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江海平原地勢低平,整個江海
平原地區是一片平原地,但東部略低。
南通在1000多年前以前在西部
如皋林梓以西,
如東的東馬塘以北(古如皋地界)就已成陸。東南部
啟東圓陀角至
明清才衝擊連陸。經過一兩千年的
沖積才形成今天的南通平原。
主要水系
自然資源
形成歷史
蘇東海域成陸史
春秋時期是
華夏歷史的繼續,先民生活也十分艱難。
漢武帝(公元前140~87年)時期史學家
司馬遷傑作《
史記》,在《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傳》中說,
大夫范蠡(前536~448年)見越王事業成功,悄悄地離開
越國(時
勾踐二十四年底即前473年),在
姑蘇乘船從海上到齊國(今
山東半島煙臺地區)。
嘉靖三十九年(1560)《
如皋縣誌》記載的民間傳說稱:
范蠡在廣陵境內站在高堤上向東瞭望,只見白茫茫一片海水,以為到了東海,將馬車丟在那裡候船渡海。當地人說這裡不是海邊,在漲潮,待退潮後還可以策馬東行。後人將丟車的地方叫“車馬湖”、“范湖洲”(今如城南20多公里)。范蠡繼續東行,經馬塘在掘港東有漁民告訴他往東南海水較淺的地方可以涉水過去。他止馬於此,涉水過低洼,直奔潮墩候船,渡海去
齊國。後人將此稱為“止馬窪”(在
掘港東15公里)。
李承實任
淮南節度使判官時,在唐
大曆(766~779)年間,以“海漲鹵潮病民田稼請築堰以御自
楚州鹽城直抵揚州
海陵境”上奏朝廷,隨後築捍海堰。《嘉靖海門縣誌》又記載:“古蹟捍海堰在縣治西北即范公堤”。
范仲淹在宋
天聖初(1023)重修加固捍海堰。由於范公聲望高,民眾對他尊重,所以范公堤名字傳承下來,連編撰《
嘉靖海門縣誌》的海門人“探花”、修
國史的“
翰林”“
禮部侍郎”
崔桐(1478~1556),也寫捍海堰即范公堤。
從上述史料看:5000多年前
青墩遺址,
春秋戰國到唐捍海堰築成是真正的成陸過程。因為自
古黃河流入渤海,揚泰崗地以東江淮之間,沿海水中泥沙含量很少,千百年來淤積不多;直至
南宋初(1128),
黃河奪淮入海泥沙大增,
范公堤東岸線迅速延伸,至
明清六七百年形成,長約300公里,寬約30~50公里的
蘇東區域。
江海平原的形成
《
二十五史新編》附圖
西周(公元前1100~770年),在揚泰崗地以東漲出沙洲,其東沿在今
海門,以後從未間斷而漸漸向西延伸,在
西晉時(265~316)逐步與揚泰崗連成一片,後人稱為江海平原,這塊土地在
東晉建武元年(317),建立
如皋、臨江(
石莊)、蒲濤(
白蒲)、海陽(
海安)四縣、屬
廣陵郡(泰州)。
不久沿海因風暴潮而坍塌,建立170多年的
蒲濤縣撤銷。長江江陰向東,南漲北塌200多年,石莊北遷40里,隨後
臨江縣撤銷。向東是狼五山所在胡逗洲,阻止了坍塌,
胡逗洲向東泥沙淤積,加速了江海平原形成,
隋唐初一馬平川,直到料角嘴,唐朝
開元二十九年(741)刊有地形圖(附)。
通海地區一段被誤解的歷史
江海平原形成100多年後,唐
大曆中(772),李承築捍海堰至餘慶遇夾江。夾江寬約15公里,今
海門五里墩東至
呂四的西寧西部,古海門成孤島。
嘉靖《
海門縣誌》載:“海門島在縣治北海中”,時
縣治已遷夾江成陸的南段,此方位有土地因坍入海叫
海門島。從唐中後期兩次駐軍,約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海門孤島證明:它不僅存在,且地勢險要,人口的規模、
經濟的發展、社會活動承受能力是可以想像的。第一次駐軍:唐
建中元年(780)德宗繼位,
韓晃(
鎮海軍節度使兼
潤州刺史)“訓練士兵,閉關梁,築石頭五城,自
京口至
玉山禁牛馬出境,造樓船戰艦三十多艘以舟師5000人,由海門楊威至
申浦而還”(那時崇明只有東西兩小沙),為支援朝廷保護
江南,封鎖
長江,在海門建橋頭堡將近20年。第二次駐軍:因淮南副將
孫儒作亂,淮南副節度使楊行密率兵追剿,唐
大順二年(891)
楊行密向兒女親家
杭州刺史
錢鏐求援,錢鏐派
吳興姚存制率兵一千進駐東洲,這一占領割據時間長達65年(前40多年在東洲,後20年重心移到靜海),通海能“專漕運副上貢”。
東洲先民不僅養活了占領軍,還承擔兩吳四次大戰,先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
後周顯德三年(956)撤逃時達一萬餘人。但也傳入了
吳越文化,發展了種桑養蠶、紡紗織布,昔日通海土布,今日的
疊石橋家紡和
吳文化密切相關。
北宋
至和(1054~1055)年間,江海平原又連成一片,海門知縣沈興宗於沿海築堤七十里,西接
范公堤。後人把300年前坍成夾江這段歷史遺忘了,將沈公堤的築成誤認為通海第一次連成一片,於是有“唐末形成大小不等幾塊沙洲”“一千餘年歷史”的提法,由於離開五千年
中華文明史,只看“唐末形成大小不等
沙洲……”缺乏歷史全局觀念,必然得出不切實際的判斷,因此,必須還原這段被遺忘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