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平關(秦嶺之川陝間關隘)

陽平關(秦嶺之川陝間關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蜀道上,在寶成鐵路(寶雞至成都)和陽安鐵路(陽平關至安康)的交匯處,有一個小鎮叫陽平關,又稱做陽安關。北邊是秦嶺山脈,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嘉陵江水依鎮而過,把小鎮老街與火車站分成兩塊,雄偉壯觀的嘉陵江大橋像一條彩帶又把他們緊緊系在了一起。

子龍山巍然坐落在江邊,據傳說當年趙子龍在此鎮守練兵。老街面對嘉陵江,背靠雞公山(又叫擊鼓山,在不遠處又一村叫擂鼓台),有山有水。站在子龍山上看江對面的雞公山,就象雄雞的頭冠挺立,翠綠的山體把他裝扮的更加漂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陽平關
  • 外文名稱:Yang Pingguan
  • 地理位置:漢中市寧強縣
  • 氣候類型北亞熱帶溫暖山地氣候
  • 占地面積:28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三清洞,文天祥第七代後裔落戶陽平的“正氣堂”遺蹟 雞公山、嘉陵江
  • 海拔:580米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陝西省漢中市
  • 建議遊玩時長:1天
  • 適宜遊玩季節:全年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基本概況,地理環境,歷史沿革,自然資源,人口狀況,基礎設施,地理意義,歷史古關,地理位置,著名戰役,蒙宋戰場,文化遺產,

基本概況

陽平關古稱陽安關,位於縣城西北57公里,南倚雞公山,北瀕嘉陵江,地勢極為險要。南可入川,北通略陽,西至隴南,東達漢中。遠在三國時期,即為軍事重鎮,現寶成、陽安鐵路交匯於此。

地理環境

陽平關鎮平均海拔580米,屬北亞熱帶溫暖山地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3℃,年平均降水量1184毫米,無霜期240天,地震烈度6度,境內主要河流——嘉陵江平均流量166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為9680立方米/秒,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平均風速1。3米/秒,靜風頻率為47%。

歷史沿革

陽平關在三國時期名為陽平關,為蜀北主要門戶,唐朝屬中央直轄三泉縣,1935年春,紅四方面軍在此設陽平縣,為縣委及縣蘇維埃政府駐地,是僅次於縣城的重要城鎮,也是省政府在漢中地區設立的第一個建制鎮。在漢中市實施撤區並建鎮後,陽平關區撤消,鎮轄區擴大,由原陽平關鎮、大長溝鄉、唐渡鄉共同組成。

自然資源

鎮域內礦產資源豐富,除嘉陵江豐富的砂金資源開發前景廣闊外,尚有銅礦、磷礦、鋁、錳、褐鐵、大理石、花崗石等,具有較大開採價值;農林土特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主要有木材、核桃、木耳、油桐、生漆、柿餅、栗子等,還有80多種掛牌收購的野生中藥材;畜牧業發展較快,年出欄生豬3萬頭,牛1500頭,羊3000隻。

人口狀況

陽平關鎮現有人口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萬人,少數民族(回族)900人,鎮區內常住人口13200人,流動人口2200人。

基礎設施

鎮內共有工業企業9個,總產值5757萬元,私營商業服務業280家,人員2400人,
以農副土特產及蔬菜百貨為主的市場2個,日成交額12萬元,鎮內影劇院、文化站個1處,清真寺一處,中學1座,國小2座,醫院一座,醫療所12所;鎮內有火車站2處,一處為客運站,一為貨運站,正在建設的大型編組站場使陽平關鎮作為陝、甘、川三省交界處重要鐵路樞紐的地位進一步加強;省道烈(金壩)陽公路、陽廣(坪)公路、陽康(甘肅康縣)公路從鎮區通過,形成了陽平關鎮的公路幹線網,各級鄉級公路聯繫城鎮與廣大鄉村,形成了內外通暢的公路運輸網路;鎮內給水設施完善,有自來水站一座,日供水能力1580立方米,管線長7公里,普及率達96%以上;110千伏變電站已在鎮區內建成,已實現村村通電;鎮內現有電信支局及郵政支局各一,電話普及率達到60%;已建成有線電視接收站一處,現電視光纜傳輸網已安裝完畢。1999年鎮財政收入300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1億元,城鎮經濟已初具規模,社會服務設施初具雛形。1995年陽平關鎮被省政府列為陝西省百個小城鎮綜合試點鎮,1998年被市建委評為“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

地理意義

陽平關鎮是溝通我國西南與西北的咽喉,是陝、甘、川三省交匯處重要的交通樞紐與物資集散地,是陝南門戶和漢中市對外聯繫的視窗之一,是寧強縣域僅次於縣城的中心城鎮,她的繁榮和發展,不僅對寧強縣而且對更大區域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
1954年因修寶成鐵路,在今寧強陽平關鎮古磚下發現“朔寧王太后璽”金印一顆,現存重慶博物館。當年的《中國青年報》的報導還指出,今陽平關對面的紫龍山上有漢代遺蹟。按記載“朔寧王”是東漢初公孫述封隗囂的封號。史傳的記載,隗囂未曾入蜀。此印很可能是隗囂兵敗,王元入蜀求救時遺落在今陽平關的。其在今陽平關鎮被發現,說明此地漢時已經成為聚落。且其交通必然依託嘉陵道
蜀漢有陽安關,在漢陽平關以南,即今寧強西北。宋改陽安關為陽平關,此後的陽平關均指此關。
陽平關在寧強縣城西北,處秦巴環繞之萬山叢中,是古今秦蜀交通的重要樞紐和軍事要塞。陽平關三國時代稱做陽安關或關城。西通陰平,東控漢沔,為蜀漢北方的重要門戶。

歷史古關

地理位置

古陽平關,又名白馬城、盡口城,始建於西漢,位於今陝西省勉縣武侯鎮蓮水村。北依秦嶺,南臨漢江和巴山,西隔鹹河與走馬嶺上的張魯城遙遙相對,雄踞於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隴的陳倉道口。與漢江南、北的定軍山、天盪山互為犄角之勢,是漢中盆地的西邊門戶,同時也是巴蜀通往關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險要。進可攻,退可守。晉人張薈《南漢記》載:“蜀有三關:陽平、江關、白水……”,而《隋書》地理志則對古陽平關的軍事戰略地位描述得更為詳盡:“西控川蜀,北通秦隴,且後依景山,前聳定軍、卓筆,右踞白馬、金牛,左拱雲霧、百丈,漢、黑、燼諸水襟帶包絡於其間,極天下之至險。蜀若得之上可以傾覆寇敵,尊將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開擴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因而,古陽平關自古就被視為“蜀之咽喉”、“漢中門戶”,才有了“漢中最險無如陽平”的感嘆!
正因為陽平關有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各個時代的英雄豪傑、歷史巨人都曾在此或以文韜武略或金戈鐵馬演繹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尤其是三國時期,蜀、魏的帝王將相用盡謀略的爭奪之戰,更使古陽平關名揚四海。

著名戰役

漢靈帝末年,益州牧劉焉陰謀割據巴蜀,遣張魯為督義司馬,攻打漢中。張魯率兵自成都北上,沿劍閣棧道出古百牢關,到達沔陽(今勉縣)。首先從陽平關打開缺口,並築寨堡於西側的走馬嶺。隨後,南渡沔水(今漢江)占領定軍山,向北奪取天盪山,殺死漢中太守蘇固,從而占領整個漢中,統治漢中長達二十多年。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兵10萬,攻取徽縣、鳳縣後,開始進軍漢中,攻陽平關。張魯命其守將張衛楊昂楊任等人依山築寨堅守。曹兵久攻不下,只好詐退,使陽平關守軍放鬆警戒。而後,曹兵乘機攻取陽平關,張魯守軍自亂,楊昂戰死,張衛、楊任逃回南鄭,張魯逃往四川巴中。曹操奪取漢中後,留夏侯淵張郃等鎮守漢中,自己因恐後方不穩而率主力回到北方。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率領諸將進兵漢中,被張郃阻擋在陽平關外漢江上流的深山峽谷之中,彼此相互對峙一年有餘,劉備未能進入漢中盆地。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一面派兵攻打張郃在走馬嶺的營堡,一面南渡漢江,沿山間小路,通過夜間偷襲搶占了軍事要地定軍山,並且斬了夏侯淵。張郃聞夏侯淵敗死,即退守陽平關。隨後,曹操增兵陽平關與劉備決戰,劉備堅守不出。曹軍終因軍糧不濟,將士傷亡過大,而敗退關中。自此,漢中歸劉備管轄。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北伐,率領各路大軍屯兵於沔陽長達八年之久。在這八年里,諸葛亮一直把陽平關作為他進可以攻、退利於守的大本營。其中六出祁山,有四次都是出陽平關沿陳倉古道進行北伐的。而每當退兵時,他又在這裡休養生息,教兵演武。現今在古陽平關的臥龍崗上仍留有諸葛亮讀書台遺址。

蒙宋戰場

蒙古窩闊台汗八年(宋端平三年,1236年)九月,在蒙宋戰爭窩闊台攻宋之戰中,蒙古軍於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老勉縣)遇到了南宋曹友聞軍的頑強抵抗,曹友聞軍全部戰死,壯烈殉國。
窩闊台汗八年九月,闊端率蒙古、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等民族軍號稱50餘萬,分兵兩路再次攻宋四川,合擊成都。一路由宗王末哥率領攻宕昌(今屬甘肅)、階州(今甘肅武都)等城,趨成都。一路由闊端親率主力出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攻取武休關(今陝西留壩東南),擊敗都統李顯忠軍,占領興元(今陝西漢中)。另以一部兵猛攻大安軍(今陝西寧強西北)。四川制置使趙彥吶見狀急調扼守仙人關(今甘肅徽縣東南)。利州都統制曹友聞退守大安。曹友聞認為大安地勢平坦,利騎兵攻戰,不利步兵防守,建議仍扼仙人關險地,威脅蒙古軍後方,使其不敢長驅入蜀。趙彥吶不納,一日發七道令牌,迫曹友聞轉守大安。九月九日,曹友聞退至大安。十六日,曹友聞與眾商議,大安無險可守,唯雞冠山一堡可守,但無糧無水,如能堅持五日,可有轉機。諸將以為堅守不戰可五日以上,遂遣其弟、四川制置司帳前總管曹萬,率軍1萬趨雞冠隘(今陝西勉縣西南)守御;自率精銳萬人設伏,相約蒙古軍若攻陽平關,先折其鋒,佯敗入堡,曹友聞則乘機搗其背,兩聲鼓為號,聲則出,內外夾擊;此外大開陽平關城門,內不立旗,炊煙不出,雞犬不聲。二十一日,曹友聞選精兵7700人,自大安渡江逆上300里,復渡江至劉溪、黑水一帶谷地設伏。二十二日,蒙古軍分批繼至,曹萬、劉孝全等麾兵戰於關外,自辰戰至未,蒙古軍敗績;日暮,曹萬等斂兵入雞冠隘堡,蒙古軍圍堡數層。二十七日,曹友聞探知蒙古軍已掠大安,令諸軍束裝趨陽平關,行20里後,暴雨如注,夜暗難行,人馬疲乏,部將呂嗣宗建議俟天明再走,曹友聞考慮到雞冠隘堡原定堅持五日,現已八日,一旦城破,將無計可施,遂令軍繼續前進;至水牛嶺,分三路入蒙古軍營地,轉戰至拂曉,破數十營,直插陽平關。雞冠隘堡之曹萬等將,聞鼓聲率軍出堡夾擊。二十八日,轉戰至回回寨,闊端欲走,時汪世顯自大安率軍來會,闊端乃分騎兵為百十隊,向宋軍輪番馳突;鏖戰多時,宋軍擊殺蒙古軍過半,終因寡不敵眾,戰鬥力大減,在突圍過程中,曹友聞中流矢,下馬步戰而死。曹萬僅存500人入堡。二十九日,曹萬、劉孝全等見趙彥吶不遣援軍,城中無糧,乃率軍突圍,轉戰至龍門(今陽平關附近之龍門洞)全部戰死。
古陽平關遺址上那殘存的城牆、古碑和深闊的壕溝,似乎仍在向人們訴說著一個個悲壯的故事。

文化遺產

當然,歷史已成為悠遠的回憶,古代戰爭的勝負優劣任人評說。然而,古陽平關因戰爭而出名卻是不爭的事實。在秦、漢、三國以後漫長的歲月中,古陽平關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和戰爭的多次洗禮,其軍事戰略等方面的價值仍然十分重要。直到冷兵器時代結束,現代戰爭興起以後,它在軍事上的地位才逐漸被經濟、文化的發展所取代。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蓬勃發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1983年,勉縣人民政府批准古陽平關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漢中市人民政府批准古陽平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勉縣人民政府為了使這一歷史雄關再現輝煌,使之成為促進旅遊經濟和文物保護、文化發展的新景觀,決定對古陽平關城牆遺址逐步進行恢復性修建,其意義是十分深遠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古陽平會以其嶄新的面貌呈現於人們的面前,川陝蜀道之上又會亮出一道風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