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行政執法監督條例

《河北省行政執法監督條例》是2019年5月30日河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的地方性法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省行政執法監督條例
  • 通過時間:2019年5月30日
  • 施行時間:2019年7月1日
條例全文,內容解讀,徵求意見稿,

條例全文

河北省行政執法監督條
(2019年5月30日河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行政執法監督,促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行政執法監督工作。行政複議、審計等其他行政機關內部監督活動,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本條例所稱行政執法,是指行政執法主體依法履行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行政徵收徵用、行政給付、行政收費、行政確認、行政登記、行政裁決、行政檢查等行政職責的行為。
本條例所稱行政執法監督,是指上級人民政府對下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所屬行政執法部門、上級行政執法部門對下級行政執法部門行政執法活動的監督。
實施行政執法監督的政府和部門稱為行政執法監督機關,接受監督的政府和部門稱為被監督機關。
第三條行政執法監督應當堅持實事求是、合法公正、程式正當、違法必究的原則,保證法律、法規、規章的正確實施。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行政執法監督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行政執法監督機制,協調解決行政執法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開展法治政府示範創建活動,並將行政執法工作情況納入法治政府建設考核評價重要內容,督促行政執法部門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
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完善行政執法程式,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強化對行政執法工作的督導,不斷提高行政執法水平。
第五條縣級以上司法行政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本級人民政府行政執法監督的具體工作。
行政執法部門承擔法制工作的機構負責本部門行政執法監督的具體工作。
第六條建立全省統一的行政執法信息和行政執法監督網路平台,推進執法公開和執法信息共享,完善網上辦案和網上監督,提高行政執法監督的信息化和規範化水平。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行政執法監督工作。
第二章 監督內容
第八條行政執法監督包括下列內容:
(一)行政執法主體、執法許可權、執法程式的合法性;
(二)行政執法隊伍管理情況;
(三)行政執法決定的合法性和適當性;
(四)行政執法職責履行情況;
(五)行政執法責任制落實情況;
(六)行政裁量基準制度落實情況;
(七)行政執法公示、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情況;
(八)行政執法案卷管理情況;
(九)文明執法情況;
(十)依法應當監督的其他內容。
第九條對職責履行情況監督,包括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審核確定本級政府具有行政執法主體資格的行政執法部門,明確行政執法部門的執法職責,並向社會公布;行政執法部門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編制行政執法事項清單,明確所屬執法機構以及執法崗位的執法責任,定期進行行政執法評議考核。
第十條對行政執法人員資格管理和持證上崗制度監督,包括行政執法人員通過行政執法資格考試,取得行政執法證件情況;持證上崗執法和業務培訓情況。
第十一條對行政裁量基準制度監督,包括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執法裁量權進行細化、量化,制定行政執法裁量基準,並向社會公布情況,以及根據法律、法規、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的修改情況。
省級行政執法部門應當通過制定指導規範等方式,指導下級行政執法部門建立和實施行政裁量基準制度。
第十二條對行政執法公示制度監督,包括在政務網站和辦事大廳、服務視窗等場所,向社會公開行政執法主體、人員、職責、許可權、依據、程式、監督方式、救濟渠道等行政執法信息,並進行動態調整;現場執法主動出示行政執法證件,表明身份;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檢查等行政執法結果按照國家和省人民政府的有關規定向社會公開。
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健全行政執法信息公開保密審查機制,不得違法公開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行政執法信息。
第十三條對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監督,包括通過文字、音像等方式,對執法活動進行全過程記錄並歸檔,實現行政執法的全過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對查封扣押財產、強制拆除等直接涉及人身自由、生命健康、重大財產權益的現場執法活動和執法辦案場所,應當進行全程音像記錄。
第十四條對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監督,包括根據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結合本單位行政執法的類別、執法層級、所屬領域、涉案金額等因素,制定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目錄清單;在作出重大行政執法決定前,由本部門承擔法制工作的機構對執法主體、執法許可權、執法程式、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執法文書等進行審核,未經法制審核或者審核未通過的,不得作出決定。
第十五條對行政執法案卷管理監督,包括行政執法活動中形成的檢查記錄、證據材料、執法文書等,按照檔案管理的有關規定進行收集、整理、立卷、歸檔,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定期組織行政執法部門開展行政執法案卷評查,根據評查情況提出改進執法工作意見。
第十六條對行政執法投訴舉報制度監督,包括設定網路、電話、信件等投訴舉報方式,受理並處理公眾對違法或者不當行政執法行為的投訴舉報;使用真實姓名或者單位名稱投訴舉報的,應當為其保密,並將處理結果反饋投訴舉報人。
第三章 監督程式
第十七條行政執法監督機關應當加強行政執法監督隊伍建設,配備與監督工作相適應的行政執法監督人員。
行政執法監督人員應當具備相應條件,取得行政執法監督檢查證件。
第十八條行政執法監督人員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與辦理的監督事項有利害關係,或者有其他情形可能影響監督事項公正處理的,應當自行迴避;被監督機關、投訴舉報人有權申請其迴避,行政執法監督人員的迴避由其所在單位主要負責人決定;行政執法監督人員沒有自行迴避,被監督機關、投訴舉報人也沒有申請其迴避的,行政執法監督機關應當決定其迴避。
第十九條開展現場行政執法監督活動時,行政執法監督人員不得少於兩人。行政執法監督人員應當出示行政執法監督檢查證件,並對監督活動進行全過程記錄。
第二十條行政執法監督機關發現被監督機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發出《行政執法監督通知書》,責令其改正:
(一)執法主體、執法許可權、執法程式不合法的;
(二)執法決定不合法或者明顯不當的;
(三)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法定職責的;
(四)落實行政執法制度不規範的;
(五)利用執法牟取不正當利益的;
(六)粗暴、野蠻等不文明執法的;
(七)其他違反法律、法規、規章的情形。
第二十一條被監督機關應當自收到《行政執法監督通知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整改落實,並向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報送整改落實情況。
被監督機關對《行政執法監督通知書》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行政執法監督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行政執法監督機關申請複查,行政執法監督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予以複查並答覆。
第二十二條被監督機關逾期不改正或者拒不改正的,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可以根據行政執法行為的性質、程度等情況,分別作出責令限期履行、責令補正或者改正、撤銷、確認違法或者無效的決定,並制發《行政執法監督決定書》,但當事人已對該具體行政執法行為申請行政複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除外。
第二十三條行政執法監督機關認為行政執法監督事項涉及被監督機關以外單位職責的,可以提請有關單位予以協助。有關單位應當在職責許可權範圍內予以協助。
第四章 監督措施
第二十四條行政執法監督機關應當採取日常監督、專項監督等基本方式,可以通過抽查、暗訪等手段,運用大數據監測分析、委託第三方評估等方法,開展行政執法監督工作。
日常監督包括履行行政執法職責和遵守法律、法規、規章情況、行政執法人員培訓考試和持證上崗管理,辦理對行政執法的投訴、舉報等。
專項監督包括對法律、法規、規章實施情況的執法檢查,行政執法評價、行政執法案卷評查、行政執法違法案例通報等。
第二十五條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實施監督時,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監督機關報告有關執法情況;
(二)詢問被監督機關有關工作人員、行政相對人和其他有關人員;
(三)查閱、複製、調取行政執法案卷或者有關視聽資料、電子數據和其他有關材料;
(四)組織實地調查、勘驗或者進行必要的錄音、錄像、拍照、抽樣等;
(五)委託符合法定條件的社會組織進行鑑定、評估、檢測、勘驗;
(六)組織召開聽證會、專家論證會;
(七)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措施。
被監督機關應當予以配合,如實提供情況。
第二十六條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可以將行政執法監督工作中的有關情況予以通報,發現行政執法問題突出、造成重大影響的,可以約談被監督機關的負責人。
第二十七條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實施行政執法監督時,發現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向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的制定機關提出修改或者廢止建議:
(一)與上位法相牴觸的;
(二)與國家政策重大調整不相適應的;
(三)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或者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
(四)其他原因需要修改或者廢止的。
第二十八條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實施行政執法監督時,發現行政執法人員涉嫌貪污賄賂、失職瀆職等職務違法或者職務犯罪的問題線索的,應當依法移送監察機關處理。
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實施行政執法監督時,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執法部門涉嫌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案件線索,可以依法移送檢察機關處理。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被監督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根據情節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批評教育、離崗培訓、調離執法崗位、暫扣行政執法證或者吊銷行政執法證等處理決定;情節嚴重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執法主體、執法許可權、執法程式不合法,執法決定不合法或者明顯不當的;
(二)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行政執法職責的;
(三)執法粗暴、野蠻,造成不良影響的;
(四)不依法出示行政執法證件的;
(五)落實行政執法制度不規範的;
(六)不配合、不接受行政執法監督或者弄虛作假的;
(七)對行政執法監督機關要求整改的事項不按照規定期限辦理的;
(八)拒不執行行政執法監督決定的;
(九)利用行政執法職權牟取不正當利益的;
(十)其他違法或者不當的行政執法行為。
第三十條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及其監督人員在行政執法監督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三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法律、法規授權組織的行政執法監督,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屬行政執法部門對其設定的派出機構的行政執法監督,適用本條例。
對設立在本行政區域內實行垂直領導的行政執法部門的行政執法監督,以及對受委託實施行政執法的組織的行政執法監督,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進行。
第三十二條本條例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內容解讀

全過程監督行政執法行為
近年來,行政執法工作中仍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仍有政令不暢、職責不到的現象,使得行政執法不作為和亂作為現象時有發生,損害了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影響了政府形象,人民民眾反映強烈。同時,由於行政執法層級監督機制尚不完善,缺乏行政執法檢查監督工作程式方面的具體規定,行政執法協調製度、案卷評查、行政執法問責機制有待健全等情況,也要求進一步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工作的制度建設。
此次制定條例的過程中,確定了以下原則。一是突出內部層級監督的特點,內部層級監督是對行政執法行為的合法性、適當性進行全過程監督,是一種以主動監督為主的監督。二是完善與發展相結合,我省已經建立和實施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內部層級監督制度應當堅持和完善,並結合我省實際進行創新和發展。三是積極穩妥,突出重點,既注重維護條例的權威性、內容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又及時反映內部層級監督創新與發展。
行政執法監督是對行政行為進行檢查、考核、評價的重要方式,是解決行政執法爭議、調查處理行政執法違法行為的重要手段。條例就是針對政府自身內部的監督機制,既立足約束執法權,又注重規範監督權。條例共六章、三十二條,主要對監督內容、監督程式、監督措施、法律責任等進行規範,明確了誰監督、監督誰、監督什麼、怎么監督、違反了怎么辦等問題,使監督在法律的框架內運行。
“權力制約”理念貫穿全篇
條例制定過程中進行了一些創新。比如說約束執法權與規範監督權結合,條例是一部通過實施政府內部層級監督權來規範執法權的地方性法規,“權力制約”的理念貫穿全篇。條例將政府內部層級監督作為調整對象,同時為了防止監督權的濫用,明確了監督的內容、程式、方式和違法責任,嚴格規範監督權的合法行使。
在制度傳承和制度創新結合方面,多年來,我省各級人民政府和政府部門加大監督工作力度,糾正違法行為,並不斷探索行政執法監督的方式和路徑,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條例充分吸收了這些成熟的經驗和做法,並作為制度固定下來。同時也進行了一些制度上的創新,比如將我省取得顯著成績的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寫入了條例,“三項制度”在我省試點過程和全面推行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提高我省行政執法水平,促進法治政府建設提供了長足的動力。此次條例將“三項制度”寫入條文中,實現了行政執法監督與行政執法“三項制度”的協調推進。
條例在監督工作的嚴肅性和監督方式的多樣性結合上也有所創新。條例規定的行政執法監督,由法定的監督主體按照職責許可權和法定的程式實施,並根據監督檢查的結果做出相應的處理,這是由權力法定的原則所決定的,否則會降低監督的公信力和政府的權威。同時行政執法監督方式多樣,這是由行政權的特點決定的,也是其優勢所在,比如監督機關可以通過制定監督計畫主動監督,也可以根據投訴舉報被動監督,既注重事後監督,也注重事前、事中和事後的全過程監督。
創新監督的方式方法
行政執法監督主要是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本級政府對所屬各行政機關的監督。條例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司法行政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本級人民政府行政執法監督的具體工作。行政執法部門承擔法制工作的機構負責本部門行政執法監督的具體工作。因此,行政執法監督由各級司法行政部門和行政執法部門承擔法制工作的機構負責具體監督工作。
條例將行政執法監督工作關係作為調整的對象。一是落實層級監督,條例把調整對象明確為政府層級監督關係,即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本級政府對所屬各行政機關的監督。二是鑒於派出機構、授權執法、委託執法、實行垂直領導的行政執法部門,在監督主體、監督許可權等方面的特殊性,規定對授權執法和派出機構的監督適用本條例;對實行垂直領導的行政執法部門和委託執法的監督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進行。三是區別於對行政行為的個案監督,審計、行政複議等專門監督活動不屬於本條例調整範圍,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對於行政執法監督的內容,主要包括行政執法主體、執法許可權、執法程式的合法性;行政執法隊伍管理情況;行政執法決定的合法性和適當性;行政執法職責履行情況;行政執法責任制落實情況;行政裁量基準制度落實情況;行政執法公示、全過程記錄、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情況;行政執法案卷管理情況;文明執法情況等。
在監督方式上,條例規定行政執法監督採取日常監督、專項監督等基本方式,通過抽查、暗訪等手段,運用大數據監測分析、委託第三方評估等方法進行監督。
增強可操作性和實施力度
在制度設計上,條例充實、完善了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執法主體資格制度、行政裁量基準制度、行政執法案卷管理與評查制度、行政執法投訴舉報制度。還明確了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行政執法公示制度重在打造陽光政府,讓人民民眾可以及時獲取有關執法信息;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重在規範執法程式,通過實現全過程留痕、可回溯管理保障人民民眾合法權益;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重在合法行政,確保每項執法決定合法、合理。
此外,條例還進一步完善了行政執法監督的程式。比如行政執法監督機關發現被監督機關執法主體、執法許可權、執法程式不合法的;執法決定不合法或者明顯不當的;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法定職責的;落實行政執法制度不規範的;利用執法牟取不正當利益的;粗暴、野蠻等不文明執法的,應當發出《行政執法監督通知書》責令其三十日內整改落實,逾期不改正或者拒不改正的,行政監督機關可以根據行政執法行為的性質、程度等情況,分別作出責令限期履行、責令補正或者改正、撤銷、確認違法或者無效的決定,並制發《行政執法監督決定書》。為確保行政執法監督行為的準確性,條例規定被監督機關對《行政執法監督通知書》有異議的,可以申請複查。
行政執法機關和行政執法人員違法或者不當實施行政執法行為,應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力和責任的統一,這是確保條例規定的各項制度落到實處的重要保障。
為增強地方性法規的可操作性和實施力度,條例設定了明確、具體的法律責任。條例第二十九條系統地歸納了十項應當追究責任的行為。為防止出現行政執法監督機構及其監督人員違法行使監督職責的現象,條例第三十條明確規定了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及其監督人員違法行使監督職責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徵求意見稿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行政執法監督,促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行政執法監督工作。行政複議、審計等其他行政機關內部監督活動,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本條例所稱行政執法,是指行政執法主體依法履行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行政徵收徵用、行政收費、行政給付、行政確認、行政登記、行政裁決、行政檢查等行政職責的行為。
本條例所稱行政執法監督,是指上級人民政府對下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政府對所屬行政執法部門、上級行政執法部門對本系統下級行政執法部門行政執法活動的監督。
實施行政執法監督的政府和部門稱為行政執法監督機關,接受監督的政府和部門稱為被監督機關。
第三條 行政執法監督應當堅持實事求是、合法公正、程式正當、違法必究的原則,堅持預防與糾錯、教育與懲處相結合,保證法律、法規、規章的正確實施。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行政執法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行政執法監督機制,協調解決行政執法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並將行政執法工作情況納入依法行政考核評價重要內容,督促行政執法部門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
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完善行政執法程式,規範行政執法方式,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強化對本系統行政執法工作的督導,不斷提高行政執法水平。
第五條 縣級以上司法行政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本級人民政府行政執法監督的具體工作。
行政執法部門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或者行政執法部門確定的其他機構,負責本部門行政執法監督的具體工作。
第六條 建立全省統一的行政執法信息和行政執法監督網路平台,推進執法公開和執法信息共享,完善網上辦案和網上監督,提高行政執法監督的信息化和規範化水平。
第二章 監督內容
第七條 行政執法監督包括下列內容:
(一)審查行政執法主體的合法性;
(二)檢查行政執法隊伍管理情況;
(三)檢查行政執法職責履行情況;
(四)檢查行政執法責任制落實情況;
(五)檢查行政裁量基準制度落實情況;
(六)檢查行政執法公開情況;
(七)監督行政執法程式的合法性和正當性;
(八)監督行政執法決定的合法性和適當性;
(九)檢查文明執法情況;
(十)依法應當監督的其他內容。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和本級政府工作部門的職責分工,審核確定本級政府具有行政執法主體資格的行政執法部門,明確行政執法部門的執法職責,並向社會公布。
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行政執法責任制,依照本部門的執法職責,編制行政執法事項清單,明確所屬執法機構以及執法崗位的執法責任,並定期進行行政執法評議考核。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行政執法人員資格和持證上崗制度。行政執法人員應當具備相應條件,通過行政執法資格考試,取得行政執法證件,持證上崗執法。
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行政執法部門可以根據工作需要聘用行政執法輔助人員。行政執法輔助人員應當在行政執法人員指導下開展行政執法輔助工作,不得單獨從事行政執法的受理、立案、調查、取證、審核、決定等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實質性權益的工作。
行政機關應當對行政執法工作人員和行政執法輔助人員定期開展業務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相關法律、法規、規章以及職業道德和必備的業務知識。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行政裁量基準制度,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執法裁量權進行細化、量化,制定行政執法裁量基準,並向社會公布。行政執法裁量基準應當根據法律、法規、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情況及時進行修訂。
省級行政執法部門應當通過制定指導規範等方式,加強對下級行政執法部門建立和實施行政裁量基準制度的指導。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在入口網站和辦事大廳、服務視窗等場所,向社會公開行政執法主體、人員、職責、許可權、依據、程式、監督方式、救濟渠道等行政執法信息,並進行動態調整。
行政執法人員現場執法時應當主動出示行政執法證件,表明身份。辦事大廳、服務視窗應當在顯要位置明示行政執法人員的崗位信息。
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檢查等行政執法結果應當按照國家和省人民政府的有關規定向社會公開。
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健全行政執法信息公開保密審查機制,不得違法公開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行政執法信息。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通過文字、音像等方式,對執法活動進行全過程記錄並歸檔,實現行政執法的全過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
對直接涉及人身自由、生命健康、重大財產權益的現場執法活動和執法場所,應當進行全過程音像記錄。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在作出重大行政執法決定前,由本部門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對決定的管轄許可權、執法程式、事實認定、法律適用、決定內容等進行審核;未經審核或者審核未通過的,不得作出決定。
重大行政執法決定的範圍,由行政執法部門根據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結合本單位執法實際以及對當事人、社會的影響程度等因素確定,並報本級司法行政部門備案。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將行政執法活動中形成的檢查記錄、證據材料、執法文書等,按照檔案管理的有關規定進行收集、整理、立卷、歸檔,實行集中統一管理。
縣級以上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定期組織行政執法部門開展行政執法案卷評查,並根據評查情況提出改進執法工作的意見。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公眾關切回應制度,對新聞媒體曝光以及公眾通過其他途徑反映的行政執法熱點問題,及時組織調查,依法處理,並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開。
第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健全行政執法投訴舉報制度,及時受理並處理公眾對違法或者不當行政執法行為的投訴舉報。對使用真實姓名或者單位名稱投訴舉報的,應當為投訴舉報人保密,並將處理結果反饋投訴舉報人。
第三章 監督程式
第十七條 行政執法監督機關應當加強行政執法監督隊伍建設,配備與監督工作相適應的行政執法監督人員。
行政執法監督人員應當具備相應條件,取得行政執法監督檢查證件。
第十八條 行政執法監督機關發現被監督機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發出《行政執法監督通知書》,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以發出《行政執法監督決定書》,予以糾正或者責令改正:
(一)執法主體、執法許可權、執法程式不合法的;
(二)執法決定不合法或者明顯不當的;
(三)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法定職責的;
(四)落實行政執法制度不規範的;
(五)利用執法牟取私利的;
(六)粗暴、野蠻等不文明執法的;
(七)其他違反法律、法規、規章的情形。
第十九條 被監督機關應當自收到《行政執法監督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整改落實,並向作出決定的行政監督機關報送整改落實情況。
被監督機關對《行政執法監督通知書》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行政執法監督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行政執法監督機關申請複查,行政執法監督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予以答覆。
第二十條 被監督機關應當自收到《行政執法監督決定書》之日起立即執行,並在十五日內向作出決定的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報送執行情況。
第二十一條 開展現場行政執法監督活動時,行政執法監督人員不得少於兩人。行政執法監督人員應當出示行政執法監督檢查證件,並對監督活動進行全過程記錄。
第二十二條 行政執法監督人員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與辦理的監督事項有利害關係,或者有其他情形可能影響監督事項公正處理的,應當自行迴避;監督機關、被監督機關、投訴舉報人有權要求其迴避。行政執法監督人員的迴避由其所在單位負責人決定。
第二十三條 行政執法監督機關認為行政執法監督事項涉及被監督機關以外單位職責的,可以提請有關單位予以協助。有關單位應當在職責許可權範圍內予以協助。
第四章 監督措施
第二十四條 行政執法監督機關應當採取日常監督、專項監督等基本方式,運用大數據監測分析、委託第三方評估、抽查、暗訪等手段,開展行政執法監督工作。
日常監督包括對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管理,辦理對行政執法的投訴、舉報等。
專項監督包括法律、法規、規章實施情況的執法檢查,行政執法評價、行政執法案卷評查、行政執法違法案例通報等。
被監督機關應當予以配合,如實提供情況。
第二十五條 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實施監督時,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監督機關報告有關執法情況;
(二)詢問被監督機關有關工作人員、行政相對人和其他有關人員;
(三)查閱、複製、調取行政執法案卷或者有關視聽資料、電子數據和其他有關材料;
(四)組織實地調查、勘驗或者進行必要的錄音、錄像、拍照、抽樣等;
(五)委託符合法定條件的社會組織進行鑑定、評估、檢測、勘驗;
(六)組織召開聽證會、專家論證會;
(七)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措施。
第二十六條 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可以將行政執法監督工作中的有關情況予以通報,發現行政執法問題突出、造成重大影響的,可以約談被監督機關的負責人。
第二十七條 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實施行政執法監督時,發現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向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的制定機關提出修改或者廢止建議:
(一)與上位法相牴觸的;
(二)與國家政策重大調整不相適應的;
(三)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或者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
(四)其他原因需要修改或者廢止的。
第二十八條 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實施行政執法監督時,發現行政執法人員涉嫌貪污賄賂、失職瀆職等職務違法或者職務犯罪的問題線索的,應當依法移送監察機關調查處置。
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實施行政執法監督時,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執法部門涉嫌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案件線索,應當依法移送檢察機關處理。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 被監督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責令批評教育、離崗培訓、調離執法崗位或者暫扣行政執法證;情節嚴重的,依法給予處分,吊銷行政執法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執法主體、執法許可權、執法程式不合法,執法決定不合法或者明顯不當的;
(二)不履行或者怠於履行行政執法職責的;
(三)不落實規範公正文明執法要求的;
(四)不依法出示行政執法證件的;
(五)不落實行政執法制度的;
(六)不配合、不接受行政執法監督工作或者弄虛作假的;
(七)對行政執法監督機關要求整改的事項不按照規定期限辦理的;
(八)拒不執行行政執法監督決定的;
(九)利用行政執法職權謀取私利的;
(十)其他違法或者不當的行政執法行為。
第三十條 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及其監督人員在行政執法監督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其設定的功能區管理機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所屬行政執法部門對其設定的派出機構,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對其所屬的行政執法監督,適用本條例。
對本行政區域內實行垂直領導的行政執法部門的監督,以及對受委託實施行政執法的組織的的監督,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進行。
第三十二條 本條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