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南非遺
- 館藏地點:浙江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雲錦織造、蘇州制扇、蘇州玉雕、無錫泥人,到青田石雕、樂清細紋刻紙、徽墨製作、歙硯製作、朵雲軒木版水印等長三角地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濟濟一堂,共同演繹江南文化的互動影響和豐富多彩。說非遺浙江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處...
非遺年味 隨著龍年春節臨近,位於浙江杭州清河坊歷史街區的江南銅屋有著別樣的“非遺年味”,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龍”元素,整個銅屋含“龍”率可謂達99%。3000平方米的江南銅屋裡,藏著2151條“龍”!“敲好運,超好運”是銅屋獨特的迎新春方式,市民遊客可以親身體驗非遺銅雕鍛打技藝的魅力。
二胡藝術(江南孫氏二胡藝術),作品源於江南民間,廣泛吸收民間流行諸多類型、風格的音樂品種。在江南文化的滋養下,探索了二胡音色的各種可能性。傳承保護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二胡藝術(江南孫氏二胡藝術)項目保護單位上海市奉賢區文化館(上海市奉賢區非...
江南船拳(北橋開口船頭拳) ,蘇州市五批江南船拳擴展項目,蘇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項目。歷史淵源 北橋位於蘇州市北部,是個水網交叉,古老的水鄉小鎮。北橋船拳,源自於越大夫范蠡漕湖操練水師。唐以後,大量異地武術家遷徙來蘇,帶來了各種武學文化,促使北橋船拳在傳承...
2024年2月12日,《江南韻》在CCTV-1央視綜合頻道《非遺里的中國》年度盛典中演出。節目背景 《江南韻》是《非遺里的中國》年度盛典節目。節目形式 《江南韻》由國家級非遺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揚州清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江南絲竹表演。...
江南古建築營造技藝,常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歷史淵源 常州地區江南古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至3000多年前、遺址至今保存完好的春秋淹城。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朝齊高帝蕭道成和梁武帝蕭衍,在家鄉常州建造了大量皇家宅邸和寺院,如位於孟河鎮的九龍禪寺和東嶽廟,常州紅梅公園內的文筆塔...
江南羊肉烹飪技藝(蔡阿水羊肉、宜興芳莊羊肉),江蘇省無錫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蔡阿水羊肉 歷史淵源 蔡阿水羊肉店最初由蔡阿水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創辦,解放後,隨著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蔡阿水羊肉店歷經數次搬遷,目前位於梅里古都吳音水岸,被正式命名為“蔡阿水羊肉大酒店”...
緙絲藝術風格深受江南文人繪畫的影響,多摹緙當時名家的畫稿如緙絲藝人吳圻、朱良棟、王統等緙織沈周、唐寅、文徵明等人的畫稿即名噪一時,其中緙絲《瑤池獻壽圖》、緙絲《沈周蟠桃仙圖》等佳作終為宮廷所收藏。緙絲生產被皇室壟斷,技藝的裝飾意味就顯得尤為濃厚了,創造出鳳尾戧和雙子母戧等新的技法,甚至在緯線...
2018年6月8日,“醉美鄉愁 魅力中國——我在浦東機場學非遺”主題系列活動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舉行。活動上展出了蘇州泥塑作品。2020年10月27日,為期兩天的蘇州市第五屆中國小藝術展演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展示活動在蘇州胥江實驗中學舉行,蘇州工業園區獨墅湖學校“獅陶坊”藝術實踐工作坊以百“獅”如意為主題,蘇州...
傳統工藝的油紙傘,工藝講究、繁雜,年輕人不願從業,使得曾經風靡一時的油紙傘,到了消失的邊沿。先前,遍地開花的傘廠(傘鋪、作坊)所剩無幾。中國現只有安徽涇縣、婺源甲路、四川瀘州、浙江杭州、湖南,還有就是日本美濃。現已被列入“非遺”保護的有瀘州紙傘、杭州綢傘和婺源甲路紙傘。瀘州紙傘、杭州綢傘申報...
龍舞(浦江板凳龍),浙江省浦江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浦江板凳龍是一種漢族民俗舞蹈,是用一塊塊凳板串聯而成的遊動的龍燈,盛行於浦江縣鄉村,流傳於江南沿海各地。綜觀浦江板凳龍的傳承發展,唐代為其孕育期,宋、元為其成熟期,明、清為其鼎盛期;改革開放以後,為其弘揚傳承期。一條浦江板凳...
2017年7月28日,為了讓傳統工藝煥發生機,在文化部非遺司、浙江省文化廳的支持下,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桐鄉舉辦了“青出於藍——傳統染織技藝桐鄉論壇”。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杭羅織造技藝、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畲族服飾和畲族彩帶編織技藝、瑞安夾纈印花技藝、傳統棉紡織技藝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11月,杭州市政府部署全市非遺普查工作, 13個區、縣(市)及西湖景區、下沙開發區近16000名普查員,按照“四不漏”(不漏線索、不漏種類、不漏村鎮、不漏藝人)的要求,依靠“五老”(老幹部、老教師、老工匠、老藝人、老土地),經過近一年努力,共摸排非遺線索428966條,調查登記項目30168項。2015年,...
藍印花布是一種曾廣泛流行於江南地區民間的古老手工印花織物。她那樸拙幽雅的文化韻味,在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中堪稱獨樹一幟,千載之下散發著東方文化魅人的芳香。歷史演變 藍印花布源於秦漢,興盛於商業發達的唐宋時期,《古今圖書集成》卷中記載:“藥斑布——以布抹灰藥而染青,候乾,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
三國東吳時期的南京最先出現在歲時節慶、歡樂喜慶等重要場合張燈結彩的現象。如前方將士凱旋,朝野官民都會聚集在都城內外,用香花燈燭營造氣氛,迎接他們的歸來或勞軍犒師。當時的織錦技術促進了江南絲織業的發展,為燈彩製作提供了技術基礎。秦淮燈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伊始,...
提起泥人,人們都會想起天津泥人張或者無錫惠山泥人,其實,南京本地也有泥人這個非遺項目,而且已經是省級非遺項目。從南京出土的漢、晉、南朝等歷代陶俑文物看,南京地區千年以前就有捏泥塑。民國時期,有些從北方逃荒至南京的外地藝人,棲生在朝天宮的冶山道院,為了餬口,他們用冶山的泥製作泥塑出售。20世紀60年代初...
據青陽南樓遺址出土的碳化稻穀和草繩可知,江陰在史前已具有原始的耕作技術和手工藝。泰伯奔吳後,融中原文化、吳地文化自成吳文化,後春申君黃歇傳楚地文化至江陰;後東晉與南宋兩次南渡,中原文化再次南融,吳地文化更趨繁榮。工藝簡介 江陰為吳文化中一支系,其中非物質文化日益豐富,如江南絲竹、民間舞蹈、民間美術、...
蘇南水鄉婚俗,江蘇省常熟市民俗,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沙家浜鎮每戶人家都有船,素有“開門就見水,抬腳就動櫓”之說,走親戚、逛集市、田間地頭乾農活都離不開船,婚嫁迎親也不例外。沙家浜水鄉婚俗中,要用迎親船迎接新人,嫁妝船運輸嫁妝,船隊首尾相銜,裝扮華麗。在迎親船行駛...
江南年畫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傳自南宋臨安(杭州)。南宋文化經一百多年的發展,融會了江南文化的精秀細巧,形成了與當時的新中原文化大不相同的兼容性的精雅文化風格。這種文化風格影響下的木版年畫,在江南以杭州為中心直接傳播至周邊的蘇州、無錫等地區。自元朝起,元明兩代戲曲雜劇和小說傳奇碩果纍纍,社會上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