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戰場

正面戰場

正面戰場是中國人控制的連片國土與日軍侵華推進線上日控區對峙交戰而形成的戰場。由於在這個戰場上作戰的中國軍隊主要是國民黨的軍隊,因此一般也稱其為國民黨正面戰場。正面戰場日軍傷亡100餘萬,國民黨傷亡321萬。

此外,緬北和滇西戰役也不屬於何應欽計入的22次會戰,它是太平洋戰爭的組成部分,中國軍隊為英美裝備,由美國人史迪威組織在印度蘭姆伽進行訓練,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也參加過滇緬地區的作戰。

基本介紹

  • 名稱:正面戰場
  • 地點:中國與日軍對峙區
  • 時間: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
  • 參戰方:國民黨,日軍
  • 結果:國軍獲勝
  • 傷亡情況:日軍傷亡100餘萬,國軍傷亡321萬
  • 主要指揮官:蔣介石、張自忠、李宗仁、馮玉祥等
著名戰例,其他戰役,怎樣的作用,

著名戰例

何應欽曾列舉國民革命軍參加過22次對日正面戰場會戰,但實際上抗戰時期的大型戰役並不止何應欽說到的這22場,而由彭德懷組織的八路軍百團大戰”亦達到了會戰級別。
此外,緬北和滇西戰役也不屬於何應欽計入的22次會戰,它是太平洋戰爭的組成部分,中國軍隊為英美裝備,由美國人史迪威組織在印度蘭姆伽進行訓練,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也參加過滇緬地區的作戰。
77事件之前的戰役
江橋抗戰:1931年10月-11月
主要將領:馬占山
淞滬抗戰:1932年1月-3月
主要將領:蔡廷鍇蔣光鼐
長城抗戰:1933年1月-5月
主要將領:宋哲元徐庭瑤關麟征杜聿明
熱河抗戰:1933年2月
主要將領:張學良
綏遠抗戰:1936年11月-12月
主要將領:閻錫山、傅作義(百靈廟)
77事件之後的戰役
1.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將領:蔣介石、張治中、陳誠謝晉元四行倉庫馮玉祥 顧祝同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三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的兵力。由於國民革命軍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了330000多人的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兵,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0000餘人。
八一三”淞滬會戰中日雙方投入了將近100萬的兵力,這次戰役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戰前日本曾囂張的說,三個月可以滅亡中國,結果光在上海戰場就打了三個月,雖然日本取得了勝利,但是也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畫,並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2.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此時國民革命軍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開始了長達數月,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0000多人。
3.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主要將領:閻錫山林彪平型關)、衛立煌(忻口)、 孫連仲 、傅作義、 郝夢齡(陣亡)、 王靖國
1937年9月13日,日軍占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國民革命軍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國民革命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0000餘人。
但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1937年9月13日,日軍占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此時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 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忻口會戰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牽制了日軍沿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南下的作戰行動,著名的忻口戰役就是這次會戰中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4.徐州會戰:1938年1月4日----5月21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孫連仲、池峰城(台兒莊)、 湯恩伯張自忠、 龐炳勛 、王銘章(陣亡)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占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革命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莊大捷消滅鬼子10000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徐州會戰包括滕縣血戰、臨沂之戰、台兒莊大捷和徐州突圍4部分。川軍打的滕縣血戰,為台兒莊布陣爭取了兩天時間。張自忠指揮的臨沂大戰,粉碎了日軍兩路夾擊台兒莊的計畫。台兒莊大戰重傷了日軍的2個王牌軍。李宗仁搞的空城計,讓日軍想在徐州殲滅國民黨70萬主力的計畫落空,日軍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
國民黨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至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莊大捷消滅日軍1萬餘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徐州大突圍是我國抗戰史上光輝的一筆。它使敵人的戰略企圖徹底破滅,為我國後來長江方面的抗戰保存了精銳力量,對後來長江方面的持久戰和最後勝利的取得,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可以說,從台兒莊大捷到徐州的大突圍,是蔣介石整飭軍紀、扎穩陣腳之後,砍出的漂亮的兩板斧。
5.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主要將領:薛岳、程潛、 邱清泉桂永清、 宋希濂、 杜聿明 、龍慕韓(槍斃)
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征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岳為指揮的國民革命軍包圍。最後由於蔣軍嫡系將領的無能,國民革命軍最終功虧一簣。
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蘭封會戰是日軍為配合徐州會戰,切斷徐州中國軍隊之西面退路和阻止第一戰區軍隊增援徐州,和中國軍隊發生的一場會戰。這次會戰演發成了武漢會戰的序幕。
蘭封會戰對日軍來講是敗仗,如果土肥原在5月18日轉向商丘,估計日軍能夠提前一個星期占領商丘。一個精銳的常設師團加上一個重炮旅團,將對從徐州戰場後撤的中國軍隊造成很大威脅。而且日軍第16師團和第3、13混成旅團可以全力截擊後撤的中國軍隊,而不是去救援土肥原。
由於在這次會戰中,國民黨將領龍慕韓作戰不力被處決,成為抗戰中第一個被處決的蔣介石中央嫡系將領。
6.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主要將領:陳誠白崇禧(代)、薛岳(萬家嶺)、徐煥升(空軍東征)、張發奎、 孫連仲、 王耀武張靈甫、 黃維、 商震、 池峰城、 李延年、 杜聿明、 關麟征鄭洞國
歷時四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而結束,但國民革命軍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0000人、近100000名日軍因戰鬥、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了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其中在萬家嶺一帶,日軍4個團被全殲,史稱萬家嶺大捷。中國空軍與敵激戰,取得重大戰果,共擊落日機62架,炸毀日機16架,炸沉日軍艦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隊作戰。中國海軍在長江上也進行了激烈戰鬥,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設定海岸炮,並擊沉日艦多艘,有力遲滯了日艦沿江進攻。
中國軍隊英勇抗擊,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遲滯了日軍行動。日軍傷亡10萬以上,日軍雖然攻占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迫使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雖然武漢最終失守,但“武漢會戰”卻有著重大的意義。會戰中,中國軍隊殲滅日軍十多萬人,同時大量消耗了日本財力,爭取到時間把工業遷入西南和西北地區,為相持階段作了重要的物資準備。自此以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再也沒有能力調動40多萬大軍作戰略進攻性的大會戰了。從這個角度上看,“武漢會戰”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在中國近代史上,這一時期是中國人最團結的時期。全中國同仇敵愾,真正做到了“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都投入到抗日的偉大洪流中。用郭沬若的話來說,那就是“整個武漢沸騰起來了,也帶動全國沸騰起來了!”
7.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張自忠、 湯恩伯、 李品仙 、孫震
武漢會戰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國民革命軍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省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革命軍消滅斃傷敵軍13000人,第五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的戰略目標。
8.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主要將領:薛岳羅卓英、 王耀武、 關麟征、 楊森、 張靈甫
此役,日軍集中10萬兵力,勞師南征,未能達到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作戰目的,相反,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擊、側擊,部分日軍陷於包圍,損失慘重。日軍承認“此次會戰與南昌、襄東(即隨棗會戰)兩次會戰,頗有決戰之勢。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日軍在會戰前期,攻勢行動艱苦,在會戰後期,於中方反擊下匆匆撤退,士氣大受影響。此次會戰,日軍傷亡達2萬餘人。
日軍動用100000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國民革命軍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0000人,被迫撤軍,國民革命軍傷亡30000餘人。
9.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主要將領:白崇禧杜聿明崑崙關)、 邱清泉、 廖耀湘 、鄭洞國、 陳明仁、 戴安瀾
日軍占領南寧和崑崙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處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崑崙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畫,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10.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張自忠(陣亡)、 陳誠、 湯恩伯、 黃琪翔、 孫連仲、 孫震
此次會戰,日軍雖占領了宜昌,但未能擊潰第五戰區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創,傷亡1.1萬餘人。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11.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 湯恩伯、 孫連仲、 李品仙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占安徽省國民革命軍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了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軍。
12.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主要將領:羅卓英王耀武、 張靈甫、 韓璇
為保證南昌附近占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國民革命軍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國民革命軍包圍而倉皇撤軍,傷亡高達15000人。
13.晉南會戰:1941年5月:
主要將領:衛立煌、寸性奇唐淮源中條山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中央軍”。由於中國軍隊疏於防守,臨戰又缺乏物質和精神準備,因此遭到慘敗,傷亡慘重,退出中條山。此戰日軍傷亡9900人。
國民革命軍傷亡42000餘人,被俘35000餘人,日軍傷亡僅為國民革命軍的1/20,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14.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主要將領:薛岳、王耀武、楊森、 賴傳湘(陣亡)、歐震、 王甲本、 劉振三
國民革命軍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上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唯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最終由於第九戰區指揮失誤,日軍一度攻占長沙,國民革命軍傷亡失蹤70000人,日軍僅傷亡20000人。日軍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總兵力達12萬餘人.此次會戰歷時月余,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3萬餘人,擊落飛機6架,擊沉汽艇9艘,使日軍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畫遭到失敗。
15.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主要將領:薛岳、李玉堂方先覺、薛岳、 楊森、 夏首勛、 陳沛、 孫明瑾、 余程萬
這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中國正面戰場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作戰.薛岳將軍負責的第9戰區一線兵團依託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相當的損耗和遲滯。待敵深入長沙預定決戰地區,中國長沙守軍頑強堅守核心陣地,連續挫敗日軍進攻。同時,第二線反擊兵團周密協同,對日軍進行合圍。日軍屢攻長沙不下,周圍中國軍隊又不斷壓縮檔圍圈。日軍彈藥將盡而補給線已被切斷,只能空投補給。日軍見勢不妙立即展開退卻。我軍合圍部隊立即轉為向敵阻擊、截擊、尾擊作戰,窮追不捨,在多處予敵重大打擊,擴大戰果,敵狼狽逃串,至1942年1月15日,日軍退過新牆河,恢復戰前態勢。由於第9戰區部署得當、協同密切,作戰得力,從而取得了此次會戰的勝利。此役共斃傷俘日軍5萬餘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
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的大捷,共斃傷日軍50000多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
16.浙贛會戰:1942年4月----7月28日:
主要將領:顧祝同、王敬久(衢州)、 上官雲相 、劉建緒、 黃紹竑 、汪之斌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國民革命軍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占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十五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148人。
17.鄂西會戰:1943年5月----6月:
主要將領:陳誠、孫連仲(代)、胡璉石牌要塞)、 王瓚緒、 王敬久 、馮治安 、王甲本
鄂西會戰歷時月余,第六戰區以10個軍的兵力抗擊了日軍約5個師團兵力的進攻。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堅守石牌要塞,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18.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主要將領:孫連仲、余程萬、 王耀武、 施中誠 、胡璉、 池峰城、 張靈甫
在此次會戰中,中國空軍以及美國駐中國基地空軍也參戰並取得重大戰績。集結轟炸機和驅逐機約200架,對日軍飛機、艦船、地面部隊展開作戰,有力支援了地面作戰。
中國軍隊依託陣地節節頑強阻擊,遲滯日軍進攻,給敵重大消耗。在日軍30000優勢兵力進攻下,國民革命軍第57師官兵9000餘人孤軍誓死抵抗長達一十六天。最終國民革命軍收復常德等陣地,斃傷日軍20000人。
19.豫中會戰:1944年4月----5月25日:
主要將領:湯恩伯(洛陽)、李家鈺、 蔣鼎文胡宗南 、何國柱、 呂公良(陣亡)
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國民革命軍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革命軍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畫。豫中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一部分,一九四四年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就要看到勝利的曙光,侵略成性的日本軍國主義妄圖挽救因太平洋戰爭慘敗而導致即將覆滅的命運,根據“一號作戰計畫”,發動了以打通平漢鐵路南段,消滅中國軍隊湯恩伯部主力為目的的“河南會戰”,史稱“豫中會戰”。其中“許昌保衛戰”成了當時這場戰役最為慘烈的戰鬥之一。
這次會戰是侵華日軍發動的最大規模的戰役,日軍勢在必得打通大陸橫貫南北的交通線.
20.長衡會戰:1944年5月----8月:
主要將領:薛岳、方先覺(衡陽)、周慶祥、 容有略、 葛先才
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革命軍在衡陽進行了長達四十八天的抵抗,最終因沒有拒不後援而遭到失敗。長衡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二部分,豫中會戰的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黨第10軍隊在衡陽進行了不可思議的長達48天的抵抗.最後因寡不敵眾,衡陽失守.在這裡要強調的是中日雙方公布的日軍在長衡會戰中傷亡人數均是6萬人,驚人的一致,這是八年抗戰唯一的一次。
21.桂柳會戰:1944年8月----12月10日:
主要將領:白崇禧(桂林)、張發奎、韋雲淞、 闞維雍(陣亡)、 孫元良
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空軍基地發動桂柳會戰。國民革命軍在明顯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導致桂林和柳州僅數日即遭到淪陷。桂柳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三部分,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美軍空軍基地和打通大陸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交通線,發動桂柳會戰。 由於蔣和桂系之間的矛盾,這次會戰國民黨兵力嚴重不足,導致桂林柳州相繼失守,在整個會戰中日軍也付出了傷亡3萬餘的代價。
22.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主要將領:何應欽、王耀武(雪峰山)、施中誠、 胡璉 、李天霞、 廖耀湘、 韓璇
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國民革命軍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0000多人。最終在國民革命軍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0000餘人,被迫撤軍。1945年4月至6月的湘西雪峰會戰,是國民黨軍給日軍最嚴厲的打擊之一,也是中日戰爭的一次攤牌作戰。 此戰役直接給日本政府敲響了喪鐘。

其他戰役

平津作戰:1937年7月
主要將領:宋哲元吉星文盧溝橋
本戰由七七事件所引發,中日最終談判破裂,經過數周的戰鬥,日軍獨立混成第l旅團和駐屯旅團分別在30日晚和31日進占長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廠附近地區,平津失守。從此拉開了艱苦的8年抗戰。
江陰保衛戰:1937年8月16日-12月2日
江陰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一場集空軍部隊、地面部隊、要塞炮兵部隊和海軍艦艇部隊共同進行的,持續多日的激烈戰鬥,也是中國海軍在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作戰。中國海軍以第1、第2艦隊主力全滅為代價,在江陰封鎖線死守近三月,直至戰役結束,日軍始終未能達成循長江而上側擊上海前線的中國陸軍側翼的作戰目的。海軍將士以慘烈的犧牲拚死掩護了上海前線70萬陸軍弟兄的脊背!同時,我軍地面部隊死戰不退,重創了日軍主力第13師團。擊斃日軍約4000餘人,偽軍7000餘人。保衛江陰封鎖線的戰鬥阻遏了日軍沿長江西進的企圖,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保護了長江下游軍政機關、工礦企業向四川大後方的安全轉移,為國民政府以空間換取時間之持久抗戰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廣州戰役:1938年10月
主要將領:余漢謀
日軍控制了廣州及附近要地,廣州失陷。廣州之戰,雙方傷亡不少:日本防衛廳的《中國事變中國作戰史》載:日軍傷亡1923名。中國軍方記載:中國官兵陣亡2954名,傷5645名,失蹤2643名。
南昌會戰:1939年3月-4月
主要將領:羅卓英上官雲相
南昌失守。此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日軍隊的首次交鋒,日軍糾集重兵,先發制人,攻勢極為猛烈。中國守軍奮勇抵抗,兵力損失達43000餘人。
冬季攻勢:1939年12月-1940年3月
主要將領:蔣介石李宗仁薛岳
在這次攻勢中,中國軍隊直接參戰兵力約71個師,55萬餘人,與敵作戰1340次,其中主動出擊1050次,斃敵九萬多人,我軍傷亡七萬多人。冬季攻勢是中國軍隊繼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對外主動出擊,改寫中國百年來基本上只有“挨打”的歷史,日軍亦承認這次作戰中我國軍隊的英勇。更為重要的是,抗日戰爭從被動挨打轉入主動進攻,一掃全國民眾之頹喪之氣,樹立起抗戰必勝之決心。
百團大戰:1940年8月-12月
主要將領:彭德懷左權
中方損失約一萬七千人;斃傷日方兩萬餘日本軍人、約五千偽軍;拔除據點2900多個,繳獲各種火炮50多門、各種槍5800多枝。
香港保衛戰:1941年12月
主要將領:莫德庇、羅遜(加拿大軍)
香港淪陷,守軍2,233人陣亡 2,448人受傷:日方683人陣亡 1,413人受傷
豫西鄂北會戰:1945年3月-5月
主要將領:劉峙胡宗南
此次會戰,日軍雖然達成進占豫西鄂北控制老河口空軍基地的目標,但傷亡慘重,多達1.5 萬餘人。
桂柳反攻戰役:1945年4月-8月
主要將領:張發奎湯恩伯
此役為國民革命軍對日最後一役,中方死傷不詳, 日軍4000人死亡, 5000人被擊傷。
滇緬地區的戰役
第一次緬北會戰:1942年3月-9月
主要將領:羅卓英杜聿明戴安瀾(同古)、孫立人仁安羌
戴安瀾犧牲。此戰,遠征軍經一個多月作戰,在保衛東吁、解救英軍諸戰中,英勇頑強為世人所讚譽。但由於出國時機過晚,盟軍作戰缺少協同,多頭指揮等原因,使遠征軍始終處於被動態勢,未能達成戰役企圖。
第二次緬北會戰:1943年10月-1945年3月
主要將領:鄭洞國、孫立人、廖耀湘
在歷時兩年的緬北會戰中,中國駐印軍全殲日軍第18、第56師團,重創日軍第53師團、第2師團、第33師團和第49師團,共擊斃日軍3.3萬餘人,傷日軍7.5萬餘人,俘虜323人。繳獲大炮186門,戰車67輛和汽車552輛。中國駐印軍傷亡1.7萬人。
滇西作戰:1944年5月-1945年1月
主要將領:衛立煌、宋希濂李彌松山
我軍攻克騰衝、松山、龍陵地區,遠征軍和駐印軍會師芒友,結束了滇西戰役。滇西作戰,自1944年5月11日開始,至1945年1月27日結束。歷時8個月零16天,日軍共傷亡、被俘21057人。遠征軍傷亡、失蹤67364人。
滇緬會戰
主要將領:衛立煌 杜聿明 鄭洞國 戴安瀾 孫立人 廖耀湘
滇緬會戰的意義是中國政府為打開中緬邊境交通線,讓美大量援華物資進入中國大陸而發動的戰役。

怎樣的作用

七七事變後的八年抗戰中,中國國民黨承擔了正面戰場的作戰,為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是這場規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戰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用予以客觀的評價,對於全面深刻了解這場戰爭,牢記歷史、開創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1. 在戰略防禦階段(1937年7月7日—1940年),國民黨正面戰場曾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國民黨正面戰場在抗戰中發揮作用顯著。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原計畫在短時間內滅亡中國,把攻擊的矛頭對準國民黨軍隊主力和我國主要的政治經濟中心地區,因此,這一階段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我國抗戰的主戰場。這一階段歷時1年4個月,國民黨軍隊共斃俘日軍250730人,(蔣緯國總編:《抗日禦侮》第10卷,黎明文化公司印行1978年版,第44—45頁)牽制日軍70萬人以上,而且付出了較大犧牲,其正規軍損失達1044268人。(劉庭華著:《中國抗日戰爭論綱》,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頁)當時的正面戰場,對於打破日本帝國主義“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消耗日軍兵力和戰爭資財,迫使日軍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起了重要的作用。這些也在客觀上為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挺進敵後,開闢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1939—1940年,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仍較為積極。這一時期,已經不完全是戰爭中敵之進攻、我之防禦階段,而是由第一階段進入第二階段(相持階段)的過渡階段。在此階段,日本侵略者雖然開始轉移兵力到解放區戰場,但進攻的重點還是放在國民黨正面戰場;國民黨方面的政策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除了對日軍的有限進攻進行較為堅決的抵抗外,還主動發動有限度的攻勢與反擊,以進一步牽制消耗敵人。在這兩年時間裡,國民黨軍隊給予日軍較大打擊,共斃傷俘日軍263251人,(蔣緯國總編:《抗日禦侮》第10卷,黎明文化公司印行1978年版,第44—45頁)同時也付出1019911人的傷亡代價,(劉庭華著:《中國抗日戰爭論綱》,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頁)與1937至1938兩年的傷亡人數大體相等,這也是國民黨政府在這一階段抗戰較為積極的一個具體例證。在這一時期,由於英美等國對國民黨政府的勸降和日本的誘降、希特勒席捲西歐、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的成立等等因素,均給國民黨政府帶來極壞的影響,從而使國民黨政府既抗戰又反共,對日軍既抵抗又動搖。因此,當中國的抗戰成為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主戰場的時候,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在我國抗戰中逐漸下降為次要的戰場,且在許多作戰中出現潰敗的被動局面。
2. 在戰略相持階段(1941年—1945年8月),國民黨政府對抗日比較消極。
這一時期,中國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著日軍作戰重心逐漸由中國轉移到南太平洋地區,日本對華採取鞏固占領區的軍事戰略,把作戰的重點對準敵後解放區;國民黨政府把戰爭的勝敗完全寄托在美英盟軍身上,對抗日十分消極。在整個相持階段,國民黨軍隊基本上沒有對日軍採取主動的戰略或戰役性攻勢,1942年下半年以後的兩年多時間裡,國民黨正面戰場基本上呈現出與日軍互不相擾的休戰狀態。國民黨軍隊在1941—1945年5年的傷亡總數(計853603人),不僅不及1937—1938兩年的傷亡數(1084379人),也比1939—1940兩年的傷亡數(1019911人)少。(同上書,第81頁)這些數據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民黨政府在1941年後消極抗日的事實。相反,在反共方面國民黨卻非常積極,1939年1月召開的國民黨5屆5中全會決定成立防共委員會,確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針,並於1941年1月發動圍殲新四軍軍部的皖南事變,1943年又擴大了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並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
3.在戰略大反攻階段(1945年8月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急迫地搶占勝利果實。
1945年8月8日,蘇軍出兵東北,次日,蘇聯對日宣戰。之後,中國戰局發生了急劇的重大變化。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應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蘇聯及其他同盟國作戰。”“中國民族解放戰爭的新階段已經到來了,全國人民應該加強團結,為奪取最後勝利而鬥爭。”(《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119、1120頁)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進入戰略大反攻。國民黨對我軍的反攻作戰行動不但不予配合,反而採取了無理的阻撓和破壞,甚至還存在與日偽暗中勾結的行為。8月10日至11日,蔣介石連續發布三道命令:要八路軍及一切抗日軍隊“應就原地駐防待命,其在各戰區作戰地境之部隊並應接受各戰區司令長官之管轄,勿擅自行動”;令“各地偽軍,應就現駐地點負責維持地方治安”;令各戰區“以主力挺進解除敵軍武裝”,接受日偽軍投降,同時積極向解放區推進。例如,胡宗南以其主力3個軍向山西推進,一部已過黃河;傅作義部進入包頭並沿平綏路東進;李品仙何柱國等部向徐州、蚌埠推進;王仲廉、高樹勛等部向鄭州、洛陽、許昌一線推進,等等。國民黨在美國幫助下幾乎壟斷了受降權,對原日軍侵占的重要戰略地點,除東北及張家口、承德、赤峰多倫古北口為我八路軍解放外,其餘大多為國民黨軍搶占,全民族抗戰的勝利果實大都被國民黨攫取,且成為了其之後發動內戰的重要資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