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客家釀酒技藝

汀州客家釀酒技藝

汀州客家釀酒技藝,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汀州釀酒的歷史悠久。據傳,唐代前汀州就有釀酒作坊,且酒質優良。閩西客家地區,幾乎所有客家人都有家庭釀酒的習慣。在冬至日之前,家家戶戶開始釀酒,為在春節期間招待親友和自家飲用。汀州客家釀酒技藝所製作的“酒妹子”這一古老酒名,是鮮為人知的一個酒名詞,在製作“酒妹子”酒時,選料、製作、貯藏工藝精湛、獨特。

2017年1月11日,“汀州客家釀酒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3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汀州客家釀酒技藝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
  • 保護單位:福建省長汀縣文化館
  • 項目編號:Ⅷ-37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汀州客家釀酒工藝,流傳於福建閩西客家地區,幾乎所有客家人都有家庭釀酒的習慣,每到冬季來臨,在冬至日之前,家家戶戶都為春節期間招待親友和自家飲用就開始釀酒。其製作的米酒,屬黃酒類,也有用穀類製成白酒“谷燒”或“米燒”的。
汀州釀酒的歷史悠久,據傳汀州原系閩越族古地,昔日原居土著人為畲族人,他們刀耕火種,能歌善舞,善於制酒。東晉永嘉之亂,戰火紛飛,漢族民眾不斷從北向南遷移避難,來到閩西,並與閩越族人相融合,形成了客家民系。與此同時,客家先民也帶來了中原的先進釀酒技術,結合了汀州當地的釀酒工藝,創造出了客家特色的酒文化。
據傳唐代之前,汀州就出現釀酒作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而且酒質優良。雖然無史書記載,但從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文中對酒的描述,可佐證汀州酒文化歷史之久遠。據《汀州府志》載:唐代名相張九齡,經過汀州時,曾登上當時酒樓“謝公樓”飲酒。寫下《登謝公樓》詩:“謝公樓上好醇酒、二百青蚨買一斗,紅泥乍擘綠蟻浮、玉碗才傾黃蜜剖。”這裡的“青蚨”,是銅錢的別稱;“斗”是當時酒的量具,有別於“米斗”;“紅泥”,指的是紅土製成的酒具或爐具;“擘”,同“掰”;“綠蟻”,是指浮在米酒表面的泡沫,從這詩可看出古汀州釀酒歷史之源遠流長,酒質之優了。又《長汀縣誌》載:明朝萬曆年間就有制酒交納酒稅的記載。酒肆之多也是閩西之首。至民國期間汀州府城區之酒作坊及商肆就有四十多家。昔日主要酒品種有隔冬酒、紅娘酒、酒娘等,並常銷往江西、廣東及本省各地區。

工藝特徵

汀州客家釀酒技藝所製作的“酒妹子”是鮮為人知的一個酒名詞。由於“酒妹子”提取量有限,產量低,保存期短,只限在汀州當地銷售,故而未見經史記述,在製作“酒妹子”酒時,選料、製作、貯藏工藝精湛、獨特。
汀州客家釀酒技藝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三:
1、選料:精選上等、優質的糯米;選用清潔活性的水質;選用祖傳秘制的酒餅(曲)。
2、製作:掌握蒸製糯米的火候;投放酒麴的分量;控制發酵的溫度和時間,最主要的是提取“酒娘”的時間。
3、洞藏:一般制酒作坊,成品酒都是採用窖藏,而汀州釀酒是採取山洞中貯藏之法,這也是汀州酒質的特別之處。

工藝流程

在釀製米酒時,糯米蒸熟拌勻酒粬後,放置三天讓它發酵,逐步轉化為含葡萄糖的液汁滲出。此時尚未轉化為酒精,因此含糖量較高,酒精度較低,且飽含多種微量元素和人體所需的多種胺基酸及營養成分等物質。此種一百斤糯米所出之酒液只能提取一斤的液體,這酒液被稱為“酒娘”。而後放進冷開水逐步釀製成酒。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汀州客家釀酒技藝具有地方特色傳承技藝,對研究客家歷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汀州客家釀酒技藝為家族式傳承,有的不外傳,特別是酒麴配製更是秘而不宣。
傳承人物
林劍波,男,1971年7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汀州客家釀酒技藝”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9年1月1日,長汀縣汀州客家釀酒技藝傳習所舉行揭牌儀式。汀州客家釀酒技藝傳習所為傳承傳統客家米酒釀造技藝而設立,傳習所集教學、體驗、行業交流、酒文化展示為一體,特別以整理客家釀酒技藝檔案和視頻拍攝宣傳為重點。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21年12月12日上午,2021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項目——2021年海峽兩岸客家文化研學體驗營活動在長汀臥龍書院正式開營。研學營為期7天,具有“汀州客家釀酒技藝”等非遺體驗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