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故事
一出祁山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就準備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
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
斜谷(今陝西
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隴南禮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
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
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
張郃所敗,丟了
街亭;趙雲等出兵也不利,
諸葛亮只得退回
漢中。不久,
天水、
南安、
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二出祁山
第二次北伐是
同年冬,諸葛亮乘
陸遜在
石亭打敗
曹休之機,出
散關,包圍
陳倉(今陝西寶雞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
三出祁山
第三次北伐是
建興七年(229年),亮進攻
武都(今甘肅
成縣)、
陰平(今甘肅
文縣西北),打敗魏援軍,占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
子午谷、
斜谷等道路不通,蜀軍撤退。
四出祁山
第四次北伐是
建興九年(231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
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拒守。此時
劉禪聽信諸葛亮早晚欲稱帝的謠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
張郃。
五出祁山
第五次北伐是
建興十二年(234年)
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
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
五丈原紮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
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
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後,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
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
諸葛亮出擊。後世概而言之,說成是“六出祁山”。
“祁山與岐山不同,岐山為山名,位於今日陝西省
岐山縣東北附近,
古公亶父曾率領周室遷居於此,興建開創周朝八百年天下。祁山亦為山名,位於今日甘肅省禮縣祁山鄉。光從地圖鳥瞰,一個在天水以南,一個在陳倉以東,兩地航空距離超過一百公里,實際山路彎涎,更勝於漫漫途遙。”
北伐用兵
建興六年春
諸葛亮事先揚聲走
斜谷道取郿,讓趙雲
鄧芝設疑兵於斜谷,吸引
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甘肅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
王平獨木難支,遂有諸葛亮
空城計一事。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出祁山。
建興六年冬
諸葛亮出散關(陝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
王雙來追,被
魏延所斬。
建興七年
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
建威(甘肅省西和縣西),
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興八年秋
魏軍三路進攻漢中,
司馬懿走
西城(陝西省安康縣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
城固(陝西省城固縣東)、
赤坂(陝西省
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天,魏軍撤退。
建興八年秋後
建興九年
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
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
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
上邽(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又稱鹽官鎮,位於禮縣東北部,鹽官河兩岸,東接天水市、徽縣,西鄰西和縣),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
司馬懿與
諸葛亮交兵,魏延等將斬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
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諸葛亮在
木門道設計,連弩射殺魏名將
張郃。李嚴廢為平民。此為二出祁山。
建興十二年
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
死諸葛走生仲達”事。魏延因與
楊儀不和,被以謀反罪誅殺。
這七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並未交戰。第五次只出偏師,諸葛亮未出漢中親至。因此人們通常按照清人
俞樾《小浮梅閒話》中的說法,稱諸葛亮五次北伐。清人
梁章鉅稱諸葛亮四次北伐,未記建興七年出兵。
主要動因
自然因素
隴右東與
秦川相接,依絲路古道(即
關隴大道)、渭河一線相通。素稱秦隴一線唇齒相連,天水南可自陰平古道,
江漢之線,雙道直通川蜀江漢。漢中、隴右是當時蜀漢北鐃曹魏的雙大門。漢中已有,再取隴右,則蜀漢進攻查雙管齊則,形成鉗形之勢。若是防守,可雙門緊閉,拒曹兵於門外,萬無一失。曹魏也難以實現得隴望蜀之美夢。西連河湟,北通大漠,可與廣闊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連成一片。尤其
絲綢之路開通後,這裡是關中通往西域的第一站咽喉重地。翻
隴山入秦川要比翻
秦嶺陰容易得多。從地形上分析,這裡處在
六盤山地、隴中黃谷相連。
渭河谷地橫貫其間,
嘉陵江、西漢水谷地平緩由隴入蜀。東有隴山屏障,西有河湟天險,南可退走川
岷江漢,進可攻,退可守,有較大迴旋餘地,是屯兵作戰的天然重地。
經濟因素
天水市現總面積14,267平方公里,耕地593.3萬畝,人口332.30萬(據2016年統計)。渭河乾支平均年徑流量12.84億立方米,嘉陵江乾支平均年徑流量5.4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達1.6億立方米。含水層厚達4~15m。年降水達156億立方米。故以“天河注水”盛名於世。年均氣溫10.5℃。7月最熱,最高溫38.2℃,1月最冷。最低溫-19℃。春季冷暖多變幻,常有倒春寒;夏熱無酷暑,雨熱同季,降水集中;秋季降溫速,秋溫低於春溫,陰雨天氣多;冬冷無嚴寒,氣候乾燥,雨量充足,水資源豐富,在三國時期,人中尚少,糧產量豐盈,是提供屯兵軍糧的糧庫。故有諸葛亮“隴上劉麥”的佳話。同時,山原廣闊,植被茂盛,森林覆蓋率27.42%,林地面積874.41萬畝,是黃土高原上的綠洲,被譽為“
隴南林海”,“林泉之冠”。三國前,這裡水草繁茂,是天然牧場。公元前九世紀秦祖
嬴非子在這裡為
周孝王放牧繁息戰馬,為周孝王中興,起了重大作用。所以,天水是繁息戰馬的豐盈寶地,自然是諸葛亮伐魏前線所需戰馬的良種場。加上絲綢之路開通
長寧驛、弓門砦([zhài],同“寨”) 、降隴城、
秦亭、
街亭、
略陽、
成紀、
顯親、
清水、
綿竹、
上邽 、
新陽、冀城、
洛門等隴右古鎮上,西域商賈往來貿易,使市場經濟繁榮。這都是諸葛亮伐魏的有利因素。
文化因素
天水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詳地。傳說人類文明始祖三皇之首伏羲氏出生在這裡,故稱“
羲皇故里”。《易繫辭傳》云:“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烏魯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gǔ],以佃以漁。”《史記·補三皇本紀》云:“太吳
庖犧氏,鳳姓,代
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日畢胥,履大人跡
於雷澤而生庖犧氏於成紀(今天水一帶)。”據考察,天水渭河及其支流兩岸現有史前文化時期原始先民聚落址達500餘處,同時,出土萬件遺物,有些與伏羲氏族文化的內涵有相似之處,尤其是
秦安大地灣、天水師
趙村、西山坪,武山付家門等遺址的發掘得到證明,其人頭蛇身飾文的彩陶器皿和伏羲氏族圖騰崇拜完全一致,說明天水乃至隴右一帶在史前文化時期有一支以蛇為圖騰崇拜的氏族、部落、部落聯盟。伏羲氏功蓋千秋,伏羲氏族文化是中華古老文化的源頭。伏羲氏族興起於隴右,後隨遷徙,翻隴山,進關中,徒陳侖。再沿渭水東進,定督
陳州(今宛立)。為華夏民族的文明起到肇啟作用。伏羲氏族未入
中原者,父系氏族社會就以
炎帝族為號。炎帝族姜姓,黃帝族姬姓。《國語》云:“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姜”、“姬”從“女”,說明以母係為血統。“羲”、“姜”、“羌”從“羊”,說明均為牧羊族。《帝王世紀》云:“昔少典娶有嬌氏,名曰女登,威神龍於華陽之常羊,生神龍烈山石室”。《大荒西徑》云:“有氏人之國,炎帝之孫名靈恝,靈恝生氏人。”說明氏人也是羌人分支。那么隴右氏、羌亦是伏羲氏、神龍氏、軒轅氏之後裔。從上看三皇皆發端於西部,後因遷徙、爭戰進入中原,是中華遠古文化的基石,荊襄名士之首、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豈能對此無睹。
其次,周氏族興起於雍地
周原。聯合西部少數民族,發展生產。在伏羲氏
先天八卦啟示下,演出
後天八卦,為《易學》打下堅實基礎。公元前1066年,在
姜氏呂尚輔佐下,聯合彭、濮、廬、徽、蜀、庸各族,會師牧野,是紂兵70萬倒戈,在一月內,攻入朝歌,使腐敗而失去
民心的商紂覆滅。而八卦學說是先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的一種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宇宙觀、辯證法,它揭示了人們認識世界的理論和方法,一直指導著各項事業,對軍事戰略思想尤為重要,無疑對荊襄士族知識分子有教益和影響作用。作為荊襄名士諸葛亮一定教益非淺。而在他後來的兵戰中亦靈活運用。
其三,
隴右是先秦文化的發源地。
秦人祖先本是
黃帝之孫高陽氏
顓頊帝後裔
女修,女修吞
玄鳥蛋生大業(即
皋陶)。皋陶之孫大費(即伯翳)參與大於治水有功,舜給他賜姓嬴。大費子孫居中原夷狄,“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史記·秦本紀》載,大約殷周末期,大費後裔中,“在
西戎,保西垂。”唐《括地誌》說西陲在“秦州上邽縣西南90里”。後人認為是今
禮縣紅河流域。中苗裔非子居犬丘,善養馬,犬丘人告周孝王。
隴右山谷,“其坂九回,清泉四注,”水草豐盈,是繁息
戰馬的佳地。《史記·秦本紀》云:“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亦為朕
息馬,朕其封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
秦嬴”。故孝王十三年將謂之交隴右一帶封給非子專營牧馬事業,為周王室附庸,築城邑為秦。秦亭火置為
秦國的興起與發展,起了典基和用。
周勵王腐敗,
西戎反叛滅犬丘秦氏。
周宣王委秦嬴之孫
秦仲為大夫攻西戎,被西戎所殺。宣王又派秦仲五個兒子攻西戎,收復失地,並委長子
秦莊公為西陲大夫。周幽王死於諸侯戰亂。莊公子
秦襄公率兵救周,護送平王東徙洛邑有功,封襄公為諸侯,又賜歧以西之地予秦。秦從此勢力發展到隴山以東。
秦文公三年(前763)以700人東獵至渭,緊接伐戎,勢力速達歧。
秦穆公選賢舉能,修兵備戰二、三十年,“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孝公采法
商鞅,大發展。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於內,一舉滅六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在中國歷史上建立第一個
中央集權的封建
大帝國。這對後世不能說沒有影響。諸葛亮安能不效法秦公出
隴右而入秦川,完成統一大業乎?
戰略要義
得蜀取隴
使蜀隴連成一片,擴大地盤,建立蜀隴戰略基地,進可攻,退可守,有較大的軍事迴旋餘地。這一戰略思想,在《隆中對》中早有設計,同時
劉備集團很早就把涼州列入獵取版圖之中。《三國志·馬超傳》云:昔孫權派
諸葛瑾索還荊州諸郡,劉備回答說“吾方圖涼州,涼州定,凡盡以荊州還吳耳。”為此,劉備早就想中“信著北土,威武並昭”的馬超。《三國志·馬超傳》云:“超走保諸戎……楊說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之心,若大軍還,不嚴其備,隴上諸郡,非國家之有也”。超過率諸戎以擊隴上郡縣,隴上郡縣皆應之,殺涼州刺史
韋康,據冀城(今甘谷),有其眾,自稱
征西將軍”。“聞先帝於成都,命書請降”。劉備得知,“先譴人迎超……以超為平西 將軍,督服沮因,為前都亭侯”。“先主為
漢中王,拜超為左將假節,章武元年(221)遷
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鄉侯。”其目的是
馬超“信著北土”,重用馬超“西和諸戎”,取其涼州,再挺進中原。尤其漢中已得,諸葛亮再平取隴右,使蜀、漢、隴連成一片,據守蜀北大門,請孫權“以同盟之義,命將北征,共清中原”,形成抗魏半包圍圈,改變蜀漢僅據川蜀偏僻一隅、遠離秦川中原,勢孤力單的局面。
取隴保隴
秦隴唇齒相連,取隴可打破曹魏得隴望蜀的美夢。取隴右,入秦川是條坦道,要比穿子午谷、過
褒斜道安全。據當時荊州之失的蜀漢實力,諸葛亮所率北伐之師可謂蜀漢傾國而出,不能以軍事冒險行動越秦嶺以出秦川。宜“治戍講武”,邊整邊征,不斷充實。所以諸葛亮特別謹慎,扼去隴右,建立西線戰略後防軍事基地,“考微勞,甄壯烈,布所失於天下,勵兵講武,以為後圖,戍士簡練,民忘其敗”,“休士勸農”,“植谷農桑”,操練軍隊,設計製造“
木牛流馬”,“戍陣齊而號令肅”,“以侯大舉”,奇翻隴山,沿渭水挺進中原,心復漢室,成其霸業。
平取隴右
以奇兵“六出祁山”,平取隴右,是避實就虛,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曹魏
赤壁戰敗後,將主力防線布於長江、秦嶺,尤其劉備占據荊襄,外接好孫權,故曹操更加緊長江防線。
關羽荊州之失,章武三年(223)蜀主伐魏敗,曹魏以為“備已死,數多寂然無聲”,故“略無備豫”。諸葛亮迂迴曲線運兵隴上,以復伏羲之氏族東徒都陣、秦人入關遂滅六國,周
武王伐紂興周之道,偷襲挺進中原。因而建興六年(228)首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判魏應亮,魏將姜維降蜀,使曹魏“朝野恐惶”,魏明帝曹親駕長安坐鎮指揮,命曹真率關右諸軍防守,命張郃督步騎五萬翻隴山西拒諸葛亮。由此看諸葛亮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軍事舉策顯然有其戰略意義。對儘快形成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聯軍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①利用隴上居民多習武,善射騎,強悍勇敢善戰的習尚,為蜀師補充兵源。建興六年(228)首出祁山退兵中,“拔西縣千家還漢中”以充兵源。
②利用隴山才多將廣之因素,納錄能征善戰的勇將。建興六年(228)首出祁山,想方設法,納錄
足智多謀、忠於漢室的忠臣良將
姜維。並倍加重用。“亮與留府長史
張裔、參軍蔣宛書曰‘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
李常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曰‘須先教中虎步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
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觀,見主上,後遷中監軍,征西將軍《姜維傳》。諸葛亮建興十二年(234)病殪五丈原後,姜維確成為諸葛亮“
北定中原,心復漢室”偉大事業的接班人,一直督兵抗魏前線,一生戎馬,欲血奮戰,最後以生殉國。
③利用隴上土肥地廣,糧食豐盈為蜀師補充軍糧。諸葛亮“隴上剎麥”當在
是處。
④利用隴上繁茂水草,為蜀師繁息
戰馬。今“
木門道”、“祁山堡”等三國
古戰場都傳有蜀軍的拴馬灣。今祁山附近鹽官,三國時的鹵城很早是西北著名的騾馬市,該市暫無三國詳細資訊。
但可肯定,隴右良馬是為蜀師所
必須的軍需。
⑤利用隴上眾多民族和尖銳的民族矛盾,諸葛亮“西和諸戎,”建立抗魏民族統一戰線,抵禦
魏兵。建興七年(229),亮遣
陳式攻五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準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今西和)準退還,
遂平二郡。詔策亮曰……降集氏羌,興復二郡,威震凶暴,功熊顯然……“《諸葛亮傳》。”亮建興九年(231)圍祁山,招鮮卑苛比能,比能至,故北地
石城以
應亮“《諸葛亮傳》。建興十四年夏四月……徒武督氏王苻健及氏民四百餘戶於廣都”《三國志·蜀書》。
比類例多不枚舉。
⑥利用
隴右突出的階級矛盾,動員隴右人民一致反魏。建興六年首出祁山,“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應亮”《諸葛亮傳》。
⑦利用隴右在居民中遺留的遠古的傳統文化、
伏羲文化、
周文化、先秦文化、儒家文化素養,號召隴右人民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狹天子以令諸侯,”“當討逆之。” ⑧利用絲路大道,企圖一舉進兵中原。諸葛亮對此特別重視,建興六年(228)首出祁山,立即派馬謖搶先占據絲路古道
龍口咽喉——街亭,結果馬謖沒有完成任務失守街亭,使諸葛亮出祁山,進中原的計畫
藍圖破滅,失去戰機,故諸葛亮兵退漢中,“戳謖以謝眾”。
失敗原因
諸葛亮“六出祁山”沒有完成“
北定中原”統一大業的原因並非戰略之失,而是有其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1、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在日夜操勞下病歿於伐魏前線五丈原
大營,這不僅對蜀漢伐魏不利,且對蜀漢政治本身是一重大損失。雖有
姜維接替前線指揮,但總顯人才匱乏,後繼無人。
2、在
三國鼎立中蜀漢政權相對而言,形成氣候晚於曹魏、
孫權。
夷陵之戰後,軍事實力遠不及魏、吳。與才多將廣,人才聚集的曹魏相較,差之遠矣。
3、“興復漢室”的口號早已沒有多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東漢腐敗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喪失。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4、蜀漢朝廷宦官
黃皓等專權,後主昏暗,後防空虛,縱使
姜維在前線拚命作戰,終難挽回危運,後主早已降魏做俘虜,進入
安樂宮。
6、攻占
隴右後,沒有建立起牢固的政治、軍事根據地,往往糧盡兵退,收地復失,隴右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
7、屯兵戍邊措施不力,前線軍需供給不濟,往往糧盡而還。與此,曹魏採取得力改革措施,經濟發展,國力相之強盛。
綜上述,總結諸葛亮“六出祁山”與“
北定中原”關係中的成敗教訓明示,國家要富強,人民要富裕,民族要興旺,事業要發達,必須依靠人民民眾,為人民謀利益,受到人民民眾的的擁護和支持,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有強有力才幹的人才隊伍;興利除弊、反腐反貪、懲治腐敗;加強民族大團結;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合理用人;發展生產力,把經濟搞上去,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否則,將終難如願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