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展出各類瓷器:(按燒制方法分),(一)高溫色釉,⑵典型器物,漆器的戧金,起源,白陶,宋代瓷器,種類,瓷器的紋飾樣式涵義,常見紋飾有,附:另外的版本,絲綢之路”與“陶瓷之路”,“絲綢之路”(,“陶瓷之路”(,景德鎮瓷器,
概述 明代在景德鎮設立“御器廠”,專門燒制宮廷用瓷。瓷器燒制經過兩宋時期的發展,不論在燒制工藝,還是器具種類方面都達到了高峰,各時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種,如永樂甜白、永宣青花、成化鬥彩、嘉萬五彩等瓷中翹楚,至今深受瓷器收藏愛好者的喜愛。
青花折枝山茶紋扁壺 永樂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1402-1424在位)的唯一年號。永樂帝在位時,景德鎮瓷器生產蓬勃發展,這一時期是中國瓷器燒制承上啟下,內外交流的重要階段,上承宋元,下啟康乾,並廣泛與外國交流學習。能工巧匠們除了繼承前輩的精巧工藝,仿製元代的典型器物外,還大膽進行創新改良,燒製成永樂甜白,青花,釉里紅等極具時代特色的新瓷器,尤其是多色低溫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為單調色彩的傳統,使之更賞心悅目,為後來的成化鬥彩,嘉萬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燒制奠定了基礎。借鄭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訪之際,永樂瓷器得以與世界其他地區交流(外銷瓷和賞賜附庸國專用瓷),從外國進口顏料(如永樂青花所用的蘇麻里青)學習技藝。永樂瓷器中也出現了一批地域色彩濃厚的伊斯蘭瓷器,這既是對前朝的繼承,也是新時期向外國學習的證明。
這次展出的景德鎮珠山永樂官窯出土瓷器總計110餘件,包括永樂甜白,青花,釉里紅,釉上彩瓷及伊斯蘭瓷器,涵蓋了永樂官窯出土的所有品種和器形,也幾乎代表了永樂一朝最最典型的瓷器類型。概括來說,永樂最典型的三大瓷器就是甜白,鮮紅和青花。
如果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本次展品均為貼上拼接的復原件。原來中國古代官窯生產使用一直有一個嚴格的規矩:片瓷不得流入民間。不管是燒成的次品,落選的貢品,還是失手打碎的瓷器,必須打碎就地掩埋。看過《故宮》紀錄片第六集《故宮藏瓷》的人肯定有印象,故宮清理時也曾挖出過成堆碎瓷片,證實了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這次展出的瓷器就是從官窯遺址中挖出的落選貢品。大家不要一聽落選,就覺得這些瓷器一定是次品,其實不然。落選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燒成後發現確實是次品,比如釉色不勻,有鐵渣殘餘等,無法進獻給皇室,又不能留作民用,只有毀掉;另一個原因是瓷器本身不是廢品,甚至可能是精品,但不合皇帝口味,或皇帝臨時改了主意,不再需要這些瓷器了。例如《國寶檔案》有一集介紹宣德年的雲龍紋蟋蟀缸,也是官窯修復品。它本是為皇帝心愛的蟋蟀王而專門定製,花紋都是皇帝親自設計的,剛出窯卻因蟋蟀戰死,無用武之地,只得被摔得粉碎掩埋起來。明清皇帝都非常關心瓷器的燒制,康雍乾三代甚至在公務纏身時仍親自設計瓷器的紋樣,題詩。官窯瓷到底是為皇家服務的,迎合皇室的審美情趣和皇帝反覆無常的脾氣自然是最重要的事。很多佳作可能就因為皇帝一句話而永埋地下,不得傳世。我們今天能看到他們的復原件,的確是很不容易的事。
展出各類瓷器:(按燒制方法分) (一)高溫色釉 本次展出的高溫色釉主要有紅、醬、黑、青四色。
1 紅釉:
“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啟事以棕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
------《窺天外成》成書於萬曆十七年(1589年)
⑴歷史及燒制方法:
銅紅釉的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釉料,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的紅釉,生坯掛釉,入窯經過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通體純紅,光彩奪目,燒制難度極大,對窯室氣候敏感度高,質量不穩定,成為“火的藝術”。這與“鈞紅”不同。“鈞紅”紅中帶紫,工藝上需兩次燒成。
名目混雜,稱“祭紅”或“霽紅”,“寶石紅”(釉色如閃閃發光的紅寶石)等等。燒制工藝複雜,傳世量少,極為名貴,有“永器鮮紅為貴”一說,與“祭(霽)藍”是對比色,多用於祭祀用具。霽是古語,雨或雪後初晴的意思,因該釉顏色鮮艷奪目,嬌嫩欲滴,頗似雨雪後初晴時的雲霞,故得此名。色澤細膩中透著厚重,符合皇家高雅精緻的氣質,深受皇室喜愛。
紅釉特點為:胎質細膩,胎體薄輕,紅色鮮麗勻潤,釉質晶瑩,透明如玻璃。永樂紅釉暗花高足碗為代表,內壁白釉暗龍紋,碗心刻篆書“永樂年制”,多為雙行,外壁釉鮮紅,形體秀美,莊重。
另:康熙年間也有一種霽紅釉,是一種純粹的深紅色釉。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細小棕眼,如橘皮,色調深紅,似暴風雨後晴空中的紅霽。首博有一對康熙霽紅霽藍瓶。
名詞解釋:棕眼:釉面氣泡在窯中焙燒時,爆破後未經彌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⑵典型器物 ① 忘了名字了
銅紅釉對窯室氣候敏感,銅離子在高溫下揮發,所以會出現紅釉不勻,淡紅暈開狀,有紅色小點,類似於康熙的豇豆紅。但永樂帝認為其色不正,所以棄用。首博四樓恰好藏有一隻康熙豇豆紅的碗,兩相比較,還真有相似之處。關於豇豆紅的介紹留到後面說。
② 釉里紅點彩紋碗:
這隻碗最大的特點在於點彩這種加工工藝:用毛筆或筷子蘸銅紅料,在器物外壁釉下隨意點點畫畫,故稱點彩,花紋貌似漫不經心信手塗來,顏色深淺大小不均,毫無章法,卻有自然獨特的韻味,比刻意描畫更勝一籌。(首博常展瓷器特輯中會介紹與之相關的撒藍釉)
③ 釉里紅趕珠龍紋碗:
釉下有龍兩隻,五爪,龍頭有角和須,形象威武豪放,有氣勢,唇上翻,發上飄,爪有力。空隙飾朵雲紋,外底心有雙圈刻印,紅釉色不正,紅中偏灰,未有傳世。
2 紫金釉:
初見時覺得像醬釉,到四樓一查,果然是紫金釉的同義詞。特色不是很突出,只是顏色非常少見,像柿黃或芝麻,是一種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它的歷史很悠久,商代後期的原始瓷器中就已出現,東漢時盛行。看到一本書上說,“紫定”(定州窯)就是醬色釉,有些瓷器的表面呈紅色,也叫“定州紅瓷”。關於永樂紫金釉沒有直接記載,倒是提到過洪武年間的紫金釉,它是在元朝基礎上燒成的,色調似僧衣,故稱“老僧衣色”。
3 青釉:
⑴歷史及燒制方法:
青釉瓷是歷史最悠久的瓷器之一,以鐵為著色劑,CaO氧化鈣為助溶劑。顏色豐富多樣,名稱也比較亂,因為中國古代將青色,綠色,藍色統稱為青色。
⑵典型器物:
這次只展出了一件青釉瓷品:仿龍泉青釉淨瓶:
形似寶塔,呈橄欖綠色,顏色有剝落。雖說是仿龍泉窯,但似乎不是龍泉窯的正色。最常見的龍泉窯都是溫潤淡雅的梅子青,粉青或翠青,很少有這么深的橄欖綠。
查了一下仿龍泉釉的概念:青釉品種之一,永樂仿燒釉色青中閃綠,釉質肥厚,多有小氣泡及垂流現象(可以想像一下燭淚,但好的垂流不會有很明顯的釉汁疙瘩。);釉汁均勻,釉面玻璃感強,色澤較重,具有摹仿宋元龍泉的效果。
4 黑釉:
見過大汶口薄如蛋殼的黑陶,黑釉還是頭回見。
⑴歷史及燒制方法:
黑釉燒制始於東漢早期越窯,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常見色為赤褐色或暗褐色,主要成分氧化鐵占8%-10%。如果把釉層加厚到1.5mm,釉色就變成黑色了,實在很神奇。分石灰釉,石灰鹼釉兩種,如果按顏色分,還有兔毫等。
⑵典型器物:
① 黑釉三足雙耳爐:
外壁通黑,內澀胎(猜為未上釉的胎體),雙魚形耳(和象耳什麼區別?)。外腹白書,表明為永樂二十年祭祀專用。
② ;黑釉四方蓋盒:
薄處呈褐色,繼承了洪武年間黑釉戧金器的製法。戧金工藝待查,記憶里為在器物表面刻花紋,在紋路里貼金線。發現盒子的邊緣泛紅,應該就是金了。
漆器的戧金 工藝是宋代的新創造,起源於戰國時期的針刻,作法是用特別的工具在漆面雕刻出花紋,在刻紋中上漆後再填金、銀粉。填金的稱之為戧金,填銀的稱之為戧銀。戧金銀法在《輟耕錄》中記載得很詳細:“嘉興斜塘楊匯髹工戧金、戧銀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為地,以針刻畫,或山水樹木,或花竹翎花,或廳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然後用新羅漆。若戧金,則調雌黃;若戧銀,則調韶粉,日曬後,角挑挑嵌所刻縫罅,以金薄或銀薄,依銀匠所用紙糊籠罩,置金銀薄在內,逐旋細切取,鋪已施漆上,新綿揩試牢實,但著漆者自然粘住,其餘金銀都在綿上,於熨斗內燒灰,坩堝內熔鍛,渾不走失。”明代戧金工藝已非常成熟。
瓷器
中國 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
發明 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
China )同為一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
胎體 上,還是在
釉 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
溫度 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
原始瓷 ”。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漢族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
石英 和
絹雲母 等礦物質的
瓷石 、
瓷土 或
高嶺土 ;二是
燒成溫度 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 是從
陶器 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
宋代 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箇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
汝窯 、
官窯 、
哥窯 、
鈞窯 和
定窯 並稱為
宋代五大名窯 。被稱為
瓷都 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
青花瓷 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
景德鎮 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
粉彩瓷 和
顏色釉瓷 。另外,還有
雕塑瓷 、
薄胎瓷 、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為古代中國的特產
奢侈品 之一,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為具有收藏價值的
古董 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價的精品,但部分
國寶 級瓷器並不在中國國內。歐美人士在結婚時,便特別喜歡送贈高級
瓷器茶具 。
起源 用瓷土燒制精細的瓷器是漢族特長。原始瓷器從陶器發展而來,最早見於鄭州二里同商代遺址。東漢出現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為主,
隋唐 時代,發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單色釉為主的兩大瓷系,並產生
刻花 、
劃花 、印花、貼花、
剔花 、透雕鏤孔等瓷器花紋裝飾技巧。五代瓷器製作
工藝 高超,屬北瓷系統的河南
柴窯 有“片瓦值千金”之譽。柴窯是後周柴世宗官窯,傳說周世宗要求柴窯生產瓷器“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
雨過天青 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但至今尚未見到柴窯傳世品或發掘實物。南瓷系統以越窯“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單
彩釉 為特長,釉面能作
冰裂紋 ,並能燒制
窯變 色及兩面彩、
釉里青 、釉里紅等。著名“瓷都”景德鎮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間為宮廷生產瓷器得名。所選瓷土必白埴細膩,所制瓷器質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瓏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戧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質極薄,暗雕龍花,表里可以映見,花紋微現青色。又有“霽紅瓷”,以瓷色如雨後霽色而得名。窯變色從一種發展為窯變紅、窯變綠、窯變紫三種彩。
清代 生產“彩瓷”,圖樣新穎,瓷色華貴,以“
琺瑯瓷 ”、“粉彩”傑出,又有“
天青釉 ”,仿擬五代柴窯瓷色,還有霽紅瓷和霽青瓷等。現在著名瓷器產地有:江西景德鎮,以青花瓷、
青花玲瓏 瓷、顏色釉瓷和粉彩瓷聞名。河北唐山、山西長治、廣州石灣都能採用傳統
工藝 及現代化技術設備,燒制各種各色瓷器。此外,還有河南禹縣的
鈞瓷 、臨汝的
汝瓷 ,浙江龍泉的青瓷等。
白陶 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
石灰釉 。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
文物 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中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
細瓷 的標準。這一成就為
釉下彩 和
釉上彩 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 ,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
燒瓷 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中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
耀州窯 、
磁州窯 、
景德鎮窯 、
龍泉窯 、越窯、
建窯 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淨;磁州窯(河北
彭城 )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
磁器 。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緻,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
黑釉 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
北宋官窯 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
胭脂紅 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中國古代陶瓷器
釉彩 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
鬥彩 。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
上釉 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誌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
素三彩 、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
琺瑯彩 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鬥豔,故名“鬥彩”。 清代仿
銅胎畫琺瑯 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瑯彩又稱“料彩”。
種類 瓷器與陶器的關係密不可分。當部分摻有高嶺土(或
長石 、石英、
石灰 等天然釉料)以及他含有
氧化銅 、
氧化鐵 、氧化亞鉛等天然色彩成份的原料在燒結陶器時,會自然在陶器表面結成一成薄釉(
日本 信樂燒最早就是這樣出現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
明代 以前中國的瓷器以
素瓷 (沒有裝飾花紋,以色彩純淨度的高低為優劣標準的瓷器)為主。明代以後以
彩繪瓷 為主要流行的瓷器。另一個瓷器製作國家日本也與茶道文化界也發揚了其獨特的茶器。 最早素瓷依照顏色分類,有
青瓷 、
黑瓷 、
白瓷 三種常見顏色的瓷器 彩繪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較為著名的有:
唐三彩 (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溫鉛陶)、
信樂燒 、青花瓷等 依照瓷器出產地點也有不同的分類。如中國
浙江 越窯 (
秘色瓷 )、
江西 昌南 、
河北 定瓷 以及日本在10世紀後轉肩發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賀的信樂燒(shigarakiyaki)、長崎
有田燒 (aritayaki)、岡山縣
備前燒 (bizenyaki)等。另外歐洲自18世紀起亦開始製造瓷器,今天
英國 、
法國 、
俄羅斯 、
德國 等地,特別是英國已建立起多個高級瓷器品牌。
瓷器的紋飾樣式涵義 常見紋飾有 :百花、山水人物、漁樵耕讀、耕織圖、十六子、百子圖、博古、八仙、八寶、三星人、雲龍、穿花龍、九龍、九龍鬧海、海水龍、雲鶴、團鶴、雲鳳、鳳穿花、雲蝠、團蝶、牡丹、鳳牡丹、丹鳳朝陽、水仙、蘭草、蘭石、石榴、蓮池荷花、並蒂蓮、秋葵、菊花、月季、海棠、四季花、玉蘭花、團花、團菊、折枝、牡丹、纏枝蓮、山石芭蕉、山石 .牡丹、秋葉怪石、山石竹鵲、花卉蝴蝶、喜鵲梅花、海馬瑞獸、雄鷹獨立、鷹石、三魚、荷花翠鳥、花鳥、錦維牡丹、松鹿、松鶴、松鷹、松下老人、二老賞月、人鹿、仕女、牧牛圖、三羊開泰、五子登科、米帶觀硯、山高水長、萬壽無疆、安居樂業、歌舞昇平、雙燕、五穀豐登、年景、松壽梅、重陽菊花、七夕圖、獅球、海獸、天鵝、天馬、花蝶、葫蘆、竹石、菊石、松石、折枝花、折校果、靈芝、葡萄、蟠躪螭、朵花、梧桐、纏枝花、團蓮、把蓮、勾蓮、冰梅、草蟲、魚藻、蟈蟈、蛐蟀、佛手、白菜、西湖十景、廬山十景、羊城八景、太白讀書、仕女歌舞、印譜、秦磚漢瓦、金石文字、皎潔明月、銀河在天、七珍八寶、壽星、鐘尷、羅漢、二老圖、五倫圖、太平有象、蝴蝶探花、喜字、八仙慶壽、眼麟、福祿壽、蜂蝶、梅雀、杏林春燕、水浮蓮、西蕃蓮、苟藥、芙蓉、富貴白頭、松下三老、合和二仙、劉海金瞻、竹蘭梅菊、子孫葫蘆、竹林七賢、四靈、十鹿、百鹿、三秋、九秋、八桃、九桃、西廂記、三國演義、封神榜、文王訪賢、水滸、空城計、隋唐演義、陳平賣肉、木蘭從軍、加官進爵、赤壁賦、飲中八仙、大喬二喬、四妃十六子、嬰戲百子圖等。 有許多裝飾圖案的構思,有著耐人尋味的深刻寓意和表達人們內心對幸福的嚮往和對生活的祝福。下面重點介紹一些中國古代傳統裝飾圖案。 1.二龍戲珠圖案 為二條雲龍一火球;龍據說是“四靈”之長,“四靈”為龍、鳳、龜、麟。《廣雅》載“有鱗曰蛟龍,有冀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蜻龍,末升天曰蟠龍。”在傳說中龍珠被認為是一種寶珠,可避水火。如果圖案為多條龍戲珠,稱為“群龍戲珠”。如果圖案為二條雲龍盤旋中間有一壽字,則稱為 “雲龍捧壽”。表示吉祥安泰相祝頌的意思。 2.龍鳳呈祥圖案 為一龍一鳳;傳說龍是鱗蟲之長,鳳為羽蟲之尊。那裡有龍出現,那裡就有鳳來儀,那裡就會天下太平,五穀豐登。龍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祥獸瑞鳥,為一種祥瑞和吉祥的象徵。此外也有稱之為“龍祥鳳瑞”。 3.龜鶴齊齡圖案 為一龜一鶴;傳說中的龜是四靈之一,為甲蟲之長。是長壽的象徵,可兆吉凶。故古時以龜甲刻文。《爾雅·釋蟲》中記載 “十龜:一神龜、二靈龜、三攝龜、四寶龜、五文龜、六籃龜、七山龜、八譯龜、九水龜、十火龜。”日本人對龜有特殊感情,常有以龜字為名者,而取其長壽之意。 傳說中的鶴是一種仙禽,據《雀豹古今注》中載,“鶴千年則變成蒼,又兩千歲則變黑,所謂玄鶴也”。可見古人認為鶴是多么長壽了。因而鶴常被認為鳥中長壽的代表。而龜鶴齊齡則寓有同享高壽之意。 4.松鶴延年圖案 為仙鶴、松樹;松在古代人們心目中認為是百木之長,在古籍中亦有載“松柏之有心也,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所以,松除了是一種長壽的象徵外,也常常作為有志有節的代表和象徵。松鶴延年則寓延年益壽或為志節清高之意。亦有稱“松鶴同春”。 5.歲寒三友圖案 為松、竹、梅或竹、梅、石松;“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竹,清高而有節,寧折不屈,開懷大度,人們常以竹之節寓氣節之節。周滅商後,伯夷、叔齊入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為有氣節之人物。梅,不懼風雪嚴寒,明代楊維真曾有詩讚梅雲“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覽天下青”。梅花之品格為歷代人們所稱頌。松、竹、梅被人們稱為“歲寒三友”。而頌揚品德、志節高尚之意。 宋代名家蘇東坡為清高之士,曾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其愛竹成癖。蘇東坡亦曾題詩云“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之友。” 6.壽比南山圖案 為山水松樹或海水青山;《詩經》中有“如南山之壽。”在以前常見的對聯中 “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或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而寓以福長壽永之意。也有稱為“壽山福海”。 7.三星高照圖案 為三個老神仙;“三星”傳說是福星、祿星、壽星。或稱福、祿、壽三星。傳說“三星"是管人間禍福的,福星管禍福,祿星管富貴、壽星管生死。“三星高照”象徵著幸福、富有和長壽。 8.年年有餘圖案 為兩條鯨魚;以“蛤”“年”“余”“魚”同音,而表示一種對年年都有結餘的富裕生活的嚮往。兩條鯨魚首尾相連者,稱為“連年(蛤)有餘(魚)”。一婦人提魚者稱“富富(婦)有餘(魚)”。一童子擊磐、一童子持魚,稱為吉(擊)慶(磐)有餘(魚)。 9.馬上封候圖案 為一馬上一蜂一猴;“候”為古時高官。以馬上封(蜂)候(猴)的寓意來表達一種立即就要升騰的願望。圖案為一大猴背一小猴者,稱輩輩(背)封猴(候)。圖案為一楓樹一印、一猴者或為一蜂一猴抱印者,稱封候掛印、封候抱印。 10.太師少師圖案 為一大獅子一小獅子;古代宮名中有太師,以“獅”“師”同音,而借音借意以獅為師,而寓以“太師(大)少師(小)”,而意思為教子成龍,輩輩高官的一種願望。亦有圖案為一大龍一小龍者稱為“教子成龍”。 1l、八寶聯春圖案 為八件寶器;八寶分兩類,一類是佛家八寶,一類是仙家八寶。佛家八寶為:-、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共八件寶器。而一般則俗稱為“輪、螺、傘、蓋、花、缸、魚、腸”,簡稱“八寶”。 仙家八寶即八仙之護身法寶。為漁鼓、寶劍、花籃、放籬、葫蘆、扇子、陰陽板、橫笛共八件寶器。也稱為“八寶”。 12.八仙過海圖案 為八仙人各持寶器;下面有大海波濤。俗話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八仙人有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鐵拐李、漢中離、何仙姑、藍采和。傳說八仙在慶賀王母娘娘壽辰歸途中路過東洋大海,各自用法寶護身為舟,竟相過海,以示神通。 13.天女散花圖案 為一仙女提籃作散花狀;佛經故事中說,天女將花撒於菩薩的身上,用以檢驗佛門弟子們的行道好壞。 14.長命百歲圖案 為一雄雞長鳴狀及旁有禾穗若干;古時的小孩常於脖子上掛一鎖片,上面寫長命百歲。是小孩健康長命免於災病的一種護身符。用雄雞長鳴(長命)以及無數禾穗(百歲)來表示“長命百歲”的希望。 15.麒麟送子圖案 為麒麟背上騎一娃娃;麒麟為毛蟲之長,為四靈之一。《玉篇》說之為“仁獸也”麒麟是祥瑞的象徵,是吉祥如意的徵兆。以麒麟背上有一娃娃,來表達那時人們心中盼望得子的願望。 16.五蝠捧壽圖案 為五隻蝙蝠中間有一壽桃或一團;壽字五蝠即五福,古時人們認為五福為“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日考終命。”寄希望於有福長壽。 17.平安如意圖案 為一瓶、鵲輯、如意;以瓶寓“平”音,以鵲鴉寓“安”意,再加上一個如意,而稱為平安如意。為一種祈禱和平的願望。 18.教子成名圖案 為一雄雞引頸高鳴,旁有五隻小雞;以雄雞教小雞(子)鳴(名),而寓以“教子成名”之意。 此外還有“五子登科”“教子成龍”、“望子成龍”、“一品當朝”等。 19.玉堂富貴圖案 為玉蘭花、海棠花、牡丹花;以玉蘭花(玉)海棠花(堂)壯丹花(富貴)寓意為“王堂富貴”。若圖案為五個柿子和海棠花者稱“五世(柿)同堂(棠)”等。 20.英雄鬥智圖案 為一鷹一熊作爭鬥狀;鷹《本草》載“虎鷹翼展支余,能博虎”。熊,《詩經、小雅》載“維熊維罷,男子之樣。”是力量的象徵。以鷹英同音,熊雄同意,而鷹熊寓英雄。二猛禽凶獸相鬥,二勇相爭智者勝,以此來比喻英雄之大智大勇。 總的來看,中國陶瓷發展到明、清兩代,揭開了嶄新的一頁,進入到以多種彩瓷,特別是以青花資器為主流的新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無論在青花瓷器或彩瓷的器物上,均可見到繪有一幅幅完美的山水、人物、花卉、魚蟲、飛禽、走獸等花紋裝飾圖案。取材生動,畫法氣勢磅睛,不受構滯,自由奔放,潑辣清新,簡練樸素,富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使人觀之精神陡健。這是中國陶瓷史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
附:另外的版本 1.龍鳳呈樣 圖案為一龍一鳳。龍的傳說很多,記載的文獻也多,但將龍和帝王聯繫起來的是司馬遷的《史記》,《高祖本紀》說:“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蚊龍於其上,而已有身,遂產高祖。”鳳凰在劉安《淮南子》一書中開始被稱為祥瑞之鳥,雄曰鳳,雌曰凰。龍鳳都是人們心中的祥獸瑞鳥,哪裡出現龍,哪裡便有鳳來儀,象徵著天下太平,五穀豐登。 2.二龍戲珠 圖為兩條雲龍一顆火珠。《通雅》中有“龍珠在頜”的說法。龍珠被認為是一種寶珠,可避水火。有二龍戲珠,也有群龍戲珠和雲龍捧壽,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頌平安與長壽之意。 3.魚龍變化 圖案為天上有一雲龍,水中有一鯉魚。或一龍首鯉身;或一鯉魚翻躍於龍門之上。古代有鯉魚躍龍門的傳說,凡是鯉魚能跳過龍門的,就可變化成龍,不能跳過龍門的,點額而歸,故黃河之鯉魚多有紅色在額頭,都是未跳過龍門之魚。魚躍龍門表示青雲得路,變化飛騰之意。 4.鶴壽龜齡、龜鶴同齡 圖案皆為一龜一鶴。《韻會》:“龜為甲蟲之長”。龜壽萬年,是長壽的象徵;鶴是仙禽,《崔豹古今注》:“鶴千年則變蒼,又二千歲則變黑,所謂玄鶴也。”龜鶴同齡,乃同享高壽之意。 5.松鶴延年 圖案為鶴和松樹。《字說》:“松百木之長”;《禮·禮器》:“松柏之有心也,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松,代表長壽象徵之外,還作為有志、有節的象徵。故松鶴延年既有延年益壽,也有志節高尚之意。 6.鶴鹿同春 圖案為鶴鹿與松樹。古人稱鹿為“仙獸”。神話故事中有壽星騎梅花鹿。鹿與祿、陸同音,鶴與合諧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東、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貴長壽之說。 7.歲寒三友 圖案為松竹梅或梅竹石。松,“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竹,清高而有節;梅,不懼風雪嚴寒。蘇東坡愛竹成癖,他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還題寫過:“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之友”。松竹梅被人們稱之為歲寒三友,乃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節。 8.喜上眉梢 圖案為梅花枝頭站立兩隻喜鵲。古人認為鵲靈能報喜,故稱喜鵲。兩隻喜鵲即雙喜之意。梅與眉同音,借喜鵲登在梅花枝頭,寓意“喜上眉梢”、“雙喜臨門”、“喜報春先”。 圖案為一喜鵲一豹者,稱之為“報喜圖”。圖案為一蜘蛛網上吊著一個蜘蛛者,稱之為“喜從天降”。因中國民間習俗稱蜘蛛為喜蛛。 圖案為一獾一喜鵲者,稱之為歡天喜地。兩獾相嬉,叫“歡喜圖”;兩童子笑顏相對者,稱為喜相逢。四個童子手足相連者,叫四喜人。 9.喜報三元 圖案為喜鵲三、桂元三或元寶三。古代科舉制度的鄉試、會試、殿式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明代科舉以廷試之前三名為“三元”,即狀元、榜眼、探花。“三元”是古代文人夢寐以求,升騰仕取之階梯,喜鵲是報喜之吉鳥,以三桂元或三元寶寓以三元,是表示一種希望和嚮往的圖案,此外還有三元及第、狀元及第、連中三元、五子登科等圖案。 10.相祿壽喜 圖案為蝙蝠、鹿、桃和喜字。以前人們常以蝙蝠之蝠寓以幸福之福;借鹿祿同音;壽桃寓壽意,加之以喜字,用此表示對幸福、富有、長壽和喜慶的嚮往。 11.五福捧壽 圖案為五隻蝙蝠一壽字。《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還有“五福臨門”的圖案。 12.多福多壽 圖案為一枝壽桃數隻蝙蝠。 13.福壽無邊 圖案為蝙蝠、壽桃和盤長。 14.神速齊眉 圖案為蝙蝠、壽桃、荸莽和梅花。 15.福壽雙全 圖案為蝙蝠一、壽桃一、古錢二。這些圖案都表示古代人心底希望幸福、富有和長壽。 16.福壽三多 圖案為一蝙蝠、一壽桃、一石榴或蓮子。《莊子·天地》:“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古人因以“三多”(多福多壽多男子)為祝頌之辭。石榴取其子多之意,“蓮子”乃連子之意。 17.三多九如 圖案為蝙蝠、壽桃、石榴、如意。《詩·小雅·天保》:“哪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天保》篇中連用九個如字,寓為祝賀福壽延綿不絕之意。圖案中以如意表示九如。 18.福在眼前 圖案為蝙蝠與一枚古錢。古錢是孔方外圓,借孔為眼,錢與前同音,亦稱“眼前是福”。 19.福至心靈 圖案為蝙蝠、壽桃、靈芝。桃為壽而其形似心,借靈芝之靈字,表示幸福到來會使人變得更加聰明。 20.壽比南山 圖案為山水松樹或海水青山。“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乃常見的對聯。這一圖案亦稱壽山福海。 21.三星高照 圖案為三位老神仙。古稱福祿壽三神為三星,傳說福星司禍福,祿星司富貴貧賤,壽星司生死。三星高照象徵著幸福、富有和長壽。 圖案為一老壽星一隻鹿一隻飛蝠的,亦稱之為福祿壽。 22.流雲百福 圖案為雲紋蝙蝠。雲紋形似如意,表示綿延不斷。流雲百蝠,即百福不斷之意。 23.平安如意 圖案為一瓶、鵪鶉、如意。以瓶寓平,以鵪鶉寓安,加一如意,而稱平安如意。 24.一路平安 圖案為鷺鷥、瓶、鵪鶉;另有圖案為鷺鷥、太平錢的叫一路太平。以鷺鷥而寓路,瓶寓平,鵪鶉寓安,祝願旅途安順之意。 25.事事如意 圖案為柿子、如意。《爾雅·翼》:“柿有七絕,一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蠢,五霜葉可玩,六佳實可啖,七落葉肥大可以臨書。”事與柿同音,加之如意,寓意事事如意或百事如意、萬事如意。 26.諸事遂心 圖案為幾個柿子和桃。幾個柿子寓為諸事,桃其形似心,表示諸多事情都稱心如意。 27.必定如意 圖案為毛筆、銀錠、如意。筆必偕音,錠定同音,再加如意,音借意為必定如意。 28.歲歲平安 圖案為穗、瓶、鵪鶉。以歲(穗)歲平(瓶)安(鵪)之偕音惜意表示人們祝願和平的良好願望。 29.年年有餘 圖案為兩條鮎魚。鮎與年,魚與余同音,表示年年有節餘,生活富裕。圖案為兩條鮎魚首尾相連者,童子持蓮抱鮎魚者,均稱年年有餘。圖案為一磬一魚,或一磬雙魚、一童子擊磬一童了持魚者,皆稱吉慶有餘。一婦人手提魚者,稱之為富貴有餘。 30.馬上封侯 圖案為一馬上有一蜂一猴。以馬上封侯(蜂猴)寓比立即升騰的願望。圖案為一大猴背小猴者,稱輩輩侯;一楓樹一印一猴或一蜂一猴抱印者稱封侯掛印、掛印封侯。 31.太獅少獅 圖為一大獅子一小獅子。太師官名,周代設三公即太師太傅太保,太師為三公之最尊者;少師官名,周禮春官之屬,即樂師也。以獅與師同音,而寓以太師少師之意,表示輩輩高官的願望。 圖案為一大龍一小龍者,稱之為教子成龍、望子成龍。 32.八寶聯春 圖案為八件寶器相連。八寶分為兩類:佛家八寶有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盤長八件寶器,俗稱:“輪螺傘蓋,花罐魚長”。仙家八寶即八仙護身法寶為漁鼓、寶劍、花籃、笊籬、葫蘆、扇子、陰陽板、橫笛八件寶器。八件寶器相連線的圖案稱之為“八寶聯春”或“八寶吉祥”。 33.八仙過海 圖案為八個仙人皆持寶器,下有大海波濤。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八仙,有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呂洞賓、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八仙故事多見於唐、宋、元、明文人的記載。“八仙慶壽”、“八仙過海”的故事流傳最廣,傳說,八仙在慶賀王母娘娘壽辰歸途中路過東洋大海,各用自己的法寶護身為舟,競相過海,以顯神通。 34.麻姑獻壽 圖案為麻姑仙女手捧壽桃。麻姑,古代神話故事中的仙女。葛洪《神仙傳》說她為建昌人,修道牟州東南姑余山。東漢桓帝時應王方平之召,降於蔡經家,年十八九,能擲米成珠。自言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蓬萊之水也淺於時,或許又將變為平地。後世遂以“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之急劇。她的手指像鳥爪,蔡經見後想:“背大癢時,以爬背,當佳。”又相傳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她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故舊時祝女壽者多以繪有麻姑獻壽圖案之器物為禮品。 35.群星祝壽 圖案為眾多仙人各持禮物。傳說三月三日王母娘姐壽誕之日,各路神仙來祝賀,而以此取其吉祥喜慶之意。 36.萬象昇平圖案為一象身上有卐字花紋,腰背上負一瓶。卐字在梵文中作“室利靺蹉”,意為吉祥之所集。佛教認為釋跡牟尼胸部所見的“瑞相”,用作萬德吉祥的標誌。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制定此字讀萬。萬壽昇平,表示人民祝願國泰民安,百業興旺,國富民強的昇平景象。還有“太平景象”、“景象昇平”等圖案。 37.平升三級 圖案為瓶上插有三戟。瓶與平同音,戟寓級。平升三級乃表示官運亨通,祝願連升三級之意。 38.天女散花 圖案為一仙女提花籃作散花狀。佛經故事《維摩經·觀眾生品》記載,維摩室中有一天女以天花散諸菩薩身,即皆墜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墜。天女說:“結習未盡,花著身耳”。謂以天女散花試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宋之問《設齋嘆佛文》:“天女散花,綴山林之草樹”。故取其“春滿人間”之意。 39.嫦娥奔月 圖案為一仙女奔入月宮狀。嫦娥乃神話中后羿之妻。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藥,嫦娥偷吃後,遂奔月宮。 40.四海昇平 圖案為四個娃娃抬起一瓶。四個小孩(海)抬起(升)一瓶(平),表示四海昇平,以此表達人民厭惡戰亂,熱愛和平之善良願望。 41.福從天降 圖案為一娃娃伸手狀,上有一飛蝠。以天空中飛舞的蝙蝠即將落到手中,而寓其意為“福從天降”、“福自天來”、“天賜鴻福”等。此外還有“五福臨門”、“引福入堂”“天官賜福”等圖案。 42.長命富貴 圖案為雄雞引頸長鳴,牡丹花一技。雄雞引頸長鳴(命),牡丹乃富貴之花,喻富貴。還有長命百歲的圖案,雄雞引頸長鳴旁有禾穗若干。 43.流傳百子 圖案為開嘴石榴或葡萄。舊時傳說,文王有百子。“榴開百子”表示子多。還有“子孫葫蘆”、“百子圖”、“麒麟送子”、“蓮生貴子”等圖案,表示子孫萬代、萬代長春等願望。 44.教子成名 圖案為一雄雞引頸長鳴旁有五隻小雞。以雄雞教小雞(子)鳴(名)叫,寓以“教子成名”。還有“五子登科”、“一品當朝”等圖案,表示殷切期望子孫取得成功的業績。 45.官上加官 圖案為雄雞和雞冠花。 46.玉堂富貴 圖案為玉蘭花、海棠花、牡丹花。 47.五世同堂 圖案為五個柿子和海棠花。以上圖案都以諧音題名,同音寓意,表示古人的升官、富貴、五代團聚的美好願望。 48.漁翁得利 圖案為鷸蚌相爭狀,旁立漁翁。《戰國策·燕策二》:“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比喻雙方相持不下,第三者因而得利。 49.英雄鬥智 圖案為一鷹一熊作爭鬥狀。《本草》:“虎鷹翼廣丈余,能搏虎。”《詩·小雅》:“維熊維羆,男子之樣。”鷹與英、熊與雄同音。猛禽凶獸相鬥,二勇相爭,智者勝。還有一松樹上落一鷹,地上有一熊,作相互怒視欲斗之狀的圖案,以此比喻英雄大智大勇。 50.珠聯璧合 圖案為珠點連續有白頭花藍點。《漢書·律曆志》上:“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聯珠。”後藉以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湊集在一起。 51.八駿圖 圖案為八匹馬姿態各異。傳說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名稱說法不一。《穆天子傳》卷一:“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史記·趙世家》:“造反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騾、綠耳,獻之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其他傳說鈞由此而派生。 52.博古圖 圖案為鼎彝鐘磬、瓷瓶玉件、書畫盆景等各種器物造型,種類繁多。有各式各樣的博古圖,給人以古色古香之感。 53.天馬圖 圖案為一飛馬、馬生兩翼。天馬一詞,最初見於《楚辭·離騷》、《史記·大宛列傳》和《淮南子》等書中。張騫使西域得烏孫好馬,名曰天馬。後得大宛汗血馬,比烏孫馬強壯,改烏孫馬名為西極,大宛馬叫天馬。史書記載,漢武帝“獲汗血馬來,作西極天馬歌。”元狩三年(公元前119年)後,天馬發展成“龍之友”、“龍之媒”的地位。神話故事似的“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使人想向出“馬生兩翼”,慢慢被稱為龍馬。《西遊記》中有白龍馬,便是一例。天馬似馬又生翼,空中行走又似龍,這種動物圖案在古時瓷器、地毯上常見。
絲綢之路”與“陶瓷之路” 絲綢與陶瓷是中國人民奉獻給世界的兩件寶物,這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伊斯蘭民族用中國的大青花瓷盤盛飯裝菜,然後很多人圍著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賓等民族將中國陶瓷作為神物頂禮膜拜;非洲人將中國瓷器裝飾於清真寺、宮殿等建築上。古羅馬人將中國的絲綢奉為上流社會和貴婦的奢侈品,並在公元一世紀前後引發了一場絲綢與道德之間的爭論。絲綢與陶瓷作為物質產品出現,其意義不僅只此作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來的兩條大道,徹底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絲綢之路”( The Silk Road)肇始於西漢,從當時的首府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沿樓蘭古城,過阿拉山口,出中亞、西亞抵安息、大秦等地,當然這是“絲綢之路”最主要的一條通道;此外在中國的西南、東南沿南也存在。故“絲綢之路”經過的地域風貌有:沙漠、草原、高原、高山、平原、海洋等,蘊含著說不盡的艱辛和酸楚。“絲綢之路”因絲綢而發,逐漸演變為後來的文化之路,現代將其命名為“亞歐大陸橋”,使之成為世界上諸多文化的母胎。在這條路上,傳播得最為成功的是宗教。自
漢代 張騫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這公元前60年的歷史時刻注定要在
中國歷史 上閃爍光輝。其後的歲月,“春風度過玉門關”,也有了“勸君少飲一杯酒,西出陽關有故人”的新型外交關係。是這條路,讓中國人認識了波斯人、阿拉伯人、希臘人、羅馬人、日本人、朝鮮人、印度人和地道的歐洲人…… “絲綢之路”一詞是由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來的,他曾七次沿著這條商路來到中國,著有三卷本的《中國》一書,其後的“文化使者”——英國的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瑞典的斯文赫定等也曾踩著同行者的足跡,窺視中國文化的神秘。為此,許多無價之寶至今散落在世界各地。一個世紀以前,一個無知的看守佛教寺窟的中國道士——王圓籙 ,區區幾個銅板,拱手奉送了敦煌幾乎一半的文化財富,所幸這些文物現已都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傳播,我想現世的中國人是否應該好好看看西方人如何對待文化、對待傳統,在這些文物面前難道真的若無所思嗎?可喜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8年開始實施了“絲綢之路考察”的十年規劃,其主題是“絲綢之路:對話之路的綜合考察”,進一步奠定了這條商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陶瓷之路”( The China Road)發端於唐代中後期,是中世紀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動脈。因瓷器的性質不同於絲綢,不宜在陸上運輸,故擇海路,這是第二條“亞歐大陸橋”。在這條商路上還有許多商品在傳播,如茶葉、
香料 、金銀器……。之所以命名為“陶瓷之路”,主要是因為以瓷器貿易為主的性質,也有人將這條海上商路稱為“
海上絲綢之路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後期,由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等原因,“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開始削弱。“陶瓷之路”的起點在中國的東南沿海,沿東海、南海經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東海岸或經紅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從東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鮮。在這條商路沿岸灑落的中國
瓷片 象閃閃明珠,照亮著整個東南亞、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唐代史書記載,唐代與外國的交通有七條路,主要是兩條:安西入西域道、廣州通海夷道,即“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業的繁榮不僅從長安體現出來,在東南的揚州也更是如此,揚州時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則就不會有李白之“煙花三月下揚州”,杜牧的“十年一覺揚州夢”。如果說陸上“絲綢之路”給中國帶來了宗教的虔誠,那么“陶瓷之路”則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商業財富,同時也為殖民掠奪打開了方便之門。因此,16、17世紀以後的“陶瓷之路”,在某種意義上講,成了殖民掠奪之路。 “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學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作為日本中東文化調查團的重要成員,在埃及福斯塔特(今開羅)的考古發掘,徹底啟開了這位對中國陶瓷有迷戀情結的人的心扉。於是他將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對中國陶瓷的考古成果,著就了《陶瓷之道》這本影響世界的陶瓷著作,其意義深遠。他在日本和世界陶瓷學界贏得了廣泛的讚譽,《陶瓷之路》同時也讓世人再一次了解和認識了這個與中國同名的“china”。 陶瓷與絲綢作為中國兩大物寶,也為中國贏得了“瓷之國”與“絲之國”的美名,然而這兩條路的命名都為西方學者所為,的確值得國人好好思索一番。
景德鎮瓷器 景德鎮瓷業發展到元代,工藝上出現了劃時代的變革。在短短的一個世紀裡,繼宋代創青白瓷之後,又創燒成功具有高鋁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紅、
青花釉里紅 等新品種,結束了中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的局面,把瓷器裝飾推進到釉下彩的新時代,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瓷器之特色。從而把景德鎮瓷業推向遙遙領先的地位。 明代是景德鎮的鼎盛階段的開始,陶瓷藝術集歷代瓷藝之精華,取得了更高的發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種,此時應有盡有;大量新工藝、新的裝飾手法,也先後湧現。如清新優雅,氣韻生動,足與水墨畫並駕齊驅的永樂、宣德青花;鮮紅瑩亮,色若朝霞,燦如霽日宣德霽紅 ;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鬥彩;薄如紙、瑩如玉、吹之欲飛的永樂薄胎甜白;金碧輝煌,雍容華貴的嘉靖、萬曆五彩;還有黃、綠、紫相間成趣的素三彩,色如
翡翠 的
孔雀綠 、深沉幽淨的霽青,嬌艷柔美的淺黃,呈色穩定的礬紅等等,都創始於明代,如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盡態極妍。 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鎮設“
御窯廠 ”。其時鎮內官窯有58座,民窯達數百座,“晝間白煙掩蓋天空,夜則紅焰燒天”,足見當時生產規模之宏大。在全國十餘省開設的四十多處瓷窯場中,除浙江龍泉窯仍以青瓷為著,其他窯場多因技藝停滯而蕭條,或因戰禍困擾而沉沒,惟有景德鎮為“天下窯器所聚”,抑人之短,揚己之長,形成全國的燒造中心.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了嚴重摧殘,千載名窯也停滯而趨向衰落。陶瓷生產水平繼續下滑,生產規模也日趨萎縮,製造工藝上仍沿行舊法。 景德鎮畢竟有悠久的制瓷傳統,廣大瓷工身懷絕跡,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奮力發展以手工技藝為特色的
仿古瓷 、美術瓷生產,堅持與外國機器製造的
日用瓷 相抗爭,保持了中國瓷器在國際上的美譽,於衰落中顯示了振興陶瓷的潛力。 現代景德鎮的制瓷工藝繼承了傳統的技法,吸收和借鑑了國內外的精華,使陶瓷製作達到了一個又一個的高度。 所以說,一部
中國陶瓷史 ,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歷史,一部形象的中國民族文化史。
從1128年
元世祖 忽必烈 設定“
浮梁磁局 ”,到1936年清朝覆亡,
景德鎮 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廠所在地,中國的官窯制度在這裡延續了632年,江西景德鎮也由此擁有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景德鎮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絕流入民間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為中國目前品類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豐富的官窯遺址和“地下
瓷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