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棉尾兔

林棉尾兔

林棉尾兔(學名:Sylvilagus brasiliensis):兔科、棉尾兔屬動物。體長380-420毫米,尾長20-21毫米;體重500-950克。該物種尾巴短、後足短、耳朵短。背毛從淺灰色、棕色到幾乎黑色不等, 腹側毛髮呈白色,喉部有深色斑塊。尾巴的側面和上部顏色稍輕,下面暗黃色。

棲息於大西洋森林生物群落的熱帶雨林。獨居,夜行性。常見於日落後或黎明前活動。以草和嫩葉為食。居於鄰近沼澤或沿河多樹的地方,以及花園和種植園中。分布在巴西的伯南布哥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林奈指定的林棉尾兔(Sylvilagus brasiliensis)的模式位置是“南美洲”。因此,幾乎所有在南美洲描述的棉尾兔分類群都在林棉尾兔中被同義。已經開始調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棉尾兔的真正多樣性,導致幾個物種已經從同義詞中刪除:S.andinus、S.gabbi、S.tapetillus、S.sancaematae;分類學研究仍在繼續。與此同時,直到2018年才指定了一個新模式(林奈沒有指定正模),以便調查巴西的林棉尾兔和其他南美的棉尾兔物種的物種極限區別和真實分布範圍。該詞條考慮的是林棉尾兔新劃定的地理範圍。
這本質上是一項新的評估,考慮到林棉尾兔是一種高度受限的形式,而不是覆蓋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這是由於整個南美洲的棉尾兔物種限制的改進。該物種的已知地理範圍僅限於伯南布哥特有中心 (CEPE) 的大西洋森林生物群落的北部。該物種的生態位模型表明其可用棲息地限制在500-700平方千米之間。該地區正在遭受持續的棲息地喪失、高度破碎化和不斷發展的影響,這些方面進一步限制了林棉尾兔可居住的棲息地。CEPE已經失去了94.4%的森林覆蓋,大部分森林碎片的面積不到10公頃(2016年)。對該地區所有哺乳動物進行的最全面的研究發現,所有大型哺乳動物都已在該地區滅絕,而在現存物種中,林棉尾兔是三種數量最少的物種之一,目擊率低於可檢測水平。因此,對2016年占用面積 (AOO) 的保守估計小於400平方千米,而且可能要小得多。 因此,根據標準B2ab(ii,iii),林棉尾兔疑似瀕臨滅絕 (EN)。

形態特徵

林棉尾兔是一種中小型兔子,體長380-420毫米,尾長20-21毫米,耳朵長40-50毫米,後足長77-80毫米; 體重500-950克。該物種尾巴短到不完整。短後足和短耳朵。背毛從淺灰色、棕色到幾乎黑色不等,有斑點(由黑色的毛尖造成), 尾巴的側面和上部顏色稍輕,下面是暗黃色。腹側毛髮呈白色,喉部有深色斑塊。有六個奶頭。

棲息環境

棲息於巴西伯南布哥州特有中心,位於大西洋森林生物群落的熱帶雨林、落葉林和次生林,以及森林棲息地周圍的牧場。從海平面到海拔至少450米的森林邊緣。也分布在受干擾的地區,包括農業區。林棉尾兔和佛羅里達棉尾兔的棲息地在南美洲西北部相互排斥。

生活習性

林棉尾兔是一種獨居的夜行動物,通常在夜幕降臨後或黎明前出現,以植物嫩葉及青草為食。它們也吃“Harrya chromapes”,一種牛肝菌蘑菇。

分布範圍

如研究所描述的那樣,林棉尾兔占據了巴西伯南布哥州特有中心,位於大西洋森林生物群落北部沿巴西大西洋沿岸的狹窄帶內。該物種的生態位模型表明其占據範圍 (AOO) 限制在500-700平方千米之間。尚不清楚該物種範圍是否會在大西洋森林生物群系內向南延伸。
林棉尾兔
林棉尾兔分布圖

繁殖方式

林棉尾兔可全年繁殖。雌性生殖活動與降水量呈負相關,與月低溫呈正相關。 妊娠期持續42-45天,每年產1-3 窩。平均窩產仔數是棉尾兔屬物種報告的最小窩產仔數。 一隻雌性林棉尾兔每年產下不到10隻幼崽。幼崽出生在一個由乾草建造的地上巢穴中,在跑道系統的盡頭有一個中央洞穴和3-4個小腔室。幼崽在11-13天大時離開巢穴,平均需要護理20-21 天。雌性在9-10個月大時變得性活躍; 雄性在大約5個月大時性活躍。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3.1——瀕危(EN)。

種群現狀

截止2016年,唯一一次測量林棉尾兔種群規模的嘗試表明,它們的密度非常低,以至於目擊率低於可檢測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