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名詞
(1)形聲。從水,從畺,畺亦聲(故中國許多地方讀“江”為gang)。“畺”指“國家邊疆所有”、“疆土”、“國家、”疆域“。“水”與“畺”聯合起來表示“屬於疆土和國家的水道”。
本義
按《左昭十七年》所記,疆土以水紀,故為僵師而水名。“國家”一詞的字面意思是指“保衛疆土”),故“江”字本義是屬於國家的水道。國家河道與
中原地區黃土地上的自然河流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有人工駁堪的規則堤岸,故水道走向較為固定。由於中國
南方地區的河流因氣候濕潤、植被豐茂而河道固定,很少發生
河流改道情況,所以南方河流被總名為“江”。
又由於長江是南方代表性河流,從不改道,所以就使用“江”字作為其專名。
辨析
早期文獻中所指
《
殷本紀》引《
湯誥》:“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引文中的“江”沒有可能是長江。商湯是在商初的首都亳(今河南
偃師)說這番話的。因此,商湯所謂的“東為江”,是指魯西地區的
五湖一線水系。這個五湖一線水系,顯然是由上古時期歷代
共工氏組織大規模治水而形成。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此引文中的“江”,亦指魯西地區的五湖一線水系。諸先生補《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載
田千秋上書曰:“父子之怒,自古有之。
蚩尤叛父,黃帝渡江。”黃帝集團是西部勢力集團,黃帝伐蚩尤之師是自河南中部以西地區集結出發,向東先進入作為東夷地盤的魯西豫東地區,然後橫渡魯西五湖一線,進入山東腹地,直至海邊止步。
蚩尤冢祠均在今魯西地區(
陽穀縣、
巨野縣)。
《淮南子·本經訓》云:“舜之時,
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
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
伊闕,導廛、澗,平通溝陸,流注東海。
鴻水漏,
九州乾,萬民皆寧其性。”據現代歷史學家
徐旭生先生研究,大禹治水的重點放在古
兗州地區,即今魯西豫東地區。所以大禹疏通的“三江五湖”,必定是在魯西豫東地區。而長江水流一向通暢,從不需要疏通。因而引文中的“江”,不會是長江。
另外,上引《
淮南子》文中有“鴻水”。“鴻水”之“鴻”是指大雁,特指沿著魯西地區
五湖一線水系南北遷徙的大雁(因為“鴻”字
從江從鳥,其中的“江”,應指魯西地區的五湖一線水系)。因此,“
鴻水”是特指魯西豫東地區五湖一線水系發生的洪水。我國
中原地區南北走向的人工河流還有“
鴻溝”,這個命名顯然與大雁南北遷徙的習性有關。《辭海》:“鴻溝,
古運河名。約戰國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開鑿。《水經·渠水注》引《
竹書紀年》作‘大溝’。故道自今河南
滎陽北引黃河水,東流經今中牟、開封北,折而南經
通許東,
太康西,至
淮陽東南入
潁水。聯結濟、濮、汴、睢、潁、渦、汝、泗、菏等主要河道,形成了黃淮平原上的水道交通網,對促進全國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作用。
楚漢相爭時曾劃
鴻溝為界:東面是楚,西面是漢。今稱界限分明為‘劃若鴻溝’,即出於此。漢以後改稱
狼湯渠”。
此外,《論衡·解除》云:“昔顓頊氏有子三人,生而亡,一居江水為虐鬼,一居水中為魍魎,一居歐隅之間,主疫病人。”我們知道,顓頊之都是今河南濮陽。那么,顓頊的三個兒子也必定生活在濮陽,他們日常活動的範圍,也不會離開濮陽太遠。引文提到其中一子死後居
江水,為虐鬼。其中提到的“江水”,是一條名字叫做“江”的河流,這條河流,必然離開濮陽不會太遠,所以應該就是《
湯誥》“東為江”中的“江”,即今魯西地區的
五大湖。
再看一例。《
五帝本紀》:“
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為玄囂,是為
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
昌意,降居若水。”文中提到黃帝太子青陽居於“江水”。我們先考“青陽”的含義。《仙傳拾遺》云:“木公,亦云東王父,亦云
東王公,蓋青陽之元氣,百物之先也。冠三維之冠,服九色雲霞之服,亦號玉皇君。居於雲房之間,以
紫雲為蓋,青云為城。”可見“青陽”與“東方”意思相近。我們再看文獻。《呂氏春秋·慎大覽》:“武王勝殷,入殷,未下輿,命封黃帝之後於鑄。”查
譚其驤主編的《
中國歷史地圖集》,知道“鑄”在今山東省魯西地區的
東平縣附近。此地古屬東夷地盤,是東方之地,與黃帝太子“青陽”名號含義相合,所以知道武王所封是黃帝太子青陽,封國在山東
東平附近。這樣,《
五帝本紀》說青陽降居江水,此“江水”應該就是魯西地區五湖一線水系。
從以上相關資料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古文獻中的“江”,不一定指長江,而可能是指魯西地區的
東平湖—
南陽湖—
獨山湖—
昭陽湖—
微山湖一線的河湖系統。這一南北走向的水系,很可能是一個在上古時期歷代
共工氏主持下,在原有湖澤系統的基礎上運用
人海戰術修建而成的遠古人工水利系統。
特指長江
江,江水(河流)也。
(3) 又如:江漢(長江與
漢水);江水(即長江);
江左煙霞(
江東的山水風景。江左指今江蘇、安徽等
長江沿江地帶);
江陵(縣名。在今湖北省中部偏南、長江沿岸。向為我國南北陸路交通要衝)
(4) 江河的通稱[river]
南方的河流多稱“江”,如:“
贛江”(江西)、“珠江”(廣東)、“
信江”(江西)、“
沅江”(湖南);
何江也?有丹徒大江,有 錢塘浙江,有 吳通陵江。--《論衡·書虛》
(5)又如:江口(江水與他水會流處);
江燕引雛(江邊的燕子,為避災禍,遂引雛燕棄巢而離去);江州車(一種獨輪推車)
(6) 中國古國名[Jiang state]。
嬴姓,在今河南
正陽西南,公元前623年滅於楚。
(7) 是中古州名[Jiang prefecture]。晉置,轄境約當今江西全省並西延至湖北省
武昌附近。後專指江西省
九江一帶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江 ·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3
《唐韻》《集韻》《韻會》𠀤古雙切,音槓。水名。《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書·禹貢》岷山導江。《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
又《書·禹貢》三江旣入。《韋昭國語注》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郭璞·山海經注》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庾闡·揚都賦注》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幷松江為三。《前漢·地理志注》三江,謂北江、中江、南江。
又九江,在荊州。《書·禹貢》九江孔殷。《正義》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為江。
又州名。春秋時為吳楚地,秦為九江郡,晉為潯陽郡,卽古江州。《地理通釋》漢九江郡,本在江北,而今所謂江州者,實武昌郡之柴桑縣。後以江北之潯陽幷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江南得有潯陽之名。後又因潯陽而攺為江州,實非古江州地也。
又姓。本伯益之後,爵封於江,後以國為氏。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天潢旁江星。江星動,人涉水。
又帝江,神鳥。出天山,識歌舞。見《山海經》。
又《韻補》葉古紅切,音公。《楚辭·九章》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今滇語呼江為公。
又名江魚為公魚。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江
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從水工聲。古雙切
說文解字注
(江)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蜀郡湔氐道、二志同。前志曰。湔氐道、禹貢崏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東南至江都入海。過郡九。行七千二百六十里。今本九作七。行七千作行二千。今依徐鍇所引正。過郡九者、蜀郡、犍為、巴郡、南郡、長沙、江夏、廬江、丹陽、廣陵國也。湔氐徼外崏山、卽禹貢岷山。封禪書謂之瀆山。李膺益州記謂之羊膊嶺。今四川龍安府松潘㕔卽松潘衞衞北二百三十里大分水嶺是也。流經茂州、成都府、眉州、嘉定府、敘州府、瀘州、重慶府、忠州、夔州府、湖廣之宜昌府、荊州府、岳州府、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江西之九江府、江南之安慶府、池州府、太平府、江寧府、鎭江府、常州府諸境。至北岸通州、南岸蘇州府昭文縣境入海。此禹貢漢志所謂北江入海也。從水。工聲。古雙切。九部。
廣韻
江海書有九江尋陽記雲烏江蚌江烏白江嘉靡江畎江沔江廩江提江菌江亦姓出陳留本顓頊玄孫伯益之後爵封於江陵為楚所滅後以國為氏古雙切十一
演變過程
“江”的演變過程
相關詩句
榜人投岸火,漁子宿潭煙。
自嗟名利客,擾擾在人間。
何事長淮水,東流亦不閒?
淥水曲 李白
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復舊痕。
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
已添無數鳥,爭浴故相喧。
詩中水
1.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
望天門山》)
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江流輾轉繞芳甸,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方言集匯
◎ 客家話:[陸豐腔] gong1 [梅縣腔] gong1 [寶安腔] gong1 [客英字典] gong1 [沙頭角腔] gong1 [東莞腔] gong1 [海陸豐腔] gong1 [客語拼音字彙] gong1 [台灣四縣腔] gong1
◎ 粵語:gong1
音韻集匯
上古音系
字頭 | 聲符 | 韻部 | 對應廣韻小韻 | 擬音 | 註解 |
---|
江 | 工 | 東 | 江 | kroːŋ | |
廣韻
字頭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調 | 等 | 呼 | 韻系 | 韻攝 | 廣韻目次 | 高本漢 | 王力 | 李榮 | 邵榮芬 | 鄭張尚芳 | 潘悟雲 | 蒲立本 | 推導現代漢語 | 古韻羅馬字 | 有女羅馬字 |
---|
江 | 江 | 古雙 | 見 | 江 | 江 | 平聲 | 二等 | 開口 | 江 | 江 | 上平四江 | kɔŋ | kɔŋ | kɔŋ | kɔŋ | kɣʌŋ | kɯɔŋ | kaɨwŋ | jiang1 | krung | keong |
蒙古字韻
字頭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修正) | 八思巴字(其他形式) | 音譯 | 音譯(修正) | 音譯(其他形式) | 擬音 | 聲調 | 註解 |
---|
江 | ꡂꡦꡃ | | ꡂꡨꡃ | gÿang | | gyang | kjaŋ | 平聲 | |
中原音韻
字頭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四呼 | 寧繼福 | 註解 |
---|
江 | 姜 | 見 | 江陽齊 | 江陽 | 陰平 | 齊齒呼 | kiaŋ | |
洪武正韻牋
分韻撮要
字頭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註解 |
---|
江 | 剛 | 見 | 剛 | 第十剛講降角 | 陰平 | 大河曰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