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封面形式: 簡裝本
出版日期: 2007-4-1
作者簡介
陳修齋,我國著名的哲學史家、
萊布尼茨哲學專家、翻譯家、新中國西方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人之一。
前言
無論是從事國家現代化的建設,或者是進改造舊世界的鬥爭,都必須對世界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而要正確地認識世界,雙必須對關於認識本身的理論和方法有所把握。就這個角度來看,認識論是每個有志於建設國家,改造世界,因而要認識世界的人都必須注意學習和研究的。不管“哲學就是認識論”的說法是否為人們所普遍接受,但認識論歷來是哲學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一,卻是無可否認的事實。眾所周知,在西方哲學史上,有所謂“唯理論”和“經驗論”兩個派別。它們雖然“在認識論的全體上都是錯誤的”,但也“各有片面的真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一方面和上述兩種理論是對立的,對它們片面的,錯誤的觀點進行批判和否定;但另一方面又肯定它們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對認識論的發展在理論上有過重大貢獻,在社會歷史上也都起過革命性的進步作用。而且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本身也是在批判地吸取和繼承它們的合理成份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要真正較深入地理解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就必須對這兩種理論的內容和歷史發展狀況有所了解。
“
經驗論”和“
唯理論”都是源出西方的名詞,也譯作“經驗主義”和“
理性主義”。這兩種類型的思想,雖然在一定意義下可以說,無論古今中外,它們在人們的思想中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現,但作為較典型的認識論理論,並且形成了兩個既互相對立、互相鬥爭,又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學派而在哲學史上出現,則是在西歐早期資產階級封封建革命時期前後,即十六世紀末至十八世紀中期的歷史現象。當時的“
經驗主義”以
霍布斯、洛克、
巴克萊、
休謨為主要代表,他們都是英國哲學家,故也常稱為“英國經驗主義”,“理性主義”則以英國的弗朗西斯·培根,法國的
笛卡爾,荷蘭的
斯賓諾莎,德國的
萊布尼茨為主要代表,他們都是西歐大陸各國的哲學家,因此也被稱為“大陸理性主義”。雖然由於兩派哲學家的思想也常有互相交叉。彼此滲透等複雜現象,並非在所有問題上都壁壘分明,因此歷來也有人不承認乃至明確否認有這樣兩個學派存在,或認為這種劃分是“不幸的標籤”等等。但是我們認為,上述這些哲學家之間,在當時的某些認識論的重大問題上,特別是關於知識起源(例如,若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學知識,那么它是否起源於感覺經驗)的問題上,確實存在著基本觀點或主要傾向上的分歧,因而存在著這樣兩個學派是無可否認的歷史事實,並且,這兩派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發展過程,構成了這一段哲學史的豐富內容,既對認識論的發展作山了重要的貢獻,也提供了人類哲學理論思維的許多深刻的經驗教洲,即使對於我們今天也還有可資借鑑的寶貴价值,是不容忽視或抹煞的。這就是我們要對這兩個學派鬥爭的歷史再進行一番探討,並以提綱挈領的形式來寫作本書的理由。由於這個問題本身的複雜性和這段歷史內容的豐富性,而本書受篇幅所限,因而不可能進行全面,系統的深入探討和闡述。這裡僅就這兩派哲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思想淵源,兩派的主要代表及其發展概況,兩派論戰所涉及的主要問題和各自的主要觀點,以及兩派哲學對後世的影響及其歷史地位等幾個方面的問題,作一些概括的介紹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便為進一步對這問題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本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歐洲近代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思想淵源
第一節 歷史背景
二、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及其與哲學的聯繫
三、這一時期社會意識形態的一般特徵及其與哲學的內在聯繫
第二節 思想淵源
一、古希臘哲學中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傾向的產生與成第
二、中世紀經院哲學中的經驗主義因素與理性主義因素的繼續發展
三、“
文藝復興”時期近代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哲學的孕育
第二章 歐洲近代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主要代表及其發展概況
第一節 16-18世紀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哲學概貌
一、當時哲學的突出問題和基本派別
二、經驗派的主要代表及其哲學概貌
三、理性派的主要代表及其哲學概貌
第二節 經驗派與理性派自身發展的一般進程
一、經驗派發展的主要階段與邏輯進程
二、理性派發展的主要階段與邏輯進程
第三節 經驗派與理性派論戰的幾個主要階段
一、第一個階段
二、第二個階段
三、第三個階段
第三章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論戰所涉及的主要問題和各自的主要觀點(上)
第一節 關於認識對象的問題
一、關於作為最高認識對象的實體的學說在近代哲學中的地位
二、經驗派與理性派各主要代表的實體學說及其演變過程
三、經驗派與理性派之間及兩派內部關於認識對象問題上的分歧與爭論
第二節 關於認識主體的問題
一、認識主體問題在近代哲學中的地位
二、經驗派與理性派的主要代表關於認識主體的觀點
三、經驗派與理性派之間及兩派內部關於認識主體問題上的分歧與爭論
第四章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論戰所涉及的主要問題和各自的主要觀點(下)
第一節 關於認識的起源和途徑問題
一、認識的起源和途徑問題在近代哲學中的地位
二、經驗派與理性派的主要代表關於認識起源和途徑問題的觀點及其演變過程
三、經驗派和理性派之間以及兩派內部關於認識起源和途徑問題上的分歧與爭論
第二節 關於認識方法
一、認識方法問題在近代哲學中的地位
二、經驗派與理性派的方法論觀點及其演變過程
三、經驗派和理性派關於認識方法問題的分歧與爭論
第三節 關於真理觀問題
一、真理觀問題在近代哲學中的地位
二、經驗派與理性派各主要代表的真理觀及其演變過程
三、經驗派與理性派之間及兩派內部關於真理觀問題的分歧與爭論
第五章 經驗派和理性派哲學對後世的影響及其歷史地位
……
後記
文摘
笛卡爾的後繼者斯賓諾莎敏銳地覺察到了笛卡爾哲學中身心二元論和身心交感說的矛盾,並尖銳地批評了笛卡爾的身心交感說,指責他的關於松果腺的說法是提出了一個比任何神奇的性質還更加神奇的假設。因此,他堅決地擯棄了笛卡爾的身心交感說,提出了他自己的身心關係的新學說,即身心為一物兩面說和身心平行說。誠然,斯賓諾莎繼續堅持著笛卡爾關於思維和廣延、心靈和身體相互區別的原則,認為身體不能決定心靈使其思想,心靈也不能決定身體使其運動。但他同時卻認為,統一的人具有心靈和身體兩個方面,當我們借思維的屬性來理解人時,他就是一個心靈,當我們借廣延的屬性理解人時,他就是一個身體;因此,心靈與身體乃是同一個東西,是一物的兩面,身體的感觸或事物的映象在身體內的序列與思想和事物的觀念在心靈內的序列是對應的和一致的。在此基礎上,斯賓諾莎對感覺觀念產生的途徑提出了新說明。按照斯賓諾莎的見解,感覺觀念是這樣產生的:當外物作用於肉體感官時,它在身體內便引起了一定的激動,與此同時,心靈內便相應地出現某個相關的感覺觀念。只是由於身體被激動的情狀同時出於激動的物體和被激動的身體的性質,關於這些情狀的感覺觀念就勢必包含有人體和外物的性質,因而它必定是不完滿、不恰當的觀念。斯賓諾莎的身心一物兩面說和身心平行說雖然在一定意義下消除了笛卡爾認識論中身心二元論和身心交感說的矛盾,但是由於他只是在簡單否定笛卡爾交感說的基礎上進行這種消除的,因而他提出的身心一物兩面說和身心平行說本質上仍只是笛卡爾身心二元論的回覆,或者確切一點說,是以一種削弱了的形式對笛卡爾身心二元論的回覆。而且,一方面說身體感觸外物時,心靈同時出現相應的感覺觀念,另一方面又說身體感觸外物並非心中感覺觀念的原因,這種說法和笛卡爾的身心交感說一樣,也是難以自圓其說的。因此,在對於感覺觀念起源的解釋方面,斯賓諾莎並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為什麼從笛卡爾到斯賓諾莎,在對於感覺觀念起源的問題上,未能取得什麼實質性的進展呢?究其原因,除了他們的理性主義的偏見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的眼界為物質即廣延的機械唯物主義物質觀所限。感覺觀念的起源問題是一個直接關係到現實的物質對象和認識主體的關係問題,儘管理性主義者以這樣那樣的藉口把理性認識看成純粹思辨,但是在考察感覺觀念起源問題時卻不能置現實的對象於不顧,不能迴避現實的物質對象和認識主體的關係問題。然而,只要基於物質即廣延的機械主義物質觀,這個問題就注定得不到正確解決。因為,思維本來是物質的一種屬性,如果僅把廣延看作物質的唯一本質屬性,就勢必把認識或思維的主體看作非物質的東西,看作與物質不相容的東西,這也就意味著在物質和精神、思維與廣延之間人為地設下了不可逾越的障礙。在這樣的前提下謀求解決物質向精神的轉化問題,自然只能是枉費心機。笛卡爾和斯賓諾莎解決身心關係問題的嘗試,標誌著前此的大陸理性主義者的實體學說或物質觀在解決這個問題上的無力,於是萊布尼茨就根本拋棄這種物質觀轉而企圖在徹底唯心主義的基礎上來解決身心關係問題。在他看來,身體與心靈好象兩個走得完全一致的時鐘,其所以一致,並不是由於直接的互相影響,而是由於上帝把這兩個時鐘事前就造得非常準確,因此它們各走各的而又自然彼此一致。這就是他所說的“前定和諧”。儘管萊布尼茨自認為他的這個學說“至善至美”,但在現實地解決身心關係問題方面,他也絲毫未提供什麼靈丹妙藥。前定和諧學說儘管總的說來有與自然神論相類似的排除上帝對自然過程的隨時具體干預,因而有間接承認事物都按自己的天然本性而發展變化這種接近唯物主義觀點的意義,但在解決笛卡爾的二元論所遺留下來的身心關係問題上則與
偶因論和斯賓諾莎的一物兩面說或身心平行說一樣無力。只有堅定地站在
唯物主義立場上承認精神或心靈是物質身體的屬性,是高度發展了的物質——人腦的功能,才能正確地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