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十條

2010年6月24日至25日,中共重慶市委召開三屆七次全委會,專題研究民生工作,會議決定用兩年半時間,在解決全市民眾最關心的十大民生問題上取得重大突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生十條
  • 城市重慶
  • 時間:2010年
  • 建設:3000萬平方米
基本信息,內容,兩條主線構建民生藍圖,民生和經濟發展互補,體現以人為本的民生關懷,平安重慶,戶籍改革,公租房建設,發展微企,兩翼農戶增收,三進三同,留守兒童,農村養老保險,醫療改革,專家評說,件件抓要害 條條暖民心,條條關注民生痛點難點,政府對老百姓的鄭重承諾,改善民生不扯經濟的後腿,區縣行動,巴南,北碚,秀山,奉節,社會評價,“民生十條”彰顯以人為本施政理念,讓民眾真正受益於經濟發展成果,構建以民生為主導的發展模式,

基本信息

會議會議

內容

一、建設3000萬平方米、60萬套公租房,配合其他措施,力爭解 決占城鎮人口30%的中低收入民眾住房難問題。
二、實施萬元增收工程,使“兩翼”95%的農戶三年增收萬元以上。
四、在全市中國小、幼稚園配備校警,建成500個交巡警平台。
五、提前實現全市農民的養老保險全覆蓋,使300多萬農村老人老有所養。
六、培養照顧好130萬農村留守兒童,解除外出務工民眾後顧之憂。
七、以解決農民工戶口為突破,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力爭2020年全市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
八、要改擴建150所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中心,實行基本藥物“零利潤”,讓民眾看病方便、治病便宜。
九、發展6萬戶微型企業,為民眾新增30萬就業崗位。
十、深入開展“三進三同”、“結窮親”、“大下訪”,深化“三項制度”,傾聽民眾心聲,解決民眾困難。
建設公租房和解決進城農民工的戶籍問題,兩項投入超過2000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我們要改造31條主幹道,這個投入大約是100多億“兩翼”農戶萬元增收投入大約在300億農村留守兒童等方面的關愛計畫,總投入約50多億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大約需要投入36億多醫療衛生向基層傾斜,需要投入約100億元發展微型企業需要投入200億元左右校園民警和500多個交巡警平台,需要投入約12億元再加上“森林重慶”、“三項制度”、新農村建設等新增加的投入,總體會超過3000億。
實施情況
民生十條  “民生十條”從提出到現在,已踐行了3個多月的時間,那它到底產生了怎樣的效果?社會各界對此有何看法?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士,他們一致認為,“民生十條,得民心,順民意,可以說是十全十美”。

兩條主線構建民生藍圖

江北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何積光認為,市委三屆七次全會提出的“民生十條”,計畫用兩年多時間,攻克十件民生大事,在海內外都引起了高度關注,一個“關注民生,敢於攻堅,為百姓謀幸福”的重慶形象,越來越得到認可。並從端午節開始,到中秋節形成高潮,並將一直傳承下去的為普通百姓送溫暖行動,無疑成為市委、市政府關注民生小事,為百姓辦民生實事的另一條民生“主線”。
何積光認為,節日為老百姓送溫暖,更如春風雨露,細細滋潤百姓心田。
民生和經濟發展互補

民生和經濟發展互補

“民生和經濟發展是一個互補的關係,而不是矛盾的。”開縣縣委書記李殿勛介紹說,民生十條非常系統,非常具體,3000字,一點水分都沒有,非常實在,他覺得這個決議不僅是重慶,在全國也是一個創舉。
他認為,民生十條的提出使他想到有一個政策的互補性問題,“民生和經濟發展是一個互補的關係,不像很多地方,老認為發展經濟就是要不斷地靠投資增長拉動,和民生的改善好像是一個矛盾的關係。”

體現以人為本的民生關懷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近兩年來,重慶大量的民生投入、密集的民生政策,已讓百姓感受到了別樣的溫暖。如今民生十條,‘重磅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安排了這么多的民生項目,更讓老百姓期待。”忠縣縣委書記朱晞顏認為,政府不僅沒有“吝嗇”對民生的支出,反而“迎難而上”安排了眾多惠民措施,深受老百姓熱捧,也讓老百姓深受感動,體現了決策者以人為本的“民生關懷”。

平安重慶

學生:不用擔心被壞人欺負了
“每天有警察叔叔在校門口執勤,壞人進不了學校,我們感到更安全了。”重慶市江北區新村實驗國小學生王佳說,每天看到校警叔叔站在校門口就感到安心,因為老師告訴她,沒有校長和班主任的簽字,校警叔叔不會在上課期間放閒雜人員進入校園,再也不用擔心被壞人欺負了。

戶籍改革

農民工:終於感覺是城裡人了
民生十條出台的當天,農民工張兵看到新聞曾一臉疑惑:“民生十條是啥子?”如今,根據民生十條中第七條的戶籍制度改革政策,他已成為萬州城區市民中的一員。張兵說,2005年他就在萬州城區買了房子,以前住在這裡,感覺自己還是個農民。而現在感覺不一樣了,辦完了戶口,終於感覺自己是城裡人了,他們全家特地到最好的館子撮了一頓,以表慶賀,“這是我們家祖祖輩輩第一次從農民變成了市民”。

公租房建設

大學畢業生:解決買房難的尷尬
“看到正在如火如荼的公租房建設,我想在不久的將來,我也可以住進去了。”我市大學畢業生劉作全說,他的老家在榮昌縣清生鎮,去年畢業後留在北京打拚事業。得知我市推行公祖房建設後,他毅然放棄了北京的高薪回到了重慶。“在北京買房很難,回到重慶工作,既方便照顧母親,另一方面也可打拚自己的事業,今後住進公租房,把母親也接到重慶一起生活,解決了我買房難的尷尬。”劉作全說。

發展微企

創業者:政府幫我圓了創業夢
重慶首座企業行銷策劃公司的胡紹清從事廣告、策劃工作10年了,雖然經驗豐富,策劃行銷能力也很強,但多年來收入並不理想。事業心強的她曾想創辦公司,但是一個廣告公司的註冊資金少則30萬元,多則上百萬元,這對她來說是一個無法想像的數字。“今年市政府的新政策出台後,我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公司!”胡紹清說。

兩翼農戶增收

村民:萬元增收我們喜在心頭
“萬元增收又增收,農民喜在心上頭……”昨日忠縣忠州鎮復旦村三社的農家小院裡,十幾個村民圍坐在一起,農民李德水打著快板把政府為兩翼農戶增收的政策一一進行解讀,還為村民們自編自演快板節目。“而今政府為我們農民想辦法,提供資金和技術,把大家搞富裕起來,是以前想都不敢的事情。”村民李德水說,為了讓村民們都知曉,政府通過廣播、電視等大力宣傳“民生十條”,他則用快板打油詩等村民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更多鄉親們明白和相互傳唱。

三進三同

幹部:實現乾群心連心
“兩個年輕人談戀愛還要見個面,如果黨員幹部與民眾面都不見,還談什麼執政為民?”市科協副主席孟東方認為,我市全面推開、落實“三進三同”、“三項制度”,黨員幹部結窮親,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掀起了黨員幹部密切聯繫民眾的高潮。在節假日為老百姓送溫暖,正是“三進三同”、“三項制度”的深化和具體化。事實證明,從端午節開始的為普通百姓送溫暖行動,正在逐漸拉近市委、市政府與普通百姓的距離,並逐步走向常態化。

留守兒童

農民工:打工不再有後顧之憂
“政府幫我們解決了多年後顧之憂,我們的幹勁更足了。”九龍坡工地農民工李代強說,他最牽掛的是在巫溪老家讀國小三年級的兒子李軍,由於他和老婆常年在外打工,他已經感到兒子性格非常內向,不喜歡與人交流,而以前兒子是一個非常開朗活潑的小孩,夫妻二人都為此感到十分頭痛,現在看到市政府決心兩年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想得細緻,也想得周到。

農村養老保險

農民:解決“老有所養”
“以前的觀念是養兒防老,而今還是政府搞的農村養老保險好。”64歲的奉節縣興隆鎮胡榮老人說,她的2個子女分別在重慶、榮昌打工,聽說可以參加保險,讓今後生活有保障,她義不容辭地買了農村養老保險。胡榮老人說,現在她還在乾農活,雖然每年有2000多元的收入,但以前幾乎沒有什麼積蓄。
市民:就像生活在天然氧吧中
“到處都是公園,到處都是新鮮空氣,我們就像生活在天然氧吧中。”家住大渡口區新山村的市民陳紅說,她每天早上都要帶著小孫孫去大渡口中華美德公園遛個圈兒。占地300多畝的中化美德公園,原是一片垃圾山。在“森林重慶”建設中,這裡建成了城區中心老百姓鐘愛的“氧吧”。“現在生活變了,出門就是公園,人居環境改善了,我們的幸福指數也提高了,“民生十條”件件關係到我們老百姓,人人得實惠,人人得享受。”陳紅說。

醫療改革

老百姓:就近看病還能少掏錢
“入院3天共花費了1600多元,自己只負責200多元。”昨日躺在江北區花園村社區衛生服務站病床上的劉代強說,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老百姓面臨的一大難題,而今建起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僅增加先進的醫療設備,實現“一社區一中心”,使廣大老百姓有看病的地方,能讓疑難雜症能夠就近的得到治癒,能讓老百姓看病方便,而且還有醫療保險等措施讓老百姓少掏錢,的確暖心窩。

專家評說

件件抓要害 條條暖民心

“民生十條最大的特色是‘不迴避矛盾,敢於啃硬骨頭,下得了決心,抓得準要害’!”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說,民生十條出爐之後,贏得了我市及全國老百姓的廣泛讚譽。一個地方能不能發展好,關鍵要與老百姓魚水相親。如果對老百姓的疾苦麻木不仁,只顧悶頭髮展經濟,想快也快不了,路子也會越走越窄。關注民生、改善民生,就是在擴大消費,拉動內需,在營造一個大市場,從發展經濟來說,這是更具基礎性的工作。

條條關注民生痛點難點

“古話說得好,‘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一心為百姓,我們的黨就能立於不敗之地,我們的事業就能乘風破浪,前途無量。”易小光說,我市每年還有12萬農村孩子沒錢上學;主城還有40多萬戶居民沒有住房,人均住房面積10平方米以下的也還有20來萬戶;全市城鎮低保民眾還有60多萬……
而在市委三屆七次全委會出台的《關於做好當前民生工作的決定》,吹響了全市民生攻堅戰的號角。該決定也被市民親切稱之為“民生十條”。它實實在在地列出問題,提出解決辦法,不是空泛無物的官話、空話,條條“擊中”民生問題的痛點、難點。造房子、找票子、降藥價、修學校等,均涉及民眾安身立命、基本生活的問題。

政府對老百姓的鄭重承諾

“民生十條,條條都是對百姓的鄭重承諾。”易小光說,民生十條並不包含重慶以前的例如提高教師收入、危舊房改造等民生措施,絕非是對以前民生措施的重新打包。他詳細算過這筆新增的民生賬:建設公租房投入700億元;解決進城農民工的戶籍問題,投入超過1300億元;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我們要改造31條主幹道,投入大約是100多億元;“兩翼”農戶萬元增收投入大約在300億元;農村留守兒童等方面的關愛計畫,總投入約50多億元……所有民生十條中惠民措施需投入的資金加起來,高達3000多億元。與之相對應的是,民生十條的文字表述共3000多字,堪稱一字一億,真金白銀投入,這就是政府對百姓的鄭重承諾。

改善民生不扯經濟的後腿

民生十條剛出爐時,易小光曾經為政府的高投入感到焦慮:錢從哪裡來?是不是政府要高舉債,來完成一個面子工程?但隨後聽到薄熙來書記在會上的一句妙語讓他心服口服:人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給父母花錢,還有該花不該花的嗎?
“我國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還是占大頭,通常在50%以上。有效地改善民生,不僅不扯經濟的後腿,還會有力、持久地推動經濟。”易小光說,這既是我們的政治理想和奮鬥目標,也是我們發展經濟的始源和歸宿。
對民生十條,他認為政府改革的思維貫穿其中。如公租房建設,政府性投入大約200億,市場融資約500億。而這500億不會為政府財政帶來壓力,一方面公租房租金可以支付融資產生的利息,基本保證現金流平衡;另一方面,我市3000萬平方米的公租房,將是一筆優良的政府資產。

區縣行動

民生十條”受到重慶老百姓的追捧,而作為具體落實任務的各區縣也第一時間行動起來。在採訪中,幾位區縣委書記都說:“現在真是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了!”

巴南

著力解決交通和飲水問題
“十大民生問題,我們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落實。”昨日,巴南區委書記李科說,市委三屆七次全會的決議作出後,巴南立即對此作出了部署,一定要把十大民生問題落到實處。除此而外,巴南區還將緊扣“五個重慶”建設,結合該區實際情況,做好解決民生問題的“自選動作”。
李科舉例說,比如農村交通問題,目前巴南交通問題得到長足發展,但有些偏遠鄉鎮的交通還比較困難。此外,有些鄉鎮的人畜飲水問題還沒得到徹底解決,一旦遇到特大幹旱,飲水問題就比較突出。

北碚

要變身為“兩江新秀”
北碚區委書記雷政富在談到北碚的民生和發展時非常篤定。他說,一切發展都是為了老百姓,“目前,‘外環時代’和‘兩江新區’為北碚帶來了兩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下一步,北碚區將高標準、高水平做好規劃,大規模啟動基礎設施建設,強力實施招商引資,高速度、高質量加快產業建設,力爭GDP兩年翻一番、四年翻兩番、六年翻三番,把北碚打造成建設質量一流、城市功能協調、新區形象靚麗、體制機制先進的“兩江新秀”。
墊江
投12億開展城市改造
墊江縣委書記李光金認為,“民生十條”讓大家對民生與發展的辯證關係有了深刻認識,更加堅定了做好民生工作的信心。
他說,結合墊江實際,全縣將投入12億進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包括引進3000棵銀杏樹增綠,26公里道路“白改黑”,城市管線下地,對3000多戶農房進行風貌改造等。

秀山

60%財政經費解決“十難”
秀山縣委書記張澤洲心中,秀山十個民生難題讓人揪心:住房難、修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增收難、養老難、入戶難。
他說,縣委已在著手籌備縣委全委會,認認真真布置民生工作。目前,縣委已決定,今年超過60%的財政要用於民生,幫助老百姓解決大問題。

奉節

帶動18.4萬農戶增收
農戶增收是奉節縣委書記謝禮國當前面臨的第一大要務。
“現在,我們有五條發展特色產業的路子。”謝禮國逐個擬出:一是在低山發展臍橙、蔬菜,中山發展畜牧、蠶桑、油橄欖,高山發展菸葉、中藥材,每戶農戶落實一個以上增收項目。二是發展林下養雞1050萬隻、林藥種植4萬畝,可增收2.5億元。三是打造中國橙都,發展晚熟臍橙3萬畝,改良的10萬畝臍橙今年可增收1.2億元。四是依託白帝城天坑地縫旅遊,開發夔梳、“農家三珍”等特色旅遊,可增收0.6億元。五是投入1.2億元啟動10個鄉鎮、3460戶的農村移民生態富民工程。
“五大項目落實後,至少能帶動18.4萬農戶戶均增收3000多元!”謝禮國激動地說。(記者 張莎)
據了解,新增民生支出將從現在到2012年分年落實,重慶市財政局局長劉偉表示:“全委會提出的這些民生舉措,每項政策都經過了反覆研究,每筆資金都進行了細化測算,財政在保障措施上已有具體思路,請大家放心。”市財政將會堅持“兩條紅線”不動搖:一條“紅線”是指在一般預算支出中,至少有50%以上的財力用於民生;另一條“紅線”是加強市級統籌,市與區縣財力分配格局始終控制在“25∶75”的比例。市財政每年初便按照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和法定增長要求,優先拿出民生支出預算部分,其次是通過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做大民生資金量,最後通過壓縮一般支出及實施公用經費“零增長”,嚴控車輛購置、公款出國、公務接待等支出,將節約的資金用於民生。此外再加上中央對西部的大力扶持援助,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做到做好“民生十條”一定能夠實現。

社會評價

重慶市委三屆七次全委會決定,用兩年半時間,投入3000億元,在解決全市民眾最關心的十大民生問題上取得重大突破,實現“民生十條”。重慶市決策層認為,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既是發展的目的,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既能拉動經濟發展,又能為百姓辦好事,使民眾真正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民生十條”彰顯以人為本施政理念

重慶市提出的“民生十條”舉措,具體包括建設3000萬平方米、60萬套公租房,配合其他措施,解決城鎮中低收入民眾住房難;實施萬元增收工程,使渝東南、渝東北“兩翼”95%的農戶三年增收萬元以上;實現全市農民養老保險全覆蓋,使300多萬農村老人老有所養;發展6萬戶微型企業,為民眾新增30萬就業崗位……總共10項內容。
據重慶市政府匡算,到2012年,重慶市投入“民生十條”上的資金將超過3000億元,受益民眾2000萬,可以帶動消費4000億元,拉動GDP增長4—6個百分點。
“民生十條”舉措事事涉及民眾基層生活,事關民眾吃、穿、住、行和生活環境改善,都是為百姓辦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以推動貧困地區發展的“兩翼”萬元增收工程為例,重慶市提出三年內新增財政投入100億元,以林權制度和流通融通體系改革為抓手,帶來“兩翼”區縣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組織方式的巨大變革,使95%有勞動能力的農戶3年戶戶增收萬元以上,以縮小地區、城鄉發展差距。
重慶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說,要讓人民民眾實現共同富裕,使其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就必須真正落實民生髮展導向,特別是要在統籌發展中更重視落後地區和困難群體。重慶“民生十條”有七條都著力於解決落後地區、困難群體發展問題。如130萬留守兒童的成長、兩翼地區農戶增收、還有微型企業發展等。

讓民眾真正受益於經濟發展成果

去年12月9日,在重慶主城工作19年後,農民工徐樹平在派出所拿到了紅褐色的城鎮戶口本。他是重慶進行戶籍改革近4個月來第100萬名轉戶農民。徐樹平是重慶燃氣集團的搶險配合工,重慶有幾百萬農民工跟他一樣,多年在城市工作,卻一直難以獲得與城裡人一樣待遇。現在,對於已成為城裡人的徐樹平來說,他的僱主今後將為他繳納更多的養老保險,他也不必再為孩子繳納每年數千元人民幣的借讀費,獲得的利益實實在在。
從去年8月開始,重慶市以解決農民工城鎮戶口為突破口,開始全面啟動戶籍制度改革,力爭到2020年全市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這意味著,在10年內,將有1000萬農民轉戶進城成為“新市民”。這被認為是重慶市以破除城鄉二元體制藩籬為目標,有組織地向農民敞開胸懷,使農民能夠沒有顧慮地帶著足夠財富和尊嚴進城的一大舉措。
同時,重慶市還在“民生十條”中推出了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公租房建設,以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夾心層”的住房困難問題。截至2010年年底,重慶已有多個公租房項目開工,預計該市2011年將竣工約1000萬平方米公租房,可集中解決50萬城市“夾心層”居民住房困難,同時還將新開工建設公租房1000萬平方米以上。
今年50歲的田金利來自北碚區農村,在重慶主城區打工5年多了,可是城裡的房子太貴,買不起,只得與其他12名“棒棒”一起在金島花園附近租住了一處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同樣,他的兒子也在主城區打工,一家三口住在工棚里。田金利說,如果公租房建好,我和兒子打算申請公租房。
“更加注重民生,關注百姓‘幸福感’,必須成為政府的施政重點。”重慶市社科院社會所副所長鐘瑤奇說,“民生十條”的提出反映了政府更加注重社會財富“蛋糕”的分配,讓民眾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構建以民生為主導的發展模式

“十二五”時期,重慶市提出了四個具體目標:GDP翻一番、人均GDP翻一番、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到3.1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基本翻一番。這些目標如何實現?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說,要建設城鄉統籌直轄市和在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如果不把著力點放在解決民生上,無異於痴人說夢。同時,解決民生問題,也有利於推動發展,可為擴大內需、轉變發展方式提供持久動力。
易小光認為,“民生十條”的推出,實際上為“十二五”時期重慶民生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基本框架。
以公租房建設為例,重慶公租房突破了傳統住房體系,針對市場供給的“單軌制”缺陷,改用“雙軌制”解決住房問題。市場上的商品房,不少中低收入人群買不起,導致社會上出現住房“夾心層”。而“雙軌制”的重點就是通過公租房建設,減輕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壓力,使之可以拿出一部分積蓄用於消費。重慶有數百萬人的公租房適用群體,每年由此至少可增加幾百億的消費空間。
再比如,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也是一大突破。目前,重慶城市居民人均每年消費16000多元,農村居民6000多元,大體有1萬元左右的消費差距。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到2012年之前,有330多萬農民轉戶進城,在解決其養老、醫療、教育等後顧之憂後,如果他們保持城市居民一樣的消費水平,一年就會新增300多億的消費。
鐘瑤奇說,加大民生投入,不僅可以緩解貧困群體的困難,幫助他們過上幸福生活,促進社會穩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