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概念,歷史觀定義,特徵,主要內容,緒論,如何看待歷史的問題,如何運用歷史的問題,有選擇繼承並發展歷史,辯證性批判,意義,相關學說,參考文獻,
基本概念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套理論。是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科學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質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即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鬥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俄國哲學家列寧評價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
歷史觀定義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對政黨而言,歷史觀是政黨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觀的正確與否,事關國家的集體記憶、民族的精神積澱、文化的基因傳承。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領袖或卓群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係、孤立的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的認識歷史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特徵
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
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
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主要內容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前三個階段,正處於第四階段(越南、古巴、朝鮮等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宣布中國在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1987年的黨的十三大上,鄧小平斷言初級階段至少一百年)。
其主要方面的內容有: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係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複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餘和萌芽。
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繫,得出相應的結果。
八.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九.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一.社會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有進化(改革)和革命兩種方式。
十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其種種複雜的內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觀歷史進程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
十四.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過程。
緒論
凡是指出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由歷史發展而來、社會存在和發展離不開歷史、社會和歷史存在著必然的繼承和發展關係的觀點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歷史唯物主義看待和處理問題時有以下特點:
如何看待歷史的問題
承認歷史,認為歷史正是所有事物的來源,這本身就解決哲學中的一個命題——事物的來路問題。任何事物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而人們的現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變化或結果。有個問題,就是在現實中確實還有不承認歷史的情況。如人們有時就批判某某數典忘祖,甚至有懷有陰暗醜惡的目的的人不但不承認歷史、而且還歪曲篡改歷史。那些不承認台灣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一心要把台灣分裂出去的人就是數典忘祖之人。日本某些別有用心之人不承認歷史上的侵略、篡改歷史的行為就是不承認歷史。還有現實中有的人達到一定的地位後,就羞於提及原來的窮困狀況,甚至在眾人面前和自己老實樸素的親人不敢相認,這也是不敢面對歷史的一種表現。看來承認歷史有時還是需要勇氣、正氣和骨氣的。
首先,只有承認歷史,才能夠尊重歷史。尊重歷史有很多表現:承認歷史的真相,承認曾經的錯誤、承認先人的功業和成果、承擔應有的歷史責任、享受應有的歷史權益等。這既是一種美德,也是堅持歷史的觀點。而人們的知識和經驗、基礎和條件就是從先人那裡繼承而發展。天才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歷史條件的,而不是憑空產生的。不承認曾經的錯誤,那是流氓和無賴;不承認一個國家既有的領土和主權,就會有侵犯別人的藉口;不承認法理上的順承關係,就會有逃避承擔責任的行徑等。看來,不承認和尊重歷史,不僅是態度上的問題,還會導致嚴重而錯誤的後果。
如何運用歷史的問題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凝結著前人的知識、經驗和智慧。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們才能謙虛吸收前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實際,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才能少走彎路。被前人通過實踐而證明的理論和經驗,要毫不懷疑加以吸收和借鑑。古人曰:前車之轍,後車之鑑。堅定不移走民眾路線,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相信民眾,依靠民眾,發動民眾、為人民服務等等這些都是革命前輩用生命和實踐換來的經驗,一定要加以堅持和發揚。國興於清明,毀於腐敗、興於團結,衰於分裂等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無數次證明的不變真理,一定要牢牢記住,不能蹈前車之覆轍。有一句話叫做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人們可以忘掉仇恨,但不能忘掉曾經的教訓和敵人。
有選擇繼承並發展歷史
運用歷史的觀點,歸根結底還是如何對待歷史的問題。是接受還是摒棄、是褒是貶、是全盤否定還是有選擇利用,這是必須做出抉擇的。縱觀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運用其世界觀和方法論,認為:借鑑歷史經驗、立足歷史條件、順應歷史趨勢、做人類歷史發展的推進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實踐者,這是一個革命者應該採取的科學的態度。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時候,要堅持同一切非歷史唯物主義者作鬥爭,這就是:有選擇繼承、發揚歷史理論和經驗,反對全盤否定。歷史本身是一個不斷繼承不斷發展的連續的動態過程,割斷歷史去看待和處理問題,不僅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凡是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理論和經驗就必須堅定不移繼承和發揚;凡是被歷史證明有錯誤和有害的做法就必須堅決拋棄和改正。否則就會重犯錯誤,重蹈覆轍,白白浪費大量的時間甚至人力和財力。中國就發生過也許仍然存在著的全盤西化、否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潮,這是非常有害和危險的。
堅持實事求是,反對脫離歷史條件的空談蠻幹。實事求是,也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主義和唯物主義是有機聯繫、渾然一體的。堅持歷史主義,必須堅持唯物主義,必須反對官僚主義、主觀臆斷,反對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反對一切形式的空想和蠻幹。尊重客觀形勢、尊重客觀實際,才能制定出符合規律的方針路線,中國的事業才能勝利,才能儘可能少走彎路。毛澤東當初設計的農村公社——吃大鍋飯,是過高估計當時人民民眾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在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科學的預算和紀律要求的保障下,採取過於理想的社會模式,從而使得很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消積怠工、投機取巧,使得許多管理水平低下的人走上領導者崗位,加上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煽動、破壞,給中國的事業造成一定的損失。
辯證性批判
馬克思並沒有賦予自己的哲學一個具體的名稱,如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或實踐唯物主義,可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在不同場合把自己的哲學學說稱之為新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將費爾巴哈之前的唯物主義都稱之為舊唯物主義。新唯物主義相對於舊唯物主義有兩個基本的特點:它既是歷史的唯物主義,又是辯證的唯物主義。這並不是說它們是兩個主義,而是同一個主義,稱之為辯證的唯物主義也可以,稱之為歷史的唯物主義也可以,名稱和內容並不能畫等號。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反覆強調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重要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而不是辯證的唯物主義,也是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歷史的唯物主義。也就是說,在歷史主義的方法中涵蓋著辯證方法的原則,在辯證方法中涵蓋著歷史主義的內容,二者是統一的。而受前蘇聯哲學的影響,中國傳統的哲學教科書人為的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般理論分離,歷史唯物主義不過是它在社會歷史中的運用而已,這與馬克思的原意不符。
意義
唯物史觀為人們提供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揭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科學依據,從而糾正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遣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揭示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糾正空想社會義者寄希望於統治者發善心,以和平方式實現社會變革藍圖的幻想;揭示人民民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空想社會主義者把無產階級僅僅看成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而把歷史進步和社會更替的希望寄託於少數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相關學說
兩極世界理論
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綜合運用唯物辯證法、地緣經濟、地緣政治和社會形態學視角研究分析世界歷史結構基礎上認為,從兩極世界進程的總體上看,自然實踐(生產力)的先進性程度決定了社會實踐(生產關係)的統一範圍;從每代進程及每代進程內部巨觀的整合上看,東西方在社會實踐上和自然實踐上呈互動促進關係;從每代進程內部整合的微觀機制上看,一國的社會實踐變革和自然實踐變革要受到每代兩極世界秩序的大格局決定;社會實踐越來越先進,社會實踐差別越來越小直到社會實踐消亡;自然實踐越來越先進,自然實踐差別越來越小;兩極進程中間環節越來越少,周期越來越短,地理上越來越整合;秩序斷裂帶條數越來越少,斷裂層次越來越低,斷裂帶逐漸長合。
參考文獻
書名 | 出版社 | 出版年份 |
---|---|---|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 人民出版社 | 2002年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 人民出版社 | 1995年 |
《列寧選集》 | 人民出版社 | 1960年、1975年 |
《史達林選集》 | 人民出版社 | 197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