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蒙古攻宋
蒙古分兵三路,向
南宋發起全面攻勢,四皇子
闊出率中路軍,攻取湖北襄陽和鐘祥;宗王
口溫不花率東路軍,攻取
淮河流域;三皇子
闊端率西路軍由陝西入四川,進攻隴、蜀,規復
隴右。
1236年8月,闊端親率
汪世顯等將領出
大散關,令按竺爾領炮兵手為先鋒,攻破宕昌、武都、文縣等州縣。破城後,為招徠
吐蕃酋長勘陀孟迦等十族,賜其以銀符。令甘肅臨潭、迭部、臨洮等地的吐蕃部落也紛紛歸降蒙古。原金朝熙州(今甘肅臨洮)節度使
趙阿哥昌父子歸降元軍後,被闊端任命為
迭州(今甘肅迭部)安撫使,管轄其地。
勢在必行
1236年蒙古軍進攻
四川,令宗王末哥率按竺爾等出兵陰平道,按期會師於
成都。闊瑞率軍與南宋利州路統制
曹友聞大戰於
陽平關,覆其軍。蒙古軍降服了南宋的利州東路、利州西路、潼川府路等地後,於同年10月攻入成都勝利會師。
1237年,闊端統軍北上,駐兵
涼州。宋軍乘機收復成都等地,其後闊端派大將汪世顯和按竺爾率兵再次奪回。
從當時的勢力範圍看,
吐蕃三面受敵,勢單力薄。闊端在吐蕃的東北,占領了鳳翔路、臨洮路;在吐蕃的東面,占領了利州西路、利州東路、潼川府路、成都府路;在吐蕃的北面,早在
成吉思汗降畏兀兒、滅西夏時,已直接交界。除吐蕃東南角有
大理政權尚存外,可以說吐蕃已經處於蒙古大軍的戰略合圍之中,蒙古統一吐蕃勢在必行。
恩威並舉
闊端為實現統一
西藏的戰略目標,實施了恩威並舉的策略,向西藏活佛薩迦·班智達發出邀請詔書,邀請其來
涼州商談西藏歸屬問題之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為爭取西藏僧俗的支持奠定了良好基礎。
1239年秋,闊端派其部將多達那波率領一支蒙古軍循唐蕃古道南下,取道玉樹、昌都、那曲、當雄,來到旁多地方(林周縣附近),進入前藏。當時有三座有名的寺院,分別為熱振寺、傑拉康寺和達隆寺。蒙古軍由於在藏北遭到西藏佛教
噶當派的寺院熱振寺、傑拉康寺僧人的武裝反抗,燒毀了熱振寺、傑拉康寺,數百名僧俗民眾被殺,其中包括一個名叫賽敦的佛教法師。
在蒙古軍與西藏寺院部分武裝勢力的戰鬥平息後,多達那波供施了許多布施,修復了被毀寺院和佛殿,重塑了
釋迦牟尼金身佛像,並作了開光法事等,得到了當時西藏僧俗民眾的廣泛支持。
這隻蒙古軍在西藏留駐兩年多的時間裡,多達那波還與當地藏族僧、俗勢力,進行和平接觸和頻繁的友好交往,調查了解了
西藏的宗教、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情況,並據此向闊端寫了一封詳細真實的調查報告《請示迎誰為宜的祥稟》。
《請示迎誰為宜的祥稟》被詳細的記載在《西藏王臣記》中:“在邊遠的吐蕃地方,僧伽以
噶當派為最大,達隆法王最會講情面,
止貢寺京俄的權勢最大,
薩迦派薩班對教法最精通,迎請何人請明白指示。”
涼州會盟
闊端從這封《祥稟》中得知後藏
薩迦派直接控制著當地宗教、政治、經濟權力,是
西藏地區實力最強的教派。薩班兼掌後藏政教大權且享有“學富五明”的崇高聲望,宗教活動雖主要以後藏的
薩迦寺為中心,但在前藏地區也有很大的聲望和影響後,採納了多達那波的建議,決定向薩迦·班智達發出邀請詔書,邀請薩迦·班智達來
涼州商談西藏歸屬問題。
薩迦·
班智達是薩迦派的第四代傳人,年幼時跟隨三伯父學法,受嚴格的佛典經學教育。25歲時,拜前來西藏的印度那蘭陀寺主持克什米爾高僧釋迦利跋陀羅為師,受比丘戒,學習經論及大小五明之學。他不僅懂梵文,還懂祝夏語(即唐代的勃律)。在佛學方面,除了精通薩迦教法外,對其他教派如
噶當派、
希解派的教法都有較深的理解。由於薩班學識高超,著述甚豐,品行高尚,聲望極佳,人們尊稱他為精通大小五明的“
班智達”,於1216年接替其伯父主持
薩迦寺,成為西藏地方很有影響的佛教大師。
1244年秋,闊端向薩迦·班智達發出正式邀請詔書,請他來
涼州商談西藏歸屬問題。並委派多達那波為“金字使者”偕同另一位名叫傑曼的將領率兵,帶著邀請詔書和豐厚禮品,不遠千里深入
後藏薩迦寺,迎請寺主薩迦·班智達。以薩迦·班智達為代表的西藏上層人士清楚地知道,新興強大的蒙古軍隊所向披靡,從蒙古高原到中原內地以至到中亞到歐洲,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長期分裂割據、不相統屬的西藏地方,根本無力對抗蒙古鐵軍。為西藏的前途和命運考慮,歸附蒙古,才是上策。
薩迦·班智達高瞻遠矚,是一位識時務的俊傑。一方面為本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負責;一方面為佛法更加弘揚,薩迦派獲得更大發展。他不顧個人安危和年邁體衰,毅然決然帶領兩名侄子及眾多僧人和經卷應邀前往
涼州。
薩班先遣侄子
八思巴和恰那多吉等人直接奔赴
涼州,他本人抵達前藏
拉薩,與拉薩僧俗各界上層人士商議歸附蒙古事宜,集思廣益,以便思想上有充分準備,後於1246年途經
青海及甘肅
天祝到達
涼州。當時,闊端正在蒙古和林參加推舉大汗汗位的
忽里台大會,1247年返回涼州後,才與薩班活佛舉行了首次會晤。
闊端與薩班見面後,據藏文史料稱:“闊端甚喜,談論了許多教法和地方風俗民情”,佛法也“得到王的敬信”。闊端作為蒙古汗廷代表,薩班作為西藏地方代表,互相進行了一系列的磋商談判活動,並就關鍵性問題達成共識,產生了
《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這一重要的歷史性檔案。
《
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順應歷史潮流,反映了當時
西藏人民的願望與要求,它一傳到西藏,“衛、藏之僧人、弟子和施主等眾生閱讀了此信件後,無不歡欣鼓舞”(《薩迦世系史》第94頁)。
百塔寺成
在
闊端的支持下,薩班在
涼州城周圍改建、擴建了4座佛教寺院,即東部幻化寺、西部蓮花寺、南部金塔寺、北部
海藏寺。其中幻化寺規模最大,是
元代涼州最大的
藏傳佛教寺院,號稱“涼州佛城”,是薩班在
涼州期間講經布道和駐錫之所,也是
蒙古王室、各族官員和僧眾聽經禮佛的聖地。
薩班在幻化寺5年多時間,於1251年11月14日圓寂,享年70歲。闊端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悼祭活動。據史料記載,薩班被紫白
檀木火化真身,並修建了一座巍然聳立高約42.7米的藏式喇嘛
靈骨塔,方形基座上為十字折角塔座,寬約8米。塔座之上為覆缽;自基座至覆缽高5米,全部夯築。白塔內裝10萬模製小塔,外表包飾青磚;靈骨塔周圍環繞著高低不等的99座白塔;99座白塔如同守候在
涼州大地上的99位
神祇,月亮像是從大地升高的第101座白塔圍繞在薩班靈骨塔周圍。
據《涼州四寺志》記載,薩班的妹妹索巴讓莫是位瑜珈行者,跟隨薩班赴
涼州後,常在蓮花寺禪修。薩班在幻化寺得病時她常常到彼處觀望,後聽聞薩班圓寂的訊息,也隨之而逝,據說她是站著逝世的。
歷史意義
涼州會盟是西藏地方和中央王朝關係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是“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其不僅解決了青藏高原地區的和平歸屬問題,也促進了漢、蒙、藏等多個民族在政治、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互相交流,影響了此後中國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在中國民族關係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民族關係
涼州會盟使蒙藏雙方避免了一場戰爭所造成的慘重傷亡和破壞,兩族人民從此和睦相處,友好往來成為相互關係的主流。西藏僧俗各界保持與蒙古統治者的聯繫,有利於西藏地方局勢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宗教文化
這一正確而有效政策後來為
元世祖忽必烈沿用,忽必烈為進一步加強與西藏的友好往來,封
八思巴為“帝師”,賜玉印“命統天下釋教”,管理全國佛教事務。八思巴還成為隸屬於
元朝中央政府的西藏地方行政長官,並受命創製了以
藏文為體式的官方“
蒙古新字”,學術界稱作“
八思巴字”。蒙藏關係得到進一步發展。
西藏歸屬
《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的發表是向歷史宣告、向世界宣告:
西藏從此正式劃入蒙元版圖,
西藏屬於
中國。至此,
政教合一的薩迦地方政權對西藏的統治由此開始,西藏結束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正式納入
中國版圖,中國的西南邊疆,從此正式固定下來。
文物保護
保護級別
保護修繕
由於
涼州白塔寺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甘肅、青海、西藏、內蒙古等地各族各界普遍要求寺廟修復工程早日開始。
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歷史建築研究所對涼州白塔寺的修復進行了縝密的規劃設計。著名建築學家
傅熹年率領專家學者分別考察了西藏
薩迦寺和
北京白塔寺,蒐集了大量歷史資料,爭取儘可能還原這座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寺廟。
2000年,白塔寺修復工程啟動,在薩班
靈骨塔塔基四周,分別修建了高約19米的薩迦四祖的佛塔,其餘小塔圍拱周圍,其中5米塔共有5座,7米、9米、11米塔各30座,形成了一片白塔塔林。這些塔以十字折角形分布,高低錯落,排列有序,在院內形成了一道獨特的宗教文化景觀,使白塔寺顯得格外肅穆莊重,蔚為壯觀。
2004年,一期工程竣工。經過四年的修復建設,白塔寺修建了長2500米、寬50米的景區專用道路,完成了景區綠化、引水、配電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景區累計投入資金3700多萬元。
2010年後,白塔寺管理處繼續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完成了“涼州會談”紀念館提升改造、薩班銅立像建設,新建了景區大門。同時,管理處著重做好景區整體保護規劃,逐步完成白塔古鎮、白塔寺遺址保護區、學術研究區及宗教區的建設和開發,使白塔寺成為集文物保護、開發、利用、研究、展示為一體的國家遺址考古公園。
學術研討
2004年在白塔寺成功地舉行了白塔寺一期工程恢復建設竣工典禮,並邀請國內知名的藏學專家召開“涼州會談”報告會,成立了甘肅武威藏學研究會。
以“涼州會談”為主要內容的電影
《月圓涼州》在武威拍攝,它是我國第一部在
聯合國總部舉行首映式活動的影片,對宣傳、提升武威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旅遊信息
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景區在恢復運營後,對全國所有醫護人員實行免費開放,直至2020年底。
景區熱度指數
景區熱度指數根據景區歷史人流量計算得出。為排除異常數據、保證準確性,對近期數據會定期檢查回溯,有可能造成數據波動。
近30天熱度指數均值為11.35近一年熱度指數均值為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