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如泰革命根據地,是大革命失敗後,中共南通特委、通海特委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於1928年4月至1930年10月領導江海平原軍民創建的農村根據地。
通海如泰革命根據地位於長江入海口的北岸,鄰近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心贓地區,包括當時的南通、海門、如皋、泰縣、啟東、靖江、東台8縣(含今海安、如東)和崇明等地,根據地中心區面積達125平方公里,人口約100萬。通海如泰一帶地區臨江靠海,水陸交通便利,一向有“南北咽喉”之稱。境內河網縱橫,湖盪棋市,蘆葦叢生,氣候濕潤,土地肥沃,盛產稻米、棉花油料和魚鹽等特。19世紀中葉以後,國際資本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給這一地區帶來很大變化。隨著隔江相望的金融中心上海工商業的發展,南通、揚州、泰州等地也成了帝國主義列強掠奪原料傾銷商品的重要市場。中外反動派的掠奪日益加重,使人民民眾的生活日益痛苦促使他們嚮往革命。這裡民眾文化素養較高,青年學生勇於接受新思想。特別是經過大革命的鍛鍊和考驗,通海如泰地區的革命運動,有了較強的民眾基礎。基於這些原因,大革命失敗後,中共南通特委和通海特委根據中央和江蘇省委指示,決定在這一地區發動民眾,開展革命鬥爭,建立紅色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