持續完善落實水資源節約保護獎補激勵措施。編制印發《河南省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實施意見》,適時開展新一輪超採區劃定。研究建立生態流量保障長效機制,探索完善水生態補償機制。
  深化水資源稅價改革。修訂《河南省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實施辦法》,重點改進城鎮公共供水水資源稅徵收方式,探索按照地下水、地表水水源分別設計稅額,並從取水環節計量徵收,逐步提高地下水特別是超採區地下水水資源稅額。最佳化水價形成機制,及時修訂《河南省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制定《河南省城鎮供水價格管理實施細則》,建立完善的水價動態調整機制。
  推進水資源管理法治建設。貫徹實施《河南省取水許可管理辦法》,推進《河南省地下水管理辦法》制定工作。
  推進水生態環境價格改革。落實“誰污染、誰付費”政策導向,考慮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等因素,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城鎮污水處理收費政策,探索城鎮污水處理費動態調整、企業污水排放按水量和濃度實施差別化收費等機制,在已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農村地區,探索建立生活污水處理受益農戶付費制度。
第三節 推進水權改革
  重點研究擴大水權交易試點改革成果,建立水權交易常態化機制,研究主要河流水量分配、強化水資源用途管制等,擴大水權交易範圍。通過水權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立權屬清楚、權責明確、監管有效、流轉順暢的水權體系,培育與水資源稟賦相適應的水權交易市場,促進水資源最佳化配置。
  探索開展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工作,推進區域確權、取水口確權、用水戶確權。推行水資源使用權有償轉讓,推動工業和服務業水資源使用從“無償取得、有償使用”向“有償取得、有償使用”轉變。引導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推動水權回購,健全水權交易價格形成機制。鼓勵以市場化方式開展水權收儲與處置業務。探索水權綠色金融,選定相關金融機構聯合開發水權收益權綠色債券產品,探索供水工程水權資產證券化、取水權抵押、水權入股等方式,拓寬企業綠色融資渠道。擴大水權交易試點範圍,通過水權交易解決新增南水北調用水問題,加快消納南水北調分水指標,擴大南水北調供水範圍。在伊洛河流域探索開展上下游、左右岸區域間水權交易。適時在黃河供水區開展區域間、行業間、用水戶間水權交易試點。加強水權交易監管。
第四節 推進水利改革
  貫徹落實《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深化水利工程投融資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豫政辦〔2021〕25號),通過水利改革,強化水利規劃引領和約束作用,釐清政府與市場關係,合理劃分各級政府事權,以創新水利投融資機制為重點,破解公益性項目建設資金籌措難題。
  服務我省重大戰略部署,逐步構建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水利規劃體系。研究制定水利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辦法,合理劃分省、市、縣三級水利財政事權,合理確定支出責任。
第五節 推進水工改革
  在鞏固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最佳化水利工程運行管理體制,實現水利工程綜合效益最大化。通過水工改革,強化政府對水利工程的水資源調度、防洪減災、應急調水、抗旱調水等工作的指導、監管,打造覆蓋水利產業全鏈條的省級水務集團,提高行業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
  鞏固體制改革成果,做強做優省屬水管單位。充分發揮省屬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形成的成熟運行管理經驗優勢,加快推進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構建流域集約化管理體系。充分發揮省屬全供事業單位流域機構職能,通過委託、授權等方式,以流域為單元,統籌協調解決流域上下游及左右岸防洪安全、水資源調配、水生態調度和地下水超采等問題,實現水資源集約高效利用。
  打造一流省級水務集團。推進省屬國有企業改革,研究組建省水務集團,整合省級水利工程勘測、設計、監理、施工、供水運行管理、投融資等相關企事業單位的資源、資產,發揮資源資產、專業技術和完整產業鏈優勢,打造一流省級水務集團,提高行業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
第六節 推進水務改革
  以市場化方式實現城鄉供水水務一體化,推動農村供水與城鎮供水實現“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
  強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開展飲用水地表化和城鄉供水一體化試點,統籌推進農村供水規模化、市場化、水源地表化、城鄉一體化。
  探索推進水務市場化改革。在不改變現有行政機構職能劃分前提下,以市場手段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形成合理管制、有序競爭的水務產業市場,打造從原水、供水、排污處理到中水回用的水務產業鏈。
  加強總體設計,合理制定水務供排一體化實施方案。開展水務供排一體化規劃,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兼顧近期目標和長遠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充分考慮各地實際情況,統籌制定各地水務供排一體化方案。
第七節 健全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管控體系
  完善水生態環境空間管理體系。健全包括“全省—流域—河流—控制單元—控制斷面(河段)匯水範圍”的流域空間管控體系,實施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
  細化屬地責任體系。依託水生態環境空間管理體系,合理設定各級控制斷面,逐級明確屬地責任主體,強化水生態環境責任傳導;最佳化實施地表水生態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明確各級控制斷面水質保護目標,核查達標狀況,未達到水質目標要求的地方要依法制定並實施限期達標規劃。
  建立打通水裡和岸上的污染源管理體系。依託排污許可證信息,實施“水體—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線—污染源”全鏈條管理,強化源頭解析,追溯並落實治污主體責任;持續削減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各地根據水生態環境保護需求,設定總磷、總氮等總量控制因子,因地制宜加強總磷、總氮排放控制,水質超標的水功能區應當實施更嚴格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措施。
第八節 強化流域水生態環境要素系統治理
  建立健全流域綜合管控機制。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按流域開展標準制定、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產業布局謀劃等工作,查找問題癥結,推進重要河湖(庫)上下游、左右岸、乾支流協同治理。銜接國土空間規劃和“三線一單”管控要求,明確流域內水域、濕地、水源涵養區、河湖生態緩衝帶等重要水生態空間,清理整治破壞水生態環境的過度養殖捕撈、礦山開採、岸線開發等生產、生活活動。
  深化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統籌管理。研究建立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監測評價體系,對重要河湖(庫)開展水生態環境監測評價預警,水生態環境退化地區要編制實施綜合治理方案,提高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保護各項措施的關聯性和耦合性。
  推動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協同治理。加強河道水質管理,減少受污染河段側滲和垂直補給對地下水污染,確保傍河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強化化工類工業聚集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和生活垃圾填埋場等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阻止污染擴散,加強環境監管。
第九節 完善水生態補償機制
  實施黃河流域省內、省際生態補償機制。以持續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和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為核心,探索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標準核算體系,完善目標考核體系,改進補償資金分配辦法,規範補償資金使用,建立具有示範意義的生態補償模式,健全以水量、水質為主要指標的生態補償制度,逐步形成“保護責任共擔、流域環境共治、生態效益共享”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強化省內、省際聯防聯控、流域共治和保護協作;履行與下游山東省簽訂的《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定》,建立與上游山西、陝西省黃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安排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省級引導資金,對水質改善突出、良好生態產品貢獻大、節水效率高、資金使用績效好、補償機制健全且推進較快的地方給予資金激勵,支持引導沿黃各地有序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
第六章 水治理能力提升
  堅持依法治水、科學管水,突出依法、科學、精準治污,全面加強法規制度和標準體系建設,強化涉水事務管理、水環境監管服務能力建設、風險防控,推進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和水文化建設,不斷提升水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第一節 法治建設
  堅持以改革完善法治、以法治保障改革,按照前期研究、立法調研和立法審議梯次推進、立改廢釋並行、省市各有側重的原則,加強溝通協調,加快推進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環境、河湖長制、水域岸線、農村供水管理等重點領域立法進程,加快補齊行業監管制度短板。開展《河南省節約用水管理條例》《河南省地下水管理辦法》《河南省南水北調飲用水源保護條例》制修訂相關工作,力爭到2025年,進一步完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相配套、以地方性法規為主體、以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為補充的水法規制度體系。開展水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標準制修訂工作,對省轄海河流域等標準的實施情況開展評估。
第二節 涉水事務管理
  一、涉水事務監管
  圍繞河湖、水資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重點領域,針對監管薄弱環節,強化全過程、全要素監管,全面提升水安全事務監管水平。
  強化河湖監管。明確河湖管控範圍,推進重要河湖岸線保護利用規劃編制,強化分區管控和用途管制。嚴格落實河道采砂屬地管理責任,推進河道采砂管理規劃編制,強化采砂管理,科學利用砂石資源。加強河道疏浚砂綜合利用管理,探索開展大中型水庫淤積砂綜合利用試點。加強跨省界河流(流域)聯防共治,及時查處非法侵占河湖、非法采砂等行為。加強河湖生態流量監測和監管,明確控制指標和管控措施。
  嚴格水資源監管。嚴格取用水監管,深入推進全省取用水管理專項整治行動,全面準確摸清取水口情況,依法整治存在問題,強化用水過程動態監管,規範取用水行為,健全取用水監管機制。加強水資源調度監管,制定和實施重大調水工程水量調度方案、年度調度計畫,保證重要控制斷面下泄水量(流量)、生態流量(水量)符合管控指標要求,重點解決區域超量用水、擠占其他區域用水、擠占生態用水等問題。加強河湖水資源過度開發和地下水超采治理監管。
  加強水利工程監管。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全過程監管,壓實項目法人、參建各方和項目主管部門責任,加強前期工作、設計變更、“四制”執行、質量管理、移民安置、工程驗收等環節監管,全面提升工程建設質量。加快水利建設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信用評價機制。加強工程安全規範運行監管,推動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管理提檔升級,確保工程安全運行和綜合效益發揮。推行水利工程標準化和規範化管理,完善水利工程標準體系,完善水利基礎設施運行管理體制機制,提高水利基礎設施抗風險能力。
  加強水土保持監管。嚴格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從源頭預防和控制人為水土流失。完善水土保持監管權責清單,分類細化監管規則標準。持續創新監管手段,完善省級人為水土流失遙感監管常態化機制,加快構建以“網際網路+監管”、信用監管為特點的新型監管方式,及時發現、嚴格查處違法違規行為。探索開展水土保持空間管控。加強水土保持監管能力建設,提高監管專業化水平和現代科技手段套用能力,保障水土保持監管工作經費和裝備投入。開展對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淤地壩安全度汛等的監督檢查。
  二、水利水電工程移民管理
  加強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管理工作。嚴格執行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程式,規範移民停建通告發布的條件和程式,提高移民實物調查成果質量,充分徵求移民民眾意願,探索移民安置方式,統籌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編制高標準移民安置規劃。加強移民安置實施監督管理,壓實縣級政府征地移民工作主體責任,推動移民搬遷安置有序進行,保障移民高質量安置和水利工程順利建設。加強移民安置驗收工作,推動已完成移民安置的水利工程及時開展移民安置驗收,為工程驗收創造條件,促進工程早日發揮效益。
  深入推進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全面落實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以美好移民村建設為抓手,以水庫移民美麗家園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移民就業創業能力建設為重點,促進移民收入可持續增長,確保庫區移民安置區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實現全省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中長期目標。積極向國家申請,爭取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後續幫扶規劃批覆實施。
第三節 水環境監管服務能力
  一、提升監測、監控與監管能力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提升水源地水質全指標分析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監測分析能力,水庫型水源地開展藍藻水華監測預警,對日供水規模超過10萬立方米(含)的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和日供水規模超過5萬立方米(含)的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在取水口安裝視頻監控,開展預警監控;利用大數據、地理信息系統、移動網際網路等新技術,建立飲用水水源地信息化綜合監管平台,推動監測監控數據共享,實現全省飲用水水源地動態、實時管理;建設丹江口庫區及上遊動態監測網,建立水源地生態環境監測管理長效機制;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探索開展飲用水水源地新污染物監測和防控研究。
  完善水環境質量監測網路。推進新增考核斷面水站建設,提升已有斷面自動監測能力和水質預警預測能力,健全以自動監測為主、手工監測為輔的地表水水環境評價與排名技術方法體系,開展水污染物溯源監測試點研究,開展新污染物試點監測和調查研究;升級建設黃河流域水質自動監測監控系統,形成以自動站監測為主的水質預警預報體系;加大自動線上監控設施運行監管和日常監督檢查力度,確保數據真實有效;擴大監控覆蓋範圍,探索開展涉水污染源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狀態用電監管、視頻監控,進、排水量動態監控;逐步構建農業農村水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加強對日處理能力20噸以上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的監測,試點建立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評估體系,建設農業面源污染監測“一張網”。
  開展生態流量監測。加快建設生態流量控制斷面的監測設施,提高非汛期生態流量測報能力。對納入規劃目標管理的斷面,有生態流量分配方案的河湖斷面,水利水電工程有明確生態流量下泄要求的斷面,開展水體生態流量(水位)監測,對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強化對主要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流量泄放的監測,水庫、水電站、閘壩等水工程管理單位應按國家有關標準,建設完善生態流量監測設施,並按要求接入有關監控平台。
  建設科學全面的水生態監測網路。依託現有河湖長制平台,探索推進流域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等相關監測資源統籌和信息共享,建立全省水生態環境綜合管理平台,推進水生態環境智慧化建設,提升水環境質量與污染源智慧型監管和分析決策水平。建設河南省黃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監測實驗室,完善黃河流域水生態監測體系;在重點河流的重點斷面開展水生生物監測,同時按照相關標準開展水質理化指標和物理生境指標監測;開展河湖緩衝帶、生態用水保障程度、濕地恢復與建設情況遙感監測;開展生物完整性等水生態質量評價試點,統籌推進重點河流水生態調查監測和親民指標監測;以丹江口水庫為重點,開展藍藻水華監測預警。
  提升水環境監管效能。依法處理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著力解決環境違法、生態破壞、環境風險隱患突出等問題;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改進監管執法方式,落實執法正面清單,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的新型監管機制;建立健全以污染源自動監控為主的非現場監管執法體系,強化關鍵工況參數和用水用電等控制參數自動監測;充分運用科技手段,加強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庫區、城市黑臭水體等生態環境的監管,提高監管執法針對性、科學性、時效性,做到精準執法、高質高效;加強監測質量監督檢查,確保數據真實、準確、全面;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監管,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行政執法與刑事執法聯動協作機制,實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織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行動。
  加強汛期水環境監管。精準識別汛期污染強度較高的點位和相應的行政轄區,建立控制斷面汛期突出問題清單、責任清單,通過明晰責任,引導和推動有關地方加快解決旱季“藏污納垢”、雨季“零存整取”等城鄉面源污染突出問題。加大汛期違法排污行為打擊力度。
  二、最佳化產業結構布局
  強化“三線一單”落實。嚴格“三線一單”管控,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落實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建立“三線一單”動態更新和調整機制,各地根據流域保護目標要求,進一步科學評估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細化功能分區,提出差別化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強化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
  合理確定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嚴格控制缺水地區、水污染嚴重地區和敏感區域高污染行業發展,提高化工、有色金屬、印染、製革、電鍍、冶金等行業園區集聚水平。推動沿黃一定範圍內高耗水、高污染企業遷入合規園區,嚴禁在黃河幹流及主要支流臨岸一定範圍內新建“兩高一資”項目及相關產業園區。
  依法淘汰落後產能。全面落實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的淘汰和限制措施。加大煉化等行業落後產能淘汰和過剩產能壓減力度,禁止採用乙炔法聚氯乙烯生產工藝,嚴格控制尿素、磷銨、電石、燒鹼、乙烯法聚氯乙烯、純鹼、黃磷等行業新增產能,對“散亂污”企業分類實施關停取締、整合搬遷、整改提升等措施。
  推動重污染企業退出。繼續推進城市建成區內現有污染較重的企業有序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到2025年,城鎮人口密集區現有不符合安全和衛生防護距離要求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就地改造達標、搬遷進入規範化工園區或關閉退出,企業安全和環境風險大幅降低。
  三、健全治理責任體系
  落實黨政主體責任。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進一步細化河湖長工作制度,落實河湖長責任。
  強化監督幫扶。聚焦重點區域、重點河流、重點行業的突出問題,建立問題台賬,分類指導,一盯到底;採取措施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治理水環境的積極性。
  完善政策制度體系。不斷完善企業環境監管、環境信用評價和管理、綠色信貸、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排污許可等政策制度體系。
  提高企業治污水平。建立健全以排污許可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環境管理制度,嚴格落實自行監測、台賬記錄和執行情況報告制度。強化企業環境治理主體責任,督促企業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制度;實施重點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制度、綠色環保調度制度,開展企業綠色發展評價活動,制定激勵政策,增強企業治污內生動力;對在達到法定或規定排放要求基礎上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的企業,各地依法在財政、稅收、價格、政府採購等方面予以鼓勵和支持。
  健全環境信用體系。落實誠信建設要求,完善環境治理失信記錄,並將其納入信用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健全企業環境信用等級評價制度,評價結果共享到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嚴重失信名單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信用河南”網站公示;重點排污企業要安裝使用自動監測設備,監測數據實時公開;鼓勵排污企業在確保全全生產前提下,通過設立企業開放日、建設教育體驗場所等形式,向社會公眾開放。
第四節 風險防控
  一、水安全風險防控
  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加強隱患排查,建立健全應急處置機制,做好風險防控和應急預案管理工作,最大程度預防和減少突發水安全事件發生和造成的損害。
  加強風險隱患排查。結合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以及“8·18”商丘暴雨險情、2020年7月淮河流域大洪水、“21·7”暴雨洪水等暴露出的防洪薄弱環節,開展水旱災害致災因子、承災體、歷史災害、綜合減災能力、重點隱患等調查評估,識別水旱災害風險。加強水庫、堤防等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水安全風險識別,建立工程風險隱患台賬。
  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完善水安全風險應急回響機制,制定完善水安全風險應急預案,加強風險分級管控。加強水庫超標準洪水防範化解預案編制,開展重點防洪城市超標準洪水防禦預案編制。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管理,加大應急備用水源維護和保養力度。加強農村飲水安全風險管理,制定應對特大幹旱糧食安全水資源保障方案。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總量,逐步恢復地下水涵養能力,增強水資源戰略儲備能力。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區域協調機制,明確各部門在水安全風險防控中的主要職責。建立健全水安全風險分擔機制,結合洪水風險圖成果,推動開展洪水保險試點工作。
  二、水環境風險防控
  (一)加強風險設施建設。
  落實工業企業環境風險防範主體責任。以石油、化工、製藥、印染、醫藥、電子電鍍等涉危涉重企業為重點,強化企業應急設施建設。排放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錄中所列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對排污口和周邊環境進行監測,評估環境風險,排查環境安全隱患,並公開有毒有害水污染物信息,採取有效措施防範環境風險。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開展河湖底泥重金屬監測和累積性風險治理。
  加強工業園區環境風險防範。以化工園區為重點,強化工業園區環境風險防範。在配套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基礎上,加強園區內工業廢水的分類分質處理和監控,有效去除特徵風險因子;開展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綜合毒性試點監測工作;實施技術、工藝、設備等生態化、循環化改造,按要求設定生態隔離帶,建設相應的防護工程;以沿黃工業園區、南水北調沿線工業園區為重點,開展設施、隊伍、物資一體化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建設。
  強化尾礦庫環境風險防控。進一步開展尾礦庫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健全“一庫一檔”檔案和尾礦庫台賬,實施“一庫一策”分類分級整治,完善尾水回用系統、尾水處理系統、截排水系統以及防揚散措施;全面提升尾礦庫風險防控水平,有效防範尾礦庫環境事件發生,確保生態環境安全。
  (二)推進環境風險預警防控。
  加強環境風險調查評估。以化工、製藥、造紙、有色金屬採選和冶煉、鉛蓄電池製造、電鍍、涉重金屬和危險廢物等重點企業和工業集聚區為重點,開展河湖底泥、灘涂重金屬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或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風險調查與評估,到2025年,建立累積性風險基礎資料庫。加強通航河段港口、碼頭、船舶運輸以及“一廢一品一庫”風險調查。
  強化監控預警體系建設。將對公眾健康可能造成嚴重損害或具有較高環境風險以及排放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所列化學物質的相關企事業單位納入重點排污單位名錄,依法對排污單位環境風險防範措施落實進行監督檢查;對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要建立環境風險預警體系,加強信息公開;健全流域突發環境事件監控預警體系,圍繞監測、斷源、控污、治理等各環節,強化應急預案編制與演練。
  強化跨省界水體污染治理和風險防控。加大跨省界河流污染整治力度,水污染物排放必須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並增加日常巡查、抽查、暗查頻次,及時整治有問題的污染源;加快農村污水、垃圾治理,嚴格農業面源、畜禽養殖污染管控,切實降低進入水環境中的污染物;加密水質監測,及時啟動預警,嚴防跨省際水環境污染事件發生。
  (三)提升區域應急處置能力。
  強化環境風險應急協調聯動機制建設。明晰河流上下游責任,充分發揮河湖長製作用,健全河流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統籌研判預警、共同防範、互通信息、聯合監測、協同處置等全過程;加強應急、交通、水利、公安、生態環境等部門應急聯動,形成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合力。
  全面提升環境風險應急處置能力。加強環境應急資源儲備管理,推動三門峽、洛陽、鄭州、濮陽等市及丹江口水庫建設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探索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環境應急保障力量共建模式;加強應急組織指揮、應急回響、應急處置和應急保障工作,定期組織培訓和演練。
第五節 科技創新
  開展重大科技問題研究。以我省水安全保障的科技需求為導向,圍繞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五水綜改”“四水同治”等重大決策部署,加強科技創新與工程建設、水利一線生產實際、智慧水利、產學研合作發展、科研平台建設與協同高效運行、發揮省水利學會等社團的紐帶平台作用等六方面深度融合,圍繞重大水問題,組織科技攻關,提高創新能力。
  深化水利科技機制改革。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建立健全創新激勵和約束機制,將水利科技創新工作納入年度考核內容,增強科技創新的動力和活力;加快水利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積極引導和支持全省水利企事業單位組建各類創新平台,匯聚優秀人才,集聚優勢項目,共享科研設施,培養創新團隊,提升科研成果水平。
  實施創新示範套用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套用,集中打造一批特色高效節水示範基地、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水生態修復示範工程、水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城市、水美示範鄉村和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加強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在工程建設與管理中的套用,切實發揮科技創新在水安全保障中的引領作用。
  強化水利標準支撐作用。完善全省水利標準體系,適時開展水利標準實施監督工作,進一步提高水利地方標準修訂質量和標準化工作水平。
  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加強水生態環境基礎科學研究,系統推進流域污染源頭控制、過程削減、末端治理等技術集成創新與風險管理創新;重點針對湖泊水庫的富營養化控制與生態保護、流域水生態功能區劃、河湖生態健康與生態安全評估、農村分散式污水治理技術等方向開展科研攻關,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水生態保護和治理技術;大力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示範套用,促進環保產業發展;不斷加強創新平台建設與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培養,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切實發揮科技創新在水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支撐作用。
第六節 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高層次創新人才梯隊建設。以服務高質量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引進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打造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發揮院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高校及科研機構、科技領軍企業的作用,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問題開展產學研協同攻關。重點培養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專家、學術帶頭人擔任兼職導師,組織青年拔尖人才開展學術交流、參加業務培訓,推動形成門類齊全、梯次合理、新老銜接的創新人才隊伍。加大對人才和團隊的財政支持力度,探索設立人才發展基金。
  推進基層隊伍建設。建設一批基層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加強套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探索定向委培,“訂單式”培養一批基層急需緊缺的專業技術人才。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推進水利“三支一扶”工作。根據基層單位需求,組織開展人才幫扶,強化基層幹部人才交流鍛鍊,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
第七節 水文化建設
  立足我省水文化特徵、資源稟賦和發展趨勢,總結我省水文化的歷史積澱和豐富內涵,深入挖掘黃河、淮河、大運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水文化時代價值,堅持科學保護、活態傳承、合理利用,探索水文化保護傳承途徑,按照軸帶發展、節點帶動、輻射周邊的思路,著力打造黃河文化主軸和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文化帶、通濟渠文化帶、南水北調中線文化帶,建設安陽、濟源、焦作、鄭州、開封、洛陽、三門峽、駐馬店、南陽、信陽等水文化傳承弘揚節點,結合涉水工程推進水利風景區等水文化載體建設,保護傳承弘揚特色水文化,助力文化強省建設。
  圍繞水文化核心價值,加強我省水文化文史典籍整理和編纂工作,深化考古、歷史文獻、碑刻史料、文物建築等專題研究,完成《河南省河湖大典》等著作編纂工作,積極開展水文化理論講座、主題論壇、博覽會、文化體驗等活動,打造特色水文化品牌,不斷提高水文化精神文明創建水平,切實增強水文化自覺和水文化自信。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規劃實施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確保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得到有效落實。強化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加強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統籌部署各項任務。水利和 生態環境部門要發揮牽頭作用,加強與其他部門的溝通協調;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等部門要協調聯動、齊抓共管,形成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合力。
第二節 完善規劃實施機制
  各地要根據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總體部署和要求,結合本地實際,組織編制區域水安全保障規劃、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把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進一步細化落實。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強化政策支撐、要素保障,切實做好規劃組織實施工作。省水利廳、生態環境廳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大規劃實施督導力度。規劃實施過程中,適時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總結評估,分析實施效果,及時研究解決問題。
第三節 科學有序推進
  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原則,嚴格執行工程建設有關強制性標準和規程規範,紮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認真履行建設程式,科學有序實施。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切實落實水安全保障工程、水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質量管理和安全生產責任,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和效益。規劃實施過程中,根據中期評估等情況可作適當調整修改。
第四節 完善資金投入機制
  建立健全常態化、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制定水安全和生態環境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辦法,構建事權清晰、權責一致的涉水基礎設施投入責任體系,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支持。規劃項目實施要與相關規劃相銜接,確定資金籌措方案,避免重複投資。兩手發力,拓寬融資渠道,強化監管,規範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保障規劃項目順利實施。項目實施前加強與中期財政規劃的銜接,明晰項目資金籌資主體責任,按要求開展預算事前績效評估和財政承受能力評估,避免出現財政保障“懸崖效應”,確保不增加政府債務風險。
第五節 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加強本規劃宣傳解讀,廣泛凝聚共識,調動和引導各方力量,形成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的強大合力。加大省情水情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力度,充分發揮公眾和新聞媒體等社會力量的監督作用,引導人民民眾自覺履行愛水護水責任。開展水利法治宣傳教育,建立健全流域水生態環境信息發布和公開機制,提高全社會的水憂患和親水、護水意識,增強公共水安全風險觀念。傳承和弘揚優秀水文化,強化我省水文化保護和挖掘。充分發揮“12369”環保舉報熱線作用,暢通來電、來信、來訪、微博微信、網路等舉報通道。激發全社會參與規劃實施的積極性,尊重基層和民眾首創精神,及時推廣好的經驗做法,營造全民參與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