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糖桔黃龍病
- 外文名:Candidatus Liberobacter asiaticus(Candidatusliberobacter asiaticum Kun Jugoueix etal
- 別名:黃梢病
- 類型:柑桔上的重要病害
學名,為害症狀,病原,檢驗方法,發病過程,防治方法,
學名
Candidatus Liberobacter asiaticus(Candidatusliberobacter asiaticum Kun Jugoueix etal)
為害症狀
始發病樹在樹冠中發生若干黃梢,其黃化葉片可分為均勻黃化、斑駁型黃化、缺素型黃化三種類型。常在整片橘園中出現個別或部分植株樹冠上少數枝條的新梢葉片黃化,農民稱“雞頭黃”。病樹落葉,樹冠稀疏,不定時抽梢,枯枝多。
黃龍病在枝、葉、花、果及根部均可顯症,尤以秋梢症狀最明顯。發病初期,部分新梢葉片黃化,病樹初期典型症狀是在濃綠的樹冠中出現1~2條或多條枝梢的葉片發黃。這種黃化的枝梢有兩種症狀類型,一種是全張葉片均勻黃化,另一種是葉片一塊黃一塊綠,黃綠相間,稱為斑駁型。這兩種類型的葉片的共同特點是葉質硬化,缺乏光澤。在黃梢下部的老葉仍是正常綠色。但因發病時期不同,病葉的症狀也稍有差異。出現“黃梢”,黃梢最初出現在樹冠頂部,後漸擴展,經1~2年後全株發病,病樹當年新發出來的春梢能夠正常轉綠色,但隨著春梢老熟,葉片則綠色漸漸褪去而轉黃,先在葉脈基部轉黃後部分葉肉褪綠,且發黃枝梢數目也較多。病樹當年發出來的夏梢和秋梢,其在嫩葉期就不能轉綠,逐漸從淡黃轉變成黃色,葉片硬化失去光澤,似缺氮狀。有的葉脈呈綠色,葉肉黃化,呈細網狀,似缺鐵症狀;有的葉上出現不規則,邊緣不明顯的綠斑。老枝上的老葉也可表現黃化,多從中脈和側脈開黃,葉肉變厚、硬化,葉表無光澤,葉脈腫大,有些腫大的葉脈背面破裂,似缺硼狀。蘆柑的葉片初期表現花葉症狀。新梢上的葉片黃化不久即脫落,老枝上的病葉多在未完全變黃以前脫落。 新梢生長後期,葉片葉脈及沿脈附近的組織變綠色;葉肉變黃,黃化輕微的似缺錳狀,嚴重黃化的,似缺鋅狀。當年發黃的黃梢上的葉片到秋末時,便陸續脫落,到次年春芽萌發前全部落完。第二年病梢出現較早,新梢抽出困難,且短而弱,病葉細小狹長,葉質硬化,主側脈綠色,其餘葉肉部分為淡黃色或黃色,與缺鋅症狀相似。這時樹冠其它部位的新梢又上而下陸續出現全張黃化或黃綠相間症狀,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發黃的病梢日益增多,葉片脫落,枝條由頂端向下枯死,病枝木質部局部或全部變為橙玫瑰色,加上根部腐爛,病樹生長逐漸衰弱,早期發病的枝梢逐漸乾枯,隨後病株便逐漸枯死。
中期,根多不腐爛,葉片黃化脫落時,鬚根及支根開始腐爛,後期蔓延到側根和主根,皮層破碎,與木質部分離。
病樹翌年春季提前開花,花瓣較短小,肥厚,淡黃色。有的柱頭常彎曲外露,小枝上花朵往往多個聚集成團,這種現象農民稱為“打花球”。這些花最後幾乎全部脫落,僅有極少數能結果。病樹果實畸形(如變長或果形歪斜),果皮變軟,無光澤,果小似桌球,著色不均,果蒂附近提早著色,而其餘部分仍為青綠色,俗稱“紅鼻子果”,果實味酸、果肉汁少、渣多、品質極差,是識別黃龍病的最主要典型症狀。根部症狀主要表現為根的腐爛,其嚴重程度與地上枝梢相對稱。枝葉發病初
病原
沙糖桔黃龍病病原為薄壁菌門韌皮部桿菌屬(Liberobacter asiaticum),原稱為類細菌(BLO),至今尚未能在人工培養基上分離獲得純培養,但可以在昆蟲木虱體內增殖。在電鏡下看到其形態多為橢圓形或短桿狀的細菌,大小為30~600×500~1400納米,細胞壁厚度為25~30納米。革蘭氏染色陰性,對四環素族抗菌素及青黴素敏感。病株接穗用1000ppm四環素或青黴素浸泡2小時質嫁接,培育出來的苗木全部或大多數不顯症狀。病原物對熱的抗性較弱,病苗49℃濕熱空氣處理50分鐘,有抑制病狀表現的效果。根據其對熱的反應和傳病木虱的不同,柑桔黃龍病病原細菌分為兩個株系:在亞洲發生的黃龍病,其發病的最適溫度為27~32℃,傳播介體為亞洲木虱(Diaphorina citri)(圖5)其病原為柑桔黃龍病原亞洲株系(Liberobacter asiaticum);在非洲發生的黃龍病,其發病的最適溫度為20~24℃,傳播介體為非洲木虱 (Trioza aryteae),其病原為柑橘黃龍病非洲株系(Liberobacter africanum)。兩個種沒有血清學的親緣關係,傳播介體也不同。
病原可以通過嫁接及菟絲子(Cuscuta Compestris)傳播,但不能通過汁液摩擦和土壤傳播,自然傳播介體為柑桔木虱。病菌只侵染柑桔屬、金柑屬和枳屬植物,在寄主篩管細胞和薄壁細胞內分布不均勻,故同一株樹各枝梢發病時間也呈現不同。田間自然傳播媒介為柑桔木虱,3齡以上的若蟲及成蟲均能傳播該病原物,木虱一次吸毒便能終身傳毒。病原體在木虱體內的循回期約 20天至一個月,最短為2天。
檢驗方法
1.症狀診斷:主要選擇各個新梢的成熟期,特別是在每年10~12月秋梢成熟後,症狀表現最適期間,根據當年春梢葉片的斑駁症狀來診斷田間的黃龍病樹。2.電鏡診斷:採用症狀明顯、老熟的葉片為材料,用側脈縱切韌皮部製片在電鏡下檢查,進行有無BLO的診斷。
發病過程
沙糖桔黃龍病是細菌引起的病害,病原體對熱和四環素族抗菌素的抗性較弱。在病區,初次侵染來源主要是病果園的病樹。在新區則主要是帶病的苗木和接穗。
1、苗木帶病率及田間病株率是黃龍病發生滸的重要因素。
3、幼齡樹比老齡樹更容易感染此病。
5.沙糖桔樹進入豐產年後,若栽培管由跟不上,就容易感染黃龍病致使柑桔樹迅速衰退死亡。
6.良好的生態條件有利於阻礙病蔓延。要林木茂盛,日照短,濕度大,有良好的護林帶的果園,由於不利於媒介 昆蟲的遷移、繁殖和傳播,黃龍病擴展較慢。
防治方法
1、嚴格實施檢疫,應嚴格禁止病區的苗木及帶病材料(如接穗),向新區和無病區調運。在病區內,帶病或可能帶病的苗木應有控制地相對集中地種植,防止進一步擴散。新開闢的果園,一律要用無病苗種植。
2、建立無病苗圃,套用莖尖嫁接技術進行脫毒處理。砧木種子采健康母本樹,播種前砧木種子用50~52℃熱水預浸5分鐘,再用55~56℃溫水浸泡50分鐘,接穗選自無病毒的高產優質母樹,或用l000mg/kg鹽酸四環素液浸泡2小時,取出後用清水洗淨再嫁接。培育無病苗木,是防治柑桔黃龍病的關鍵性措施,培育出不帶黃龍病及某些危險性病害(如潰瘍病、裂皮病等)的無病苗木,供新區和無病區的新果園種植。苗圃應設在無病區或離柑橘園3千米以上,最好有天然條件(如山區、林區)阻隔,或用塑膠網棚封閉式育苗。在建圃之前,還應剷除附近零星的柑橘類植物或九里香等柑橘木虱的寄主。
3、挖除病株。還沒有一種有效的方法,能把患有黃龍病的柑桔樹治療好,因此,一經發現是黃龍病的樹,必須立即挖除,不留殘樁。對每年春、夏、秋3個梢期,尤其是秋梢期,認真逐株檢查,發現病株或可疑病株,立即挖除集中燒毀。挖除病樹前應對病樹及附近植株噴灑殺木虱的有效藥劑,以防柑桔木虱從病樹向周圍轉移傳播。發病10%以下的新柑桔園和發病20%以下的老柑桔園,挖除病株後可用無病苗補植。
4、加強柑橘木虱的監測與防治,切斷傳播途徑,是預防黃龍病流行的重要環節。柑桔木虱是傳播黃龍病的介體昆蟲,生長在柑桔的新芽、嫩梢上。在果樹生長期要抹除零星新梢,統一放梢,使抽出的新梢整齊一致,待新梢抽發至1~2厘米時,全面噴灑1~2次防木虱殺蟲劑。在冬季,柑桔木虱都喜歡飛到果園附近的九里香上越冬,在九里香上噴灑防木虱殺蟲劑,對於減少木虱的數量有一定的作用。此外,果園周圍栽種防護林,對木虱的遷飛可起到阻礙作用。
5、加強管理,尤其是要加強結果樹的水肥管理,保持樹勢壯旺,提高抗病力,對於減少黃龍病的發生及因病造成的損失,有重要作用。
6、對於一些柑桔黃龍病發生非常嚴重、已經失去了經濟價值的果園,應實行病區改造,就是把整個果園的柑桔樹(包括那些可能已經感病但還未表現症狀的柑桔樹)全部挖除,然後用柑桔無病苗重新種植。做好防蟲工作,及時挖除病樹及加強管理,就可以把病區改造成為無病的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